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泰来农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泰来县境内,嫩江之滨,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齐齐哈尔分
局辖属的中小型农场,是建国前的第一批国营农场之一。农场的地理坐标为北纬46°23′46″,
东经123°32′,南部与泰来县宁姜蒙古族乡双龙村接壤,西部和北部与泰来县胜利蒙古族乡
二龙村、余粮村毗邻,东部隔嫩江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乡太和村相望。农场场部
距泰来县城25公里,场域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10公里,土地总面积15.3万亩,
农场下设5个生产队,7个类型的直属单位及驻场单位。全场510户,职工540名,人口由汉
族、蒙古族、满族三个民族组成。
农场地处嫩江下游主干道与引绰尔河之间的低平原区,嫩江下游西岸,平均海拔高度在136
~174.8米之间,地形的总坡降大约为115000~111000米,场域西和西北部呈波浪式沙丘群,
地势较高,东南部低平适合农业,中部有条北偏东南走向的自然形成的排水沟渠,场域南有条
呼尔达河自西向东,流经农场约8公里,在农场1、2号耕地北端,流入强排站注入嫩江向南
流去。
农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适合农、林、牧、副、渔、工全面发展,是个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的半农半牧的农场。农场光热资源充足,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也存在着土地瘠薄,有机
质含量低情况,砂碱荒地仍占有一定的面积。受季风的影响,常出现4~8级的大风,风沙大,
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导致气候干燥,草原退化,为典型的黑龙江省西南部风沙干旱地区。
农场建场52年来,随着改革的发展,场区队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住户95%为砖瓦房,工
厂、企业、楼房相继拔地而起,场部的街道中心,伸向东西的油漆路平坦、宽阔、笔直,路灯
高照;两侧矗立着农场的办公楼房及个体商店、市场;路两侧的树木、花草将场部装扮得美丽
壮观。
泰来农场组建于1948年3月,由当时的泰来县长王禹明,副县长沙友石亲自踏查和指挥,
确定在此地新荒户屯建立泰来县第一国营农场。县政府派曲连贵、杨凤昌带领17名干部和30多
名农工来到这里建场。泰来县政府决定,泰来县第一农场隶属泰来县企业公司领导,场部设在
新荒户屯。这片土地是伪满时期被开拓团遗弃的二荒地。农场成立后,是以畜力耕作为主的小
型农场,耕地只有3000多亩,每年粮食产量不足20万公斤。
1953年,正是国民经济恢复的第3个年头,由于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农场的经营
管理,耕地面积达7725亩,机械和畜力不断壮大,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产粮52500公斤,
除上交国库外,农场结余粮350000公斤。农场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特等地方国营农场”光荣
称号,场长吴广财光荣的出席了黑龙江省第六届劳模代表大会。1954年3月省政府决定将农场
收归省农业厅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易名为黑龙江省泰来机械农场。1954~1957年,生产规模
不断扩大,耕地面积达40251亩,总产量达1403万公斤,农业机械达到15标准台。1958年后,
农场的管理体制多变,2月份下放到地区,12月份又下放到泰来县管辖。1959年1月,泰来县
政府批准,泰来县管辖的新兴乡的两棵高级社(含白音花屯),胜利乡的小庙子屯改为农场建
制,农场划分了3大作业区,12个生产队,泰来农场易名为泰来县两棵畜牧场。大跃进、公社
化给农场的各项管理工作带来破坏和削弱,一味追求高指标、高速度、放卫星,一切计划指标
被突破。1960年县政府决定胜利公社二龙大队固尔本基屯划归农场,农场撤销3个作业区,12
个生产队,改为6个分场。1960、1961年严重的脱离实际,亏损123万元,两年总产4648吨,
而上交公粮高达3700吨,三留粮只有400吨,职工低标准、瓜菜代,牲畜无饲料,造成大量死
亡,万头猪场下马。1961年农场划归省畜牧厅管理,畜牧厅根据农场所处的状况,改名为泰来
种畜场,任务是培养东北细毛羊。1962年转为省农业厅。1968年又一次下放给泰来县。1972
年又上收到省国营农场嫩江分局。14年里管理体制三上四下,每次变动都给农场造成重大损失。
1962年归省农业厅后,全面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明确了国营农场
的经济方针:“以粮为纲、农牧并举、多种经营”,改革农场体制,精简机构,进一步执行
“三包一奖”,即包产量、包成本、包利润,超标奖励。推行“三包一奖”,激发了职工群众
的积极性,耕地面积由33379亩,增加到47573亩,粮食总产1416万公斤,比上年减亏了350
万元。1963年,农场实行了“内部劳动纲要”,目的是加强职工的组织纪律性和岗位责任制,
提高劳动效率,并撤销6个分场,改三级管理为二级管理,两级核算,场部直接对生产队,生
产队对计财科,实行报账制。1962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和牲畜存栏数逐年递增,经营亏损额
每年以20万元的速度往下降落,是农场创建以来的较好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党政瘫痪,多数干部靠边站,社会风气衰退,在这种混乱的
形势下,农场的广大职工干部,仍坚持工作岗位,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966年经营利润盈
利9万元,1967年经营利润盈利8万元。1968年农场又一次下放给泰来县管辖,易名为泰来县
两棵种畜场,9月20日成立了泰来县两棵种畜场革命委员会,原泰来县宏胜马场并入农场,设
置了农场六、七、八生产队,几年来农场革委会多次组织下放科技干部参加劳动改造,调离原
