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典型人物
第二节 典型人物
刘喜文
刘喜文(1928~1979),党员,小学文化,黑龙江省林甸县人。
刘喜文自幼为地主放猪、放牛、扛活,受尽剥削、压迫。苦大仇深的他,解放以后分得了
房子、土地、车马。他弯曲的身板挺直了,紧皱的眉头舒展了,脸上露出了当家作主的笑容,
全身有使不完的劲。抬头的日子过得很兴旺,他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由于工作
积极,成绩斐然,1950年他被富拉尔基东北重型机器厂录用,当了工人。此期间,主人翁责任
感促使他刻苦努力工作,虚心向老工人、内行人请教学习。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助人为乐,
赢得了的赞誉和好评。他群众基础好,有较高的威望,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1960年在“精简
下放”时,他提出“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要求。他的申请被
批准后,毅然来到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一心乡的六合屯。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村以
后,他凭着工人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和一手过硬的“庄稼活”,成了村里最受尊重的人之一,很
快当上了生产队队长,一干就是四五年。
1966年12月他来到牧场,当看到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农村社
队不能比拟的。但是由于这里耕作技术落后,生产管理不当,产量不高,效益不佳。他下决心
要大干一场,一定要改变这里的面貌。他暗下决心、脚踏实地,起早贪晚地干工作。他实事求
是,认真不苟,每一项活计都要干出水平,干出样子,由于成绩突出,很快被提为大车班班长、
排长、副队长、队长等职。
1970年以后在任四队副队长、队长的几年中,不辜负党委对他的信任、职工群众对他的希
望,带领职工群众高温造肥、科学种田,率先使四队的粮食产量上“纲要”、跨“黄河”、过
“长江”。无论是种地、养牛、养猪、养马,还是粉条加工等事业中他都精心组织,关键时节
一蹲就是几天,十几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先后被评为农场局、总局和国家农垦
部的先进单位,他自己也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他出任四队领导的几年中,农、牧、工副业
都是牧场的中坚力量,经济发展的支柱。
1976年,刘喜文在抓好农业、牧业生产的同时,十分注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当时小
学归生产队)。他发现学校因缺少校舍实行复式班、上下午半日制教学时,看在眼里,急在心
里,落实在行动上,很快备足了建房用的木料,然后组织本队职工、学校师生义务劳动,开始
建校舍。他让自己的儿子刘兴全和另一位木匠承担建校舍的木工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精
心组织热心参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下,六间土木结构的校舍很快建成投入使用了,受到上
级党委的好评,并在分局介绍了勤工俭学、义务建校舍的经验。
1978年他被调到比较后进的第三生产队出任队长。到第三生产队以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
里就缩小了同先进生产队的差距,各项工作有了起色。1979年底,全场职工家属生活取暖用柴
成为影响职工和知青情绪的老大难问题,各级领导为之头疼,此时的他,把队里生产安排妥当
以后,亲自率领大车班带机引搂草耙子,到草甸子上为职工家属和知识青年整烧柴,在甸子一
干就是十几天,第三生产队率先在全场完成了“整柴”任务。之后他又接受了为机关整柴的任
务。当时牧场的草甸子柴草已经搂净打光。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到林甸县育苇场联系,苇场拨
给了一块甸子(苇塘)为巨浪牧场打烧柴所用。他看到甸子上的茂密的小苇子、杂草高兴极了。
这会,不但机关的烧柴可以解决了,职工的烧柴可以敞开供给,要多少给多少。他忘记了吃饭,
忘记了睡觉……,他太累了。在过份劳累的情况下,操纵耙子作业时,身体多病的他坚持不住
了,不慎从耙子上掉下来,脑部被机引耙子致成重伤。被人们发现时他已经离开人世以身殉职
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同他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一起处过事的乡亲们,谈起刘喜文无不竖起
大拇指,“这可是大好人啊!他一心想着群众,一心扑在工作上,他是为职工整烧柴而死的…
…”幕幕往事永远刻记在人们的心中。
为寄托人们的哀思,刘喜文故后,场党委召开了追悼大会,号召全场职工群众化悲痛为力
