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作物栽培轮作制度

第三节 作物栽培轮作制度


  一、作物栽培

泰来农场地处松嫩平原,具有地势平坦、土质比较肥沃、水源充足、有效积温高、无霜期
长等待征,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建场初期,农场耕作主要靠畜力,种植作物主要有高梁、玉米、染粮等旱田作物,耕地面
积仅有5430亩,年生产粮豆6.5万公斤左右。

1954年农场归省农场局后,调拨了大量的机械、机车,土地面积已达到了15500亩,播种
面积7143亩,粮豆产量达48.15万公斤,农场开始种植小麦,小麦播种面积1037亩占总播种面
积的15%,谷子1.052亩,占播种面积的14.7%,玉米248亩,占播种面积的3.5%,高梁
2273亩,占播种面积的31.8%,大豆2325亩,占播种面积32.5%,杂粮174亩,占播种面积的
2.43%,年平均单产67公斤,总产48.15万公斤。

1958年农场开始试种水稻,利用嫩江水,三级抽水,当年种植773亩,占播种面积的2.6%,
种植小麦4785亩,占播种面积的16.5%,种植高梁4164亩,占播种面积的14.3%,种植大豆4926
亩,占播种面积的17%,种玉米谷子19067亩,占播种面积的65.7%,年平均单产68公斤,总
产22.7万公斤。

自1958年种植三年水稻后由于三级提水灌溉成本高、产量低,决定不再种植水稻,以后一
些年完全种植旱田,种植比例为小麦50%,玉米占30%,其它作物的占20%,年平均单产19公
斤,总产83万公斤。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种植作物基本按长官意志种植,无计划、无措施。年
平均单产在40~45公斤,总产在45~50万公斤左右。

1977年根据农场总局水利部门勘测,在农场辖区嫩江右岸建一座提水泵站为灌溉两用工程
设施,总装机容量为440千瓦,设计灌溉面积2.6万亩,排水1.7万亩,一级泵站采用浮船式
提水,最大流量3.75立方米,提水流量为3立方米/秒。泵站建成后由于田间工程不配套,多
年来有效灌溉面积只能达到40%。

1978~1988年期间,由于泵站建成后对农场的部分地块可以灌溉,这一段期间重点种植作
物是小麦,小麦种植比例已达80%,其它种植比例只占20%。由于农场自然气候条件所限,小
麦收割时也是雨量集中时期,所以多年来一直是丰产不丰收,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单产65~75
公斤,总产在200~250公斤。单一种植使农场经济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亏损严重。

1989年总局派扶贫专家组来农场科技扶贫,在专家组充分调查,论证后总结了农场多年来
亏损的原因,并提出了农场今后发展思路。砍小麦、上水稻,种玉米,即“稻米”战略,同时
提出了“三种二养一加工”战略,即种水稻、种玉米、种饲草、养奶牛、养渔加工乳粉。

这年农场播种面积22171亩,种植水稻738亩,占总面积3.32%,旱田作物种植21433亩,
占总播种面积96.6%,水稻亩产115公斤,总产3878万公斤。

1990年播种面积26489亩,种植水稻2000亩,占播种面积的7.55%,旱田种植24.48亩,
(玉米占90%)占播种面积92%,平均单产270公斤,总产达715.7万公斤。

1991年,播种面积24326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405亩,占播种面积的14%,旱田播种面
积20921亩(玉米占85%),占播种面积的86%,平均亩单产234公斤,总产5452万公斤。

1992年,播种面积2385亩。其中种植水稻4785亩,占总播种面积20.5%,种植玉米等旱田
18600亩,占播种面积79.5%,平均亩单产264公斤,其中水稻平均单产600公斤,总产593.2
万公斤,被总局评为垦区单产最高单位。

1993年播种面积25305亩,水稻种植面积3600亩,占播种面积14.3%,水稻单产实现了605
公斤,玉米等旱田种植21705亩,占播种面积85.7%,平均单产150公斤,总产545.5万公斤。

1994年播种面积24555亩,其中水稻面积4005亩,占总播种面积16.3%,玉米等旱田种植
20550亩,占总播种面积83.6%,平均亩产287公斤,总产582.4万公斤。

1995年播种面积为26190亩,水稻种植面积400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5.3%,玉米等旱田
种植2218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4.7%,玉米单产322公斤,总产842.2万公斤。

