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第一节 概况
一、活动
垦荒建场时,生活艰苦,任务繁重,为突击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拓荒者经常草行露宿,连
班作业,“饿了吃口怀揣馍,渴了饮水马蹄窝”。紧张而超强体力的劳动,无暇有组织地开展
文化娱乐活动。但是劳动之余,垦荒点上、田间地头偶尔有对弈斗牌、说书唱曲的,借以驱散
寂寞和劳累,抒发集体劳动的无限乐趣。
1963年牧场划归红色草原农垦局以后,大批农垦干部、工人的调入,结束了原始的文化娱
乐活动的历史。各单位开始排练文艺节目。元旦春节期间进行文艺会演,选出参赛中的好节目,
到农垦局演出。连续几年,逢年过节都要举行文艺会演,搞游艺活动:耍龙灯、跑旱船、老汉
推车。扭大秧歌的队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走街串巷,所到之外,家家户户争相观看。这
种传统的民间文娱活动深受人们欢迎。
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摧残了牧场多年繁育起来的文艺之花,文化活动室变
成了批斗“走资派”的战场,很多宣传活动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人大唱“语录歌”,大跳
“忠”字舞,大演“革命样板戏”,大写批判稿(大字报),大搞“三敬三祝”活动。出现了
所谓的以“样板戏”为标志的文艺革命新阶段。但是,到70年代,出于政治运动的需要加上林
甸、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大批知识青年来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客观上充实了牧场的
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一个时期文化艺术活动轰轰烈烈,空前活跃。几乎基层单位、生产队、
队队都有文艺宣传队。内容上却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使文艺活动走上了公式化、政治化的
歧路。
1977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文艺领域里的专制统治宣告结束。这一时期嫩江国营农场
管理局组建,在管局党委重视和领导下,随着垦区文艺工作的加强,逐渐排除“左”的思想干
拢,牧场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得到恢复。在牧场工会的指导下,广大业余文艺工作者重新拿起
画笔,铺开白纸,放开歌喉,以新的姿态迎接祖国文艺春天的到来。这个时期是牧场群众性文
化娱乐活动的高峰期。
进入80年代,随着大批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尤其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以后,牧场职工的工作重点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
缚,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国家文学艺术和电视文艺的飞速发展,坐在屋里喝
着茶水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的电视、文艺节目。因此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近几年团委、工会、宣传部在节假日里组织爱好文艺活动的青年男女举行歌咏晚会、歌舞会或
扭秧歌等。退休干部、职工自发地组织起老年文化活动队,晚饭后在居民区尽情地唱歌、跳舞、
扭秧歌。这种自发的活动方式,对锻炼身体、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牧场党委因势利导,
引导职工群众向着“广场文化”的方向发展。
二、设施建设
垦荒建场时期,人们住在“马架窝棚”里,后来搬进十分狭窄的干打垒土房,因此文化活
动无固定的场所,有时青年人聚在食堂里,充分利用饭前和工余时间在这块“天地”里尽情地
歌唱、跳跃。
1963年牧场划归红色草原农垦局,生产经营规模迅猛扩增,在建筑任务极重、百业待兴的
年代里,牧场党委在场部地区建起一栋石基、砖柱、土墙、瓦盖的600多平方米的俱乐部,集
职工食堂、会议室为一体。几乎在同年,四队也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三用(食堂、会议室、
俱乐部)俱乐部。相继各基层单位建起了规格不一、面积不同、结构各一的活动室,为广泛开
展群众性的娱乐、文艺活动提供了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主要是划归林甸县以后,大批
工人调出,食堂停办,房舍基本闲置。牧场党委为充分利用房舍和方便群众购货,把俱乐部改
为商店。当时恰处“文化大革命”高潮,造反派提出:“此举其本质是方便了当权派,坐官享
乐,滋长了资本主义生活作风,反对颂扬毛泽东思想,反对广大群众搞革命大批判”。在强烈
的“革命”声中牧场不得不把原机关办公室腾出一半,改做俱乐部,供广大群众颂扬毛泽东思
想和大批判之用。80年代初,机关办公楼建成,在楼上东侧设计出212平方米的大会议室,供
开会及文艺活动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生产队办公室的房屋产权大多归职工自有,文化活动阵地很少
了,集体活动只好临时选址。
三、文艺演出
建场以后,为宣传党的政策,配合生产建设,活跃文化生活,在各届党政班子、工会的关
怀和指导下,先后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团体。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业余文艺团体遂遭解散,道具、乐器及相应设备也在
“破四旧”中被摧毁。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场所,改为大批判、声讨所谓“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
的战场。“文化大革命”后期,尤其是广大“知青”的来场,各单位纷纷成立了以知识青年为
主体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尤其是1972年冬嫩江分局文艺会演在巨浪牧场举行,有力
的推动了牧场文艺活动的开展。牧场及各基层单位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多为业余性质,有
时为半脱产的文艺团体,曾多次参加分局、管局举办的文艺调演大会。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组建以后,以其为骨干普及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每逢喜庆盛典、
节日联欢,文艺演出便空前活跃。平时则紧密配合生产中心,到生产队、到田间、到附近乡村
作慰问演出,成为团结友谊的纽带,促进了文艺的发展和交流。根据牧场人多为山东而来的实
际,各展所长,排演出许多传统的剧目,并伴有歌舞、曲艺节目,内容丰富多彩,雅俗共赏。
相当一部分自编自演的节目,短小精悍,取材于身边事,情趣各异,颇受职工群众的欢迎。70
年代末,由于牧场的大批文艺骨干陆续返城和工作重心的转移,文艺演出仅限于一年一度的春
节联欢。嫩江垦区工会下发[1979]10号文件,决定举办全局“迎春”职工业余文艺调演会,
并对调演节目做出具体要求:冲破“江青反革命集团”对文艺创作上的条条框框和精神枷锁,
本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挖掘身边素材,选取各种题材,采用各种艺术形式,从
各个角度反映垦区生活。在1982年1月管局第二次文艺调演中派队参赛。
进入90年代以来,文艺活动相对被忽视,多被扭秧歌、歌舞、歌咏会代替。学校文艺发展
很快,几乎年年都搞校园艺术节。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