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简史第五章 省农垦厅管辖时期第一节 开荒建场(1955一1957年) 克山农场的前身克山农场是在克山县畜力二农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县二农场是于1948年
在日伪开拓团和大地主所遗留下来的撂荒土地上创建的一个以畜力耕种为主,生产比较单一的小
型农场。1954年上级给这个场调入三台拖拉机,扩大了耕地面积。1955年经黑龙江省农业厅批准
正式扩建为黑龙江省克山农场。
早在三十年代初期,这个地区人烟稀少,村屯疏落,讷莫尔河和乌裕尔河中间地带大部分荒
原,被黑龙江省“督军”军阀吴俊生的副官谢子扬所霸占,在这里逃荒落脚的农民都必须去讷河
县,经谢子扬签定租地合同方准落户。
1933年之后,在这个区域里垦荒建屯的农民才逐渐增多,陆续建起了64个零散的自然小屯,
但农民占用土地甚少,大量土地均被一些大地主所占用。广大农民除靠耕种少量土地外,主要靠
给地主扛活维持生活,根据调查得知:车家窝铺(现农场三十一队)三家大地主就占有耕地11,000
亩。
1937年,日本人闯入这个地区进行开拓。据讷河县日伪开拓团档案记载:“从1932年到1936
年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推行试验性的武装移民政策历经了五个阶段。”
1942年开始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准备移入200 万户,但后期还没有全部实施,日本即投降。
1936年进入这个地区的五个开拓团,就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第五阶段的武装日本移民,隶属
“大雅”开拓领导机构。五个开拓团分布在现今克山农场的五个分场,一分场设有“义勇队”训
练所,二、三、四、五分场,均设有日本自警队武装移民开拓点。
大雅开拓营农状况
日本帝国主义把开拓团作为侵占和统治东北据点,不断地扩充和加强,并作为讨伐抗日队伍
和准备对苏作战的前哨阵地,以便不断地为其提供条件。日本开拓团给这里的农民带来了巨大灾
难,他们强制剥夺农田,驱走原住户或为“内国开拓民”,奴役剥削未离开原住地归其当佃户的
农民;传递情报,协助日伪军进行所谓的“讨伐”,成帮结伙闯入村庄,打狗抓鸡,掠夺农民财
富,搅得农民不得安宁。由于他们占荒多,种植少,给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撂荒土地,因此,为农
场开垦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地条件。
1942年,北兴大地主“刘二县长”向这一带扩大势力范围,以购田经商等手段剥夺农民产品
并在北兴开设一座烧锅(酒厂)。
东北解放后,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翻身闹革命,打倒了“刘二县长”,
没收烧锅归人民所有,1948年2 月,克山县委认真落实“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和“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的指示,加紧扩大北兴酒厂的生产规模,派长发区区长杜景春兼管酒厂工作。县委
要求一年恢复生产。为此,杜景春等人亲自来“车家窝棚”踏查开拓团和大地主所遗留下来的部
分撂荒土地,决定在这里开荒定点,为酒厂扩大规模开辟了原料供应基地。
1948年春,由酒厂和县粮食加工厂抽调49名企业工人,组织了农业生产队伍,又购进了四十
匹马,七台大铁车,弯钩犁、镐、锹、镰刀、锄头等农业生产工具。当年,他们在这块荒原上开
始创业生活,种植稗、黍、谷子、高梁等作物,当年粮食亩产230 斤。丰硕的成果引起了县委对
农业生产的重视,便派出调查组对这个地区进行了测查。县委决定将这个农业生产单位隶属克山
县企业公司领导,命名为克山县畜力二农场,指派刘青山为二农场场长。
1948年创建的克山县畜力二农场,是解放后在新的生产关系影响下,保持旧的生产方式,生
产单一的畜力农场。生产落后,生活艰苦,居住简陋,交通困难,缺医少药。据调查,1948年至
