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畜禽改良

第四节 畜禽改良




  一、奶牛

  东明牧场1965年从红色草原牧场引进黑白花奶牛和“西门达尔”兼用牛 404头,其中成母
牛250头。

  两场合并后的1976年,从繁荣种畜场调入黑白花奶牛和“西门达尔”兼用牛 600头。对全
场奶牛建立档案。

  1978年,奶牛和兼用牛共计1 200头,其中:黑白花 700头,黄白花500头。每年可得纯种
黑白花奶牛母犊 130余头,兼用母牛犊90余头,经选种选配的冷冻精后代,遗传性能可靠,生
产性能逐年上升。

  1979年11月引进西德、“西门达尔”育成母牛37头,在十队开展该品种牛的纯繁率,每年
在70%左右,3年共获母犊35头。

  1992年10月份,从北京南郊奶牛场,引进黑白花奶牛78头。

  牧场党委对畜牧业繁育工作高度重视,1966年就开始使用冷冻精液配种。先后引进冻精品
种有:加拿大的“林肯红”、“西门达尔”、“夏洛莱”、“曼安如”,国内的有十几个品种。
在育种工作中,经过畜牧科技人员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经验。并在省级以上刊物
发表数十篇论文,受到上级各部门的重视。

  二、肉用牛

  (一)纯种肉牛

  1974年 5月,牧场从法国引进“夏洛莱”与“利木赞”育成母牛13头,并使用同品种冻精
进行纯种繁殖。每年的纯繁率在70%,共获纯种 “夏洛莱”80头,“利木赞”40头。1982年全
部调给八五二农场。

  (二)黄牛改良

  对黄牛大规模地改良繁殖,目的是获得杂交优势,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并逐步向产
肉和产奶方向发展。1971年在省畜牧研究所帮助下,引进加拿大“林肯红”肉用牛冻精24头份,
在东明牧场三队第一次进行改良杂交试验。选用本地黄牛成母牛14头,其中 7头受胎,全产全
活,获得了五公二母“利×黄”的第一代改良牛,成为国内最早开展黄牛改良的单位之一。1975
~1978年 4年中改良牛达229头,出口肉牛395头,实现了“养牛一年全改良,二年大提高,三
年增二番,四年持续大发展”的局面。从1971~1982年,已用 7个品种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共
配本地黄牛和低产“西门达尔”奶牛2 587头,受胎2 062头,断奶成活1 646头。

  对改良牛的观察结果:1、杂交一代牛具有明显父系肉年特征;2、在毛色上,“海福特”、
“利木赞”、“西门达尔” 的毛色遗传表现最强;3、体尺:在同样的放牧包饲养条件下,杂
一代的体尺以肉牛与奶牛杂交的小牛为好,肉牛与黄牛杂交的小牛次之,两个种类均比黄牛有
显著提高;4、增重:增重以“肉奶”为最好,“肉黄”次之,两者均比黄牛有显著提高;5、
改良牛榨乳:改良黄牛榨乳是为了提高改良牛经济收益。1980年后,对“肉×奶”和“奶×黄”
改良牛实行榨乳。据1982年统计60头改良牛共产奶76 897公斤,平均每头年产奶 1 220公斤,
平均榨乳天数240天。

  由于黄牛改良工作每年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到1983年结束了这项工作。

  三、马

  两场建场初期,都曾一度以繁殖和改良马为重点。1965年,两场共有马的配种室 8个,种
马站4个,饲养种马25匹。每年繁殖母马受胎率达95%以上,年获改良马驹 500匹左右。两场合
并后马的配种繁殖工作继续。全场7个配种站,以十队、五队为中心,情期受胎率达60%以上。
随着牧场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马匹生产发展缓慢,并逐年下降,1984年公养 329匹马全部
转让给职工。从此马的育种工作结束。

  四、羊

  两场从1960年起,绵羊的配种就采用了人工输精,进行新疆半细毛羊对细毛羊的繁殖。1970
年富裕牧场从太康县、红色草原牧场、双河农场等地引进新疆细毛种公羊75只,进行改良和繁
殖。1974年后采用本交。1984年全场有新疆细毛羊1 300只,毛长12厘米,平均产毛5公斤,合
乎育种标准。

  为了提高羊羔成活率,对新生羊羔进行补硒,1982年九队产羔成活率96%以上,繁殖率105%;
二队产羔成活率100%,纯繁殖率110%,创造了历年成活率的最高纪录。

  五、猪

  1960年,两场共有猪2 068头。1975年,两场合并时共有8个养猪班。每年进行一次整群鉴
定,建立繁殖核心群,坚持选种选配,对优秀个体,建立系祖,有方向有目的的培育繁殖;对
后备公母猪,采取留足留够,先留后选,严格淘汰的方法,逐步达到理想型。1976年,猪存栏
数达3 885头,其中核心群母猪 380头,当年分娩240头,产仔成活1 821头,平均窝活7.5头。
在加强母猪的管理上,抓好配种,以保证妊娠;总结出“老配早,小配晚,不老不小配中间”
的口诀;抓好保证仔猪成活的固定乳头工作;提早补料,断奶;抓好猪舍的防寒与保温;抓好
仔猪补硒。1982年场公养猪全部转让给职工饲养。2000年全场猪存栏5 010头。

  六、鹿

  牧场养鹿实行全年放牧,冬季补草。每只公鹿在生茸和配种期间每天增加 5斤料。由于鹿
的野性尚存,不易管理,产仔成活每年 70%左右。繁殖季节,对体型大,茸质发育好产茸质量
高的公鹿,平时饲养就给予高价的营养饲料,保持良好的膘情,以适应配种需要。1978年从外
地引进公鹿20只,以防止近亲繁殖,品种退化。1981年鹿存栏371只,产茸1 400两,一等以上
鹿茸占80%。

  由于鹿的野性训化强度不够,所以在放牧时需要引鹿员在前,放牧员骑马随后。1982年国
家投资在五队建了 900亩高桩围栏以加强草原和鹿群的管理。在锯茸上,牧场1979年购进麻醉
枪注射氯化琥珀胆碱。由于该药品的肌松剂量和致死剂量接近,加之鹿个体敏感因素,死亡了
10余只,1980年,开始采用滴法计算计量,并且由人工直接注射,每一公斤体重注射0.19滴,
获得成功,使茸质完好率一直在100%。1982年该法在农场总局兽医资料和南京畜牧兽医杂志发
表后,受到养鹿同行的重视,很多外地人员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