1996年总播种面积30705亩,其中种植水稻15200亩,占播种面积的49.4%,玉米种植15505
亩,占播种面积50.5%,平均单产380.5公斤,总产1168.3万公斤。

1997年播种面积45900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3005亩,占总播种面积28.4%,玉米面积
32895亩,占播种面积71.6%,平均单产346公斤,总产1210万公斤。

1998年播种面积45900亩,水稻种植15000亩,占播种面积的32.7%,玉米播种面积30900
亩,占总面积67.3%,由于洪水使粮食绝产。

1999年播种面积32000亩,其中水田面积5000亩,占播种面积10.9%,旱田种植面积27000
亩,占总播种面积88%,平均单产638公斤,总产797.5万公斤。

2000年播种面积36000亩,其中水田面积1万亩,占播种面积29%,旱田种植面积26000
亩,占播种面积71%,平均单产253.5公斤,总产796万公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场的种植业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特别是1989年在专家组的指导
下,加大了种植玉米、水稻面积,在种植上积累了较丰富了的经验,除了利用泵站提水种稻外,
又开发了打组合井种稻,经农场李洪斌、徐士海等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总结推广应用了钵育摆
栽技术,连续多年获丰收。

钵育大苗稀植摆栽技术特点:秧苗带土,带肥,带药摆栽,不伤根、返青块、吸肥充分效
果好,秧苗在棚内时间长,可以充分争取积温,并且可带蘖下地,可充分利用低位叶,以提高
水稻单产。

农场近几年来粮食产量成倍的增长,除了发展水稻科学种田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科学种植优良品种的玉米,农场50~60年代种植以玉米,大豆杂粮为主,70~80年代种植以小
麦为主,80~90年代发展以水稻玉米为主,利用农场得天独厚的有效机温,无霜期长的优势,
由过去种植白单九,后来引进四单十九玉米品种,1995年又引进了角质吨玉米高产品种等。

玉米高产技术规程

(一)品种

选用高产、质佳、抗逆性强、株形收敛,生育期125~130天,活动种温2700度(以上的
杂交品种)。

(二)施肥

每公顷玉米产量指标0.75万公斤,施用优质农肥2万公斤;公顷施尿素150公斤,二铵150
公斤,硫酸钾50公斤,有机肥全部作底肥,磷钾肥40%,氮肥作种肥60%,氮肥作追肥(拨节
期、孕稳期施用)。

(三)密度

中熟品种适宜蜜度为3500~4000株,角质吨(张育1号)密度6500株,(6500株为保苗株
数)。

(四)种子处理及播种

(1)每百斤种子用1斤硫酸锌,兑水2公斤进行拌种,(角质吨用种4公斤,四单十九
玉米用种2公斤)浸种20~24小时,而后清水选进行催芽,以保证芽齐、芽白、芽全晾待播种。

(2)地温稳定通过7度,农场适宜播期是4月20日~5月1日,播种深度不超过5厘米。

(五)田间管理

总原则:早中耕,提倡早中耕深松,增温放寒;第一次中耕;玉米出苗后进行垄沟深松,
第二次中耕,玉米定苗后15~16叶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结合追肥,做到深中耕浅培土;第三
次中耕,玉米封垄前进行,培土培严垄。

(六)化学除草

第一:播前,播后苗前土壤处理配方:(1)每公顷50%乙草胺乳油2.0~2.5升,10公
顷60%赛克,可温性粉剂300~500克,(2)每公顷50%乙草胺乳油2.0~2.5升,每公顷72%
的2.4-DJ酯乳油1.0~1.5升。

第二:苗期施药配方(1)每公顷用4%SL~950的水剂1.5升在玉米苗后杂草2~4
叶期间可有效控制大多数杂草。(2)每公顷4%SL~950水剂加每公顷4%阿特拉律胶剂
1.0升或加每公顷72%的2.4DJ酯乳油0.3升。

(七)防虫方案(玉米螟)羽化初期喷施,(1)乐果100克/亩,(2)来福灵15克/
亩,玉米抽雄期用药每公顷2.5%,功夫乳油150~225米或2.5%,敌杀死乳油300毫升或
20%,速灭丁乳油375毫升。

