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依安农场
3. 依安农场
依安农场组建于1956年3月,是由原依安县看守所农场、铁力支队和乌裕尔河农场合并扩
建的劳改农场,为黑龙江省第四十二劳动管教支队。1968年下放给地方,1972年划归给省农
场管理局嫩江分局管辖。1984年再次划归给省司法厅为劳改农场,1985年又重归嫩江国营农
场管理局管理。
依安农场位于依安县依安镇铁南地区,东经124°51‘~125°35‘,北纬47°46‘—47°56‘。
场域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20公里,土地总面积143 200亩,耕地85 683亩。设8个生产队,
1所学校,8个医疗单位。总户数1 782户,总人口4 829人,职工1 012人。
依安农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靠县城,二靠铁路,有着发展经济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过去,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左”的路线干扰,从1956年建场到1981年的26年间只有2年盈
利,累计亏损2 500万元,资不抵债。改革开放给这个长年亏损企业带来了生机。1981年在全
垦区首先推出“取消基本工资,实行定额上交,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全奖全赔”的生产责
任制改革方案。1982年这个农场转亏为盈,利润140万元,分配100万元,极大地调动了职工、
干部的积极性,1983年又一次赢得丰收年,受到省委、国家农牧渔业部和国务院的表彰。
1985年加大了改革力度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轨制。建起以联户为主、
联独结合的家庭农场390个,并进一步完善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在分配形式上以“定额上缴,
自负盈亏”为主,辅以“单车(组)核算,结构工分,超利分成,亏损自补”的形式,划小了
核算单位,扩大了生产者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抵御了自然灾害,获得
了较好收成。
1989年这个场推行了场长聘任制,转年又进一步在各生产队实行了队长目标管理制,强
化了生产队(厂)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并出台了“科技兴农,管理兴工”的方案,当年对农业
投资500万元,加大了农业的基础建设。1990年依安农场获得了历史上第四个丰收盈利年,粮
豆总产11 948吨,比上年提高88%,农业总产值1 151万元,工业总产值422万元,净盈利21.2
万元,获得了省政府授予的“农口企业扭亏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996年该场加大了经济体制结构改革,家庭农场实行“两自”,职工对土地的投入不断
加大,粮豆总产达到21 359吨,比历史最好的1990年提高79%,获得了第五个盈利丰收年,
净盈26万元,1997年继续盈利12万元。
1998年6月份以后,农场连降暴雨,乌裕尔河水猛涨,出现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使得全
场4.5万亩耕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经济受到巨大损失,这年全场经营亏损515万元。
1999年通过生产自救,恢复耕地8.5万亩,粮豆总产28 229吨,盈利14万元;2000年加快
了产品结构调整,发展了质量效益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盈利42万元,实现了盈利超40
万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4. 富裕农场
富裕牧场地处松嫩平原的乌裕尔河右岸和嫩江左岸的广阔区域里。分成东、西两个区域,
一是富裕县东部乌裕尔河下游的原富裕牧场境域,二是富裕县西部嫩江中游的原东明牧场境
域。1975年两场合并为富裕牧场,场部设于富裕镇东15公里的树林火车站南侧。
整个场区分成7个部分,镶嵌式地分布在富裕县城四周。全场总面积273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8 333亩、林地3 663.4亩、草原4 495.2亩、水面l 787亩、其他占地938.8亩。富裕牧场
由13个生产队、5个工交企业所组成,3 067户、人口11 038人、职工1 422人。
原东明牧场始建于1958年,原富裕牧场建于1960年,分别隶属于黑龙江省商业厅和省农
业厅。由于历史上管理体制不顺,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缓慢,企业经营亏损严重。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试办家庭农场,实行土地租赁承包制以来,生产和经营面
貌大有改观。1981年他们率先实行联产承包制,打破了旧的分配制度,当年粮豆总产达到
9 455吨,是1977年总产的3倍,1982年总产10 674吨,1983年提高到17 555吨,连续3年盈
利,一举打破这个场建场以来21年亏损的局面。
1985年试办家庭农场,推行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实行租赁经营。通
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使承包经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1995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以来,牧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家庭农场为主的多种经营形式得到进一
步完善,租赁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是这个牧场的主要经营形式。自1996年以来职工家庭农
牧场“两自”金额有较大幅度提高,占职工档案工资总额的90%以上,比1994年提高了5个
百分点。
自1996年国家启动扶贫资金对富裕牧场实施扶贫计划以来,到2000年共开发水田2.6万亩,
铺设输电线路30公里,打旱灌机井50眼,购置802拖拉机2台,建蔬菜大棚40栋,营造防护
林,1 000亩,使用代赈、贴贷、自筹资金合计2 292万元。
近几年来,富裕牧场非国有经济发展迅猛,被称之为富民强场必由之路。自1998年该场
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出台了发展非国有经济29条优惠政策,通过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齐抓共管、多方扶持,使得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管理规范、服务体系配套的非国
有经济大户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到2000年末统计,全场非国有经济专业大户已
发展到500户,经济项目50多个品种。
至2000年末,这个牧场投入自营经济的从业户3 531户,从业人员5 715人,占职工总数
的51.4%;投入资金:个人自投1 689万元,单位投入300万元;年总产值4 400万元,总利润
2 300万元。
1999年富裕牧场农作物播种面积114 975亩,其中粮豆面积9 969亩,总产35 737吨,亩
单产443公斤。2000年因遭受自然灾害,粮豆作物大幅度减产,但粮豆总产仍保持在28 469
吨的较好水平。到2000年底统计,这个场总资产11 096万元,总负债9 305万元;盈利59万元,
其中农业利润90万元,商品流通利润3万元,而工业亏损34万元,是“九五”期间的第四个盈
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