职,导致农场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1971年前后严重干旱,为解决生产生活用电,架设
了25公里的输电线路,国电进入了农场。1968、1969、1970、1971共亏损124万元,使农场元
气大伤。1972年,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嫩江分局所属,易名为泰来种畜场,机构体制重新恢复。
归嫩江分局所属后,原宏胜马场于1974年回归泰来县。虽然对机械和土地等各项投入有一定程
度的增加,但仍然摆脱不了计划经济的束缚,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之中。从1966年2月至1975
年这10年间,农场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项事业受到影响,农场走了许多曲折的道
路,经济处于低谷,给国家造成444万元的亏损。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使我们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7
年后,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场的运动在农场兴起,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农场为
落实总局提出的办好国营农场,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实现“六、三、一”口号而努力奋斗,
农场制定了“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规划,具体措施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扩大企业自
主权,实行自负盈亏,经营管理上实行大组包干,打破工资制,实行联产计酬。为了发展生产,
实行自主经营,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农场决定发展多种经营,在场一棵树沟子修建养渔池,
面积为3100亩,其中1号库为1200亩,2号库为800亩,3号库为1100亩,建8个精养池,2
个越冬池。每个越冬池为15亩,修建深化池砖瓦结构平房250平方米,建办公室、库房650平
方米,在场部建冷储库一座200平方米,引进大连产200千瓦冷冻机2台。
1981年,是进一步实现国民经济调整的重要一年,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农场提出了
“以农为主,以农养畜,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并进一步落实了经济政策,打破了“铁饭碗”、
“大锅饭”,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联产计酬,浮动工资”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职工生产
积极性。这年播种面积为34223亩,粮豆总产量342万公斤,比上年翻了一番,经营也由上年
亏损85万元,一举扭亏为盈,净盈利10万元,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1982年,全场6个生产
队全部实行联产计酬,7个工副业单位实行超计划利润分成奖励,净盈利5万元。
1983年,农场按中央精神,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展了企业整顿。
农场组成工作组,重点整顿亏损企业,对农场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开始摆脱规模式办场的束
缚。经整顿后,原亏损的6个单位,已扭亏为盈5个,减亏1个。经营企业整顿,实行了多种
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全场农业生产队实行大包干,“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由于实行多
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落实责任后,农场相
对的分离出一部分富余劳动力373人,从事第三产业,对没有完全丧失能力的职工,实行了
“包、保”结合,农场对“包、保”结合和分离人员实行了优惠政策,以地、奶牛来发展这部
分职工的家庭养殖业,保证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年因特大暴风雪,农场损失惨重,这样在大灾
之年,农场仍盈利7万元。
1984年,为了尽快改变企业不吃国家大锅饭,职工不吃企业的大锅饭,这“一死二穷”的
局面,在推行职工家庭农场承包的基础上,实行企业的全面改革,简政放权,给企业自主权,
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过渡。农场根据这一精神,制定了《泰来农场职工家庭农场
章程》(试行草案)和《农场经营管理细则》,经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这年在大组承包的基础
上,又组建了八大家庭农场,农场将大型的农机具转让给他们,由于缺少经验,管理不善,种
植单一,受大自然的影响,两年内,八大家庭农场相继解体,变为独户家庭农场。这一年全场
盈利7万元。
1985年农场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兴办家庭农场的新阶段,建立了“大农场套小农场”的
双重经营体制。全场兴办了1760个独户家庭农场,随着家庭农场的兴办,使农场的产业结构得
到了充分的调整,走上了贸工商、种养加一条龙的路子,改革步步深入。
1987年继续巩固“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成果,通过实践,得到提高,使职工
由单纯的生产变为生产经营者,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开始增加了向农业的投入。家庭农场的
生产、生活费用两自理水平在逐步提高,在劳动、规模、技术效益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积极
