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提高机械化科学种田水平 多年来,农场认真贯彻落实农垦部和黑龙江省农场总局提出的机务管理十项标准化要求,
不断加强机务管理,使机车三率逐年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前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狠抓队伍建设 农场党委不断加强对机务工作的领导。重视机务队伍建设,
把那些思想好,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场
级、分场级的正副场长基本都是机务内行、生产队的主要干部 80%是机务出身,各队还配1名
副队长专职抓机务工作。总场和分场都配齐了机务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农机科和修配厂都由
工程师担任领导和主持机务工作,从而加强了各级领导班子的农机管理素质。其次是采取办训
练班、召开现场会、到外地进修和参观学习等措施,不断提高技术人员水平。在开展技术培训
过程中,实行年度集中训练和季节培训相结合;总场、分场、连队培训相结合。总场培训驾驶
员,分场培训助驾,生产队培训学员。来了新机型,还要办专业学习班,这些措施都收到良好
效果。
1979年,总场进行了一次对全场机务人员的考核,平均成绩80分。
5分场30队机务人员经过培训,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他们成功地改装了玉米精量点播
机。可以做到一埯一粒籽,刊地不开苗,前期发,育快,早熟产量高。充分发挥了机械作用。
坚持科学管理开展标准化运动 克山农场现有农机具大部分已用20多年。在机务战线上一
个重要任务是管好、用好、改好现有机具,使其延长使用寿命,发挥效能。
首先认真贯彻执行机务规章制度,保证机车“三率”的提高。建立岗位责任制,事故报告
制。农机具固定资产的管理与主要配件等审批制度,这些制度不断完善,保证机务工作正常化。
几年来,通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和总结,制定了田间作业标准3机具油料管理标准;修理保养标准
和各项记录标准。广泛开展以标准作业为中心的标准化运动,并制定长远规划。在油库建设与
管理上,做到缓冲卸油、浮子取油、计量加油、两级沉淀、两级过滤;混合油有搅拌,废油有
回收,输油实现管道化。1980年,全场油库已全部建完,总建筑面积达1,620平方米。由于开
展油料净化工作,延长了机车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燃油和配件的消耗。据1979年全场油咀头消
耗量统计,331台动力机械其消耗配件253个,平均每台消耗0.8个,国家定额配件是2个,消耗
量逐年降低。
坚持技术革新促进发展生产机械作业安适应农艺的要求,农艺技术要适应技术操作,两者
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全场的机械大部份进场早、机型老,为了使机械更好地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广泛地开展
了技术革新运动。到目前为止,全场改制和革新了各种机具部件1,162台,在机械化科学种田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在1958年,试验场搞了部份小麦、大豆、玉米小区域试验,因为采取耙茬播种锄草困难
影响产量。机务工人毕武镇,周宝振立志研究机械改装,他们按着农业技术要求,利用48行播
种机,把中耕锄草机上的三角拉杆及鸭掌齿等部件改装在播种机上,起垅播种。并在机架上装
上播肥箱,起垅带施肥。经过生产实践证明,作物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大豆不梧花,增产明
显。播谷子亩产、94公斤;播大豆每亩由原来的210斤增到240斤,而且减少了作业程序,提高
了劳动效率。这项革新同年向全场推广,并于1959年,出席了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大会”,
