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泰来农场
5. 泰来农场
泰来农场地处嫩江下游主干道与绰尔河之间的低平原区,位于泰来县东端25公里的嫩江
西畔,为齐齐哈尔垦区南部农场之一。
泰来农场水利资源丰盛,江河环绕,地表水和地下水埋藏量较丰富;气温条件较好,年
均日照2 917.8小时,无霜期为130天;土地连片,南北长约14公里,东西宽10公里,土地总
面积15.3万亩,其中耕地4.6万亩、林地3.2万亩、草原3.3万亩、水面2.5万亩,为发展农牧
业提供了充足的自然条件。但是,由于微地形变化复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并呈强碱性
反应,砂碱荒地竟有5.1万亩,占总面积的35%;同时,受季风影响,常出现4~8级的西北
大风,加之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导致气候干燥,为典型的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干旱地区。
泰来农场初建于1948年3月,是县办的以畜力耕作为主的小型农场,耕地只有3 000多
亩,每年粮食产量不足20万公斤。1953年,耕地面积扩大到11 250亩,机械和畜力不断壮大,
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这年,省政府决定将该场收归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易名
为黑龙江省泰来机械农场。之后的几年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播种面积达到4.3万亩,
农业机械达到15标准台。自1958年以后,泰来农场管理体制多变,这年7月下放给地区,12月
份又进一步下放到县并人人民公社;1961年2月归属省畜牧厅,1962年转归农业厅,1968年又
一次下放给县,1972年上收到省国营农场局嫩江分局。14年里管理体制3上4下,每次变动都
给农场造成重大损失。1962年归属省国营农场厅后,正值国民经济调整,该场推行了“三包
一奖”,激发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逐年递升,经营亏损额每年以
20万元的速度往下降落。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又一次下放给县,当年亏损
18.4万元,1969年亏损上升到36.1万元,1970年亏损40万元,1971年亏损额达到53.9万元,
使农场的元气大伤。尽管1972年上收给省国营农场管理局后,对机械和土地投入有一定程度
的增加,但仍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之中。
1981年,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该场提出了“以农为主,以农养畜,全面发展”的
经营方针,并进一步落实了经济政策,打破了“铁饭碗”、“大锅饭”,实行“以生产队为
基础的联产计酬,浮动工资”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这年,播种面积扩
大到3.5万亩,粮豆总产达到3 500吨,比上年翻了一番,经营也由上年亏损85万元,一举扭
亏为盈,净盈10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翻身仗。1982、1983、1984年连续4年经营有利润。1985
年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兴办家庭农场的新阶段,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
营体制。全场兴办了1 760个独户家庭农场。随着家庭农场的兴办,使农场的产业结构得到充
分调整,走上了贸工商和种养加一条龙的路子,改革步步深入。
1987年种植业开始调整,压缩了旱田作物种植面积,试种水稻1 200亩,第一年水稻亩产
就达到千斤,这年粮豆总产达3 115吨。进入90年代,农场加大了改革力度,在种植业和养殖
业中加大科技含量,玉米试行了地膜覆盖技术、大垅双行间种,水稻种植引进了旱育稀植,
奶牛进行了科学饲养,每头牛单产达40公斤。
1990年,农场经历了10年改革,各项事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巩固和完善了“大农场套
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工商运建服企业实行承包租赁制,引进了竞争机制,强化了约束
机制,开展了股份制试点工作,调整了组织结构,进行了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实现了贸工
农一体化。在农业种植结构上强化了优质农业,增加了水稻和玉米面积,引进了科学种田机
制,水稻实行统一育苗,推广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玉米引进“四单19”优良品种,使粮豆
产量大幅度提高。到1992年粮豆总产达到5 932吨,单产254公斤,比1986年提高3.8倍,1995
年总产8 422吨,单产321公斤,经营利润21万元,这是建场以来的第六个盈利年。1997年粮
豆总产达到12 100吨,单产345.6公斤,创造了该场历史上最好水平。
1998年6~8月间,嫩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由于邻近的地方堤段决口,造成了
泰来农场的耕地、草原、居民房屋全部被淹没,水深近3米。4万亩农作物全部绝产,大牲畜
死亡740头,猪羊死亡2 700头,损坏居民住房8.7万平方米,损坏桥涵26座、泵站4处、水闸
4座,折合经济损失达9 880万元。使得5 000多居民的吃饭、住宿出现严重困难。总局党委为
确保受灾职工的生活得到根本保证,投放大量资金、提供优惠政策,将受灾最重、无家可归
的911户居民迁至东部垦区,得到很好的安置。
洪水没有吓倒英雄的泰来人,他们提出“一年受灾,一年恢复,一年发展”。1999年恢
复耕地2.5万亩,粮豆总产7 974吨,亩单产319公斤;2000年耕地恢复到3.2万亩,由于受自
然灾害影响,粮豆总产7888吨,亩单产260公斤,经营亏损59万元,人均收入1 4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