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少数民族风俗

第三节 少数民族风俗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格。在衣食住
行上发展变化也较大。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他们的祖先肃慎人,是东北地区古老民族,
过着原始氏族生活,他们住所是“夏则巢居,冬则穴处,开口于上,以梯出入”,到女
真时代也只不过是“依山而居,掘地为室,立木为柱,横木为梁,上履桦皮”。到清朝
时期则大有改观,盖起了满洲房,分有砖瓦结构与土木结构,多为3间、5间,并配有耳
房。贵族人居室则渐汉式,但仍保留着满洲屋的格调。一般头进是门房,屏风后边连着
大厅,接着是天井;二进是神厅,接着又是天井;三进是房间,最后是小院。除正房外,
两侧还有厢房,叫“三进深,三边过”,显得豪华别致。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是从漫长的
社会实践中所养成的。他们习惯吃稷子米干饭,黄米面饽饽,荞麦面合烙。来客人摆上
黄米酒,猪肉炖粉条、灌血肠、稷子米饭鲫鱼汤,便是美味佳肴了。饭后再泡上糊米茶,
味香、健胃,还助消化。席间什么动物肉都可吃,但不能吃狗肉,据说狗曾救过族人性
命。满人的服饰很讲究,一般是男穿长袍,外套马褂,足蹬皮靴,头梳长辫,腰挎荷包,
十分潇洒;女穿旗袍(八旗人的特征),外罩坎肩,脚履木底鞋,梳上高板头,再插上细
钗,显得标致美观。
满人的婚礼热闹非凡,一般婚日三天,头两天大摆宴席接待宾客,第三日为正日,
清早男方家要备花轿去女家迎亲,新郎披红戴花骑马而行,前面铜锣开道,鼓乐齐鸣。
到女家门外停轿,鼓乐手吹打三通,新郎人内迎新娘。新娘要由女方兄弟抱人花轿,新
郎向西叩三个头,再起来向岳父母叩三个头,鸣炮三响,起轿回程。新娘人男家门后二
人拜天地,拜高堂,然后入新房坐帐,新郎揭开红帐时,参加婚礼的人们要共唱满语喜
歌。歌词的大意是:“从南方飞来一对大雁,落到河岸边……”然后上炕蒙上红头纱坐
福,揭纱之前,新郎要拈弓搭箭,向新娘虚射三箭,是驱妖避邪,还是先给点颜色看,
至少要把新娘吓一跳。
满族人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女真语,文字为女真文,后转化为新满文。但是,到
19世纪初,满语、满文逐渐衰落,有语不通,有文不用,被汉语汉文所取代。满族文化
在全国负有盛名,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八角鼓、琵琶、马锣、马鼓等都是满族传统的乐
器,特别是民歌、舞蹈,充分地反映了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民族风情,表达了他们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蒙古族人生产手段和衣食住行比较粗放。很早以前这个民族一直以狩猎和放牧为主,
过着游牧生活,但也种植一些稷子、荞麦、大麦、小麦等作物,耕作粗放。据明末《李
朝实录》记述:“蒙古春耕时,多聚人马于平野,累累使之践踏粪秽后,播黍、稷、粟、
蜀、秫诸种,又使人马践踏,至耘治收获时,令军民齐力云。”饮食除米面外,一是奶
制品,有奶油、奶干、奶酪、奶豆腐、奶茶、奶酒等,二是肉制品,也叫红色制品,以
牛、羊肉为主,也有其它动物肉。待宾客要上“布合勒”,也叫“全羊”、“手把肉”。
蒙古族的住所更简单,其祖先常年过着游牧生活,没有固定住地,逐水草而居,扯
上蒙古包,铺上牛羊毛毡,席地而卧。直到清末,靠近内地的蒙古族牧民,逐渐定居,
建立村落,多为马架、草房和土平房,砖瓦房多是王公贝侯所居。一般卧室在西屋,开
