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印刷设备、技术的演进

第一节 印刷设备、技术的演进


一、石印
黑龙江采用石印设备、石印技术印刷书刊,最早的是清末时期的学务公所图书科印刷部
和中东铁路管理局印刷所。从清末到中华民国初年,中国人开办的印刷(印书)局使用的石
印机,大多从关内购进,对开的称大石印机,四开以下的为小石印机,一般多为手摇石印架
,比较笨重且生产效率不高,1台石印机每天仅能印刷几百张纸,多用于单色印刷。与此同时
,中东铁路管理局印刷所和俄国人开办的石印局则普遍使用电动机驱动的大石印机,生产效
率比手摇石印机高得多。进入20年代后,这种电动机驱动的石印机才在中国人开办的印刷(
印书)局里普遍使用。当时的石印技术,均采用进口的石版做印刷版材,手工做版(俗称起
药纸),将药纸铺在磨光的石版上,加适当压力,使药纸上的文字或图像印在石版上,经多
次化学药剂与水的涂拭制成印版,然后擦水施墨,铺上纸就可以印刷了。到1923年,日本人
开办的哈尔滨近泽洋行石印部首先将照像制版技术应用于石版印刷,并引进了彩色石印技术
。以后,随着铅印、胶印设备、技术的大量应用,石印设备逐渐被淘汰,但石印打样技术却
在很长时期内仍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黑龙江印刷业设备落后,地方国营建
设印刷厂、哈尔滨印刷一厂这样的主要书刊印刷厂,仍然采用手工制版和石印打样,直到19
58年以后,才逐渐被胶印印刷取代。
二、活版、铅版印刷
黑龙江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引入铅印机后,就开始使用铅活字排印书刊(通称活
版印刷)。拣字工人按书稿拣字后,排成印版(加条和铅空)用红绳捆牢,上机后再用铅块
塞紧就可以开机印刷,印后将印版拆掉,将铅字重新上架以备再用。这种技术一直延用至今
,只是在字号、铅条、铅空的具体使用上,发展得更科学、更合理。在印刷批量较大的书刊
时,为提高铅活字的耐印率,有的印刷厂将铅活字镀铁或镀铬,以提高铅字的硬度。应用纸
型(也称纸版)浇铸铅版进行印刷的铅版印刷技术是在1923年传入黑龙江的,最先在日本人
开办的哈尔滨近泽洋行印刷部和中国人开办的哈尔滨商务印书馆应用,以后各印刷书刊的印
书局和印刷报纸的报社印刷厂也开始使用铅版印刷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用纸型浇
铸铅版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这4个大城市中承印书刊的印刷厂里得到普及,
制型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由人工刷击打型发展为机械热压成型,浇出的铅版也分别根据书刊
的印数,安排镀版的硬度,从而提高了铅版耐印度。1961年后,随着印刷机型的更新,原来
的浇铸铅平版又发展为铅圆版,以适用于高速铅印轮转机的印刷。1981年,黑龙江新华印刷
厂在技术革新中,将铅版制成薄版应用于轮转机,使铅版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提高。到19
85年止,铅版印刷技术在黑龙江各中、小印刷厂均得到普遍应用。
三、胶印印刷
胶版印刷技术是在石印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印刷技术。这一印刷技术在1918年
从俄国传入黑龙江的当时,仅中东铁路印刷所拥有手续对开胶印机。从1923年开始,日本人
开办的哈尔滨近泽洋行印刷部也引入对开胶印机,但主要是印刷商标和包装纸。解放战争时
期,佳木斯印刷厂和印刷钱币的东北工业处印刷厂,都是以胶版印刷为主的专业厂,使用的
都是从辽宁搬迁到黑龙江的20年代生产的胶印机,每小时只能印刷2000张左右,用来印刷《
东北画报》和货币、票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当时,黑龙江仅有几家印刷厂拥有单色
胶印机。从1960年起,黑龙江开始改造这些胶印老设备,不仅将手工续纸改为飞达式自动续