大会人员参观了样机,受到好评,并受到县委、农场党委的嘉奖,命名为“垅作播种机”,将
样机送交东北农机推广站。
1959年,农场试行小麦分段收获法。三分场机务主任鲁佐州,研究改制成功“狼牙棒”拾
禾器,提高了机械利用率,为农场机务战线增添了光彩,受到黑龙江省农业劳模大会的奖励。
图为:鲁佐州改制的“狼牙棒”拾禾器
70年代以来,全场进一步开展了技术革新运动。一是制造深松机械,保证耕作制度改革。
1975年,推广了少翻深松法,即麦茬不翻进行搅垅,同时垅沟深松或伏翻起垅辅之苗期垅沟深
松,精量点播玉米;玉米茬不动,在原垅上播双条大豆,或在不旱年份耙茬播50公分行距大豆,
全部进行苗间垅沟深松;大豆茬仍然秋耙平播小麦。除在中耕机上安装自己制造的深松铲、苗
间进行隔垅交替深松外,还制造了80台一机多用的“龙垦一号”通用机。其中深松部件最大深
度可达40公分,经使用性能良好,从而打破了多年犁底层,耕层不乱,虚实并存,可以协调水、
肥、气、热“四性”,有利于蓄水保墒。1975年8月份,一次下了25毫米急雨,农场有关技术
人员在一块三度坡玉米地里,用埋缸法进行田间测定折算,深松比未深松的,每亩地多蓄水952
斤,增产17.2%。比隔年翻耕阶段增产42%。
二是制造喷雾机械,实行化学药剂灭草。农场采用飞机喷洒2.4一D酊酯进行麦田灭草,
用耢、盖、耙、趟等机械灭草措施与人工除草相结合,消灭大田作物的杂草,都取得良好效果。
但由于随着农田防护林的大量营造和高压输电,通讯线路的架设,使飞机灭草不能顺利进行。
为战胜草荒,保护林木,农场从1978年起,用上了自己设计制造的52台机引悬挂喷雾器,进行
地面喷药灭草,班效达750亩,亩作业成本比飞机喷药低0.33元,工作雾化良好,适应性强,
解决了麦田、谷田灭草问题。
近几年,大豆面积增加到三分之一,为夺取丰收,苗前全部喷洒氟乐灵,进行化学灭草。
根据农业技术要求,修理厂制造了在麦田化学喷雾器上又安装上仿制丹麦新型隔膜泵。这种泵
压力高,每平方厘米达10公斤以上,保证每亩喷液量27斤以上,并能进行回水搅拌,使药液均
一致。还制造了四种规格的喷头,保证雾化良好,喷洒均匀。并制造了两通阀和五通阀,解决
了停喷药液后滴问题。
图为:3WM680型喷雾机,仿制丹麦新型隔膜泵
由于麦田洒药杀死了98%以上的阔叶杂草,豆田喷药又消灭了 90%以上的禾本科杂草,再
加上机械灭草配合,减轻了劳动强度,每年节省64,000多个锄草用工。
三是改装施肥机械,增肥巧施防止烧苗。近几年来,农场施用化肥量不断增加,为防止烧
种烧苗,全场改革了78台播种机侧深施肥装置。对大垅双条播的大豆,每条垅上安装三个开沟
器,两侧播种,中间深施肥,做到侧深施肥2—5公分。增设施肥箱,加大排肥量,加粗播种机
大轴,保证了每亩施含磷量低的过石商品量66斤和尿素5.3斤,达到亩施纯磷8斤,纯氮2.5斤。
据试验,大豆亩施磷8斤时,侧深施比种肥同位施亩保苗率提高37%。
四是改装收获机,适应粮食增产需要。1977年以来,农场小麦单产逐渐提高。为做到丰产
丰收,全部采取了分段收获方法(先割晒后拾禾),提早割期7天左右,为做到精收细收,减少
损失,对收获机进行了改装。对牵引康拜因增设第三清洁室,改制了打道机和无过桥割晒机、
拾禾器弹齿移位加密。为降低收获大豆割茬,改制了低割装置,并改装了滚筒和凹板,降低了
破碎率。还改制了豆皮收集器27台,一个豆收能收回豆皮50万公斤,解决了牲畜的大量粗饲料。
1977年,农场玉米播种由双株改种单株,用人工埯种既拖长播期又浪费工时,五分场农机
人员姜宪文,于1978年1月份,同其他几名老师傅一起,组成一个改装小组。经五道工序改装
了播种机窝眼,完成了玉米精量点播种机的改装任务,效果良好,当年播种1995亩玉米,单株
株距22—24公分,双株率不超5%。每亩地用种量由过去的5.3斤降到1.3斤,并能节省3个工时。
经农机部门鉴定合乎技术要求并在全场推广,经兄弟场局参观后,总的评价是:简而易行,便
于改制。
坚持标准作业保证科学种田 建场以来,由于不断加强机务队伍建设,机械化生产能力
不断提高。但在“文革”动乱时期,机务规章制度被废除,使机务管理工作受到损失。恢复农
场体制以后,不仅加强了机务设备投资,同时进一步狠抓了机械标准作业,保证了科学种田。
一是抓好机具检修,保证标准的落实。播种前播种机必须达到“三平一直”。即:播种起
落夹板要平,开沟器下缘要平,前后大梁要平,起落方轴要笔直等一系列作业要求,否则不得
投入作业。
二是严格制定作业质量标准。播种作业标准是12句话、48个字,即:适时早播,播量准确,