有西窗户。搭连三炕,老人住南炕或西炕,晚辈人住北炕;来晚辈客人也只许坐北炕,
绝不能坐到西炕上,西是供佛的方位。
蒙古族人的交通工具以马为主,不论男女老幼,旅行、访亲、办事、游猎均骑马。
清末定居后,开始用车,有杭盖车,一般叫勒勒车,木轮、木轴、木棚,车轮高出车棚,
每车套一头牛,一人可带几十辆车行走在草原上,另一种车叫美罕车,也叫哈萨克车,
车上有布棚或毡棚,棚前有门帘,绣制精美的花纹,一般做迎送客人或结婚送亲用。同
汉族人接触后,逐渐有大铁车、钢轴车、胶轮车。当然,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目前
蒙古草原上各种机动车和汽车,比比皆是。
蒙古族的信仰与风俗习惯,要比衣食住行繁琐得多。他们信仰喇嘛教,系佛教派,
所以寺庙中的喇嘛便成为这个民族的特权阶级。特别到清代,为征服和利用蒙古族,清
统治者给予喇嘛很多优厚待遇,授予高贵称号和职衔,与封建王公等同。喇嘛中分有佛
爷喇嘛,是最高职位者;次之为札萨克喇嘛,掌握政教两权,指挥众僧及部落;达日嘎
喇嘛,为支配庙宇事务的首席喇嘛;此外还有执事喇嘛等。诵经是喇嘛的主要宗教活动,
平时每日两次,每次一个时辰。每年寺庙要举办大型经会8次,也叫庙会,诵经90天,
热闹非凡。此外蒙古族人每年春暖花开季节,要搞祭敖包,选择地势较高、风景优美的
地方堆起石塔,供上神像,祭上牛羊,人们手拿哈达,拉起马头琴,唱着民歌,跳起罕
伯舞。盛夏,要搞“那达慕”大会,也是草原盛会,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传统民族
体育项目。
蒙古族的婚丧嫁娶也别具一格。在古代部落时期,除正常婚姻外,还存在一些落后
的婚俗,如近亲可以通婚;交换婚,两家兄弟姐妹可互相交换结婚;接续婚,男人夭折
其妻不许外嫁,兄死弟可娶其嫂,弟死兄可娶弟妻;另一种是入赘婚,男方不经结婚形
式到女方家与其情人同居,经几年后生儿育女,再领回家举办结婚仪式等等。蒙古族人
的结婚礼仪程序也较多。婚日前一天,新郎骑马或坐轿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女方家摆设
“求骨宴”,由新娘的嫂子、妹妹就席,新郎要向女主人乞讨“沙嘎”(羊踝骨),这是
接亲信物,求得“沙嘎”后方能接新娘入轿。在接亲的路上,要有一场“抢缨帽”活动,
娘家送亲人要抢新郎的缨帽,男方家人尽量保护,展开一场争夺战,这是一场比智慧、
比马技的大角逐。
婚礼这天,要请喇嘛念经,祭火、拜天,举行婚宴,新娘随同歌手逐桌陪歌祝酒,
直到深夜方能结束。
蒙古族人的葬礼却简单得多,在游牧时期,人死后施以“野葬”。将死人放在大轱
辘上周游草原,直到车上的死人颠掉算了事,死尸被鹰或动物吃掉,算是升天了。
到18世纪末,蒙古人逐渐定居,方实行土葬。下葬的棺木分两种,一种是卧棺,乃
普通人的葬物;另一种是坐棺,乃是活佛、葛根、喇嘛、尼姑的葬物。
随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封建落后的民族风俗,早已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蒙古族
人民以崭新的风貌,立于中华民族之林中,特别是垦区内的蒙古族职工,在党的长期培
养教育下,科学文化素质大大增强,愚昧落后已一去不复返了。保存下来的是他们身上
特有的粗犷奔放、豁达开朗的民族性格。
达斡尔族人衣、食、住、行,包括民间的风俗习惯与蒙古族都有相似之处。而婚礼
却有独道之处,男儿成人后,父母要委托媒人说亲,对方应允后,媒人当即给上辈人斟
酒磕头,初告作亲;男方父母则选定吉日带着儿子去女方家给上辈人磕头认亲,以示正
式订婚。数日后开始互相赠送财礼,多为活猪、整羊、坛酒,还要牵着马匹,称“硕勒
布热”,示一条缰绳牵着两家世代亲;另赶着一头母牛,称“卓斯”,示补偿岳母育女