1951年二农场的职工生活水平很低,工资支付形式以小米价定酬,以后过渡到月薪工资,每月最
高分为140 分,最低分为104 分,折合人民币约28元。
当时,没有党、团、工会组织,在行政方面下设三个生产组,全年生产产品除自留外全部上
交。刘青山同二农场的职工对垦荒建场决心大,认识高,为了开发农场实现机械化的光辉前景、
全体工人斗志昂扬,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架起了临时作业的席棚,每年冬季,北风呼啸,飞雪漫
天,刘青山同全体职工坚持在冰天雪地里,从事打谷交粮工作,为支援解放战争和国家建设贡献
力量。劳动过后,他们归宿在开拓团的旧址维修起来的破草房里。二农场全体职工在漫长的岁月
里,同大自然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他们是克山农场创建前的第一批艰苦奋斗的农业工人;他
们用辛勤的汗水创建了克山县畜力二农场。
克山县畜力二农场全体拓荒创业者,历经七年的艰苦生活的磨炼,在各种困难面前没有气馁,
在创建二农场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生产经营年年盈利,年平均粮食单产210斤。
1952年所种植的谷子亩产450斤,玉米750斤(大垧),被省农业丰收展览会选上了样品。1953年种
植的“合作二号”小麦平均亩产384斤,单产在这个地区名列前茅。
县二农场出席原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省授予刘青山、阎风枝等同志的劳动模范奖章。
在创建二农场的艰苦斗争中,涌现出刘青山、阎风枝、李文祥等 11 名出席县、省劳动模范
大会的先进人物、受到大会的表彰和奖励。其中刘青山、阎风枝是劳动模范中的典型。场长刘青
山在创建和经营二农场生产建设中做出重要的贡献。
勘测与规划 1954 年是东北垦区大部分国营农场全面创办时期。
黑龙江省农业厅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建设计划的要求及
东北局会议精神,决定将以畜力耕种的克山县二农场扩建为国营克山机械农场。于1957年完成垦
荒任务。
1955年4 月至6 月间,省农业厅勘测队和有关人员在刘福华、沙俊廷、张显卿、崔荣发的带
领下,对场区的土壤、水文、地质、农业、经济等进行了全面测量和调查;一、沿场界打了165
公里经纬导线,并在现场埋设了127 根界桩,在分场界埋设89个界桩。
二、在农场场区内267,776.6 亩土地面积上进行了补测工作,并在附近农民土地上进行了
地形地物测量。
三、从古城打水准测量导线67公里至75公里号地及81号点上,设置了两根永久水准基标并标
上了海拔高度。
四、沿土壤导线点,共挖了76个土壤剖面,进行了土壤调查并对土壤酸度及团粒结构等,在
野外对土壤进行化学和物理分析。
五、在农场区进行了居民点村屯的水质和全场地质构造的方向调查。
六、收集农场有关农民经济和自然特点与历年生产状况等有关资料,并作了分析研究。
七、为了确定地下水储藏量,曾打了一眼深达70米的深水井,并打了四眼20米的浅水井,但
没有出水而未得其结果。
据测量调查,在农场区内及场区边界与农民村屯相毗邻之边缘,有相当一部份荒地,土质好,
分布于农民耕地中间。这些土地零散,为了使大量国有荒地投入农业生产,并使农场与农民经济
双方有利,实行原有荒地和农场相毗邻的农民土地进行互换。为此,对场区内农民分布的土地进
行了测量工作,按不同情况对居民点及农民所有土地作如下措施:(一)加入农场为农业工人,
其土地归农民所卖,计有47户。其中讷河县13区三合村、新立屯24户,襄善村训练学屯13户,育
民村福德屯10户,合计土地:2,445 亩。
(二)不愿加入农场的农民,只由农场收买其土地,有克山县十二区同合村大犁屯240 亩,
同合村高英屯373.8 亩,十三区省学村596.6 亩,张春良屯1.922 亩,油房屯244.2 亩,韩家屯
80亩,前万屯34亩,民胜村民胜后屯30亩,下沟屯40.2亩,王和屯20.05 亩,福民王风阁屯34亩,
襄善训练学屯154 亩,前二组屯63.5亩,育民福德屯34亩,十区老和村新民屯34亩,合计土地3.573
亩。每10亩按7 、8 、9 、10元不等的价格予以收买,归农场所有。
