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7.巨浪牧场

7.巨浪牧场



黑龙江省巨浪牧场位于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市林甸县红旗乡4公里处,西距杜蒙自治县
县城泰康火车站31公里。地势平坦,属于典型的平原区。场区呈长方形,东西长13公里,南
北宽7.5公里。全场土地面积14.5万亩,其中耕地3.7万亩,草原9.8万亩,1 122户,3 337
口人。
巨浪牧场组建于1960年3月,是由山东肥城、平原、茌平等县支边青年组成(原为林甸县
红旗乡跃进管理区的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号新村),建场初期为林甸县国营巨浪羊场,
1960年3月21日省政府决定,更名为国营巨浪牧场,为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1963年归属
于省农垦厅红色草原农垦局,1965年下放给林甸县,1972年归属省农场管理局嫩江分局。
建场初期的办场方针是“以养羊为中心,以鸡、猪、马、牛为重点,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由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1962年经营亏损达到21.7万元。归属红色草原局后,决定“砍羊
上奶牛”,投资建起了当时比较标准的牛舍,牛存栏达到271头,牛多肥多土地肥沃了,
1966年盈利1.8万元,是建场以来第一个盈利年,确立了“以农养牧,以牧(奶牛)为主”的
经营方针。但是,由于当年克山病泛滥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大骨头节病严重又使部分人丧
失了劳动能力,加之“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职工纷纷离场投奔新的生路。在农业学大寨活
动中,场党委书记李福德身体力行,发出了“志在巨浪干,定叫巨浪变”的豪情壮志,带领
职工苦干、实干,1970年粮豆单产达到111.5公斤,1971年达到151公斤,1972年底被黑龙江
省人民政府誉为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获得“大寨式国营农场”的荣誉称号。在1973、1974
年连年高产丰收后,1975年因某些不利因素,农业减产、畜牧滑坡,到1984年一直没有调整
好生产关系,1985年竟亏损27.2万元。
1985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牧场兴办了家庭农场、家庭牛场,部分奶牛
转卖给职工个人饲养,产权归己,但仍有一部分核心群为公养,到1986年牧场下决心砍掉了
核心群,奶牛全部转卖给职工自养,1988年又从附近农村引进78户养牛专业户,引进奶牛
210头。自此,兴办起规模不一的家庭牛场近200个,目前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遍布全场,孙
平华以30头奶牛为家庭牧场之首户。2000年全场奶牛存栏已突破1 000头,成为垦区“液态
奶”生产基地。
农业体制改革与畜牧业体制改革相对比较迟缓,1985年兴办家庭农场后一直翻烧饼似
地折腾了十多年。真正的农业放开,实现“两自理”经营,是1996年闫场长到职后去了南方考察,思想观
念有了新的突破,彻底打破了生产队式的大组承包,土地全部租赁、农机全部转让给职工个
人经营。使牧场有新的突破,职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97年粮豆单产317公斤,1998年
粮豆单产达到381.6公斤,创下历史最好纪录。2000年虽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旱灾,年降雨
量只有321.8毫米,比常年少124毫米,但是,粮豆单产仍在355.9公斤。
随着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工商运建服企业全部实行租赁经营和民营化。自
1996年以来,场直企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根据企业的性质对全
场惟一的国有商店实行了破产,对建筑、种子、粮食、物资等公司实行租赁经营,对修配、
粮油等工厂停办,对乳粉、砖厂等生产企业卖给个人经营,为私营企业。转制后的这些企业,
由过去的经营亏损变为盈利。改革前的乳粉厂,建厂18年,生产品牌单一为甜奶粉,年加
工奶粉只有500吨左右,职工得不到工资,而且亏损额达40万元。虽然牧场在组织措施上和
经营管理上都动了许多脑汁,甚至牧场场长亲自兼任乳粉厂厂长,但仍然扭转不了亏损局面。
产权变革后的短短三两年时间里,年加工量就增加到1 500吨以上,相当于改革以前的3倍
多。生产品种由过去单一的甜奶粉发展到现在的婴儿、中老年、高铁钙以及加锌奶粉等两大
系列,15个品种。使40多名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并为职工实现全额人身安全保险(个人受益)。
每年向国家交纳各种税金80余万元,向社会各界捐款2万元以上,为表彰养牛户,一次发出
奖金4 000元,是牧场的1.6倍。
2000年,巨浪牧场85%的职工从事以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和农田种植业,办起了农牧兼营
的、规模不一的家庭农场。正沿着“强化米、牛、乳战略,拓展自、工、贸经济,加快康、
星、富步伐”的方向迈进。2000年人均收入达到2 400元以上,各项指标接近小康水平。为
认真贯彻江总书记“农垦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示,牧场决心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
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有机农业、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种子基地建设步伐,为开创新的农
垦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