(八)收获

第一人工割晒机械拾禾,在玉米籽粒含水量达30~32%先用人工割倒,五垄或六垄放一铺
子,斜卧垄上,呈“人”字交叉型,夹角成70~80度,经过20~30天晾晒,当籽粒水份降到22%
以下时,机械拾禾脱粒,要配合人工拣棒,工效4~6公顷,综合损失率3%。

第二牵引玉米收获机收获,玉米籽粒含水量达25%时,用机器收获损失量最小。

第三人工收获,先收棒,后收秆。

多年来,农场作物的栽培品种较多,曾种植过小麦、水稻、玉米、高梁、谷子、靡子、荞
麦、烟草、豆类等,走过很多弯路,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后,农场
在总局扶贫专家组的指导帮助下才找准了农场种植业的路子。利用农场的资源优势发展水稻,
科学地种植玉米,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场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90年代农场扭亏为盈,
职工的收入也提高了近3倍,正当农场喜庆建场50周年时,一场历史罕见的持大水冲毁了农场,
职工的丰收成果毁于一旦,大洪水冲毁了良田,冲毁了家园,一切从零开始。

大水过后,农场人充分发挥了“抗洪”精神,仅用一年时间恢复了生产。2000年场领导班
子进行了充实和调整,而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班子成员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时度
势,结合场情,围绕分局提出的实施“都市农业”战略。谋划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在
这战略指导下,全场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
总值1294万元,播种面积3.6万亩,粮豆总产7961吨,造林面积1000亩,经营利润10万元。

历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及主要作物面积产量统计表

(1948~2000年)
表3-5



续表3-5



续表3-5



续表3-5



二、轮作制度

建场初期,处于开荒阶段。由于机械力量不足,整地也不及时,只凭传统的经验去调换茬
口,职工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油见油三年愁”,即大豆茬口不能重、迎茬。“豆茬种玉米顶
上一次肥”等经验。为适应多风少雨、低温早霜的气候特点,早在1954年就实行了秋翻、秋起
垄。1956年又全面推广了耙豆茬播玉米,玉米茬播小麦和其它作物的轮作经验。

1958年农场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加,开始实行了麦—豆—杂或麦—杂—豆三区轮作。

1960年农场生产部门制定了三区轮作规划制度,同时指令性的下达三区轮作的种植比例任
务,并制定了奖罚制度,基本形成了轮作制。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懂生产
的技术人员全部下放劳动,由“造反派”第一线指挥部指挥生产,出现了大豆重、迎茬,小麦
连种多年,使轮作经验遭到破坏。

1977年农场恢复了轮作制度,同时采取了麦—豆—杂—绿—麦的五区轮作。增加了养地环
节,使粮豆产量由几十斤增加到几百斤。总产由十几万斤增加到几千万斤。

1984年随着农场经济体制改革,兴办家庭农场,土地租赁、承包、种植自主,农场生产部
门也由指挥型转变为服务型,家庭农场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轮作方法,例如家庭承包实行了
豆—玉—杂—绿等轮作方式,由统一轮作发展到承包户的小地块轮作,这也是改革后的一个新
特点。

1989年农场开始大量种植水稻,到2000年水稻发展已接近1万多亩。在总局和管局的大力
支持下将原二级抽水站改为一级提水站,原泵站作排水站,南强排站又重新建设,这为农场发
展水稻生产,旱灌农业,奠定了有利的基础。由于水稻的发展,化学药剂除草,控制了杂草的
危害,为了扩大有效的耕作面积,增加轮作周期的总量,稻田轮作实行了稻—稻—稻—休的四
区轮作制。

1997年农场耕地面积已发展到了45900亩,水田面积13005亩,粮豆单产平均达到184.56
公斤,总产1210万公斤,农场盈利37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815元,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31.3万
元,其中农业生产值已达到2528.3万元。这些较好的成绩来自科学种田和管理机制,农场根据
家庭农场承包土地的特点,农场对农业生产的科学种田制定了一整套的措施方案,其中含土地
轮作制。

1999年,虽然在“98”特大洪水毁掉了农场的田间水利工程,但在场党委的领导下提出了
“一年恢复、一年发展,重建家园”的口号,1999年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99年粮豆总产797.2
万公斤,单产319公斤,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93.2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1889万元,人均收入
2646元,农场盈利2万元,各项生产基本恢复。

2000年粮豆总产796万公斤,单产达400公斤,生产总值达1294万元,盈利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