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经营管理第一章 计划管理第一节 概况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国营农场经营管理规程》,规程明确指出:“国营农场
的生产计划包括数量、产量、生产任务三方面,只有做到才算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这是第
一次提出了国营农场计划管理的具体内容,因此农场便开始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年度生产、建
设、财务计划,并报上级主管部门,使农场开始摆脱供给制的作法,向企业经营管理迈出了第
一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农场有了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耕地面积、播种
面积不断扩大,已达到了7455亩,这一年农场进行整风,认真总结了办场经验,确定了“花钱
少,多办事,收益快”的办场方针。在此基础上,场作出了《关于1953年生产工作重点的决议》,
制定了比较可行的年度生产财务计划及1953~1957年农场五年发展规划。
1954年,农场逐步的扩大,耕地面积在增加,农场引进了较多的农业机械,在管理机构上
成立了财务股,负责掌握、督促、检查各生产单位、部门制定的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研究与
改进经营管理制度,起到了指导性的生产作用,当年计划播种面积11250亩,实际完成11250
亩,计划粮豆总产4924000公斤,实行完成4924000公斤,亏损1.9万元。
1957年农场在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厅领导下,农场的计划管理工作得到了重视,农场成立了
计财科,科内设有专人管理计划,统计农场的生产计划、财务指标、建设投资计划纳入黑龙江
农场管理厅管理。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
1958省属国营农场下放地方管理,农场归泰来县管理,对农场的全部经营管理工作是个消
弱,计划管理遭到破坏,如农场的机械有关部门调入、调出,使农场受到严重损失完不成生产
计划。从1958~1961年计划管理工作,随着大跃进的出现,自然灾害的袭击、管理体制的频繁
变化,抛开了逐渐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管理科学体系,一味追求指标,高度计划高指标变成了跃
进指标在比武擂台上,指标层层加码,跃进指标变成了口号。在农场内,“亩产万斤粮”“人
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控制计划,违反了科学规律口号盛行。由于大跃进指标产量
严重脱离实际,计划管理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农场的计划及完成情况无据可查。
1961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年底省经济计划委员会重申“国营农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
实行直接计划”农场的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的销售计划指标,由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国家需要和
农场具体情况编制下达。但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例农场在保证交售国家计划的原则下与生产队共
同研究,因地制宜安排三留即:口粮、饲料、种子。当年播种面积63000亩,粮豆总产1234000
公斤,工农业总产值46.4万元,亏损98.2万元。
1962年,中共中央又批转了农垦部《国营农场管理体制的规定》,强调了国营农场的生产
计划权、产品处理权、资金管理权和人员调动权、集中于国家所指定的管理机关。省农垦厅按
照省计委下达的计划指标编制生产建设计划,下达到农场,农场调整下达到生产队。农场认真
贯彻了“农场工作五十条”和“东北地区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场的计划管理工作走上了稳定的轨道,同时农场制定了国民经济
调整时期的计划。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农场自己编制了农业发展纲要,纲要即:农业粮豆亩单产量“过黄河200公斤,跨长江350
公斤”,1963~1964年粮豆平均亩产200公斤,总产达到525000公斤,工农业生产总值65.2万
元,当年粮豆总产达525000公斤,工农业生产总值65.2万元,亏损33.7万元。
1964~1965年,农场的计划管理制度得到了逐年完善,建立健全了财务、计划、统计的各
项制度,管理步入了正常轨道,农场呈现了亏损下降,1964年计划总播种面积45271亩,实际
完成45271亩,计划粮豆总产3000000公斤,实际完成2689000公斤,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达100
万元,实际完成了89.5万元,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151万元,平均人均收入178元,亏损12万
元。1965年计划粮豆总产2400000公斤,实现完成2400000公斤,计划工农业生产总值93.2万
元,实际完成93.2万元,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0万元,人均收入207元,利润1万元。
四、“文化大革命”期间
