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其他文种期刊

第二节 其他文种期刊


在黑龙江出版业发展的历史中,还曾出版有品种、数量众多的外国文字(主要是俄文和
日文)的期刊,这主要是帝国主义殖民文化影响和渗透的结果。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沙皇俄国攫取了中东铁路的建筑、经营权后,特别是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沙皇俄国的军队侵入黑龙江后,黑龙江陆续出现了俄文及英文、波兰文、
乌克兰文等欧洲文种的期刊。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省城齐齐哈尔和当
时属吉林省管辖的哈尔滨等地相继开辟为国际商埠,日文及朝鲜文等亚洲文种的期刊、图书
也陆续在黑龙江出版、发行。仅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统计,自清末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19
05年—1949年)的45年间,在黑龙江编辑出版的外国文种期刊有332种,其中俄文期刊230种
、日文期刊95种、英文期刊4种、波兰文期刊1种、犹太文期刊1种、朝鲜文期刊1种。这还不
包括那些出刊时间不详或虽有出刊时间但刊名仅能音译而意译不明的期刊(俄文约64种、日
文约8种、波兰文约2种、乌克兰文约2种),也不包括虽是期刊出版形式但仅出刊一期、内容
专一的170种俄文专刊和仅有期刊出刊种数数字记载的格鲁吉亚文、瑞典文、世界语等文种的
期刊。
这些外国文种的期刊,出刊地点绝大多数是在地处“欧亚之通衡”的哈尔滨。
一、俄文期刊
目前所知在黑龙江最早出版的俄文期刊,是日俄战争期间进驻哈尔滨的沙皇俄国外阿穆
尔边防守卫队司令部、外阿穆尔地区边防警卫独立团参谋部联合出版的下级军官读物《外阿
穆尔闲暇》(周刊),1905年1月1日创刊至年末,仅出刊一期8页的每周画刊,由外阿穆尔边
防军司令、总司令部中校军官勃格达诺维奇编辑。自1906年1月起,改为综合性的周刊,由外
阿穆尔边防守卫队司令部司令、总司令部上校军官沃洛德琴科接替编辑,并从1908年起由大
尉军官洛特米斯特尔·戈里岑(《中东铁路护路队参加1900年满洲事件纪略》一书的作者)
协助编辑。自1911年5月12日起,又改由中校军官科姆巴尼奥编辑,并从12月10日起由伊万诺
夫协助编辑。至1912年4月,约出刊241期(1907年出刊期数不详未计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在黑龙江最后出版的俄文期刊是1948年创刊的《苏联青年》(月
刊),这是设在哈尔滨市鞍山街16号的东北苏联青年联盟主办、由苏联在哈尔滨的侨民提供
经费的青年读物,它以中东铁路沿线苏联侨民居住区中的大、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每期
发行1260册。
俄文期刊的出版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在已知的230种俄文期刊中,1916年前12年间
创刊的有18种。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沙皇俄国的贵族、官僚政客、地主资
本家、宗教人士和各种学术团体的知识分子大量涌人哈尔滨,这些白俄逃亡者使在黑龙江创
办的俄文期刊大幅度增加,到1925年达到高潮,仅这一年就创办了26种,1920年至1929年的
10年间共创刊129种,占已知俄文期刊总数的56%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俄文期刊
逐年减少,优势地位逐渐被日文期刊所取代,特别是1935年中东铁路路权卖给日伪当局后,
从1936年到1949年的14年间创办的俄文期刊只有4种,其中1938年3种、1948年1种。
俄文期刊出版、发行的基本情况,在1927年4月东省文物研究会主席团编辑、中东铁路出
版机构出版的《东省出版物源流考》一书中,对1925年至1926年间的期刊、报纸、图书做了
考证。据书中介绍,这期间在哈尔滨共出版俄文期刊141种,其中,只出版过1期即停刊的有
16种、出刊时间不足1年的32种、出刊1年的有5种、出刊时间在2年至7年的有44种、出刊5年
