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管理与改良
第二节 管理与改良
2000年牧场草原面积252087.91 亩,占总面积的44.9%,依托草原优势,发展以奶牛为主
的畜牧业,是牧场“振兴经济”的五大战略的核心,牧场的草原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集中
管理,突出重点,改育结合”的方针。即草原站统一管理全场252088亩草原,按各生产队牲畜
量的多少,地形地貌的具体条件,划分各生产队的草场面积,各生产队则按家庭农场的牲畜量,
划分各家庭农场的草场面积,实行统一规划,分户管理,自主经营。草原承包以后,家庭农场
按合同规定自主开发、管理和建设草原。
一、草原管理
草原管理的主要内容为:
1 、划分责任区:根据草场的自然条件,各队的经营规模、牲畜量的多少及发展规划,划
分各队的草场面积。
各队草原面积明细表
(2000年)
表3-13 单位:亩
0000056;[/$$p]
说明:个别泡泽没有划分。
2、执行草原法,严格保护草原植被,严禁滥采滥挖草药和随意开垦耕地。
3、配合林业部门,抓好森林草原防火。
4、坚持守界生产,处理、解决草原纠纷。期间:杜蒙自治县敖林西伯乡于1988年、
1991年两次抢草,业务部门配合场领导妥善处理和解决了纠纷。
5、统一规划,配合林业部门,实施“草原防护林建设工程”。
二、草原改良
草原改良于1978年开始,牧场出于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了草原的基本建设。建立人工
草场2811亩,浅翻深松改良草原31640 亩,补播牧草9600亩,建设草原网围栏3 处,围护草原
18000 亩。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农牧渔部立项实施《草原建设综合技术措施》课题启动,牧
场开始新一轮的草原改良。到1989年,浅翻耙改良草场2 万亩,播种牧草2500亩,打草原喷灌
井1 眼,草原施肥1.5 万亩,完成了预定指标。
1991至1993年,国家下达的实施“南天门农业综合开发小区”工程项目。主要包括二队、
三队、四队、五队,六队,七队,总面积15.69 万亩。三年完成草改面积90033 亩。
南天门小区草原改良完成情况表
表3-14 单位:亩
0000057;[/$$p]
在播种牧草中,苜蓿7500亩,无芒雀麦1350亩,羊草10514 亩,星星草500 亩。投入资金
181 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0万元,自筹资金91万元。
南天门小区草改资金使用情况表
表3-15 单位:万元
0000058;[/$$p]
纪家窑农业综合开发小区于1994~1996年实施,包括八队、良种队和场区。总面积为7.53
万亩。经三年的改良建设完成草原改良3.9 万亩。
纪家窑小区草原改良完成情况表
表3-16 单位:万亩
0000059;[/$$p]
纪家窑小区草改资金使用情况表
表3-17 单位:万元
0000060;[/$$p]
1997~1999年,三年时间,家庭农场自筹资金90万元,浅翻耙改良草原投入3 万元。2000
年,播种苜蓿3200亩,打喷灌井6 眼,投入资金15万元。其中1500亩为总局采种基地。试验田
158 亩,15个苜蓿品种,为探索草原改良播种牧草最佳品种打下了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草原改良面积达到162233亩,为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打下了物
资基础,草原的产出效益逐年增加,产草量增加到150 ~180 公斤/亩,有效地遏制了草场的
“沙化、退化、碱化”。草原的植被群落明显改善,飞燕草、针茅等有害有毒牧草明显减少,
牲畜喜食的禾本科牧草数量增加。经业务部门测定,经浅翻耙改良的草场,三年后牧草高度、
盖度、多度、频度均有明显提高。
草改前后“四度一量”对照表
表3-18
0000061;[/$$p]
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草原植被进入良性循环,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又
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