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绿色草原牧场草原防护林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节选)

绿色草原牧场草原防护林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节选)




   (1996年)

  (二)草原资源及其评价

绿色草原牧场地势平坦,草资源丰富,植被类型繁多,拥有51科153 属231 种野生植物,
牧草种类全,草原好,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含粗蛋白9 %。为松嫩平原最佳草牧场区。

本场地形变化不大,草场分布集中连片,植被类型明显,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

1 、在海拔高度133 ~135 米的碱泡子周围土壤中,由于含盐程度不同,碱泡中心泡底为
盐碱土,其上是呈同心圆状分布的碱斑和喜碱的碱蓬镶间排列,在其周围是草甸化盐碱土,生
长着以碱蓬、碱蒿、西伯利亚蓼为主的植被群落是第一圈。这类草场宜林程度最差,造林难度
最大,草场利用价值最差。

2 、以第一圈往外呈放射状排列,为盐化草甸土、羊草为优势种,伴生有星星草、披针叶
黄蓍、兴安胡枝子等植物为第二圈,这类草场水分充足,土壤表层肥力集中,植物群落密集,
是优良的采草区。亩产干草60公斤。

3 、平坦低平地,海拔高度133 ~145 米间,土壤为盐化草甸土,这类草场土壤含水量较
第二圈草场差,早春牧草返青早,但由于水分缺乏,生长缓慢,进入雨季后生长迅速,植被以
羊草、野苜蓿、野古草、兔毛蒿、兴安胡枝子等,是本场最好的采草场,亩产干草75公斤。

4 、海拔145 米以上的岗丘上,分布着生草砂土和黑钙型砂土,生长有山杏、针茅等植被
群落,是牧场的主要放牧草场。

牧场于1991年开始进行草场改良,到1996年累计浅翻耙改草10万亩,人工种草3 万亩,浅
翻耙草场亩产干草130 公斤,人工草场亩产干草150 公斤,分别是天然草场产量的3 ~5 倍。

综上所述,绿色草原牧场草原面积大、分布广、集中连片。以草立场,以牧兴场是牧场的
自然优势决定的。从地形地貌看,除局部有沙丘漫岗外,多为平原,有利于规划利用;从气候
特点看,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冷凉短暂,光热充足,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生
长和干物质积累;从植被看,属满洲、达乌里和蒙古植物区系交错地带,牧草以羊草+杂类草
为主,种类多,草质好,适口性强。主要的不利因素是风沙干旱和盐碱等灾害,造成草原沙化、
退化和碱化,如不进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治理,不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牧场将面临毁
灭性的危险。因此,必须从生态经济观点出发,把保护建设草原与合理开发利用草原结合起来。
在建立健全草原管理使用制度、实行以草定畜,合理布局,计划使用,轮区放牧,合理利用草
原的同时,有针对性的种树、种草,按规划进行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控制草原沙化、退化、
碱化,使牧场达到生态平衡,植被群落稳定,生物产量高,生态效益大的目的。

四、草原防护林的布局与规格

草原防护林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保护草原、防止三化;改善草原生态条件,提高牧草的产量
和质量;防止灾害,保护牲畜,促进牧业发展。为此,草原防护林建设,必须本着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的原则,林占地面积最小,结构布局合理,取得最大经济,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区域
性体系建设的综合效能,做到以牧为主,以林护草,以林保牧,林牧结合,立体开发,协调发
展。在草原防护林规划设计上,坚持布局合理,比例适宜,按立地条件类型区和土壤生态系列,
采取网、带、伞、疏、片不同形式,合理搭配,形成体系,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和本场的实际情
况,按《森林法》要求,草原防护林占地比例确定为15%。

根据我场草原的立地条件,为沙地草原防护林区。按土壤生态系列和草原防护林建设的目
的及特点,主要分为四个类型设计。

(一)低平地草原防护林设置

这类草原土壤为盐化草甸土,有机质含量不足2 %,植被以羊草+杂类草为主,分布广,
面积大而连片,是主要的采草场。营造带状防护林,林网规格不宜过小,以500 ×1000为宜。
主带垂直于主害风。带宽20~30米,乔木7 ~10行,行株距3 ×3 ,边行株混灌木,林占地比
例为5 ~8 %。

