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住房
五、回忆录
我的住房
王庆堂
我是1960年随父母支边来巨浪牧场的,当时全家4口人,随同迁移来的8户人家同住在6
间1栋的土房内。多数人家住的是“对面坑”、“对面屋”。一间房内南北两铺大炕,各住一
户,每户使用面积不足10平方米,炕前只有不足一米的空地:“对面屋”则是东西两间各住两
户,四户同用一间厨房(称“外屋地”)。房子不但狭窄矮小,每间房只有一个不足一平方米
的两扇3块玻璃的小窗户。每到冬季,本不亮堂的家就更暗淡了。尤其是我们刚来“北大荒”
的山东人,冬天不习惯于“紧关门窗,糊纸封严”等生活方式,而是敞门晒太阳。有的还把本
来就很小的窗户用土坯堵上一半,说是墙比玻璃厚、冻不透。因此冬季室内很冷,结冰是必然。
上顿饭后,锅、碗、瓢、盆全都冻在一起,窗户上的玻璃每天夜里都结一层厚厚的霜雪,一天
化不净是常事,每天早晨要把墙上的霜雪刮掉,每次(天)要清除两三盆雪,冻坏手脚几乎是
平常事。更有趣的是,由于住房过份狭窄,室内昏暗,两户同住一间房,没有任何隔档物,早
晨起床时,常发现自家的孩子睡到别人家的炕上了,使两家人哭笑不得,成为笑话传送。
1964年牧场划归农垦系统,隶属于红色草原农垦局以后,相继建筑了一些规格不一的穿靴
带帽(砖基、土墙、瓦房顶)的住房。我们家也从“对面炕”搬进“对面屋”(每三间房内住
两户)。1970年我们又从“对面屋”改住进两间房一户的住宅,多是六间房一栋住三户。虽然
还是土房,但是宽敞、亮堂、方便多了。11年进了三步。
70年代虽然牧场建筑了相当数量结构不一、规格不等的各式住宅,但是住宅的建设远远跟
不上住户的增加和人们日益提高的住房需求。连队的住宅仍然比较紧张,质量比较差。1976年
我调到第四小学上班。当时学校所在地的四队、六队无力解决住房。后来在离学校1.5公里处
的科研站安置了“对面屋”的住宅,1979年调入牧场机关党委办上班,长达几年未能搬家。在
四队“对面屋”里一住就是五六年,每天骑自行车行程20余里上下班。
进入80年代,牧场经济发展了,住宅建设的步伐也加快了。每栋3户,每户两间,单门独
院的砖瓦、砖木、砖混结构的职工住宅,一栋栋相继建成。1983年末我分到了50多平方米的砖
木结构的“北京平”住宅一套。这批住宅墙厚50厘米,中沙灰砂浆,顶棚处置得当,室内保温
条件好。冬季盆内花草葱绿,百花盛开,不时的吐出芳香,前后对应的大窗户,光线充足明亮。
1984年牧场进行房产制度改革,我买下了这套住宅。从此,一改过去住房完全靠国家包揽的历
史,房屋自建、自修,产权归属个人所有,极大调动了职工自已建住宅的积极性。1985年自己
又投资扩建了50多平方米的住房,90年代又建筑了一定数量的畜舍。
目前,我家百平方米的住房宽敞明亮,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场初期的2.2平方米增加到现在
的50平方米,住房质量也由干打垒的土坯房,变成砖木结构的北京平。回顾41年住房的变迁
越住越宽敞、越亮堂。展望末来,经济宽裕了计划装修住宅,暖气、淋浴、卫生间等设施逐渐
进入居室。最近又传出佳音,牧场计划建筑楼房住宅小区,“北大荒”的明天会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