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风俗

第三节 风俗



牧场人多是从山东移居而来,少量由本省系统内调入,也有从吉林、辽宁等10多个省市流
入牧场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山东人的风俗习惯占大多数,无论哪个地区的人基本上都延续
着原籍的生活习俗。目前基本上与当地相同。

一、衣着

建场初期的60年代衣着不一。相当一部分人以山东农村自制粗布为料,自做成衣。夏穿粗
布大褂,冬穿小棉袄套大棉袄。头围毛巾或戴自做帽子。脚穿自做布鞋,颜色以黑、灰布为主,
多是自做,条件好一点的穿双胶皮(农田鞋)。到当地裁缝做件衣裳是很受人羡慕的。

70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移居牧场时间的延长和系统内人员的不断调入,原来的衣着
习俗发生了变化。基本上见不到粗布大褂和头围毛巾的人。多以制服式裤、褂为主,模仿制服
式的样子用手针缝做的占大多数,缝纫机也逐渐进入职工家庭。衣服以篮色为多、青灰色次之。
衣料也逐渐发生变化,化纤织品、毛织品、呢绒等衣料逐渐替代了粗细棉布。

80年代。干部和一部分青年开始身着西装。姑娘们也逐渐穿起了各色花样的裙子、连衣裙、
脚穿高跟鞋。多数老年人服装仍以“中山装”为主,身着呢子大衣。

90年代。男人的“领带西服”基本上代替了“中山装”。脚蹬样式不一、造型精美的各式
鞋只,多以皮鞋为主,冬天不戴帽子的男青年占大多数。女人多以裙装、马夹、短裤、高跟鞋
等为多。冬不穿棉已不是少数。内衣(毛衣、羊毛衫)外穿成时尚。皮夹克等外套取代呢子大
衣已成趋势。

二、饮食

60、70年代的主食多以玉米面、玉米、小米等粮食为主,有时吃一定数量的白面和少量的
大米。改革开放初期、大米、白面取代了玉米面、小米、玉米等粗粮。尤其是90年代,市场经
济的形成和发展,餐饮标准明显提高,动物油、肉、蛋、奶食品、儿童食品、已占相当比例。
购买熟制品(馒头、花卷、包子、油条)、各种罐头、以及挂面、免淘米等半制品已占相当比
例。

蔬菜多以场产青菜为主。90年代起,一年四季都有外地鲜菜进场。尤其是蔬菜大棚的种植
成功,冬天也能食用着顶花带刺的黄瓜、鲜红的西红柿、鲜嫩的青椒、一等细菜。活鱼、海味
也不足为奇。从此,结束了冬食“土豆、白菜、干豆角”的历史。建场时期很少有人饮酒,时
而有的人家、单位饮点白酒、色酒,1980年以后白酒、啤酒、饮料已是餐桌必备品。

三、居住

垦荒建点时多以马架为主,垦荒者们边生产、边建“窝”。很快就建起了土木结构的家属
住房。多是对面炕、对面屋居住,即一间房内南北两个大炕各住一家,四户同用一间屋的厨房。
1963、1964两年建起了一些石基瓦盖的“大小四户”,多供干部居住。1970年以后多以两间
房一家,一栋房八间住四户,仍以土木结构为多。逐年建筑一定数量的砖木、砖瓦结构的住房。
改革开放以后彻底改变了家属宿舍公有化,门窗维修、扒炕抹墙均由牧场一包到底。随着改革
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房屋产权制度的改革,住房全部卖给职工个人所有。目前砖瓦、砖混、砖
木结构,“北京平”等各样式的住房,幢幢耸立在目。人均居住面积也由原来的三、四平方米,
增至现在的几十平方米。自来水、室内厕所、土暖气、欧式棚、南泥砖、电视、冰箱、电话已
经进入普通职工的家庭。

四、出行

建场时期,场内外运输一般都以畜力为主,人们出行多为步行,骑马便是时兴,出远门坐
马车,很少有汽车、胶轮车搭乘。孩子上学,职工上班,场内各队之间的来来往往都是步行,
骑自行车的实为稀奇。1970年以后,自行车、胶轮车、大卡车代替了畜力车,80年代牧场购置
了大客车,直通泰康火车站。尤其是90年代以来,摩托车,吉普车,微型小客车已变成人们的
主要交通工具。

五、婚姻

建场初期的男女结婚,多是尊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而且婚姻对象多以原籍地的老乡为
主。随着《婚姻法》的贯彻、实施,婚姻自主不断深入人心,自由恋爱,婚事新办,破旧习、
树新风、节俭办婚事已被大部分青年所接受。但是,还存在着婚事大操大办,请客送礼,讲排
场,图阔气的不良现象。

男女结婚一般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相门户(会亲家、也有叫换盅的),即由男女双方的父母代表男女青年,彼此相看而
后酌情提出条件后定出时间,相互到对方作客、经过这个形式即算定了婚事。

