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产经营 牧场,建于大跃进年代,由于受左倾路线干扰,方针多变,生产方式不能定型,生产手段
落后,生产能力低。1961年开始实行“包,定、奖”,生产经营虽有些起色,但1966年开始又
受到十年“文革”冲击,亏损额年年增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给绿色草原牧场带来了生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家庭农场的兴办,使牧场于1983年开
始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
牧业:牧场现有农牧兼营的生产队11个,林牧兼营的生产队一个,兽医院一处,畜牧兽医
技术人员39人,畜牧工87人。饲养绵羊6,860只,黄牛1,208头,奶牛545头,使役马533匹。
1983年,马的商品率为7%,羊的商品率为3.6%,1984年,黄牛商品率为49%。1981年以来,牧
场畜牧业连年盈利。1983年产值67.8万元,盈利3.4万元;1984年产值81.55万元,盈利18.5万
元。
农业:全场耕地56,626亩,是1958年的31.4倍。人均占有耕地10.8亩,职工人均占有耕地
3l.5亩,农工人均占有耕地75.3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大豆,小麦以及少量的杂粮。有履带
式拖拉机25台,轮式拖拉机31台,联合收割机15台(其中自走式2台),各种农机具137台(件),
农业机械基本配套,田间机械化程度达到80%,非田间机械化程度为75%。每个农工年产粮豆
11,165斤。总产量:1984年839,5万斤,是1958年的265,4倍。1983年农业产值149,91万元,盈
利11.1万元。“文革”前,最好年份粮食产量只能满足场内生产、生活的需要。1984年商品率
为29.8%。1982年以前多数年份由于受风沙干旱和其它自然灾害的侵袭,加上生产体制的束缚,
粮豆亩产只在百斤左右徘徊,1983、1984两年由于贯彻联产计酬责任制加上雨水调和,特别是
家庭农场的兴办,平均亩产达到225斤。
林业:有林场一个。林场职工加上各队的专职营林员共计144人,负责全场营林任务,管
理全场10万亩人工林(包括散生林、农田防护林)和次生林(杏树)。建场以来累计造林136,558
亩,保活64,570亩。全场森林覆盖率为16%。
历年畜牧经营盈亏状况 单位:万元
副业,副业生产项目主要是收割羊草和货物运输。1984年收获羊草7,678吨。产值为28.8
万元,汽车运输产值15.5万元。
工业、交通和基本建设,有农机修造厂一处,担负本场汽车,拖拉机和其它各种农机具的
修理任务以及部分零件的制造。粮油加工厂一处,年生产面粉694吨,其他食粮280吨,白酒18
吨,豆油30吨。除白酒部分外销,其它都是为了满足本场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1984年工业
总产值69.1万元,占全场总产值的13.8%。
全场汽车15台,其中载重车10台,年货运量777.115吨公里。
基建队一个,近五年年平均施工1,924平方米。各生产队根据需要,农忙务农,农闲建房。
全场现有房屋56.250平方米,其中砖瓦结构30,195平方米。
水利:有打井队一个,拥有黄河牌钻机一台,1984年打井八眼。有圆型喷灌机11台,灌溉
农田12,000亩,亩增产103斤。
商业;商店二处,代销店四处。1984年销售总额为835,999元。自1983年6月起,先后有20
户家庭办起了商业作坊(包括服装,机电修理,豆腐坊,照相馆,磨坊,榨油坊)。1984年营业
额17,000元。1985年商业作坊增到30户,营业额猛增到40,000元。各队基本上也都有了个体商
业户。此外,有三处个体联营饭店,1984年营业额五万多元,有集市贸易一处,1984年营业额
三千多元。
1984年牧场上交给国家羊毛54,417斤,价值123,616元,个人上交给国家的羊毛达38,17斤,
价值4,369.22元。
绿色草原牧场到现在已有二十六年的历史了。目前,场部所在地已经成为初具规模的牧、
农,工,商小镇。建场以来共生产粮豆8,620万斤,牲畜存栏最多年份达到17,426头(匹、只)。
1933、1984两年,由于企业整顿,贯彻联产计酬责任制,试办家庭农场,扭转了多年亏损局
面。1984年经营利润为44.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