以上的有10种,还有出刊时间不详的有34种。这141种俄文期刊,属于私人创办的有82种,机
关和团体主办的有57种,其中,政治类有3种、文学艺术类有31种、商业和经济类有19种、工
业技术和农业方面的有4种、教育类有3种、精神道德方面的有17种、讽刺幽默类有13种、青
年学生自办的刊物有15种、儿童刊物有6种,其他专业刊物有29种。
在230种俄文期刊中,出刊时间最长的是俄国东方学者协会、满洲俄国东方学者协会主办
的《亚洲通报》,它从1909年7月1日创刊至1927年停刊共出刊19年;而最具影响的则是东省
铁路管理局(中东铁路被苏联政府正式接管、并由苏、中两国共同经营后的改称)主办的《
东省杂志》,它不仅在黑龙江、整个东北、中国各地发行,而且还在苏联国内、日本和欧洲
一些国家发行。
(一)《亚洲通报》(不定期)
《亚洲通报》,不定期刊物,俄国东方学者协会、满洲俄国东方学者协会主办。1909年
7月1日创刊,1929年停刊,共出刊54期。在这19年中,1919年、1920年、1921年、1925年没
有出刊,1年仅出刊1期的有4年(1923年、1924年、1926年、1927年);1年出刊2期的有2年
(1912年、1929年),1年出刊3期的有2年(1918年、1922年),1年出刊7期的有5年(1910
年、1911年、1915年、1916年、1917年),1年出刊10期的有2年(1913年、1914年)。这个
刊物的编辑人员前后有11人,其中,1至4期的主编为H·A·多布洛罗夫斯基;第5期至7期的
主编为H·K·诺维科夫;第6至10期的主编为A·И·勃洛班;第11、12两期和第19至24期由
M·A·波卢英尔德维诺夫主编;第14至18期的主编为H·И·马佐金;第25至36期由И·M·
哥拉德基主编;第37至54期,分别由И·B·施库尔金、H·H·巴拉诺夫、H·И·贡达季、
H·И·阿夫托诺莫夫、H·K·诺维科夫和H·K·希奥尼克等6人编辑。
(二)《东省杂志》(周刊、半月刊、月刊)
《东省杂志》,1925年1月15日创刊,创刊时刊名为《满洲杂志》,从1926年8期开始以
《东省杂志》刊名出版,东省铁路管理局主办,东省铁路管理局经济局和东省文物研究会工
商部主席团共同编辑,先后担任编辑工作的人员有B·B·拉曼斯基教授及E·F·里马诺夫、
H·C·戈里舍宁、M·列夫科夫斯基、E·M·佐思、B·H·洛戈夫、A·И·米哈依洛夫、A·
M·加茨基等人。《东省杂志》为月刊,并从1926年起刊载附有英文的俄文画刊,至1934年1
2月停刊共出刊105期。此外,《东省杂志》还办有附刊《经济通报》和副刊《中东铁路行政
税率指示汇编》。《经济通报》与《东省杂志》同时创刊、同时停刊,创刊初期为周刊,后
又改为半月刊,1934年又改为月刊,专门载译铁路局的局令及关于商务运输的命令,共出刊
264期;副刊《中东铁路行政税率指示汇编》为周刊,与《东省杂志》同时创刊,于第3期起
改刊名为《中东铁路税率和旅客、行李和货物运输条件命令汇编》,至1928年12月26日停刊
,共出刊172期。俄文期刊《东省杂志》的办刊宗旨是“系请本、外埠及中、俄、日本各经济
专家担任撰著,志在阐明东省铁路业务、满洲工、实业状况。并将中、俄远东各地方调查发
表,以供各界之研究。”①(①1927年12月出版的《北满与东省铁路》一书所载的《东省杂
志》出版广告。)附刊、副刊与《东省杂志》一并发行。
由东省文物研究会编辑出版的《东省文物研究会会刊》和《哈尔滨地志博物馆馆刊》以
及由A·H·巴甫诺夫主编的《皇家东方学会哈尔滨分会汇编》杂志,在当时也曾以刊登各种
地理、资源、人种、社会考察文章而引起重视。
二、日文期刊
自1908年至1943年的36年间,黑龙江共有95种日文期刊创刊出版,其中,1927年前创刊
的只有12种,其余83种都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黑龙江后的伪满洲国时期创办的(1928年至
1930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进行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准备,没有日文期刊在黑龙江创办出
版)。这些日文期刊,有60%是有关经济、政治、社会“调查”的刊物。
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得以插足黑龙江,随即就对黑龙江的经济状况、资源分布以