2、过彩礼,即经媒人说合,男方的钱物送至女家。附近农村女青年同牧场男青年结婚的
财礼稍重些,场内男女青年结婚的很少要财礼。原籍山东省茌平、平原等地的仍延续着女青年
出嫁、娘家陪送嫁妆的习惯。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逐渐进入婚龄,男女双方
父母共同商办婚事,置办住房和购置生产、生活资料的已不以为奇。

3、发轿迎亲,待双方准备齐全后,选择吉辰良日,共同商定婚期。一般是男方提意后双
方择定,婚日男方摆席设宴,亲朋好友前来贺喜,男方发车前去女方迎接新娘(称接媳妇),
也有送姑娘的。

4、拜天地,待迎亲车回来,新娘头覆红纱。下车后由新郎引导,步履红毡,同拜天地后
步入新房。然后新郎、新娘出来拜见亲友。目前,多数是接亲车回来以后进入餐厅,由司仪主
持结婚仪式(即结婚典礼),然后共饮酒宴。

5、回门,婚后三天(也有四天或一个星期的),新郎、新娘同赴新娘家。待夫妇回来以
后新的生活开始。

由于操办婚事,男女双方花费很大。一般男方婚后债务累累,这种旧习受到有识之士的厌
恶和反对,提倡从简办婚事。

6、寡妇再嫁,自古以来是被人们认为不光彩的事,一般不举行仪式。随着新《婚姻法》
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尤其是改革开放男女丧偶和离异者再婚的逐渐增多,老人再婚的也不以为
奇。

六、丧葬

人死了以后,一般都是入棺土葬。棺材的规格、质量和埋葬的仪式不尽相同。棺材的规格
大多为“五七”“四六”“三五”的,也有用薄板制成的。棺材一般涂以油刷赭色,较好一点
的描绘花草图案,或二十四孝图。也有请阴阳先生的。一般多是老人死后,要穿上寿衣(称装
老衣裳)停放在木板(床)上,头前放香炉、油灯、供品及丧盆。门外挂纸幡,按死者性别分
为左右,按年龄确定纸幡的多少。家人都要穿上孝衣,以白布做长衫,腰间扎白布,头顶白布
孝帽,全家人在灵前痛哭。亲友则根据关系远近赠孝,有随钱的,多是买些黄纸,称给死者送
“钱”。一般死后当天出葬,原籍山东的也有停放三天、五天的。一般入殓时以布幔遮住日光,
免照尸体。孝子捧抱死者的头,家人或亲友抬两侧尸体放入棺内。然后由导者指点,子女用白
水或酒,擦洗耳、目、口、鼻,叫做“开光”。即行盖棺刹扣(钉棺盖)。全家老小,亲属喊
死者躲钉,围棺转三圈然后痛哭不已。

入殓后送行出葬。家族、亲友用车(也有抬葬的)将死者送至坟地。随行者先把备好的纸
钱随车撒放,称“钱财铺路”。出殡时众人将棺材抬放在车上。孝子扛灵头幡前导,家人随后,
送到墓地。按头北足南放到挖好的坑内停放,一般是头枕西北,脚蹬东南,称“头枕高山,脚
蹬川,下辈子做高官”。棺下放4个馒头,灵前放长明(命)灯。然后由长子埋第一锹土,随
之众人动土掩埋、封土成墓。多数人家在坟前立碑,以缅怀先人。

老人死后,一般是三天圆坟,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子女都要上坟(烧
纸)祭祀,一般是三年除孝。

70、80年代,有贡献的人死了,组织上举行追悼会。进入90年代以后,提倡火化,逐渐推
行。

七、喜庆

1、喜生子女,无论是生儿还是生女,三或五天便起小名(乳名)。亲朋前来贺喜(称下
奶),原来多是送些红糖,鸡蛋等营养品的,现在多是赠钱的。

2、祝寿,又称给老者过生日,子女要给长者拜寿,奉给老人寿面、寿桃、生日蛋糕、寿
果,还有送衣服或其它酒类礼物的,目前多是赠钱。

3、建房,近几年随着房屋产权制度的改革,自建房舍取代公建。因此,在建造新房上梁
时,要把红纸(也有挂八卦太极图的)贴在脊檀。也有挂红(用红头绳串钱挂起)、挂钱、烧
香、鸣鞭炮的。目前,多数人认为上盖时下小雨是吉利的预照,称“雨浇梁,越过越强”。主
人要在开工、上梁和全房落成时准备佳肴美酒,款待亲友或工匠。

4、其他,近几年孩子升学、入伍当兵、定婚、提干或奶牛下个母犊都要设宴庆贺,款待
亲友。

喜庆的名目,随着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逐渐由简单向繁琐方向发展,说法越
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