纸,而且从印刷版材上加以改进,将50年代初使用的阴图晒制成蛋白锌版技术改革为阳图晒
版制成树脂版,后又发展到PS预涂版。从1963年黑龙江引进3台日本生产的对开全自动胶印机
以后,各大型印刷厂开始淘汰旧式胶印机,大多使用国产的J108、J2203单色和双色胶印机,
到1965年基本实现了胶版印刷自动化。为了提高书刊印刷质量,1966年3月,黑龙江新华印刷
厂首先引进2台西德产海地堡KSBA型四开凸版印刷机。1969年6月,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和牡丹
江印刷厂又同时各引进2台日本产四开凸版印刷机。这些机器速度快、套印准、自动化程度高
,对完成书刊封面、插图的彩色图版印刷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中,为适应印刷
毛泽东著作的需要,黑龙江的部分县级印刷厂也开始应用胶版印刷技术,购入胶印设备,使
胶版印刷在全省印刷业中得到普及。1984年投建的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全部采用国产胶印
设备,并在全省印刷业中首先使用胶版印刷轮转机印刷彩色书刊,成为黑龙江第一家胶印书
刊的专业厂。到1985年,哈尔滨印刷一厂、哈尔滨印刷三厂、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又先后引进
西德产海地堡四色对开自动胶印机2台、罗兰RZPZC型双色胶印机2台、罗兰四色对开胶印机2
台,使黑龙江的彩色图像印刷基本实现了彩印多色胶印。
四、胶印制版
从1923年开始,中东铁路印刷所、哈尔滨近泽洋行印刷部、哈尔滨商务印书馆和其他印
刷书、刊、报的厂家逐渐应用胶印照像制版技术,使用四开照像机制做铜锌版,用于书刊报
和其他印刷品的网纹锌版印刷。当时,由于制版、修版全系手工操作,周期长、效率低,所
以,胶印照像制版多用来制做一些简单的商标、广告和证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地
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哈尔滨印刷一厂等以印刷书刊为主的大型印刷厂开始发展胶印照像制版
技术,成立了平版照像班组或工段,采用上海、北京、辽宁的“三翻”工艺,分色阴图(平
版),经手工修整阴图后,在照像机上加网目,翻拍成阳图版(湿版),然后将修整后的阳
图版再翻拍成阴图版(湿版),最后以湿版阴图版做原版,晒制成锌版或蛋白版,用于打样
或上机印刷。1957年,哈尔滨印刷一厂学习北京美术印刷厂的“蒙版修正法”来修正分色阴
图版,采用压反差蒙版、加色蒙版、减色蒙版、挖空蒙版、二次曝光蒙版、彩色蒙版等多种
制版工艺,对保证胶印制版质量、减少修工、提高效率均有明显效果。1958年,在技术革新
、技术革命运动的推动下,黑龙江书刊印刷业又推广“两翻”照像制版新工艺,将照像分色
的阴图版(干片)修整后,再回到照像制版机上加网目翻拍成阳图版(湿片),以阳图版为
原版,晒制成平凹版,用于打样或上机印刷。1960年7月,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黑龙江新华印
刷厂引进了1台日本产PRINER型对开联晒机,提高了胶印制版水平,开了建国后黑龙江引进国
外先进印刷设备的先河。1973年,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和哈尔滨印刷一厂采用自制“明胶干版
”代替湿片技术,这项工艺革新,推动了黑龙江胶印照像制版技术的发展。1974年,哈尔滨
、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等地的书刊印刷厂在干片代替湿片的基础上,采用“直接加网
分色”工艺。1975年,黑龙江新华印刷厂进行了四色制版的工艺改革,与此同时,这个厂采
用直接加网拷贝制作黑白照片的双色版和三色版的技术获得成功,将原稿原大反像,利用拷
贝机直接拷贝成加网阴图片,提高了中低调层次的再现质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胶印制版水平,以适应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的需要,黑龙江新华印
