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建场初期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1958年建场后,
受“左倾”路线干扰,方针多变,生产方式不定型,手段落后,生产能力低下。1961年实行包
定奖之后,生产经营虽有起色,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亏损额逐年增加。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为牧场带来了生机,1985年开始了以全面兴办家庭农场为突破口
的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国营农场经营模式的束缚,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1987年实行场长
负责制和1993年实行场长任期目标责任制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完善
提高,改革向纵深发展。1984年牧场实行“稳农兴牧、上工副”的经营方针,1993年又提出了
“种好大玉米、养好大奶牛、用好大草原、办好大工厂、服务大油田”的经营方针,使牧场的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呈现出快速、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九五”期间牧场国内生产总
值年平均增长10.7%,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10%,高出垦区平均水平3.3 个百分点。粮豆总
产6.9 万吨,比“八五”期间增长137.9 %,企业累计实现利税1102万元,比“八五”期间增
加151 %。
2000年末,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15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7%。
全场2000年有各类家庭农场921 个,奶牛存栏4050头,肉牛存栏2500头,鲜奶产量11500
吨。畜牧业产值2109万元。
奶牛业中轴产业的龙头作用效益突出。2000年末全场饲养奶牛30头以上大户5 户;20头以
上24户;10头以上136 户。全场设有中心兽医院一处,各队设有专职畜牧技术员和兽医,全场
有兽医技术人员32人,全部实现了细管冻精配种。
牧场耕地49266 亩,人均占有耕地8.1 亩。80年代初,主栽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种
植比例为小麦50%,玉米30%,大豆和杂粮20%。随着家庭农场的兴办和市场经济的起步,牧
场开始调整种植业结构,实行压麦、稳豆、增玉米的总体设想,1990年末小麦种植比例控制在
25%以内,大豆稳定在30%左右,而玉米则增加到43%。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1995
年以后,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实施“压麦豆,增经杂、稳玉米”的主攻方向,使玉米
的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2 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60%。1996年随着发展牧场经济的“五大
战略”的实施,主要饲料的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85%,同时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到2000
年农田喷灌小井达到466 眼,配备灌机288 /台套,喷灌控制面积达到3 万亩,占总耕地面积
的66.7%。2000年种植业产值达1073万元。
林业生产发展迅速。1985年以来,实行专业林场造林和家庭农场造林相结合,1996年专业
林场撤销,家庭农场成为造林主体,自费造林也逐年增多,到2000年,林地保存面积达到102154.97
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2%。人均占有林地16.7亩,人们盼望已久的绿色银行已开始营业。
以乳品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企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1984年牧场建一座日处理鲜奶5 吨的乳
品厂,1988年扩建为日处理鲜奶20吨的乳品厂,1992年改建为40吨。1997年前牧场有粮油加工
厂一座,年生产面粉700 吨,其他粮食300 吨,1999年撤销,实行民营。农机修理主要承担牧
场的拖拉机及农机具维修和部分零配件的制造。工业产值由1985年的99万元到1990年上升到609
万元。2000年工业生产形成7 个系列的18个品种,产值达到1917万元。
第三产业的自营经济方兴未艾,全场2000年有个体私营业户75户,从业人员3214人,
2000年产值2900万元,纯收入1450元,人均收入4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