(三)场区外围原有荒地与场区内的农民土地进行等量交换,计有克山县十二区同安屯212.3
亩,十三区省学村韩家屯350 亩,前万屯25亩,永利村袁家屯32亩,讷河县十三区三合村公民屯
288.4 亩,公和屯 231.2亩,永安屯29.9亩,尚义屯482.1 亩,新立屯384.6 亩,育民村集贤屯
312.6 亩,新发屯15.5亩,襄善村东升屯378.4 亩,兴隆屯269 亩,刘家粉房屯83.34 亩,祥云
胜利屯333.7 亩,榆树村大屯296.9 亩,合计土地面积4,102.94亩。
根据测量和调查的材料,并研究了国营农场的经济及自然条件的特点,征求了有关土地利用
者意见,写出了土地规划设计书。
为了落实和达到省农业厅指示和要求,土地规划定下了如下各项:1.从克山与讷河两县毗邻
的国有荒地中(规划设计界线内)划给克山农场282,964.2 亩土地。
2.按照等量等质的原则用国有荒地与农场相邻的克山县十二、十三两区、讷河县第十、十三
两区的农民土地进行交换。
3.按克山农场划定的场界与农民土地制定调整协议书,经国营农场代表,县人委代表,区人
委代表,村代表,村民代表,黑龙江省勘测局土地规划队代表等同意签字,并经县委和县人委批
准后,即在法律上生效,互相转递、双方应共同按协议书规定执行。
讷河县十区十三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及个体农民划克山农场界内统计表
4.要求总场场长和附近农民,要很好地保护场界的界桩,没有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特殊规定
和指示,此界线不得随意变动。
克山县十二区十三区农业生产合作社及个体农民划在克山农场内土地统计表
开垦的六项决策一、建立总场部。1955年1 月,决定将总场部建在现今四分场场部位置上,
1955年3 月,井田来场后,根据土地规划勘测结果,经实际调查认为四分场位置偏于农场中心6
公里,立即提出将总场部改建在三分场(位于农场中心地点)。在总场部搬迁改建问题上领导意
见分岐,但根据专家建议,同意了井田的意见。
1955年3 月,李第光、井田、刘风林、沙俊廷、刘福华及农场有关工作人员一同来到农场中
心的荒原上,开始进行总场部的建设工作。这个地址地势稍高,距克山55公里。从节省基建经费、
加强领导,便于职工文化生活福利设施等需要出发,决定三分场场部和总场部设在一起。
一、四、五分场暂利用原有场房。总场部、分场部建设面积根据基本建设平面图定为:总场
部占地872.2 亩(890 米×980 米),决定总场向南修建55公里达克山县公路,一分场向南设场
界,再向东与总场去克山公路相接通,再向西与拉哈车站相接,总场各分场均须有公路连接。一
分场到二分场,二分场到四分场,第五分场东北角则利用原有公路。全场干线总长65.45 公里,
宽度均在20米。
二、成立建场委员会。克山县县长唐贵生兼主任,井田为副主任并负责全面建场工作。在建
场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井田主持农场有关领导及农技人员制定大田作物轮作及饲料轮作计划。
拟定计划成立五个分场,在设计分场场界时比较细致地考虑了经营方便,土地连片及自然水
线或地物做界线等问题。并决定各分场建立一个畜牧队,总场部附近设种畜场。
三、经两县同意,省农业厅批准,在克山、讷河两县之间拨出国有土地28,3069.2亩给克山
农场。拨给克山农场的土地中已耕土地 12,744.7 亩(其中县二农场经营土地2,700 亩:农
民土地10,047.7 亩)国有土地270,450.5 亩。决定对上述国有熟荒地及生荒地全面垦荒开发。
上述土地中适宜播种各种谷类作物的235,509.2 亩,适宜播种饲料作物的27,149 亩,适宜做
草场的9,109.7 亩。能够保证农业厅所决定的谷物播种面积251,019 亩,并在此基础上,保
证以养猪为主的畜牧业的稳步发展。
四、制定五年规划主要指标,保证完成开荒种植251,690 亩谷物播种面积,其中小麦157,573.8
亩;大豆61,914.2 亩;其它作物19,380 亩(其中以玉米、薯、黍为主;还有4,900亩
的谷子是供给马、牛、羊的饲料,在有条件时可种植马铃薯和甜菜)。
完成养猪14,130 头,其中基本母猪苗500 头,种公猪30头,后备母猪200 头,育肥猪6,000