下种均匀,播行笔直,行距相等,不重不漏,播深一致,覆土严密,及时镇压,不混不错,不
撒不漏。
三是割晒强调六度:割茬高度、割幅宽度,放铺角度,铺子厚度,行走直度,地头齐度。
必须达到每平方米损失不超一个标准穗(二十粒)。
四是拾禾强调四度:麦粒干度,机车速度,脱粒净度,麦粒完整度。综合损失率不超过
1.4%。
拾禾干度,麦粒水份在18%以下;净度:按每垧产量3,600公斤,亩产480斤,千粒重28克计
算(600穗,每穗25粒,水份15%以下);籽粒完整度:破碎粒不超10%。
检查方法,每个机组,每次取三点,取平均数。拾禾不净:最少检查30平方米,用米尺量。
折算跑漏粮,用5平方米以上的帆布接粒计算。脱不净:在麦秸中任意取出60个带穗的麦秸,
搓粒加折算平方米粒数。
耕、翻松、耙 中耕要求做到,深松培土,保深度,以遍数为序。要求不压苗,不伤苗,
地头整齐。麦茬松耙为26—28公分,铲距30公分,正负不超1公分。重耙耙源12—14公分,轻
耙6—8公分。
翻地做到:早、深、平、黑、齐、直六字要求。早:八月末翻完地;深:明年种大豆地深
翻23—25公分,种杂粮地浅翻8—20公分;平:整地平度高低不差10公分;齐:地头地边整齐,
离地边不超一米,田间道宽6米;直:50米内弯曲度不超10公分。
标准化组织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标准化就没
有专业化,就没有高质量、高速度。为保证作业标准化,在耕、种、管、收等项作业前及时召
开现场练兵定标会,把各项作业标准落到实处。并建立各项作业岗位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总
场、分场、生产队均建立质量检查验收小组,各级领导亲自抓质量、检查后填写验收记录,作
为老工评级和评先进的依据。由于积极开展机械标准化作业运动,多年来保持提高机车工效、
减少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三率”。
抓好典型以点带面 几年来,农场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不断推动机务工作向前发展。
在作业标准化上抓了五分场28队;在管理标准化上抓了一分场3队和7队;在修理标准化上抓了
总场修理厂;在保养标准化上抓了二分场13队东方红54—35号机车组;在各项记录标准化上抓
了二分场14队,采取这些措施都得到良好效果。在修理标准化中,重点贯彻了黑龙江省农场总
局推行的一级修理制度,实现了机车的计划预防修理。修理厂初步形成了修理、修复和制造三
条线。在保养标准化中,重点抓按时、按项、按号、按技术要求,认真进行保养。全场142台
东方红中有37台在超间距使用、其中10年以上无大修5台,16年无大修的1台。在收割机检修中,
农场抓了5分场29队牵引康拜因,因56号车组检修进度快、质量好,费用低的典型,推动了全场
检修工作。近几年来,通过推广典型,每台机车收获检修费用不超过700元。到目前为止,每场
已有85%的收获机车达到省农场总局提出的“四不漏,一完好”的要求。
在“抓点带面,重点攻关”中,开展评比竞赛活动。总场、分场每个季度对机务工作进行
一次联合大检查,重点检查标准化作业开展情况,并采取记分列榜的评比方法进行总结。总场
对先进的分场、生产队发给流动红旗,并组织其它分场、队参观学习,对照找差距,推动评比
竞赛的深入开展。
加强检查验收建立奖惩制度 在各项作业中,总场、分场、生产队成立质量验收小组,
各级领导逐项进行检查,并填写验收记录,作业完毕后,总场验收小组根据各机组的汇报,整
理材料,打印下发,作为考工评级和评比先进的主要依据。同时注意抓典型,抓苗头,落实奖
惩制度。对质量好,进度快的机组发给奖金;对质量差,粮食损失严重的机组进行罚款,并对
个别领导干部给予行政处分、通报批评。
由于农场坚持开展标准化运动,使全场机车功效大大提高,减少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提
高了三率。1979年,链轨拖拉机平均每马力工作量为254标准亩,每标准亩作业成本为0.71元,
每标准亩耗油为 0.72公斤,机车三率平均在93%以上,全场26个农业生产队基本达到了标准
化作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