调整产业结构,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业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农场开
始向科学管理方面迈进。种植水稻1200亩,亩产500公斤,养殖奶牛1512头,单产40公斤。以
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也有相应的发展,全场兴办个体小型工业(制米、制油、
制酒、木工厂),个体商业在逐步兴起。
1988年在巩固独户家庭农场的基础上,对全场养殖业开始调整,上奶牛、压黄牛、政策向
奶牛倾斜,这年一座日处理20吨鲜奶的乳品厂已动工,总投资378万元。
1989年农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理顺阶段,总局科技扶贫专家组进驻农场,在专家组的扶持
下,认真总结了泰来农场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农场产业结构改革的方针为“三种、两
养、一加工”,即:种水稻、种玉米、种饲草、养奶牛、养鱼、加工奶粉。按照专家组制定的
方针,当年水稻发展到2100亩,玉米发展到8000亩,试种了紫花苜蓿草;养鱼进行了精养,建
立了一座小型饲料厂;制定了奶牛管理条例,奶牛发展规划,使农场养牛由粗放经营型向舍式
方向发展,奶牛产奶量、单产、总产都有所提高。这年经营利润比上年减亏了46万元。
1990年,农场经历了10年的改革,各项事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巩固和完善“大农场套
小农场”的双重经营体制,坚持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承包责任制不变,健全合同、产品、土地、
农机、财务等管理制度,强化生产队管理职能,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工商运建服企业
承包制,引进竞争机制,强化约束机制,克服承包中的短期行为,处理好各方面的分配关系,
积极开展股份制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管理,推
进生产要素的管理流动,实行科技种田,水稻实行统一育苗,实行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玉米
引进吉字号“四单十九”品种,使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乳品厂完工,一次试车成功。
1991年,按总局专家组制定的方针,水稻发展到5200亩,玉米发展到10000亩,奶牛存栏
数达1430头,产鲜奶2300吨,生产强奶粉3800吨,这年乳品厂盈利238万元。
1992年,农场认真抓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习,通过学习、办班、家庭农场学
科学初见成效。当时试种玉米地膜盖技术,大垄双行间种玉米成功,水稻引进膜系137品种亩
产600公斤,奶牛科学饲养单产达40公斤,乳品厂当年盈利10万元,这年粮豆总产达5932吨,
单产254公斤,比1986年提高38倍。1993年后,国家给农场扶贫项目开始立项;年产3000吨饲
料加工厂贴贷353万元;人畜饮用水工程7个点以工贷赈100万元;45公里渣油三级路面以工
贷赈35万元;人畜饮用水工程7个点建700平方米砖瓦结构平房教室二栋;1996年上级投资教
学楼基础10万元;以工贷赈13万元购802拖拉机2台;购青江504型2台10万元;以工贷赈宁
波254拖拉机10台;以工贷赈日历挖掘机1台,97万元。1995年,农业加大科技力度,水稻种
植面积达5200亩,从外地引进了胶质吨玉米品种,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场经济得到了好
转,职工生活水平也大幅度的得到提高。这年农场建立了第一个五荒开发区,将土地资源承租
给杨士来15年,杨士来开发区内打机井2眼,100米深,1尺直径,修建晒水池一座,开发稻
田600多亩,其余为旱田1500亩,逐步向水田发展。梁彦和家庭农场在坝外围堤延长4000米,
开发土地4000亩,耕种大豆等农作物。原有的渔场实行招商租赁,利用现有水面开始恢复养鱼
事业。这年粮豆总产8422万公斤,亩产321公斤,人均收入1211元,经营利润21万元,这是建
场以来的第六个盈利年。1997年是农场场长委托经营的第一年。总局同意在农场建一座提水灌
溉站,由原来的二级提水变为引渠一级提水,灌溉面积由13万亩增加到315万亩。这年农场安
装了通讯设备,电话进入国网,对农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场播种面积为37000
亩,粮豆总产1210万公斤,亩产327公斤,工农业总产值28433万元,国民生产总值1432万元,
人均收入1815元,经营利润37万元,创造了农场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1998年,农场的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是投入最多的一年,是总局、分局扶持、支
持最多的一年,然而,6~8月间,嫩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由于邻近的地方堤段决
口,造成了农场的耕地、草原、居民房全部被淹没,水深近3米。4万亩农作物全部绝产,大
牲畜死亡740头,猪羊死亡700头,损坏居民住房87万平方米,损坏桥涵26座,泵站4处,水
闸4座,折合经济损失达9880万元。使得5000多居民的吃饭、住宿出现严重困难。总局党委为
确保受灾职工的生活得到根本保证投放大量资金、提供优惠政策,将受灾最重、无家可归的911
户居民迁至东部垦区,得到很好的安置。1999年,在总局、分局党委的关怀下,农场提出“一
年受灾、一年恢复、一年发展”的抗灾自救工作,实现了一年受灾、一年恢复的好成果,经营
利润盈利2万元。2000年是“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在分局的领导下,结合场情,实施“都
市农业战略”,谋化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场经营利润盈利
10万元。
跨入新世纪,泰来农场在发展中前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努力
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