头,马470 匹,其中基本母马100匹,羊2,190只;其中基本母羊720只,牛136头,其中杂种奶
牛50头。
五、确定轮作规划。决定在全场分十二个大田轮作区。分别由十二个生产队管理,最大的大
田轮作区25,942.5 亩,最小的为5,128.5 亩,各轮作区最大地块为4,273 亩,最小地块为
894 亩,各分场畜牧队及种畜场设饲料轮作面积15,020.1 亩,配置轮作时考虑土壤、地形,土
地整片性及同场部位置而确定。
六、总场在二分场拨出菜地357 亩,各分场拨出100 亩做菜园。在场部北角拨出160 亩地种
植果树。在总场正北角拨出1,813.5 亩建立试验种田。总场,各分场均需打井,为了全面落实
黑龙江省克山农场土地规划,认真细致地讨论并通过了下列事项:
1.制定了克山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确定分场界,场及分场场址所有土地的规划范围。主要
道路与田间道路,大田轮作及饲料轮作区的面积分配,并决定试验区及种子田1,813.5亩菜地
设在总场部正北及86亩家属宅地设在总场部西南。246 亩苗圃果园设在总场部的东北。14,90.71
亩畜牧场及其所属轮作地设在总场部东南角。各分场生产队的田间作业站以及基地、牲畜埋葬地,
以后决定。
2.在沟谷水线两旁容易引起冲刷的地方,根据沟的宽度和深度,岗坡大小及起伏程度;酌情
留出部分草地(宽度以下不超一百米)以保持水土,并在陡坡两旁植柳,作护土烧柴之用,一分
场三队一二三四地块不够整齐,为了考虑长远防止冲刷,决定保留原来设计。第三分场场部地区
不在场区中心稍向南偏,是由于该地势高,宽阔平坦、向阳、距总场部较近、交通便利,因此保
持原来设计。第五分场十二队三号地块被公路切断,需农场于克山县人民委员会交通科联系解决。
3.确定大田轮作及畜牧场轮作制度,确定全场大田作物分配比例:小麦65%,大豆22%,杂
谷(玉蜀黍为主,谷子为次),占12—13%.并决定取消休闲地,马铃薯及甜菜暂不列入轮作,需
看今后国家需要和解决机械化作业及运输问题后,再列入大田轮作进行大面积种植,此外,需利
用田边、道路旁种植油料作物和高棵障避作物等。
为了分给各分场役马饲料,于部份大田轮作区中播部份谷子,在谷茬后连续种二年小麦时,
应考虑从耕作施肥等方面来培养和增进地力。
克山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及轮作制度,经呈报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局批准后,即按本决定进行
全场性的技术设计。
场长井田同有关领导及农业技术人员,为了实现垦荒规划,他们不辞辛苦地整天奔波在辽阔
的荒原沃野上,踏查荒原,确定垦荒点,做了大量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为垦荒创业奠定了良好基
础。他们有远大的奋斗目标和顽强的奋斗精神,团结广大干部和职工,吹响了开荒创业的战斗号
角,揭开了向大自然搏斗新生活的序幕。
第一个机械化生产队 1955 年3 月,黑龙江省农业厅先后从查哈阳、宁安、海伦等农场调来
了大批机务人员和工作人员。这一年春天,苏联专家建议在集贤地区创办友谊农场。将这个地区
的三道岗农场以申益成场长为首的干部,工人计120 人及部份机械一同并来克山农场。至此,克
山农场组成了第一批426人的职工队伍,其中农机工人321 人;牧业工人3人;全场550口人。1955
年3 月26日,原黑龙江省任命申益成为克山农场场长,刘风林为副场长,并正式批准将县畜力二
农场划归克山农场。不久,场长申益成调离克山农场,井田同志调来克山农场任场长,1955年6月
5日成立第一个党支部,有正式党员34人,选举了党的支部委员会。广大干部和工人在农场党组织
的领导下。积极参加垦荒建设,吹响了向大自然进军的号角。
1955年调入人员和机械统计表
1955年3 月,经农场决定将划归克山农场经营的克山县二农场(即现在的31队)为克山农场
第一个生产队。派共产党员冯喜和担任生产队长。全队职工94人(二农场并入37人),其中机务
工人43人。生产队下设机务、农工、运输组。全队配有机械C —80拖拉机1 台,德特 54 拖拉机
2 台,克德博士台,热特—25K1台,C —6 康秤因3 台, C—4 自走康秤因1 台;C —18联结器
