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 查哈阳农场

1. 查哈阳农场



查哈阳农场组建于1948年1月,原场名为平阳农场,1949年6月易名为查哈阳机械农场。
坐落在黑龙江省甘南县及讷河县境内,其126.1万亩土地分布于3个区域,即场部主体区、长
吉岗分场和幸福之路分场。
主体区是遐迩闻名的东北“四大灌区”之一,由总场场直和稻花香、丰收、海洋、太平
湖、金边、金光6个分场组成。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嫩江右岸、诺敏河与阿伦河之间的黑龙江
省甘南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3。56‘—124。20‘,北纬48。05‘—48。30‘。东、南、
西三面分别与甘南县平阳镇、东阳乡、宝山乡交界,东北和甘南县查哈阳乡接壤,并以诺敏
河为界同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为邻,西北以“金边界壕”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荣旗
毗连。
整个区域近似于长方形,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15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处于大
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区与松嫩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大部分地形为高漫滩平原,属浸蚀堆积
地形,由北向南倾斜,微地形变化不大,海拔高程为170—190米,坡度为1/100—1/2 000。
这一宽阔平坦,坡降平缓的平原,构成了查哈阳自流灌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灌区的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东北角的诺敏河中游,建有著名的查哈阳渠首输水工程,是
灌区的主水源;西部及北部的太平湖水库、白马河水库,是灌区的补充水源。总长30公里的
总干渠从东北横贯西南,总控制面积达82.8万亩(含平阳镇、查哈阳乡和宝山乡三处的9.2亩)。
另外,地下水蕴藏也极其充沛。除北部丘陵岗地区及东部温岗地区以外,一般埋深10—12米,
而灌溉期往往与灌溉水层相连,水位为零。地表和地下水质良好,适于饮水与灌溉。主体区
总面积为110.3万亩,其中耕地77.9万亩(水田36万亩,旱田41.9万亩),林地5.2万亩,牧草
地8万余亩,水面12.6万亩。
长吉岗分场是1992年3月省农场总局决定撤销原长吉岗农场建制后,合并于查哈阳农场,
组建为分场。位于甘南县长吉岗乡境内,距农场主体区域的西南角约10公里。总土地面积约
14万亩,整个场域以甘富公路划分成南北两片。场区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以“金界壕”
为界,南隔排水干渠与甘南县畜牧场相望,东、西分别与东阳乡、长吉岗乡接 壤。耕地2.7
万亩,林地0.5万亩、牧草地4.8万亩。北片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白瓜、葵花
籽等旱田作物,南片是以发展井灌水稻和粮豆作物、经济作物并举的水旱田农业区域。
幸福之路分场是1997年12月分局决定撤销原分局农业科研所后,合并于查哈阳农场的,
为分场建制。位于黑龙江省讷河市境内的拉哈火车站东侧半公里处,距农场场部约38.5公里。
总土地面积为18 000万亩,其中耕地13 000亩。场区东西宽6.5公里,东北长10公里。主要种
植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农作物,同时,凭借毗邻拥有7万人口的拉哈镇和依托齐加铁路
线交通运输便利的优势,形成了拥有百座蔬菜大棚的棚菜基地。
80年代末期,随着国家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农场作为国有企业之一,
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查哈阳农场为了立足市场、促进发展、扬长避
短、科学经营,始终抓住深化改革这条主线,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
挖掘内部潜力,依靠广大职工奋力拼搏,终于步入了一个适合场情场况的良性循环的发展时
期。
1991年,农场在80年代末期水稻创下高产、高效纪录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发挥灌区自流
灌溉优势、发展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水稻“旱育稀植”为“鸟头”,并以此带动各业发展的
农场经济“鸟型工程”。在农业上加大力度进行种植业的结构调整,提出了“压缩小麦、稳
定大豆、确保甜菜和增加玉米、水稻种植面积”的方针;1991年至1998年,又分段地实施了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将20余万亩涝洼地块由旱田改为水田,对数万亩的贫瘠旱田进行改
良,整治和兴建了水利配套工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农场可持续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家庭农场加大“两自”(生产与生活费用自理)力度,使“两自”率从1993年以前的40%左