耗乳汁之恩。而女方家回赠给新郎的是一匹坐骑,祝贺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位乘龙快
婿。
婚前两天,男方骑着这匹快马,前去女方家迎亲。当晚新郎、新娘对面而坐,同吃
奶油“拉勒”,以示二人婚后如胶似漆,白头到老,而后安排二人同房。第三天女方家
备车送亲。备车三辆,头车搭篷披红,为新娘坐的喜车,伴送的女亲坐后两辆车,男亲
骑马殿后,新郎要披红挂花乘马伴喜车而行。来至男家村外,停车休息,生起篝火,饮
酒进食;新郎则策马疾驰于家中报信,随之男方派一老一少骑手前往村外迎接,引路进
村。
男方亲友立于院中两侧迎喜车入门,新郎上前掺扶新娘下车,先拜天地,而后踏上
红毡,进入新房,门前停步,新郎用鞭竿挑去新娘遮面红布,扔至房顶。新娘进得屋来
先入南炕,面向窗户盘足而坐,此为坐福也。男方主人引导女方宾客入席。先上酒宴,
再上肉宴,大块带骨猪牛羊肉盛于盘中,均插刀一把,割而食之。第三道为饭菜宴。宴
罢,敬烟、献茶,安置客人安息,而后男方家的宾客方能开席。席前,新娘下床为公婆
及年长者敬烟,跪地叩首,然后新郎、新娘逐席敬酒,热闹非凡,直到午夜,方能送新
人入洞房。
达斡尔族人的丧葬旧俗也很繁琐。忌言“死”字,长辈为故;少辈为殇,叫“少活”;
婴儿为扔,则说“没站住”。一般普通人死后要停灵三天,有身份的人要停五天、
七天,宰杀牲畜,大摆宴席,最后一天举行葬礼,按辈份和关系分跪灵前,前排为女儿、
二排为儿子、三排为侄子、四排为近亲,后排为亲友。由长者宣告灵文,后长子宰杀
殉葬马,供于灵前;然后烧纸,众皆泣声举哀,片刻众人抬起灵柩,送到墓地。送葬归
来,大门外燃起篝火,众人跨火而过,方能入门,把鬼魂拒于门外。
达斡尔族人的礼节很多,主要表现这个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晚辈见到屯中的
长辈人都要屈膝施礼,右腿向前迈出半步,低头,右手放在膝盖上,左手再放在右手上,
说声“扪德”,为请安。在任何场合,长辈未落座之前,晚辈必须站立敬候,长辈同客
人谈话,晚辈不许随意插话,长辈进屋,晚辈起立让坐,晚辈不能同长辈同桌进餐,饭
后儿媳递上漱口水和烟袋,而后才能去吃饭。亲友来访,迎进西屋,长者坐西炕,晚辈
立于门侧,待主人让坐后方能去北炕坐下,老人间话,起立回答。送客人的程序是:长
者在先,幼者随后,女主在先,男主在后,走出大门后,双方互敬安礼。
柯尔克孜族人的信仰与风俗习惯,大体与蒙古、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相似。他们信奉
萨满教,认为万物有灵,人间祸福皆由鬼神主宰,祭祀、治病、求儿求女、婚丧礼仪均
请萨满跳神断定。他们每年9月28日要祭敖包,称这天是洁净日子,男女老少要到神灵
所居地方拜祭。参加者要携带整羊、坛酒和奶制品供祭神仙,要在敖包上插上树枝、燃
起香火,而后跳起萨满神。祭神后,便开始赛马、射箭等体育项目。在众多的体育项目
中,有一个传统项目“包考”,即在草原上或开阔地上,划上长方形四边场地,中间有
一条中线,为争球点。双方出动数量相等的球员,手持木棍拨打疙疸球。首先在中线争
球,双方拼抢,看谁先攻入对方底线便为胜局,施行三局两胜或五局三胜制。大体上是
现在的曲棍球的初级阶段。
柯尔克孜族是个放牧型民族,其祖先世代不耕五谷,以打猎、游牧为主,“食其肉,
衣其皮,扯起兽皮搭帐篷”。清代,他们的牛、马均散放,冬吃雪、夏喝河泡水,一年
四季吃野草。每隔半月圈一次群,每群的畜数,主人也难说得精确;直到民国年间才逐
渐实行专人放养,建木栏圈养。到光绪年间始有农业,每户拨地5垧,广种薄收,耕作
落后,品种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有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传统的农业才逐