1 台,V 型镇压器2 台,播种机11台;四轮拖车1 台,五铧犁6 台、三铧犁1 台,中耕机6 台3
胶轮大车8 台,花轮大车2 台。役马48匹;役牛6 头、非役牛16头,猪 350头。
在实行机械化生产中,生产队积极组织全队机务组开展生产竞赛。麦收期间开展5 日1,500
亩的竞赛活动。对5 日完成1,500 亩的收割机组奖给现金100 元。魏德本联合机组5 日超额完
成1,500 亩,生产队发给该机组奖金100 元。这个机组和德特54王占礼机车被评为先进车组。
1955年8 月,刚组建的第一个机械化生产队,迎来了克山农场第一个麦收。场长井田亲自来
队指挥麦收战役。并从其它开荒队抽调一定机械力量和人员,调回开荒队队长关继武指挥麦收机
械作业,抽调汽车2 台、热特2 台抢运小麦。克山农场第一个麦收战役从1955年8 月1 日正式开
始,历经10天,完成了全队小麦联合收割任务11,999 亩,亩产239 斤,当年玉米播种面积为405
亩,亩产136 斤;谷子825 亩,亩产250 斤;大豆3,000 亩,亩产200 斤。
历经艰难开荒建点根据农场的规划要求,在创建第一个生产队后,又扩建三个垦荒点,组织
三支开荒队,各队调配职工50人,配拖拉机5 台,要求各队开荒机组当年完成2 万标准亩的开荒
任务。这三支开荒队分别由王德、赵锡纯、关继武、艾松秋等人负责领导工作。他们不惧艰辛困
苦同全队职工一道开赴荒原碧野,开始进行开垦创业的艰苦工作。广大拓荒者,头顶烈日,脚踏
荒原,架帐篷住草铺,垒锅台,设野炊,吃饭无桌子就把马槽子扣过来当桌子用。在垦荒的岁月
里,广大拓荒创业者,经受了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在开荒作业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机车组”和
劳动模范人物,其中,C—80拖拉机0190号付志远机车组完成垦荒任务42,000 亩;C—80拖拉机
0206号徐维范机车组,在车长的艰苦奋战一年完成了41,415 亩的开荒任务。全体垦荒者在工作
中起早贪晚地认真检查保养机车,为减少机车故障努力提高机车工作量而忘我的劳动着。在生活
上他们不仅住过“帐篷”,而且还住过“地窨子”,但他们都没有任何怨言,每天积极努力工作,
出色地完成了开荒任务。
一九五六年,农场垦荒队曾居住过的划入农场零散小屯中的房屋艰苦生活
在开荒中,开荒队的人员首先遇到的困难是蚊蠓小蛟的威逼,其次是要在作业中用人尽快地
刨掉棒柴、杨柳等树木,为机车打开垦荒通道。全体垦荒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团结奋战,发
扬了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他们驾驶着铁牛奔驰在荒原沃野中,为创建克山农场做出了贡献。徐维
范、付志远机车组先后受到了省农业厅劳模大会的奖励。
在三支开荒队中,第三开荒队的技术和机械力量比较强。队部设在现四分场24队东西家属区
位置上,当时利用日伪开拓团留下来的壕沟东沿,架起了一栋木板棚子。工人住宿,领导办公都
在这个木板棚子里,左侧架起帐篷做伙房,西边停放一个3 万多公斤溶量的柴油罐,这个开荒队
配有C —80拖拉机5 台、德特—54拖拉机1 台,热特25Kl台,3 匹马和一台大胶轮车。全队职工
40多人,其中机务工人32人,当时艾松秋任队长,高贤任党支部书记。
垦荒前,举目眺望,北大荒的沃野荒原一望无际,荒原上生长着榛柴,笤条,小山杨盘根错
节,各种杂草丛生密集。垦荒队为开垦沃野,建设良田天天放火烧荒,清理荒原,为拖拉机垦荒
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五台C —80拖拉机各牵引两台大犁,在清理后的成片黑色土地上轰鸣驶进,
他们不辞劳苦的驾驶着铁牛进行昼夜开荒,耕深25公分以上,平均班效达180 亩。其中C —80拖
拉机0196号同C —80拖拉机 0197 号机车的张常兰、付志远工作效率最高、质量最好。场长于波
亲自到第三开荒队总结了他们的经验,两台机组均受到场方的表扬和奖励。他们的经验是:“分
工清、任务明,双班保养,认真执行;抢时间争主动,带上小铧犁刀勤调整;耕直垅平,地头整
齐减少开闭垅;勤检查勤保养,油净水净大班作业不误工”。
