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田耕作与作物栽培牧场的农田统为国家所有,全民、集体、个人三种经营形式。1961年全国计划会议之后,
牧场试行了职工自留地制度,对职工及其家属按人口划给0.3亩或0.2亩地种植瓜菜、小杂粮;
同时划出很小一部分土地由机关、团体、学校、家属集体经营。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职工自留地被视为“小自由”、“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和批判,产品更不能进入自由市场。
1970年职工自留地得以恢复。70年代末瓜菜由各队种植,直接供应各户,自留地制度被取消。
牧场统为旱作农业,90年代末试种过水稻。农田耕作大致经过了“畜力耕作、畜机结合、
机械化耕作”的三个历史阶段,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一、农田耕作
1、农业机械
建场时的14万亩耕地,是1956年林甸县拖拉机垦荒站开垦。建场时机械不足,职工又大多
是山东(垦荒、支边、移民)青年农民,对农业机械和畜牧(马牛)认识不足,不会使用,耕
作方式又不习惯,总觉着山东的镢头得心应手,常用镐头刨地、翻地、种庄稼,后来逐渐依靠
畜力。使用的工具主要有镐头、弯钩梨、弯钩锄、弯钩镰,号称“三弯农业”。
1960年建场之初,国家对农业机械投入很少,只有东方红铁牛—40(佳木斯拖拉机制造厂
生产)两台。1963年牧场划归红色草原农垦局以后调入东方红—54拖粒机5台,配置的农机具
有转动式谷物脱粒机2台,双铧犁2台,圆盘耙4组,24行播种机3台。1964年双铧犁增至8
台,耙6组,扬场机6台,中耕机4台,镇压器2组,联结器等农机具达29台件,从这个时期
开始机械农业开始起步,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约占20%左右,而其他作业全靠手工、牲畜完成。
1965年后随着牧场划归林甸县管辖,将5台拖拉机调出4台,29台(件)农机具全部调出,
这一阶段农田作业又恢复到传统的“三弯”农业。
1972年随着牧场划归农垦系统,调入了大量的农用拖拉机和农机具,使农业机械化程度逐
年提高,基本实现了田间作业机械化。拖拉机、胶轮、谷物脱粒机全部分配给各队使用,田间
和晒场的机械化程度达到80%。1980年牧场开始向克山学习标准化作业,农机作业水平大大提
高,1983年被农垦总局誉为“农机管理标准化场”,4个队为农机管理标准化生产队。1985
年后开始兴办家庭农场,机车转卖给职工,在以后几年中又收回,又转卖,“翻烧饼”使农机
作业水平一度下降。
1990年之后牧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农机具更新。1990年购入3台东方红—60推土机,1992
年购进东方红—(802)1台、播种机3台、中耕机1台。同时购进514收割机两台、叶尼塞
联合收割机(链轨)两台。1994年购入叶尼塞联合收割机(轮式)1台,德特—75链轨拖拉机
3台。玉米播种主要使用龙江1号,大豆播种采用改装后的24和28行两种播种机。实现了玉米、
大豆的精量点播。1998年从克山农场购进两台气吸式精量点播机,使玉米播种水平大大提高。
兴办家庭农场以后,土地固定30年不变,种植户大量投入,购进了上百台小四轮、数百台
小型喷灌机及配套农具,活跃在农业生产中。
2、耕作制度
建场之初农田耕作以畜力和人力为主,不翻不耙,只是在原垄上埯种或破茬种植。施有少
量的农家肥,管理比较粗放。因此产量不高,100多斤算是了不起的高产量。
(1)60年代初、中期的畜力耕作阶段,翻地播种是牧场长时期的耕作方式,每年春季播
种时对小麦茬采用六匹马拉木制大犁翻耕后,用东方红拖拉机耙细后播种。玉米茬、高粱茬则
用镐头将楂子刨掉,或用马拉耢子将楂子耢掉后用两匹马拉木制大犁将原垄破开,称“破茬”
然后往新沟里点籽种植黄豆,用人工踩籽(苗眼),再用六匹马拉木制大犁合垄后用一匹马拉
木制磙子压实。其它软茬如大豆及杂粮茬口的地块,多用耙播种,谷子、高粱、糜子等小粒作
物,前边开沟,中间人工用点葫芦点籽,后面覆土,播种后用人工踩格子(苗眼),最后用马
拉木磙子压实。也有种大垄小麦的,用人工将麦籽撒放在垄沟内,用两匹马拉木梨将原垄破开
覆土,最后用木磙子压实。在软茬上种玉米的多用镐头刨坑埯种。
田间管理一般是对小麦田平播垄距7.5厘米,大垄75厘米,不铲趟、不除草;玉米、大豆、
谷子、高粱、糜子等作物均进行人工铲地3遍,用马拉犁杖趟地3遍,大田管理实行三铲三趟
制度。
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方式是:小麦成熟后,用人工收割成捆,或用马拉收割机割倒,用人工
捆。用马车拉到场院垛成垛,冬天铺开,用石磙子或用转动式谷物脱粒机进行脱粒,人工用木
制扬锨,将麦糠等杂物扬出。玉米成熟以后采用站杆掰捧,用马车将玉米捧拉回场院,进行人
工扒皮,成堆或站穴,到十二月上冻以后用玉米脱粒机脱粒。谷子、糜子成熟以后,均用人工
收割成捆,每10捆码成一堆。用马车拉回场院垛成大垛,上大冻以后将糜子摊开用马踩蹬脱粒。
谷子在直径约30米的圆圈上摊开,用马拉石磙子压,压干净以后将谷草捆成捆,待以后喂牲口。
将粮食堆在圈的中心,压完以后将糠等杂物用木制扬锨扬净。大豆成熟后用人工割,每六条垄
