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60~70年代的人定胜天
第二节 60~70年代的人定胜天
1960年荒原建场,生态良好,雨水调和,年景基本正常。又因生产力水平低,粮食产量低,
生活困难,养畜、种地任务重,顾不上抗旱。人们对抗旱增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项工作
直到60年代末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逐渐兴起和生态的逐年退化,在旱象加重的形势下开始运筹,
并逐渐被人重视,摆上日程。
60年代未粮食产量仍在50公斤上下徘徊,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学习大寨人“苦干、实干,
在山坡上造梯田,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甩开膀子,挥起铁锨平整土地,修渠灌水。1970年
牧场党委提出“一人一亩大寨田(水浇地)),粮豆产量上纲要”的奋斗口号,要把土地整平
如镜面,修渠能放水,旱能灌、涝能排。全场上下总动员,出现了“天波府、杨家将,老婆孩
子一起上”的火热场面,到处是红旗招展。大寨田(水浇畦田)造出来了,由于缺水现象严重,
不得不实行“人海战术”。小学生用盆端,家属用水桶抬,职工用扁担挑。生产队把凡布制作
的水口袋放在马车上装满水往地里拉。连续几年的奋战,春旱基本得以控制,大多地块实现了
坐水种植,一次保全苗。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68年亩产66.5公斤,1969年105公斤,1970年
111.5公斤,1971年150.8公斤。三年增产84.3公斤,年均增产28.1公斤。三年迈出三大步,
牧场以突破150公斤的粮食产量闻名于垦区内外。1972年被省委、省政府誉为大寨式国营农场;
党委书记李福德在林甸县“远学大寨,近学先进二队”的三级干部会议上介绍了《牧场学大寨,
粮食夺高产》的经验。1973年分局党委组织各农牧场的领导来场参观,学习“牧场学大寨,
平原造渠田,粮食夺高产”。1974年牧场从河南省曹庄请来徐中海、赵海文等农业抗旱专家到
四队,为牧场培训技术人员,平整土地,修渠灌水。从此以点带面,四队“平原造水库”的经
验,很快在全场铺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年提高,抗旱措施也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