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民族源流

第二节 民族源流


满 族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清太宗九年(1636年)改称满洲,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松花江
和嫩江下游是这个民族的发祥地,进入齐齐哈尔垦区的时间,要追溯到公元1121年。金灭
辽后,列置堡障,筑堑为边,置辽人于兴安岭外,历史上称为“金界壕”。界壕内设堡为
防,屯兵一万三千,多为从阿什河流域迁徙来的女真人猛安、谋克户①,在此“劝课农桑,
训练武艺”。据考,这部分兵民便是进入这个地区从事屯田护边的最早民族,被称之“此
地人”。虽在元、明年间,屯田之官民惨遭杀戮与迫害,大部分女真人还是留居于这块黑
土地上。清称帝后,大部分满人“从龙入关”,但为维护其对大后方的统治,清廷也不断
往这里调遣满人,封地为官,屯田垦荒,建驿道、兴水师。此后满人可谓虎踞龙盘今胜昔。
从女真阿骨打号金称皇,到努尔哈赤得帝建大清,直到溥仪再坐满洲皇帝,可算在这块土
地上三世枭雄,煞是荣耀。目前垦区内7个农牧场和局直单位中均有这个族种,约910人。
他们的姓氏多为汉文译音,在民间最显赫的有满洲八大家,通常谓:佟、关、马、索、齐、
富、那、郎等氏族。
蒙 古 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源于汉代的鲜卑族,最早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
兴安岭密林中,以后迁徙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和斡难河上游。金泰和六年(1206年)以成吉思
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强大起来,虎视中原。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军攻破金边界
壕,长驱直人,灭金后直捣中原,建立了地跨欧亚两洲,纵横万里的蒙古帝国。嫩江流域
的广大地区分封给成吉思汗家族,割地称王;明灭元后,采取安抚政策,宣谕招抚北元各
部,置奴儿干都司,在嫩江流域设4卫,“各领所部,以安畜牧,稍事农业,看边效力”。
清得帝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蒙古诸部实行联姻政策和一整套的制驭政策,除分给领主
牧地,并参照满洲八旗制,建立盟旗制封官安民。蒙古族人在这块土地上虽几经兴衰,却
一直是虎踞一方,居各族人的首领地位。清乾隆年间一部分蒙古族又从新疆、外蒙迁来乌
裕尔河流域,为新厄鲁特,也叫瓦剌蒙古,自编为一旗,按其姓名,故称依克明安旗,此
旗址现为富裕牧场东邻大泉村,直至新中国建立前方撤销其建制,在富裕牧场十一队,设
立百音乡,统辖各部族;1960年建场,百音乡撤销。
蒙古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民族、部落名,比较繁琐,清末逐渐简化为汉姓,或取其音,
或取其意,比如查嘎岱,取其音为白姓,孛尔济吉特,取其意为包姓。在垦区内804名蒙古
族居民中包、白、陈、韩、吴、佟、王、何姓较多。他们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
但由于居住分散,地方口语很重,甚至每个县(旗)都有自己的地方口语。他们的文字基本
使用胡都木蒙文,清末有许多蒙文翻译的小说、演义等,新中国建立后,蒙语、蒙文得到
空前发展,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汉人来江②
要说齐齐哈尔垦区从1172年前金女真人猛安、谋克户来这里屯垦戍边,开始了这块土
地上的人类生产活动,到清咸丰、同治年启封开禁,一部分山东、直隶籍移民被编人汉军
八旗,分驻齐齐哈尔和墨尔根③地区从事开发建设嫩江流域,至少要迟到四百年。另一部
分汉军来江是乾隆六年(1742年),吴三桂叛清被平定后,“其军卒,谪充山海关外,调拨
来江,开放为民籍”,这些人多为云南籍人,立站为差④一般称谓“站丁”、“站民”。
清初,对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黑龙江这个“兴龙圣地”,清廷一直实行封禁政策,
不许汉人入境。直到17世纪40年代开始,沙皇俄国利用雅库茨克和叶尼塞斯克为基地,派
遣哥萨克雇佣军不断入侵黑龙江流域,强占中国黑龙江江北大片领土,又过江骚扰黑龙江
广大地区,清政府深感后院空虚,恐遭不测,方逐渐启封开禁,部分汉人则“越长城、渡
渤海,扶老携幼,担子偕妻,经奉天、吉林,源源涌入黑龙江”。他们叫垦民,也叫流民。
到同治年间,嫩江流域的垦民已“不可以数计,商贩私立家业者亦不少”。
清朝统治者为了镇压南方各省的反清武装起义,加强君主专政统治,把内地各种“罪
犯”遣送到北部边疆流放,被称之“流人”。最初被流放到“地远严寒”的宁古塔⑤,后
