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社会第一章 人口第一节 人口构成 建场的1960年,全场只有394 户,1418口人,职工491 人。主要由五部分人组成。一是1956
年从山东省历城县调来的青年垦荒队;二是1958年来自山东省泰安、肥城两县的移民;三是1960
年来自山东省茌平、平原两县的支边人员(支援边疆建设);四是从附近农村请来的种地行家;
五是盲目流入场内的自流人员和林甸县以及兄弟农场调入的职工干部。
1963、1964两年牧场划归红色草原农垦局。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基建、畜牧工人的
调入、使人口、职工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64年增加到538户,1721口人,职工482人。
1965年,牧场重归林甸县管辖。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多调往万宝农场,农工调往赵光农场。
人口减至1483人,318户,职工229人。
1969年,林甸县知识青年进场,人口增加到2109人,437户,职工428人。
197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城市知识青年进场,其它农场干部、工人的调入使人口增至
3359人,526户。
1982年7月1日,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牧场有709户、3098口人,平均每户4.45人。在
总人口中男性1532人,占总人口的49.45%;女性1566人,占总人口的50.55%。在总人口中
少数民族20人,占人口的0.6%。其中蒙古族5人、回族9人、满族6人。在总人口中大专以
上文化程度的8人、高中226人、初中811人、小学1156人,文盲半文盲567人。在总人口中
每千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的2.7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7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272人。
1990年是牧场人口最多的一年,人口达3522人、888户。1990~2000年的10年间人口一直
在3000口人、1000名职工左右、千户上下徘徊。
2000年11月22日,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牧场有3335人。其中实登939户,2772人,空挂
户(户口在场、外出半年以上)563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393人,占总人口的50.4%;女性1379
人,占总人口的49.6%。在总人口中汉族2759人;少数民族13人,占总人口0.46%。在总人口
中初中文化程度的1149人,占总人口的41.4%;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296人,占总人口的
10.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7人,占总人口的2.4%。15周岁以上由于各种原因没工作的96人。
人口分布情况表
(2000年)
表9-1 单位:人
注:场直人口中含二队;合计中未含空挂户563人,未统计在内。
人口变化情况表
(1960~2000年)
表9-2 单位:人
续表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