刷厂于1979年引进了西德海尔公司制造的DC300B型电子分色机及其辅助设备,首先在黑龙江
的书刊印刷业中采用胶印制版电子扫描分色新技术。利用这台电子分色机进行彩色制版,比
过去的直接加网分色制版提高工效20—30倍。1980年4月,这个厂又引进2台比利时产PAKO型
显影机和1台丹麦产ESKOFOT2630型四开拷贝机,与电子分色机配套使用,提高了胶印制版技
术水平。此后,哈尔滨印刷一厂于1984年引进日本网目公司制造的SG808Ⅱ型电子分色机及其
配套设备,接着又引进1台日本产LP—265DQ型显影机、1台P-615拷贝机和1台KF-123—F型
全自动胶版打样机,与电子分色机配套使用,并成立了为全省印刷企业制版服务的黑龙江省
胶印制版中心。哈尔滨印刷三厂也于1985年引进了英国克劳斯菲尔德公司制造的645型电子分
色机及其配套设备。至此,黑龙江共有3套不同型号的电子分色机。这些胶印制版设备功能全
面、性能稳定可靠,制作的彩色图像版无需人工修版即能达到反差增大、层次丰富、清晰度
高、色彩鲜艳且忠实于原稿的效果,制版和印刷质量显著提高,使黑龙江印刷书刊的骨干企
业基本实现了胶印制版工艺电子化、数据化和规范化。
五、照像排字
黑龙江应用照像排字技术最早的是黑龙江省测绘局七五四厂,这个厂的印图车间从1965
年7月开始,就使用国产HUA型手动照像排字机照排地图的文字和标题字。这一年的9月,黑龙
江新华印刷厂也购人同样型号的照排机1台,随后,哈尔滨印刷一厂、哈尔滨铁路印刷厂也先
后引进HUA—1和HUA—3型照像排字机。至1979年止,仅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就拥有照像排字机
4台。1980年,黑龙江新华印刷厂还改进了照像排字机的光学投影部分,达到了成像更加清晰
、调试安装方便的良好效果。但这时的照像排字机还仅仅是应用于胶印制版的表格文字、贴
图字、版权页等,主要是为了加快胶印制版的速度和质量。黑龙江最先利用照像排字机排字
印书的是哈尔滨铁路印刷厂,这个厂响应上海、北京等地8家书刊印刷厂在国家出版局1981年
6月召开的胶版印书经验交流会上向全国书刊印刷厂发出的“发展照像排字印书”的倡议,在
1981年8月首先采用照像排字机排字印刷书刊,到1984年,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哈尔滨印刷一
厂也都先后部分地采用照像排字印刷书刊。
黑龙江采用照像排字、胶版印书的最大专业印刷厂是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这个厂全部
采用HUA—3型照像排字机排印书刊,比其他厂使用的HUA-1D型照像排字机更先进,完全是微
机电脑控制,通过光源投影镜头可以在字盘上变化出多种字体,可以照出特号和特大号文字
、汉语拼音和10个国家的文字字母符号1300多种,能够完成铅字排印不能达到的数学公式、
表格等的横排、竖排变化,同时,还可以将所需文字改变成扁体或斜体。
1985年,黑龙江省开始应用激光照排技术。当年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购进激光照像排字
机主机1台、联机3台和12台终端机,这是黑龙江书刊印刷史上第一套现代化的激光照排设备
。这套激光照像排字机有11种变化字体、16种字号,每种字体7000余字,汉字电脑总储存量
为100多万字,各单机可单独作业,并经联机终端,通过主机输出。书稿可以在汉字终端机上
进行增删,文字增删时,计算机会自动补齐或移行,自动成页、编码及对标点符号进行处理
。在完成书稿排字作业后,小样在终端汉字打印机上输出,供编辑或作者校对,大样在普通
纸上输出以检验排版效果,最后将排版结果输出在底片上,用底片可直接制版印刷。这套激
光照排设备的购进,对于调整书刊印刷生产的结构、增强书刊印刷生产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使黑龙江的书刊印刷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现代化行列。
六、书刊装订