又改戌到“豺虎四嗥,霜雪遍野”的嫩江流域。据《扈从东巡日录》记述:“当时塞外流
人,不啻数千。”
汉族人大批涌入松嫩平原,应该是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军阀混战,民
不聊生,关内和辽宁人口大量北移,放丈开荒,从此,齐齐哈尔垦区地面上的人口,汉族
人已居多数。目前垦区已有汉族109862人,占居民人数的96.94%。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为契丹人后裔,属大贺部族。祖居泰州洮儿河地区,公元916年迭刺部首领耶
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筑坛即位,国号契丹,后改大辽,虎踞中原北部与宋对峙。1115
年女真人酋长完颜阿骨打率部灭辽,登上皇座,立国号为金。金灭辽后,置辽人于黑龙江
北岸,在兴安岭东麓筑壕为界,不许辽人来犯。自此,辽人与索伦各部族杂居于精奇里江
两岸,成为黑龙江流域的部落民族。契丹,大贺语转音为达斡尔,逐渐发展成为达斡尔民
族,统称索伦部。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从辽阔寒冷的西伯利亚越过外兴安岭不断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
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给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索伦各部族带来了深重灾难。顺治八年
(1652年),继波雅科夫之后,沙俄贵族哈巴罗夫召募侵略军,又一次闯进黑龙江流域,攻
占了索伦族居住的村庄,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中俄瑷珲条约》和
《中俄北京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和乌苏里江以东约40
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居住这里的达斡尔族人不得不内迁到黑龙江南岸的嫩江流域。
居住在齐齐哈尔垦区内的190多名达斡尔族人,其祖先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内迁的居民。他
们的姓氏为敖拉氏、精奇里氏、郭博勒氏,汉语译音为敖、金、郭等姓氏;他们的语言属
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祖先习汉文,元代用蒙文,清代借用满文,清末
通用汉文。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突厥语,唐代称“黠戛司”,明代称“吉尔吉斯”,其意为40个部落的草
原人。祖居叶尼赛河上游,后迁至新疆天山地区。迁来乌裕尔这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为居
住在阿尔泰山和抗爱山伊犁河谷准噶尔部落。史书记载“自噶尔丹以后,三世皆枭雄,能
用其众”,其首领达瓦奇不断抗击清军。清廷于1761年调集各路重兵围之,达瓦奇被俘,
送京查办。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令居伊犁河谷的随准噶尔军被俘的柯尔克孜人充军
东迁,流放于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游牧而生。后定居于富裕县五家子村。大约清末民初,
部分村民移居依克明安旗七家子村,1960年该村划归国营农场,为富裕牧场九队。在清统
治时期,由于他们负罪为战俘,受尽屈辱,为了生存只好隐姓埋名,自称为蒙古族,因为
他们坐落方位在蒙古部落的东侧,故称东厄鲁特,也叫旧厄鲁特,日伪时期把他们也称为
“索伦”部落。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东北,一队吉尔吉斯士兵路经此地驻营,发现这个民
族的语言与其相通,才重新恢复其民族的本来面目。吉尔吉斯与柯尔克孜只是译法不同,
1960年国家统一民族名称则为柯尔克孜。
东迁至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人共有六姓,即:他本(吴)、额其格(常)、嘎博(韩)、蔡
音德热(蔡)、博蔓德执(郎)、害热格斯(司)。民国初年,柯尔克孜族姓氏改称汉姓。其中,
他本吴姓的柯尔克孜族人,于1946年从乌裕尔河南的雅柱屯,迁进富裕牧场第九生产队(
原七家子村),继而扩展到现在的50户,151人,为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第二村。这个民族的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由于长期生活在蒙古族周围,他们除