(二)平坦沙地草原防护林设置

土壤多为黑钙型沙土和风沙积土,有机质含量2 %左右,面积较大,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
力,如果保护建设好,对于发展农牧业生产、振兴牧场经济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旦遭到
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以营造带状防护林为佳,但林网不宜过大,覆盖率宜高。营造500
×1000米的防护林网,主带走向尽量与于主害风垂直。带宽40米,12~15行,行株距3 ×3 ,
以杨树为主。林占地比例为8 ~10%。

(三)漫岗沙地草原防护林设置

此类草原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系原始砂土,有机质含量极低,植被以山杏、针茅线叶菊
隐子草等为主,主要作为放牧草场,此类草场因风力作用而形成,一旦植被破坏,极易造成风
蚀。防护林设计应以防止沙丘复活,合理利用土地,提高生物产量的原则出发,因地制宜的设
计。以营造片状固沙林和环状防沙林带为主。

(1 )相对高差5 米左右,干旱瘠薄,产草量低,继续放牧容易造成丘流动的地方,进行
全面固沙造林,设计因地制宜,采取乔灌混交,适当密植,行株3 ×3.灌木以锦鸡、沙棘为主,
可株混或行混,片林的多少,以沙丘大小而异。占地比例为15~20%。

(2 )相对高差3 米左右的草场,虽然草质较差,产量较低,但经过人为改良后还可继续
做放牧的地方,采取沿等高线,设计环形护牧林带,以达到林草结合,以林护草,以林保牧的
目的。沿等高线设计2 ~3 行环形林带,乔灌混交,行株距3 ×4 ,带距30米,带间间种牧草
或浅翻耙改草,每条带300 ~500 米处交错留出牧道,林占地比例为10~15%左右。

(四)盐碱土区草原防护林设置

以碱泡子周围,呈同心圆状排列的地区及其外围呈斑块状的碱疤拉,此类土壤盐渍化程度
强,PH值在9 以上,土壤粘重,透水性差,肥力低,植被为碱蓬、碱蒿、星星草等,个别地
块寸草不生,牧草生长不良。由于立地条件差,林种选择严,造林难度大,应先试验,取得经
验后再逐步推开。造林以网带状林伞为主。即设计为一定规格的网带状林伞。从生物治碱和生
物改土的目的出发,设计小网宽带,高覆被率的防护林体系。按300 ×300 的网格,带宽20~
30米,行株距4 ×4 ,按等到距设计,造林时不等距营造,使之构成网带状林伞。林占地比例
按网带面积1 /2 计算为8 ~15%。

五、草原防护林营造技术

草原防护林营造,必须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下,实行科学造林,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必须科学地认识草原防护林(生物有机群体)与造林地(外界环境)的本质和关系,在人
为的控制下,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整体。这个统一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
过树种选择、树种配置和组成结构的确定,使草原防护林形成有利于经营目的与适合造林地立
地条件的群体结构;另一方面是采用一系列的造林技术措施(整地、栽植、扶育)来改善环境
条件,实现草原防护林结构设计,完成营造成过程。因此,树种选择、配置、组成结构和整地、
栽植、抚育都是营造草原防护林的关键技术环节。

(一)立地条件类型及树种选择

绿色草原牧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性气候特点,造
林树种选择上,注意三个因素:一是耐寒性。牧场虽是黑龙江第一积温带,极低气温仍达
-35.6℃。二是考虑耐旱性,本场4 、5 、6 三个月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8 倍,说明春旱是主
要灾害,春季风大雨少,干旱指数在3.5 以上,属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树种和选择抗旱保墒造
林法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三是抗盐碱。本场低平地草原均系盐渍化草甸土,PH在8 ~9
之间,个别地块10以上,选择耐盐碱树种是保障草原防护林成活率的主要技术环节。