开荒队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伙食得不到改善,经常无菜吃。有时,因阴雨道路隔绝造成无
米之炊;有时,不用拖拉机运粮就吃不上饭。生活虽然如此艰苦,但全体队员艰苦奋斗的情绪仍
然十分高涨。生活既有风趣,又十分快活。第三垦荒队当年开荒4 万多亩,播种大豆2000多亩,
亩产120 多斤。
奋战在荒原沃野上的三支开荒队员,他们立下豪情壮志:唤醒沉睡的“北大荒”,早日建成
社会主义的“北大仓”。开荒人员驾驶着铁牛深入荒原僻野,不惧豺狼出没,蚊虫叮咬,憧憬着
“北大荒”美好的未来,各个吃苦在前,人人忘我劳动,同大自然作斗争,将沉睡的荒原垦起黑
黝黝的土地,历经奋战,当年开荒12万亩,播种26,799 亩,获得了粮豆单产158 斤,总产4221,
658斤的较好收成。
根据作业需要建起了南北两个田间作业站,作业站的建立减少了机组往返空行,减轻了工人
上下班的路途疲劳,改善了生活条件。田间作业站,是机耕队的机器,油料、工具、物资临时保
存的地方;也是当时工人生活、业余活动中心,起到了安定生产情绪的良好作用。
田间作业站的地点选择,根据生产情况,尽量靠近民村,搭起简陋板房或席篷拉哈辫土坯建
的房屋,地上铺上麦稭,吃饭无桌无凳,由于农业生产受季节制约,为突击完成任务有时连班作
业,班中吃饭在田间,晚归夜宿作业站,但他们毫无怨言地朝夕伴随铁牛向广阔的荒原进军,赢
得了垦荒的胜利!
1956年,农场决定抽调第三垦荒队部份机械力量和部份人员组成一支青年垦荒队,奔赴新立
屯地区再战荒原。
初创时期农场职工曾住过的宿舍
青年开荒队职工30多人,配有C —80拖拉机3 台,凸T —54拖拉机1 台。农场委派高文清、
许道礼、李风春担任开荒队的领导工作,他们带队开赴新立屯所在地区拓荒创业。
青年垦荒队共有3 台C —80拖拉机。分别由徐维范、张常兰、关继胜担任车长,凸T —54拖
拉机由许常云担任车长。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3 万多亩的开荒任务,为创建第二作业区
立下了一定功绩。0206号C —80拖拉机徐维范车组,在二分场开荒夺魁,超额完成了垦荒任务。
这台机车在开荒创业的年代里,共完成62,175 亩的开荒任务,在机械双五百运动中全年节约修
理费1,850 元,节约油料2,154 斤。徐维范受到了省劳模大会的表彰和奖励,被省授予劳动
模范的光荣称号。机务队长李风春被省劳动模范大会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并
荣获奖章一枚。
徐维范机组在垦荒中,被评为出席省劳模大会,这是省授予徐维范同志的奖章
在开荒创业的年代里,经常呈现在广大创业者面前的是白色的雪,红色的火(放荒),绿色
的草,虽然条件差,但想到即将开创起来的伟大事业,就都以一个忠诚的拓荒者姿态,奔跑在
野草丛生的草原上,披荆斩棘,高举着火把,一次又一次地插上了鲜艳的堑旗。在这草原上留
下了广大创业者的足迹。驾驶员勇敢地驾驶着铁牛,为开垦荒原和夺取垦荒建设的胜利而不断
地向大自然的深度广度进军。
小麦丰收军民支援1955年,克山农场的麦收是百里荒原上的第一个机械化麦收。场领导决定
在第一生产队(原二农场)召开第一次机械化麦收剪彩大会。第一队播种小麦 11,999 亩。这
片小麦长势喜人,麦穗沉甸甸蜜实实的,迎风摆动,呈现出丰收景象。
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机械化麦收剪彩大会。全场干部职工360 多人,周围几十里外村屯乡民、
男女老少闻讯也都起早赶来,人群队伍排出几里路远,职工列队,机械成行,锣鼓喧天,鞭炮齐
鸣,人人喜气洋洋。井田场长代表场领导作了题为《第一次实现机械化麦收伟大意义》的报告。
并剪了彩,然后举行了向麦海进军的仪式。全场在这个队出动了牵引联合收割机C —6 康拜因三
台,自走C —4 康拜因一台,基斯—150 汽车二台。热特25K 二台,马车8 台,仅用几天的时间
完成了一队11,999 亩小麦收割任务。收获小麦286800斤,平均亩产239 斤,这是北大荒第一次
实现机械化麦收丰硕成果,从此,揭开了克山农场以后一年一度的麦收序幕。
1956年,四分场小麦长势喜人,一片连一片,1 米多高的小麦,阵阵清风吹拂着麦浪,送来