老辈人会说本民族语,晚辈人都用蒙语蒙文,近年被汉语、汉文所替代。
朝 鲜 族
进入齐齐哈尔垦区的朝鲜族,多是1910年“日韩合并”以及“九.一八”事变,日本
侵略军吞并朝鲜变为殖民地,朝鲜族人不堪受奴役,背井离乡,越渡图们江进入吉林省
延边和珲春地区定居的贫苦农民。
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统治东北、侵略全中国的狂妄野心,配合军事侵略,
向满洲推行殖民政策。1939年日本开拓移民大量涌进嫩江地区,第九批从本土山形、福
岛、熊本、山口县移殖62个开拓团16000人,其中在甘南县查哈阳地区建立10个集团性开
拓团,并强征中国和朝鲜劳工10万多人,修筑诺敏河输水工程和水电站(渠首),并在太
平山下建造容水1亿立方米的黄蒿沟蓄水池(太平湖水库),妄图在这个地区开发150万亩
水稻,以供军粮。1944~1945年先后从延边、珲春等地强迁1200户、5000多朝鲜族人到
查哈阳地区定居开发水田。这部分朝鲜族人受尽了欺压和凌辱,每天要在水里干十几个
小时的活,累死、病死无计其数。“八.一五”东北光复,大批朝鲜族人返回老家——延
边,也有的去附近县谋生。1948年,这里建立了国营机械化农场,一部分朝鲜族人返回
查哈阳,成为农垦工人,同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农场,1949年,这里已经
成为拥有63万亩耕地,以水田为主,具备先进技术的大型商品粮基地。
朝鲜族职工的经济、文化生活也得到飞速发展,他们有自己的村落和住宅区,常住
人口达990多人。早在1946年就建有第一所朝鲜小学,1970年开设了初级中学,1975年
又增设高中班。40多年时间里,这所民族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上千名从事生产建设的科
学技术人才。在朝鲜族职工中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为适应改革开放,他们通熟
汉语、汉文,也学外国语言。
其他民族
垦区内的其他民族人口,多是自然流人的,或早或晚。有的是村屯并人、投亲、靠
友、正常调动、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支边青年、知青下乡以及联姻入赘的等等。其中,
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人在齐垦区尚有30多人。其祖先均为居住在外兴安岭南麓精奇里江两
岸,为打鹿部,有“北山野人”和“林中百姓”之称,同达斡尔族人共居在这个地方,
也被称为“索伦三部”。1649年沙俄贵族哈巴罗夫一伙洗劫索伦各部,烧杀抢掠,强占
村庄,他们不得不内迁黑龙江上游以南的地区。其中鄂伦春族在爱辉、呼玛、逊克、塔
河等地定居;鄂温克族迁居于嫩江、讷漠尔河、诺敏河和雅鲁河地区,清史称之为“布
特哈打牲部”。被编人布特哈八旗,属八旗外编,发给枪支、马匹和银饷,征调操练,
保卫北疆。1745年清廷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调用索伦兵3000人新疆进驻伊犁,11年争战,
所剩无几。民国初年,废除八旗,索伦部族编人民团,狩猎护边。直到新中国成立,这
部分民族逐渐开始弃猎归农,人口也逐渐向内地渗透。目前居住在富裕牧场和查哈阳农
场、依安农场的鄂温克族人口,多是从布特哈和讷河等地自然流人的。
然而,锡伯族却是这里的“坐地户”,古称鲜卑族人,祖居嫩江下游的洮儿河、绰
尔河地区。明代称之“女真野人”,编入科尔沁十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派重
臣招募锡伯人,“选丁2400人披甲,驻防城池,坐卡巡边,保护台站,防范盗贼。其家
眷开垦种田,供养披甲,交纳官粮”。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下令迁齐齐哈尔锡伯族兵
丁及眷属4000人至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目前垦区内居住在4个农牧场的15名锡伯人,
均为南迁遗留下来的锡伯族子孙。由于这几个少数民族,包括回、赫哲、苗、彝、黎、
么佬、阿昌、崩龙等族,在垦区内人口较少,栖居于各民族人口之中,没有聚居的村落,
未形成群体,所以他们没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其生活习惯和风俗,也只能入乡随俗了,
但是每个民族的特性仍保其身。在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发展的今天,垦区内各族人民以平
等、团结、互助的精神,迈向一个新世纪。
注:①金部落官职,猛安为千夫长,谋克为百夫长;②齐齐哈尔俗称江省;③今嫩
江县城;④指驿站,以齐齐哈尔为轴心,北到爱辉10站,南通茂兴10站,西通呼伦贝尔
17台。⑤旧城即今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