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万荣传
周万荣传
周万荣,男,汉族,生于1922年黑龙江省龙江县地主家庭,1939年12月毕业于齐齐哈尔农
业学校。1940年先后任日伪时期学校教员,齐齐哈尔法院书记官。东北解放后,于1948年8月
在黑龙江省农业厅参加革命工作,先后任农业技术员、技佐。1960年下放到巴颜县兴隆公社参
加生产劳动,1961年调克山农场,任农业技师。
五十年代初,周万荣在省农垦厅技术推广处工作期间,曾随从领导,深入到肇源县农村、
长期蹲点,调查研究,总结出全国闻名的肇源丰产经验。随后又多次撰写技术论文,在学术讨
论会和黑龙江省农业杂志上发表。为全省传播农业增产技术做出了贡献。
1961年,他当选为克山县人民代表和政协代表。是嫩江地区科学技师协会理事。
周万荣调来克山农场时,正是国家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年前后,“一平、二调、
浮夸风”盛行,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
1961年至1962年克山农场严重草荒,人们流传:“远看一片黄、近看苣菜塘,草里长庄
稼,何曾能打粮”说法。当时粮豆亩产下降到79.3斤,全场经营严重亏损。
1961年,周万荣调来克山农场后,他一心扑在发展农业生产上。他同芦师迪一起历经多方
面调查研究,积极向领导提出许多关于农业增产技术、耕作改革、加强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宝贵
建议。得到了农场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针对当时草荒严重,产量下降的局面,他同芦师迪一道
经反复研究,科学地、大胆地确定用飞机喷洒2.4一D酊酯实行大面积灭草的科学措施。周万荣、
芦师迪在开创飞机灭草中做了大量工作,为克山农场实行飞机灭草及机械综合灭草提供了经验,
奠定了基础。农场由于连年不断实行飞机和机械综合灭草,加之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管理工作,
终于扭转了草荒局面,使农业生产形势逐步得到好转,粮豆亩产由79.3斤上升到1963年的140.2
斤,到1964年粮豆亩产上升到180斤。
针对克山农场“十年九春旱”的特点,他同芦师迪同志共同提出了“改连年耕翻为隔年耕
翻,实行耙茬播麦,深浅交替,翻耙结合”的耕作改制措施。改变了建场以来所实行的“麦、
麦、豆”轮作制和以翻耕整地为主的连耕制。为逐步实行“麦、豆、麦、杂”四区轮作制而做
出了贡献,为了推广’耙茬播种的技术,他在干部群众中做了大量宣传工作。对此,场党委给
予极大重视并决定全面推广。推广后,比连年翻阶段粮豆亩产提高67%。
他还提出少耕免耕的方法,实行搅麦茬种玉米并总结出耢、夹、盖、趟等机械综合灭草的
经验在农垦刊物上发表。他在克山农场任农业技师期间,主动协助场领导建立良种自繁体系和
采取有关合理施肥等增产措施作出了一定贡献。在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他特别注意为农垦事业培养技术人才,经常给干部、职工传授农业科学知识。在每次讲课
中认真联系实际,论理性强,经验丰富,使人容易接受,他为了培养技术人才不怕戴上“白专”
帽子,不怕讽刺打击,1967年,他在一次学习班上宣讲农业课,有一名干部当场质责他说:
“你不要给我们讲了,你给我们讲些啥东西?没有一点毛泽东思想”。但他毫不考虑个人恩怨,
他一生积极为农垦事业培养技术人才尽到了责任。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曾一度长期被管制劳动,本人工资降为
32元,全家也受到一定株连。在“四人帮”横行时期,他始终不渝地坚信党的政策,自己充分
利用一切时间孜孜不倦地学习。兵团组建后,他不顾自己身体病重仍然坚持工作,指导科研创
造“九二○”原菌操作法。并在《兵团科技》上发表,受到厚五师和兵团首长的表扬。
周万荣同志身患重病后工作更加勤奋,他决心将有生之年贡献给人民,献给壮丽的农垦事
业,他不顾病痛仍然坚持外出开会,审阅技术文稿并向前来农场检查工作的有关领导汇报自己
对垦区耕作改制的想法,受到广大干部和上级的好评。他善于积累资料和分析问题,临终前还
指导周围同志编写了五万余字的《克山农场农业资料手册》,为各级领导科技人员指导生产提
供了大量可靠数据,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了宝贵贡献。
由于十年浩劫给其身心摧残,加之长期忘我工作,他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73年6月23
日在克山农场医院病殁,卒年51岁。
克山农场党委于1977年9月29日在总场召开了“周万荣同志迫悼大会”,并号召全场干部、
职工、家属向周万荣同志学习。
周万荣同志为农垦事业所付出的代价,为克山农场生产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广大职工群众
将永远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