放一趟豆堆称豆铺子。秋收后期用马车拉到场院成垛,上大冻以后铺大场用马踩蹬脱粒,然后
用人工扬净。高粱成熟后,用人工割倒成捆,大约20左右棵为一捆,再用镰刀将穗割掉成捆,
称扦高粱。然后用马车将高粱穗拉回场院,待冬天用石磙子压场脱粒。
(2)60年代末期和1971年的畜机结合阶段,属于畜力耕作向机械耕作的过渡时期。春种、
夏管、秋收还是以畜力耕作为主,只有整地、运输和脱粒使用农业机械。在畜力同机械耕作的
对比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3)1972年随着牧场划归农垦系统,大机械的调入,农田耕作逐渐转为机械化,管理方
式上了台阶,按国营农场的模式进行农田耕作。80年代初进行耕作制度的探讨,到1982年翻地
改为“免翻耕、耙茬、深松”的新模式,为抗旱保持土壤含水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小麦茬,
先深松后用重耙交叉耙耢。对玉米、大豆茬进行重耙交叉耙耢。玉米、大豆苗期垄沟深松,深
度在24~28厘米之间。基本做到了秋整地,实现“黑色越冬”,有利于抗旱保墒,播种一次保
全苗。免翻耙茬深松技术在牧场得以广泛应用逐渐成熟。进入90年代人们为抗春旱试探着搞了
“原垄卡”,即将楂子处理掉以后,在原垄上直接播种,具有不破坏垄形、保墒、保苗、降低
作业费,减轻秋整地压力等诸多优点,结合苗期深松土壤也比较松软,效果较好。
(4)农业现代化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90年代市场经济的形成,给农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牧场人
在几十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家庭农场的全面兴办,
农业机械虽几经转让、转卖、“翻烧饼”,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使人们又一次认识到机械化是
家庭农场经营的方向所在,上规模、上质量,有规模才会有效益,有规模大机械的作用才能得
一发挥,人才科技措施才能得以实施。目前家庭农场的玉米、大豆、绿豆等主要品种全部实现
机械化作业。逐渐向现代化农业,向科学化、微机化、集约化、种子优化、水利化的发展阶段
迈进。
化学化。牧场的农业正在由农家肥、化肥的混用和测土施肥阶段,向着依据“目标产量,
土壤含肥量,绿色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达到配方施肥”的目标发展。
在病、虫、草害的防治方面由过去单一依靠人工铲趟灭草过渡到药剂灭草。目前正从农艺措施
入手,以环保生态的高度,寻求“高效低毒、无毒”的化学化病虫草害的防治法。
微机化。在计划经济的大农业时期,由专门的农业职能科室用手工的方式记载着每个地块
的基本情况。近几年土地三十年不变承包给职工自主经营。在重视了水、肥、灭草、治虫等主
要环节实施的同时,每年的播种、灌溉、铲趟、收获、追肥、灭草等环节的记载被人们忽视。
尤其是化学灭草、病虫害防治等高科技的应用,长期残留在土壤中,对下年农作物的生产带来
不利。因此人们着手用文字材料记载下来,这一作法逐渐变为“电脑记忆”。将每个地块的基
本情况种植经过,农艺措施,前后茬的影响,注意事项等主要环节一一进入农田档案实现微机
化管理。
集约化。近几年,家庭农场的兴办,无疑提高了效益,成绩是人所共知的。同时每家每户
为一个生产单位,传统管理方式对人才、土地、机械、资金等诸方面作用的发挥有一定的局限。
为搞好农业的深度开发、立体种植逐渐向土地、人才、机械、资金等多元素的集约化管理迈进。
种子优化。牧场种植业41年的选种沿用“站杆选穗、大堆筛选、自我繁育、外部引进”的
方式。近几年来人们则依据粮食产量营养成份、市场需求等有机结合的方式择定选用优质品种。
这一做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认可,实现种子最优化。
农田水利化。过去在牧场有段谚语“碱巴拉、破皮黄、十年九旱不打粮”。干旱是这里缺
水的主要自然灾害,建场初期的60年代人们为种好地,曾用马车拉水,用人肩一担担地挑,仍
然是“远水不解近渴”。建场初期的头五年粮食单产只有32.1公斤。70年代人们开始打井灌溉,
80年代开始应用喷灌机械,粮食产量才逐年提高。家庭农场的兴办,特别是土地固定以后,人
们更加认识到水的重要性。目前全场有农田井193眼,并全部配备了喷灌机,每眼(套)井控制面
积180亩,可覆盖34740亩,占耕地的85%,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干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作物栽培
1、种植作物
自建场到80年代初,20多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农作物的种植都是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进行。
建场初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品种,各占20%左右。自70年代初牧场重