1 、立地条件类型适宜树种

(1)弱盐渍化草甸土:PH值7 ~8 ,适宜树种有榆、小黑杨、旱柳、沙棘。

(2)黑钙型砂土和风沙积土:是本场较肥沃的土壤,黑土层15厘米左右,有机质含量2%,
适宜树种有小黑杨、樟子松、旱快柳等。

(3)干燥瘠薄型:沙丘中上部,属生草沙土,水分条件差,易风蚀。适宜树种有山杏、
沙棘、小黄柳及樟子松等。

(4)盐碱土区:PH值9以上,个别地块10以上,寸草不生,土壤粘重,透水性差,肥力
低。适宜树种有榆、蒙古柳、柽柳。

(二)主要造林树种宜林特点

1 、榆树:是本区的乡土树种,天然榆树在草原上分布较广,天然下种即可生长,有较强
的耐碱性,人工造林成活好,长势较快。近年来由于榆紫金花虫危害,榆树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但村屯附近榆树仍然长势良好,如解决虫害问题,是盐碱地造林最佳树种。

2 、柽柳:是近年来新引进的耐碱树种,牧场尚未引进。是干旱草原造林的良好树种,属
灌木或小乔木,据肇东县碱地造林试验观察,此树喜光,耐干旱、耐盐碱,在土壤含盐量0.1
~0.2 %,PH值9 以下生长良好,在土壤含盐量0.2 ~0.3 %,PH值10时也能成活,是在
碱疤拉地造林有发展前途的树种。

3 、小黑杨:目前小黑杨是我场造林主栽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快,耐寒、喜水喜光,耐
轻度盐碱。

4 、樟子松:具有耐寒、抗风沙;耐瘠薄,抗干旱,耐杂草欺、抗病虫害等优良特性。是
松嫩草原造林主要树种;在我场除盐渍化草甸土外,均有良好的栽植前途。

5 、银中杨:是以银白杨为母本、中东杨为父本的人工杂交种,具有抗寒、耐旱、生长迅
速、适应性强,材质良好等特性。据省防护林研究所资料介绍,同等立地条件下,树高和径粗
均超过小黑杨和小青黑杨。

6 沙棘:是经济价值大、生态效益高的树种。具有抗严寒、耐干旱、抗风沙、耐瘠薄、耐
盐碱、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分蘖性强的特点,有根瘤菌,能结瘤固氮,改土制肥,适宜做牧
防林生物围栏,更适合在盐渍化草甸土草原造林。

7 、胡枝子:落叶灌木、耐寒、抗旱、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根系发达,根蘖性强,
具有抗蚀力。有根瘤菌,能固氮改土,提高土壤肥力,嫩枝、叶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作为
草原防护林混交灌木和饲料林的优良树种。

除此之外,锦鸡、山杏、灌木柳、小黄柳等也是我场营造草原防护林可供选择的树种。

(三)造林整地

造林整地的目的,主要是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的状态,消灭或减少
杂草和虫害,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

1 、整地方式:

整地方式随造林地的环境条件而异。根据我场草场的立地条件,造林整地采用三种方式:

(1 )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对造林地进行全部翻耕、耙碎、整平镇压、达到播种状态。
翻耕深度25厘米,对低平地草原防护林整地采用此种整地方式。

(2 )带状整地:在风蚀危害轻微的固定沙地上,按栽植方向进行隔带翻耕,即以3 米行
距为基点,翻1.5 米,留1.5 米保留原植被,这种整地方法具有成本低、防风蚀,冬季增加积
雪等优点。

(3 )穴状整地:即以定植点为中心,进行圆形或方形的整地方式。通常叫挖栽植穴。根
据草原的立地条件,我场在固定半固定沙丘及重盐碱地草原造林,采用此种整地方式。穴径30
~40厘米,深30~40厘米。

2 、整地季节:

整地季节是提高整地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半干旱地区掌握适宜的整地季节,对提高土壤含
量至关重要。根据我场的实际情况,除风蚀严重的沙土区外,全部在造林前一年的雨季进行整
地,即6 月下旬至7 月末。此期高温多雨,植物鲜嫩,翻入地下后容易腐烂,对于增加土壤含
水率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理化性质均有显著效果。另外,对于全面整地的地块,还可先种一
茬庄稼,第二年再造林。

(四)造林技术措施

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中,黑龙江省造林经验主要是:植苗造林,大苗上带,一次成林,一
次成型。新店林场1995年春季一季造林3.7 干亩,成活率达95%。由于我场干旱多风,沙土地
漏水跑肥,不适宜直播,插条等造林方式,小苗造林抗逆性差,管护难,不易成林。根据我场
的自然条件特点和草原防护林的立地条件,采取春季植苗造林,大苗上带,抗旱造林工艺技术
和秋季机械埋根的造林工艺。