右提高到1995年的98%;1995年春秋分两次出租四年期水田46 860亩,又将全场1 693台(套)
农机具全部有偿转让职工;1997年,将土地“一年一包”改为土地承租期延至2至10年,地租
上交以实物(粮豆)代替货币;1999年,又将土地承租期延至30年,完善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
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家庭农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推动
了生产力的发展。粮豆单产、总产逐年增长,农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7年,农场粮豆单
产、总产分别从1991年的189公斤、86 155吨,增至392公斤、216 774吨,增长率为107%与
152%。1995至1997年,农场连续三年创下了北方大面积种植水稻亩产千斤的奇迹。1998年,
尽管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却仍有11万亩“摆栽”水稻喜获丰收,单产达550公斤。
1992年全场粮豆总产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之后的4年里年年超10万吨;1997年,粮豆总
产又突破了20万吨大关。
80年代末期,农场工商运建服各业发展迅猛,中小型工业企业达到10家,乳、糖、纸、
粮油、饲料形成5个支柱产业,职工总数3 300余人,年总产值2 30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
算)。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转轨,原先以国有为主体的工商运建服企业,暴露出许
多先天弊端——超编超员、“跑、冒、滴、漏”、负债过度、竞争力弱等等。1993年至1994
年,场办工业出现达产率大幅下降,商业、建筑、运输、服务等企业效益滑坡。这二年,工
商运建服企业每年亏损高达千万元以上。1994年末起,农场对全场的工商运建服等场办企业
进行清理排队,以破产、转卖、股份、租赁等多种形式转换机制。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
展,农场已形成商业饮食、粮食贸易、农机配件、劳务建筑、科技文化、交通运输等八大市
场;1998年,全场私营、个体从业户已达1 500余户,年创社会总产值6 000多万元。
使农场工商运建服企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农场的文教、卫生、通讯、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也登上了新台阶。1986年有各类中小学66
所,进入90年代对教育网点进行了调整和提高,1991年有初级中学1所,高中1所,职高1所,
小学41所,在校学生9 273名。1992年由于长吉岗农场的并人,学校数量增加6所。1997年以
后,随着80年代实行了人口计划生育,适龄入学儿童逐年减少,农场对教育布局又进行了调
整,除长吉岗分场保留5所生产队小学外,其它分场生产队小学一律撤销,并人分场中心校。
1998年,全场共有学校21所,其中:初、高级中学3所,小学18所,在校生8 038名,教
学质量逐年提高,这年应届毕业生考入高等院校74名、中专学校13名。
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农场已有职工医院1所,分场卫生院8所,
生产队卫生所58所,医护人员366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
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职工收入从1990年人均收入751.50元,到1994年提高到1 072元,
1996年达到2 210元,1997年提高到3 045元;1998年虽然遭到特大洪涝灾害,职工人均收入
仍保持在2 474元水平,1999年回升到3 304元,2000年稳定在3 286元。居民储蓄存款额度持
续增长,1996年人均储蓄1 461元,1997年上升到1 573元,1998年递升到1 866元,1999年和
2000年分别为1 780元和2 583元。
在经济全面好转的同时,查哈阳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1997年投资700多万元,在场部
主干道铺设了3.5公里长的白色高级路面;在宽阔道路两侧,建起20几栋商业、居民住宅和教
学大楼;百多辆交通运输车通向中心城市、县城和分场、生产队;现代化程控电话已与国内
联网,电话装机量由1990年的500门,到1998年猛增到1 750部,有线电视已进入千万家。
1998年7、8月间,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使得27个村庄被淹,48万亩农田受
灾,2 056间房屋被毁,数以千计的畜禽死亡,6 685万元的水利工程设施被毁坏,整个农场
经济损失约2.73亿元。大灾之后,查哈阳人掀起抗灾自救热潮,抢修水毁工程,增加农业投
入发展质量效益农业,一年受灾、一年恢复、一年发展。1999年粮豆总产26.1万吨,亩产
414.5公斤,比上年提高一倍。
2000年,农场下辖8个农业分场,60个生产队,24个工商运建服单位,28个医疗网点,
16所学校,总人口83 878人,职工12 708人。耕地面积81.9万亩,粮豆总产22万吨,经营利
润68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