了沁人肺腑的温馨的麦香。大片小麦已进入收获期,但天气预报将有连雨出现,分场领导根据有
关科学资料介绍,决定对第九队大面积小麦实行高茬收割,获得小麦平均亩产269 斤的好收成,
受到国务院嘉奖。
1957年全场播种面积358,706 亩,播种小麦长势良好。但在麦收期间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
涝灾,7 至9 月份雨量达572 厘米,成片的丰收小麦,被浸泡在积水之中,机械无法下地,劳力
不足,麦收工作处于十分危急之中。农场电告农业厅,以厅的名义向有关部门求援。
解放军某团,省林业干校,公安干校和克山、克东、依安、双城等县的干部职工,农民闻讯
纷纷前来支援,每天有万余人奋战在田间,阴雨连绵,道路隔绝,成品粮供应不足,全场干部、
职工、家属用水煮小麦充饥。
一天夜晚风雨交加,泛滥的积水汇成河流,冲塌了百里以外“敖龙沟”的桥梁,拖拉机运粮
受到阻碍。场领导连夜组织机关干部,冒雨抢修桥梁,带头掘土、运木料、抬石头,用草包筑成
临时拦水坝,经过昼夜奋战,终于完成了抢修桥梁的任务,保证了成品粮的供应,这一年,由于
全场干部、职工的共同奋斗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夺得了粮豆单产152 斤,总产53777,104
斤的好收成。
兴办福利事业 1957 年,克山农场的生产经营规模已基本定型。于1956年,上级主管部门,
从农建二师调来部分转业干部增加了农场的骨干力量。同时又由山东大批支边青年来场充实了职
工队伍。全场机械力量也有了增加,拥有链轨拖拉机54台,胶轮拖拉机14台,收割机61台,汽车
24台、大车50台,在建起来的五个分场十二个生产队中,除一、二分场继续扩大开荒面积,三、
四、五分场已全部投入生产。这一年,农场拥有职工已达1,706 人。
一九五七年春,刚建立起来的克山农场一分场场部
农场为了保证生产发展,在艰苦创业的条件下,兴办福利事业是比较困难的。但场党委十分
重视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1955年时农场在住房建设方面,国家投资153.3 万元,建筑面积
16.000平方米; 1956 年投资347.7 万元,建筑面积达21,100 平方米;1957年又投资301 万元,
建筑面积2 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结构大部分是土坯坭拉辫。当时农场党委对国家所给予的投资大
部份均拨给各分场生产队。1957年,各分场均建有220 平方米的土建办公室和一座食堂,一个300
多平方米的职工宿舍。还建有一栋种子库和为生产服务的修理所。各分场还初建起3 —4 栋家属
房。
1956年,总场仅建有16栋土房,每栋200 平方米,总场机关搬进刚刚建起来的800 平方米砖
瓦结构的办公室。这一年,还建起了一座 180平方米的土房商店和200 平方米的卫生所、招待所。
为了活跃职工文化生活,相继又建起了一座可容纳600 人的木板墙的职工俱乐部。克山县又派出
了银行、邮局、商店事业单位在农场驻在。
1957年,克山农场广大职工基本结束了居住帐篷的艰苦生活。由于生产不断发展,农场对全
场职工福利资金和医疗补助金及生活困难补助金逐年有所增加,1955年全场职工福利资金增加了
2.7 万元,1956年又增加了9.4 万元;1957年增加15.7万元。医疗补助金由1955年的 1.6万元增
加到1957年的11.5万元。生活困难补助金由1955年的1.1 万元到l957年增加到4.7 万元。
农场在创业时期,职工文化生活贫乏。每年克山县只能来农场放映几次电影。1956年12月农
场购进了第一台小型电影放映机,配备一名放映员,实行对分场、生产队露天轮流放映,从而满
足了广大职工文化生活的起码要求。
克山农场党委在农场创业中,从当时的客观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力所能及地竭力为广大职
工开创福利事业,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鼓舞了广大职工的生产斗志,保证了生产建设的向前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