归农垦系统,随着播种面积的扩大和畜种的变化,适当增加了小麦、玉米、大豆的种植面积,
各占总面积的30%左右;基本停止了高粱和谷子的种植;适当的种些油菜、甜菜和小杂粮等经
济作物。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适当增加了小麦的种植面积,最高的年份达到总面积的40%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家庭农场的兴办,国家对牧场的种植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根据
市场需求,减少和停止了风险大、销售不畅、抗灾能力差的小麦种植,增加了产量高、风险小、
抗灾能力强、效益好的玉米的种植,控制了由于孢囊线虫病影响产量的大豆的种植,适当扩大
了绿豆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从建场至今在牧场的耕地上种植的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高
粱、谷子、糜子、栗子、水稻、绿豆、红小豆、芸豆、小粒黄豆等,种植的油料经济类作物有
油菜、甜菜、亚麻、茴麻、马铃薯、苜蓿、烤烟、花生等。菜类有茄子、黄瓜、辣椒、甘蓝、
西红柿、大葱、大蒜、白菜、萝卜、胡萝卜、芹菜、香菜、芥菜、生菜等。中药材类有平贝、
防风、水飞蓟、红花、人参等。曾从山东引进试种过丝瓜、葫芦等瓜菜类植物。
2、轮作体系
六、70年代,牧场没有规范的轮作制度。1980年到1997年间牧场对栽培的农作物实行“麦、
豆、杂(玉米)”的三区轮作,保证了大豆轮作期在三年以上,无重迎茬现象。有利地促进了
粮食产量的提高。1998年以后由于小麦投入大,效益差,播种面积一压再压,最后停播。因此
原有的三区轮作制度被打破。由于小麦停播,大豆面积的压缩,玉米面积逐年扩大,造成了严
重的重迎茬。但是,大豆等忌连作物,职工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都能安排合理轮作。
3、高产田攻关
建场的前20年这项工作是个空白。1982年为了在小麦、大豆、玉米三大作物上推广科学栽
培措施,使之高产稳产,场成立了由场长为组长,农业、农机、水利等科技人员为攻关成员的
高产攻关领导小组,从1982年到1984年连续三年对三大作物千亩以上大面积进行高产攻关试验,
完成了管局下达的高产指标,实现小麦亩产250公斤、大豆亩产15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
获得了管局的奖励,受到总局的通报表扬。自此高产田的攻关试验变为每届领导的自觉行动,
从未间断过。特别是90年代末期,由场长阎、农业副场长于春和农林科科长王海强、李伟等科
技人员组成的百亩玉米和千亩青贮高产攻关小组,连续多年分别实现600公斤和8吨的好收成。
4、水稻、花生的试种
为推进北大荒二次开发,建设百亿公斤商品粮基地。1995年按照齐齐哈尔分局开发水田的
要求,牧场以招商引资的形式从肇州招进一户姓武的水稻种植户,进行水稻种植。首先在二队
一号地划出100余亩地进行试验,水源以井水为主。经一年耕作,水稻亩产500余斤,品质较
好,经济效益一般。1996年继续在原址试种,出现稻田漏水现象,严重制约了水稻的生长,加
之秋季早霜,致使水稻产量大减,品质较差,试种失败。1997年在牧场西部、小黑山北的大面
积草原中进行水田开发,春季一次开垦5000亩,引入3户四川省的水稻种植户。春季育秧苗30
亩,秧苗生长良好,由于当年严重干旱,插秧季节稻田严重渴水。机井水位下降抽不出水,地
表水碱性过大无法使用,因此,当年只插秧10亩。这10亩也因严重缺水和管理不善,接近荒废。
秋天,连种子也没收回来。牧场和种植户同遭严重损失。至此,牧场种植水稻失败,再也无人
问津。
1977、1978两年牧场在四队菜园,由生产科科长赵长林、农业技术员王启明等人亲自参与
搞了0.5亩地的花生种植试验。经两年的耕作基本成功,由于引用山东品种,受到生长期的限
制,成熟度差,产量低,每棵只有几个成熟果。后因科技水平和资金等因素的局限,试验停止。
5、播种面积与产量
自1960年建场到2000年,播种面积由11711亩增加到41万亩,粮食单产由26.4公斤增加到
237. 5公斤。
播种面积与产量统计表
(1960~2000年)
表3-4 单位:亩 公斤 吨
续表3-4
建场41年,牧场基本上都是以主要力量抓农业。农业丰收,能为牧业提供饲料饲草,畜牧
就兴旺,牧场经济就发达。40多年农业在牧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处基础保证的地位,是牧场
经济的主要来源,同养殖业并举。牧场的工业只有简单的粮油加工、乳品加工,产值在国内生
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大,其它行业产值更少。以1999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2680万元,种植业和
养殖业产值2105万元,占78.5%;种植业1376万元,占总产值的51.3%。工业及其它产值只有
575万元,占总产值的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