量,象刘喜文那样埋头苦干、忘我的工作,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阁臣
高阁臣(19132~19924),小学文化、中共党员,辽宁省盘山县人。1946年参加工作。
高阁臣10多岁时就在家乡给地主放猪、扛活、打长工。1945年为求生存逃荒来到林甸县花
园乡,1946年在当地参加土改,斗地主,分田地,并在乡里先后担当村农会主席、文书、小学
教员、村长等职。1948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组建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同贫下
中农融为一体。被评为乡、县的劳动模范。1949年1月4日光荣地出席了嫩江省在齐齐哈尔召
开的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被评为甲等劳动模范。1952年1月出席了黑龙江省在齐齐哈尔召开
的第四届工农劳模大会,被授予劳动模范和模范生产小组等荣誉称号。1953年1月10日出席了
在齐齐哈尔召开的黑龙江省第五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被评为劳动模范。
面对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和各种荣誉称号,他不骄不躁,把荣誉作为动力,工作的积
极性更高了。总觉得混身有使不完的劲,办不完的事。他大胆发动群众,依靠贫农,团结下中
农,改造中农,打击地主、富农破坏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斗争,加强了党的基层建设。1956年
被林甸县委提拔为花园乡党委书记,1957年改任乡长,1959年调林甸县良种场。
1961年为充实牧场的领导力量,中共林甸县委看中了他,从林甸县良种场调巨浪牧场任副
场长。来到牧场以后,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面对这个由山东移民组成的牧场,除饿死的、
自流谋生路的以外,留下的则是人心慌慌,混日求生;个别领导干部也是度日思走,回到县城
找个好的去处;再看看羊群,不是膘肥体大,而是死羊成垛……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怨天忧人,
而是暗下决心,大干一场,一定要改变这里的面貌。于是他下基层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羊场一住就是几天,十几天……很快在这里稳定了人心。之后,他又率机关干部到基层分片
蹲点,稳住了全场的形势。生产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61年羊存栏由上年的1876只发展
到2301只,增加425只,增长22.7%。家禽由1960年的240只发展到532只,增加292只,增
长121.7%。
1962年牧场组建工会委员会,他被选举为工会主席。他认真学习贯彻党对工会工作的方针
政策,依靠职工群众搞好民主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建设牧场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广大
职工的积极性。为群众说话,为群众办实事,他在任工会主席期间多次向农垦局、向省农垦厅、
向省工会反映巨浪牧场工人要求改变严重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发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工分制,
实行工资制的呼声。经过不懈努力,省政府1963年3月批准巨浪牧场取消工分制,实行等级工
资制。1963年牧场正式划归红色草原农垦局,经营规模逐年扩大,生产项目逐渐增多,在迎
来牧场建设高潮的新时期,高阁臣发现基层力量薄弱。他多次向上级党委提出“到基层任职”
的申请。1963年4月红色草原农垦局党委正式批准,任命他为四队党支部书记。从此,他在基
层一干就是18年。在这18年中他工作过的四队、基建队、学校、供销社等单位的职工,和他一
起处事的同志对他那种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睦相处、平等待人的处事作风,苦口婆心的、
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久久不能忘怀,无不敬佩地说:“高阁臣可是个党的好干部啊,不图地
位,不图名利,只讲贡献”。
1973年高阁臣已年满60岁到了退休年龄。按规定像他这样连续多年的省劳动模范,退休后
应享受特殊待遇,加发一定比例的工资,也就是说退休后比在岗工资高。可他丝毫不考虑自己
的得失,依然在工会副主席的位子上“超期服役”7年。
1980年,接近70岁高龄的他退休了。退休后本应在家“享受晚年之乐”。干了一辈工作的
他,怎么也呆不住。他还像在岗那样按时到机关,到各单位搞调查研究,掌握群众情绪、思想
动态,发现问题耐心帮助做工作,发现不利于集体的事他就直接干预、批评。
1992年4月因病辞世,时年8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