1966年5月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农场各部门随着“夺权”潮流、在“破旧立新”,砸碎
“管卡压”的口号中,把一切制度都“破”掉了,农场没有了经营管理制度,自然也就没有了
计划管理制度。因“文化大革命”刚开始,职工仍认真抓革命,促生产,这年播种面积33840
亩,粮豆总产2828吨,盈利9万元。
1968年建革委会时,泰来县宏胜马场并入农场,生产计划由县下达,由于指标过高,编制
生产计划是自上而下下达指标,与现在自下而上的编制程序不一样,所以,生产计划指标基本
是年年实现不了。使农场的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逐年下降,亏损逐年增加,当年播种
面积36044亩,粮豆总产1358000公斤,亏损16万元。
五、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
黑龙江省嫩江国营农场分局成立,泰来农场又一次划归嫩江农场分局管理,分局设立了经
营管理处,其中计划科主管计划工作,农场成立了计财科,主管计划与财务。1976年7月份按
上级通知精神,农场全面的编制了“五五”期间发展规划,计划管理步入了正轨,由于体制变
化使农场遭受了较大损失,亏损111万元。
六、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农场加强了计划的管理工作,分设了计划、
统计、财务管理工作,农场理顺了计划管理工作,并制定了1981~1985年的发展规划。将过去
繁琐的审批手续改为由上级主管部门一次审批,各生产队抓好落实,但由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
彻底改变过来,加上企业“大锅饭”的影响对计划管理和各项制度的执行不够严肃,因而仍处
于计划完不成,经营亏损的局面。
1981年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劳动形式上,冲破了旧的生产模式,砸碎了
“铁饭碗”逐步转为以效益为中心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管理工作也以经济承包合同形式,
落实到承包组,以承包组为核算单位,其计划指标主要有产量(农业含面积、单产、总产)产
值、成本和利润等四项内容,并以利润为综合性指标进行年终分配,由于实行统一计划,分级
管理,划小核算单位,实行专业承包和联产计划办法,从而缴发了全场职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出现了组与组、人与人之间比着干、看着干的风气,使农场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提高,当年盈利
10万元。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翻”的战略目标。为了实
现这个目标,农场提出了提前翻两翻的计划。在劳动形式上,冲破了旧的生产模式,砸碎了
“铁饭碗”,逐步转向以效益为中心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
1985年,农场根据全国农垦工作会议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兴办了职工
家庭农场,在管理上实行“五统一”、“四放权”、“五统一”: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主要
作物统一下达计划指标),主要产品统一销售和结算,统一规划全场计划面积:“四放权”是
家庭农场对计划面积有自由种植权,对外产品自销权,生产技术措施有自主权,对本家庭农场
的人、财、物有支配权。
七、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这个时期是深入改革的偿试阶段、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过渡阶段,农场兴办过各类公司,
联户家庭农场,独户家庭农场。改革在深入发展,计划管理工作也因指令型向指导型发展。
八、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1~1995年农场的深化改革,在“放权、两自”的指导思想下,制定了提高经济、科技
兴农、管理兴工的具体措施。实行场(厂)长负责制,以目标管理为内容,签定场(厂)长责
任状。其计划指标项目主要有产品的产量、产值、成本、利润,设备更新、教育投资、计划生
育、安全生产,回收资金,完成上交利费税等。对家庭农场土地实行承包5~30年,生产费用、
生活费用全部两自给,实行上打租金减收政策,种植计划有自主权,产品有自销权,农场按合
同收家庭农场的上交粮,在完成费税利后产品由家庭农场处理。农场利用银行贷款370万元建
筑了日处理鲜奶20吨乳品厂。1991年农场亏损55万元,1992年盈利64万元,1993年亏损72万元,
1994年亏损35万元,1995年盈利21万元。
九、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1995~2000年农场体制改革继续深入,兴办家庭农场本着稳定、提高、巩固、发展的方针。
1995年管局决定在泰来农场实行企业经营承包和场长委托经营,将改革推向风险机制,场长交
管局三年风险金3万元,制定了13项指标。完成指标不奖不罚,完不成指标按比例扣风险金。
委托经营后场长安洪斌对下级也实行了风险抵押,对修理厂、粮油饲料公司、基建公司实行租
赁经营,富裕砖厂实行了对外租赁经营,对商业实行了“租皮卖瓤”,对“五荒”实行开发租
赁,对生产队实行了“一队一品”小而全的政策。
1995年农场盈利21万元,1996年盈利26万元,1997年盈利37万元,1998年因大洪水农场亏
损,1999年盈利2万元。2000年盈利10万元。
国家扶贫一览表
(1991~2000年)
表4-1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