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教育 1955年春,在总场部建立起第一所小学校,当时,只有1名教师,24名学生,把一间家属
土房改建成简陋教室。1959年,农场成立了文卫科,由孙忠良负责全场的文教、卫生工作。这
一年,总场小学开始附设初中班,初中学生28名,一至六年级学生150名,教师17名,并配上
了副校长,教导主任1名。各分场、生产队也陆续建立起小学校。1965年,全场学校已发展到
23所(一分场6所、二分场4所、三分场3所、四分场4所、五分场5所、总场1所)。全场共有中
小学生1,327人,教师89名,校舍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的校舍为1,700平方米)。
总场学校建立了党支部。
1966年在恢复农场体制前,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教育工作受到了干扰,当时不考虑师资、
校舍、经费、不按教学规律办事,大搞开门办学,实行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加之师资水
平低,教学设备差,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打倒“四人帮”之后,农场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对全场教育进行了整顿,教育形势有了
好转,在学校管理上和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场党委为了加强教育工作
的领导,于1978年农场成立了教育科,刘玉新同志任教育科科长。各分场配1名专职教育干事,
这一年,全场学校发展到28所(中学9所;小学19所)。中小学生8,128人,其中,中学生2,893
人。中、小学教师413名,中学教师210名。
1980年,农场教育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党政业务分家、块块领导的机构改为条条
块块领导。教师、经费、设备三权集中在教育科。其次把网点进行了调整,把全场的五所高中
集中到总场中学;撤销生产队的初中班;初中学生均集中到各分场学校学习。这样,农场就形
成了总场部有高中,分场部有初中,生产队有小学的整套办学体制。
为了适应中等专业结构改革的需要,为农场培养各类人才,于1980,年分别在一分场和
五分场建立了第一、第二职业高中。1981年,在总场部建立了第三职业高中。到1982年末,
职业高中在校生达884人。
1981年,全场校舍实现砖瓦化。1982年,全场教职工发展到536人。中小学在校生8,667
人,国拨教育经费66.5万元。全场有校园田365亩,勤工俭学收入5,520元,农场给补贴费10
万元。新建校舍5,000平方米(其中场直中学教学楼3,000平方米)。
由于农场党委重视,机构合理,措施得当,近几年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2年,克山
农场被管局评为“重视智力投资先进单位”;五队学校被评为“管理局先进学校”。全场有17
名教师被嫩管局评为先进教师;场直中学物理教师张洪玲被评为黑龙江省的优秀教师。1683年
至1984年,全场教职员工发展到538人,国拨经费792,300元,农场每年给教育补贴费118,000
元。教职员工每年奖金100元整,出席场先进个人30人;三八红旗手11人;优秀党员2人。
职工业余教育 职工业余学校是在思想上、业务能力上培养过硬的职工队伍的文化阵地。
1977年以来,全场先后办起了33所,参加学习的人数达5,065人。
为了加强对职工业余教育的领导,总场成立了“职工教育委员会”,下设职教办,主任孙
正华,配3名专职干事。各分场成立了职教领导小组,农场所属7个分场级党委各配1名专职的
职工教育干事。
1983年,全场有1,856人参加职工“双补”学习。1984年,全场有 431人参加“双补”学
习。通过学习,青年职工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总场每年从利润留成中拨给职教
费用10万元。
幼儿教育 建场初期,农场十分重视幼儿教育工作。第一个托儿所建于1958年,位于机关
办公室东侧,建筑面积为220平方米(土木结构),有12名保育员,入托儿童80名,托儿所设有
食堂,实行长托。1960年,托儿所搬进面积300平方米的砖瓦房,入托儿童达150人,保育员18
人。
1965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托儿所被解散,采取单位办所的办法,全场托儿所增加到5处,
各生产队根据农时,都办起了季节性的托儿所,二分场十一队,由于领导重视,还办起了常
年托儿所,收到很好效果。
1983—1984年,保育员由49人增加到51人,入托儿童由280人增加到300人,托儿所设小
儿自行车、滑梯、木马,还设有托儿食堂。1984年,场工会非常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历时18
天举办了21人参加的保育工作理论学习班,重点学习了《儿童心理学》、幼儿保建等方面的知
识,提高了认识,端正了态度,掌握了“启发式”,以姿势助说的要领,使保育员真正理解了
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意义,同志们一致表示:努力工作,为孩子们服务一辈子。
师资培训 农场党委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十几年来,通过教学和实践,教师把人类
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开发他们的智力,培
养他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就是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农场面临最大的困
难是教学质量不高,师资水平低。针对这些问题,农场党委召开党委会,专题讨论,研究师资
培训问题,与会同志一致认识到:“教改的问题是教员问题,育人苗比育禾苗重要”。因此,
党委并决定:“把有实践教学经验,而文化水平低的同志送到大、中专院校进行在职培训”,
逐步提高,补充文化知识短腿。三中全会以来,场拨代培费用51,800元。从1972年至1984年
间先后选送60名语文,政治、物理、化学、外语,生物教师骨干去哈尔滨师范大学,齐师院,
牡师院、齐师校、克山师专等学校学习。其中,达到专科以上水平的教师有16人;达到中专水
平的教师有44人。这些同志早已回到工作岗位,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上,是农场教学中的骨干。
对未经培训的教师,农场党委也给创造不少条件,有的通过函授学习,有的通过电大、夜
校学习深造,更普遍的是以老带新,结合教学工作,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来学习提高。
历年学校、学生、教职工统计表
历年升入大、中专院校学生统计表
现任教师文化程度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