及社会、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调查”,为进一步实施经济掠夺和军
事侵略做准备工作。1927年前创刊的12种日文期刊,有10种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专载商业
、工业、物产等情况的经济类刊物。最早在1908年9月5日由北满洲社创办的《北满洲》(旬
刊),第一期就刊登了对黑龙江地区和俄国远东地区经济“调查”的资料和分析报告。为了
扩大影响,它还从1910年起附出俄文版,向俄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发行,以达到其“疏通日、
俄”的目的。这一阶段最活跃的日文期刊,是日本商品陈列馆、哈尔滨日本商工会议所、南
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所等团体主办的“馆报”、“所报”、“时报”、“汇报”等
,这些期刊,刊载了大量有军事价值的情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成为伪满洲国的主宰和“主人”,在“无日本
即无满洲”的幌子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对黑龙江及整个东北地区进行经济掠夺。这一时
期创刊的83种日文期刊,就有47种是有关商业、工业、农业、航运、畜牧、铁路运输等方面
的“经济调查”和“经济统计”的刊物;有9种是各级伪政权的公报日文版;其余27种也都是
宣传“建国精神”、“王道乐土”、“五族协和”、“日、满亲善”、“共存共荣”、为所
谓“涵养民力、善导民心”服务的刊物。1935年日本攫取中东铁路路权之后,便开始利用原
中东铁路的出版机构和印刷设备出版书刊,其中较有影响的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哈尔滨事务
所编辑、北满铁路印刷所印制的用日、俄两种文字出版的《铁道人》杂志。南满洲铁道株式
会社哈尔滨图书馆于1939年4月11日创刊的《北窗》(双月刊)是被日本人推崇为“水平较高
”的一种“文化杂志”。这个期刊除刊载一些有关伪满洲国的文化评论外,也刊登有关苏联
的“文化动态”,但它大量内容还是刊载有关黑龙江和苏联的政治、经济、社会的“调查报
告”,如刊登了《满洲都市生活探讨》的特辑,连载了《西伯利亚开发史谭》等。长期从事
“北满田舍调查”的伪满洲国官员、日本人福田一撰写的《桦川闲记》在《北窗》连载后,
由于文章记录了大量佳木斯一带的经济、社会、民情等调查资料,对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经
济掠夺有“参考价值”,因而在日本统治者中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日文期刊出版具有高度集中、垄断的特征,是“官制文化”的产物。在83种
已知出刊时间的日文期刊中,属于日本各社会团体、机关和各级伪政权主办的就有78种(日
本机关和团体47种、伪政权31种)。各级伪政权主办的期刊,编辑出版的实际权力都掌握在
参加伪政权工作的日本人手中,有的出日文、中文两种版本,连日本人也毫无讳言地说:“
满洲国是一个特殊的出版文化国”。①(①1941年版《满洲的文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国内和伪满洲国的物资(包括出版用的纸张、资金)供应出现
了极端困难的局面。日伪统治当局从1940年开始“整理定期出版物”,实行“战时体制”,
对言论和出版采取“极严厉的措施”,不仅中文期刊,就是一部分日文期刊也“废刊、停刊
或强行停刊”。日本在黑龙江的机关、团体(主要会社)和各级伪政权主办的期刊“均做为
‘秘’、‘极秘’、‘军秘’文件处理”,因此,从1943年开始黑龙江不仅没有新的日文期
刊创刊,就是仍在继续出版的日文期刊也大多数改为内部散发,不再向社会公开出售。
三、其他外文期刊
除俄文、日文期刊外,在黑龙江出版的还有大约20余种英文、波兰文、犹太文以及乌克
兰文、格鲁吉亚文、瑞典文、世界语等文种的期刊,这些期刊的出刊地点大多数在哈尔滨。
在有准确时间可考的7种其他文种期刊中,英文有4种,犹太文、波兰文、朝鲜文各有1种,这
些期刊出刊时间都不长,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