1 、“三大一深”抗旱造林技术。“三大一深”即大工程整地、大株行距、大苗适当深栽。
适用于较平坦的沙地草原防护林,用三年根二年干杨大苗,栽植穴为50~60公分深和直径、行
株距4 ×3 米,主要特点是:大工程整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保证林木
有充足的营养面积,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林木发育生长。大苗便于扶育管护和林粮、林草间
作,缩短了成林、成材的周期。

2 、秋季埋根造林:这种造林方法是在我场行之有效的造林工艺。适用于盐渍化草甸土和
平坦沙地的草原防护林。即机械牵引植树机埋根或大犁压根。其特点是工省效宏,成本低,成
活率高。

3 、樟子松抗旱造林新工艺技术。即樟子松集中育大、集约经营、就地留林,就近移植,
一次成林,一次成型。技术要点是变春季小苗裸根造林为雨季大苗带土移植。移植土坨规格,
用移植桶雨季移植。

(五)草原防护林的管护

草防护林,根据立地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规划设计为网、带、伞、疏、片相结合的
经营方式,面积大、分散,距居民点远,劳力不足,扶育管理难度大。尤其是自然条件恶劣和
土质瘠薄,林木长势弱,成林年限长,更增加了抚育管理难度。因此必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
首先是对网带状的阔叶林,实行机械扶育;林粮间作地快,以耕代扶,落实责任。对伞、疏、
林实行人工除草,松土扶育。扶育年限和次数,按总局规定的4 、3 、2 、1 ,做到除早、除
小、除了。其次是加强管护。防止人、机、畜毁林,实行育林、育草结合,分区轮牧,以林护
草,以草养林。三是健全扶育管理制度,落实责任,承包到户,实行林随草走。充实完善专职
护林员队伍,加强森林防火,明确责任,定期检查,严格奖惩,形成上下结合,多层次的管护
体系。

专家论证意见书

评审专家组人员:

主 任 丁宝永 东北林业大学       教授

副主任 周茂林 农垦总局总农艺师 高级农艺师

成 员 王景权 农垦总局林业局局长 高级林业工程师

王泽义 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 高级农艺师

于春明 农垦总局畜牧处处长 高级畜牧师

王德禄 农垦总局科技处副处长 高级农艺师

吕振祥 嫩江农场管理局副局长 高级农艺师

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 教授

窦桂林 嫩江农场管理局林业处处长 高级农艺师

李洪友 嫩江农场管理局科技处处长 高级农艺师

赵广成 嫩江农场管理局畜牧处处长 高级畜牧师

郭宝松 农垦总局林业局林业科长 林业工程师

主持部门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

专家论证意见:

一、项目的必要性评估(包括项目意义和应用前景)

该项目以保护草原,防止三化,制止生态逆行演替,改善草牧场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牧草
产量和质量,防止自然灾害,保护牲畜、扩大草牧场载畜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目的,根据
生态学、林学及生态经济学原理,结合绿色草原牧场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国内最新草牧场防
护林研究成果,开展草牧场防护林体系建设,发挥规模效益。这对发展牧区经济、实现区域经
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长远和现实意义。

二、技术可行性评估(包括技术指标、先进程度、技术路线是否合理、研究力量、进度安
排、资源保障等)

该项目充分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和手段,建成林牧农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复合经营系统,从
而达到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建设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防护林体系布局与配置合理,采取的立地筛选、树种选择、造林地整理及扶育保护
等营造技术先进、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经济技术考核指标符合实际,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安
排合理,为振兴牧场经济,实现在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建立生态林业体系
是可靠的保障。

三、经费预算的评估(包括额度、年度安排)

建设年度计划安排合理可行,造林成本和苗圃经费预算符合实际。

四、评审结论

该项目立题正确,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采用的方法、手段成熟,技术路线科学,先进且
符合实际。申请单位和项目组成人员具有较强实力,结构合理,并且具有一定的前期工作基础,
在管局和总局的支持下,能够按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达到设计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建议立项并按专家意见修改后尽快组织实施。

专家评审:丁宝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