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周庆安

第三十三章 人物简介

周庆安




原名周清安,现名周庆安,现年57岁,中共党员,现任绥化农场管理局党委书记(原克山
农场党委书记)。原籍豫浙沙区,普阳县甸荡村人,生于1928年3月30日,革命家庭。
  周庆安十三岁参加革命,在顿秋县县大队当勤务员。1943年春,县大队正式编入四军区十
六团野战部队,后改为教导一旅,部队奉命去延安参加保卫战。他随军到延安,被编入一旅二
团一营当通讯员。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他跟随部队转战在晋、冀、鲁、 豫等七个省,参加
过“百团大战”和攻克“娘子关”、“叶团山”、“桃花石油山”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周庆安同志随同部队参加过“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他作为营教导员在担
任三次主攻“盘龙山“的战斗任务中,带领全营为全军开创了歼敌三个整编师,为赢得“盘龙
山”整个战役的胜利,防止敌人从营口逃跑做出了贡献。
  周庆安同志,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立大功五次,历经大小战斗
的严峻考验。他身负重伤七次,轻伤一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绩。他在参加抗美
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于1952年在荒草岭、长京湖突破三八线的战斗中再次负伤被护送回国。
他在部队战斗十几年,先后担任过勤务员、通讯员、班长、排长、连长兼指导员、营长兼教
导员,副团长等职。负伤回国后被任命为黑龙江省荣军学校校长兼政委。
  1953年选入省工会,担任劳保部长,1959年被任命为省工会副主席,省总工会常委、党组
委员。
  1963年,他调来克山农场担任场长工作后,针对农场的落后局面,首先抓了党委一班人的
团结,他深入分场、生产队同广大干部促膝谈心,要求各级干部要讲团结、讲事业、讲风格、
讲大局带头搞好团结,搞好生产。在组织上他主张“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重视发挥专业技
术人员的作用,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
  他重视植树造林工作。1965年,他同场长郑良勇一起以身示范实行包片、包质、包成活,
植造农护林,为全场开展农田防护林树立了榜样,推动了农场造林事业的发展。
  他关心群众生活,把职工生活问题提到工作议事日程上来,他在主持党委工作期间,组织
“一班人”认真讨论了“人吃油少”“马吃豆”的情况,决定投资健全榨油设备,将农场每个
职工的食油供应量由每月的半斤增加到一斤,逢年过节还有所增加。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
激发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多年来,周庆安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工作作风踏实,雷厉风行,对工作要求严格。对机关
工作人员制定了“面向第一线、想着第一线,服务到第一线”的工作制度。他大胆起用一批有
能力有实干精神、讲大局、讲团结的同志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并免了一些不称职的干部。同
时重用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为了改变农场田地草荒、低产,经营亏损的局面,他除经常
深入生产队调查研究外,还起用了有政治历史问题的技术人材。为了向内行学习,搞好农场的
生产管理,他不怕舆论和意见,主动同周万荣、芦师迪等技术人员搬居一起,虚心听取他们的
意见,畅谈农场生产情况。并亲自组织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号调查情况,总结经验。掌
握旱区耕作基本规律,支持农业技师推广隔年耕翻,耙茬播麦的耕作法,为克山农场轮作改制
奠定了基础。依靠科学种田,支持良种繁育工作,调动全场力量消灭了田间地号杂草,为农场
开创了机械综合灭草的新局面。他在克山农场工作期间,深受大多数干部、职工的拥护。
  周庆安在农场工作期间,遭受了社会主义教育“试点”和“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打击。
“社教”后,他胸怀大局、毫无忌怨,在全场干部中做了大量思想工作,并提出“急转弯、迈
大步、向前看、卸包袱”的政治工作口号,为克山农场的干部队伍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在
“文化大革命”中他同农场党委抵制极左思潮和“停产闹革命”外出串联等要求,支持各级干
部大胆工作,搞好生产。1966年至1967年间保证了农场生产建设的正常发展,使粮豆生产连续
两年仍然获得高产。
  1972年,周庆安被调往龙门农场主持工作,不久又调任龙镇农场主持工作。现任绥化农场
管理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