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略
第九编 人物
第一章 人物传略
徐星三
徐星三(1919~1992.11),1919年出生于山东邹平县。1946年9月在尚志县帽儿山区参加武
装工作队,任班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帽儿山区区长、区委书记,尚志县委组织
部部长。1954年 4月被选送呼兰干校(原东北工农干校)学习。为开发建设北大荒,1955年12月
被组织委派到省公安厅第三十二劳动改造管教支队(今山河农场)任支队长。1959年春,他带领
干部、犯人仅仅两年垦殖荒原45万亩,创建了科洛河农场。1960年他在中央公安学院西安分院
劳改专业学习。1964年10月,被调到第四十二劳改支队(今依安农场)任政委。文革期间,受到
错误批判,平反后1973年11月,任农场党委书记。1981年病退,1983年离休。1992年11月因病
逝世,享年73岁。
胡振和
胡振和(1920~1996.1) ,1920年出生在河北省青云县西胡家村。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
1939年10月入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战士、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四
野后勤部运输副股长,并在上塘伏击战中,英勇杀敌,缴获10支枪,被部队命名为战斗英雄。
1949年 5月转业到地方。先后在广东省公安厅总务科、水上局、珠江分局护航大队、劳改局英
德农场任股长、大队长、副场长等职。1955年11月押送犯人来到黑龙江省。先后在科洛河农场、
嫩北农场、依安农场任副场长职务。1981年10正式离休。1996年1月,因病去世,享年76岁。
隋乃昌
隋乃昌(1994~1995.7),1944年出生于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1956年所住的东平村被划
入依安农场。他只念了小学六年级。1962年18岁就参加了工作,在农场三分场当通讯员。1965
年3月被调到三分场小区实验田当工人。1967年调入农场实验站任技术员。1976年1月被推荐到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垦大学育种专业学习,1977年毕业。从此,他的事业便和种子紧紧连在
一起。1974年 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授予农业技术员之职。1988年晋升农艺师职称。
1992年5月任实验站副站长。1995年7月,因病去世。
他少言寡语,颇有心劲,有一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犟脾气。他认为,农场每年都要从外
地人高价买种子是一种耻辱,便下决心一定要自己繁育高产种子。他开始艰苦的自学,尽管家
庭并不富裕,他从生活费中挤出几百元钱买了200多册业务书籍,花了近3年时间硬是“啃”完
了《小麦育种学》、《小麦栽培学》等专业课程。1968年,他繁育的“克丰 1号”小麦获得亩
产400公斤的高产纪录。这个品种试验的总结材料被收录《全国小麦品种志》。
为了快速推广新品种,他先后从省农科院克山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引入 2 560余份材料,引
进了 2 700多个小麦品种,通过精心培育和标本鉴定,找出它们不同的特征。从克山农科所引
进的克70—96新品种中,发现了与众不同的抗递性,于是他打破常规,边试验、边繁殖。1976
年这个品种在农场全面推开。当“70—96”正式被命名“克旱 8号”在省内推广时,农场已有
大量新品种原种输送给其他农场和各县。 1978年农场实验站仅从种子加价款中就多收入了5.8
万元。为表彰他在推广“克旱8号”所做出的贡献,1982年3月,国家农委、科委向他颁发了奖
励证书。
1974年,他从克山农科所育种专家肖步阳手中要来7穗小麦新品种“73—441”501粒,重8
克。培育第二年收获11.5公斤,繁殖 1 137倍。第三年进行高倍繁殖。当1979年该品种被定名
“克丰2号”时,农场内这个品种的播种面积已超过万亩,垄断了全省75%的原种量,向省内外
提供一级良种800多吨,为农场创收8万元。
1980年,小麦品种 “79—369” 再次被他引进高倍繁育, 到1984年这个品种被省命名为
“克旱 9号”时,农场又捷足先登,已拥有了1 140吨的良种量,占全省品种拥有量的80%,令
许多育种专家惊叹不已。
隋乃昌在农垦育种战场上奋斗了28个春秋,先后引进了 2 700多个小麦品种。从引种、鉴
定、区试、生试、繁殖、推广、进行了 576个小麦杂交组合。先后繁育推广了“克金”、“克
旱6号”、“克旱6号”、“克旱6号”、“克旱6号”、“克旱11号”、“克旱13号”、“克丰
2号”、“克旱 3号”等27个小麦优良品种。为垦区和省内外提供了超级原种400余吨,一级良
种2 100多吨,为农场创收300多万元。
党和人民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连续24年他被评为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评为
管局、总局劳动模范。1979年,被国家农垦部授予先进工作者。1988年被黑龙江省授予劳动模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