渐被机械农业所代替,特别是居住在富裕牧场的柯尔克孜族职工,他们随着大型谷物农
场的建立,以机械化农业向现代科学化农业过渡,粮食产量逐年增高,人民经济生活和
文化生活得到了全面发展。
朝鲜族人的风俗别具特色,最突出的要算歌舞了。只要是欢乐的场面,就要唱歌跳
舞,男女青年,翩翩起舞,老人和孩子们也为之助兴,歌声动听,舞姿轻盈,使观者为
之陶醉。他们传统游艺项目有:农乐舞、假面舞、秋千、跳板、摔跤、拔河等。
他们每逢春节(初一)的早晨,全家人都要拜祖,前去拜年的人都喝酒。元霄节这天,
还要吃五谷饭(大米、小米、大豆、江米、黄米),在这一天里别的主食是不许吃的,全
天三顿五谷饭,而晚上一顿必须在太阳落山前吃完。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喝口凉水表示
吉祥。到了端午节,全屯的人都要穿上节日的民族盛装,进行一次别有风趣的体育活动,
大家在一起荡秋千,踏跳板,唱啊,跳啊,直到夜幕降临。在阴历八月十五这天,必须
吃米饭,有的在自家,有的几家在一起,饭后唱歌、跳舞,庆贺吉祥的丰收年。
朝鲜族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老人到了60周岁的寿辰日,要进行全屯性的祝贺,
摆“花甲宴”。这一天,60周岁以上的老人都要陪坐在桌子正面,晚辈人为他们举行隆
重的拜寿仪式。主持人致祝寿词,然后晚辈人依辈份行磕头礼。酒毕,载歌载舞,通宵
达旦。
回族人,即中国穆斯林,多信仰伊斯兰教,也称回回教,实行的是“教场制”,即
以一个清真寺为中心,由十几户或几百户穆斯林组成的地域性的宗教组织单位。教场清
真寺有教长,也称阿訇掌教。
回族伊斯兰教的传统,重视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帮节和圣纪节,其中古尔帮
节被中国穆斯林称为“忠孝节”,从节日称谓上带有中国色彩;而圣纪节却是纪念教主
穆罕默德的诞辰日,一般是在3月份,像给先人作周年那样,开经干“尔麦里”(即念经
作善事),还要宰牛、宰羊,设宴聚餐以示哀悼。此外,还要在教历1月10日过“稀饭节
”,在教历6月15日举行“圣忌”活动。回族在主食和蔬菜上同汉族相通,在肉食上区
分较严格,一般的只能吃牛、羊肉,对猪、狗肉是绝对禁忌的,对马肉分有区域性食用。
回族语言,除在宗教生活上部分使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而大部分生活中通用汉语;
在衣着上也逐渐与汉人相同。但在出生儿名字上很有文章,每个穆斯林降生以后,要由
阿訇取一个经名(一般从伊斯兰教所尊敬的圣人、圣女中选择一个名字,作为经名),或
者将经名与汉名合在一起成为自己姓名的全称。在婚俗上,虽然也请阿訇到场证婚,但
在举行婚礼时,常常随汉族之举,用笙管笛箫之乐庆祝;在丧葬仪制上,按伊斯兰教的
规定进行速葬(三日之内必须埋葬),薄葬(亡人不穿殓衣,只用白布裹身,不带任何随
葬物),要请阿訇诵经。另一方面,要充以“重孝”之礼,如披麻带孝,号啕大哭,修
饰坟冢,为亡人过头七、二七、三七、四七、百日、周年、三年等。这些祭典显然受
到汉族人的习俗影响。
中国穆斯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在中国历史上曾团结不同民族、不同宗
教信仰的劳动人民,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富强,为中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齐齐哈尔垦区内165名回族同胞分布于垦区的每个角落,
他们在垦区两个文明建设中有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