黑龙江的书刊装订设备,在清末时期除有几台俄、日制造的手摇切纸机外,其他装订工
序全部是手工作业。书印好后,裁成单页或折一页,经手工按卷次配好后,上刀裁齐,沿书
脊处用针穿孔。然后用绵线或丝线订好成书,所订之法有4、6、8针之别。为了便于保管,有
的书还配有糊工考究的外封套。用这种装订方法装出的图书,通称线装书,即可直立插架又
可平摆保管,具有民族特色。进入中华民国后,受俄、日装订技术的影响,黑龙江开始出现
西式的平装、精装书。装订设备增加了旧式订书机,书刊正文的摺叠、集合也由原来的单页
或一折发展为二折、三折,一般图书都有环衬、镶衬副页,封面也改用质地较好的纸张,精
装书开始使用丝绸缎帛等高档次材料,书名字也出现了烫金箔字。但这时的书刊装订仍以手
工为主,效率很低。黑龙江沦陷后,黑龙江的书刊装订开始使用半机械化的捆书机和压力机
,对厚本书的后背平整处理也使用了刮版和电熨斗烫平。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还曾出现过
“毛边书”。这种书一俟装订完成后,三面不裁就进入流通,虽然不甚美观,但在战争时期
争取了出书时间,较好地满足了土地改革运动和战士、干部政治学习的需要。从清末时期到
解放战争时期的40多年间,由于书刊装订设备落后,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所以,印刷和装
订工人的配备极不平衡,一般印刷厂的装订工人数量是印刷工人数的2—3倍。中华人民共和
国建立后,黑龙江的书刊装订设备逐年增加,到1954年,黑龙江印刷厂和以其为基础改建的
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及哈尔滨印刷二厂的装订车间都增设了平订机、烫背机、自动单面切纸
机和捆书机。1958年,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开始使用自制四开小型折页机,虽然仍需要人工
续纸,但日产可达8000多张,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1959年,这个厂又
购人1台北京产三面切书机,结束了黑龙江书刊成品切成使用单面刀的历史。黑龙江书刊装订
最先实现机械化的是黑龙江新华印刷厂,这个厂在1961年8月部分投产时,折、配、订、包、
切五道生产工序都拥有当时先进的装订设备,其中,折页有全张双书双贴刀式折页机,可折
16开3折和32开4折,时速达4200转,平均日产50多令纸;配页拥有双开页辊式配页机,可配
多带单双联图书,时速可达6000本;订书除有一般铁线平订机外,还有骑马订(长车)订书
机;包书有包书机;切书有国产三面切书机。随后,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于1964年12月引进
捷克产全张红外线光源切纸机和四开液压切纸机各1台,这2台机器断裁精确、安全可靠,是
当时黑龙江最先进的切书设备。到1966年,黑龙江各主要书刊印刷厂基本实现了书刊装订自
动化。黑龙江新华印刷厂还于1969年9月引进了2台日本产芳野式自动三面切书机,这种机器
速度快,切成质量好,工效是国产三面切书机的3倍,并附有自动割口装置,适于厚本书的切
成,有不破头、压力实的优点,提高了切书自动化水平。精装图书的装订从过去的手工索线
、人工扒圆起脊发展到用自动索线机索线、用扒圆起脊装订机进行生产。进入80年代后,佳
木斯、牡丹江等地的书刊印刷厂为发展精装图书生产还建立了精装图书生产线。
1982年以来,黑龙江新华印刷厂、佳木斯书刊印刷厂等印刷书刊厂家开始采用平装书刊
热熔胶无线装订技术,使用PRP—01型胶订联动机进行无线装订。到1985年,黑龙江的书刊装
订已发展为骑马订联动线、平订自动化、精装半机械化的水平,装订年生产能力也由建国初
期的9万令纸提高到65万令纸。这一年的12月,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又引进了1台香港制造的K·
MASOTO型对开覆膜机,填补了黑龙江出版图书封面不能压塑的空白,提高了封面装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