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决策气象服务

第二节 决策气象服务



  一、防汛气象服务

  黑龙江省有大小江河1 900余条,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呼兰河、汤旺河、牡丹江等江河经常在夏季发生汛情,大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区因暴雨产生的山洪也时有发生。为防汛服务一直是各级气象部门决策气象服务的重点。每年2月末提供的3~9月气候趋势预测和5月末专题制作的汛期(6~8月)气候预测都重点对汛期降水总量和各月降水趋势、可能集中的时段和地区做出预报。

  1986年8月,松花江流域上游降水偏多,加之小丰满水库放流,松花江干流出现建国后第三位高水位,沿江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有3000多村屯被水围困。在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下,沿江气象台站为各级领导指挥抗洪抢险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情报,发挥了参谋作用。黑龙江省气象台及依兰气象站向当地政府提供的“洪峰到达前后没有大的降水过程,沿江14个村屯可不必搬迁”的建议被采纳,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单位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1986年度防汛模范集体。

  1987年7月15~16日,牡丹江地区大部县(市)降大到暴雨,市气象台提前48小时做出准确预报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防汛指挥部根据预报迅速通知各县防范,使牡丹江700里长堤、全区103座水库安全度汛。绥芬河市和穆棱县根据天气预报紧急转移沿河低洼地段居民,在洪水袭来时无一人伤亡,减少经济损失2.5亿元。

  1988年8月中旬,嫩江、松花江先后出现历史第二位大洪水。8月16日齐齐哈尔市气象台与黑龙江省气象台和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后,预报嫩江洪峰到达时,全市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有暴雨。齐齐哈尔市气象局及时向市领导做了汇报,市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对预防暴雨洪峰再作安排。17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洪水暴雨双重袭击江堤,在4万余抗洪大军奋力抢险护堤下,保住了齐齐哈尔市城防大堤安全。富裕县对这次强降雨提前2天发出预报,县政府组织万人防洪抢险队伍抢修险工弱段10余处,避免了县域受灾。8月17日洪峰过后,嫩江仍保持高水位,时刻威胁滨州铁路的安全。8月20日,齐齐哈尔市气象台预报未来2天有6~7级大风。省、市防汛指挥部立即下达防风护堤的命令,数万军民在2条抗洪能力差的江堤上奋战2昼夜,顶住了大风大浪的袭击,使滨洲铁路未受洪水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8月,嫩江抗洪抢险气象服务效益达上千万元。8月下旬松花江洪水威胁哈尔滨市安全,黑龙江省防汛指挥部决定在松花江上游炸坝分洪,减轻哈尔滨市的防洪压力。但炸坝分洪将淹没几十万亩农田和一些村庄,损失很大。黑龙江省气象台经过认真分析,预报在洪峰到来时不会有大雨。黑龙江省防汛指挥部根据这一预报取消炸坝分洪计划。结果洪峰到达时,哈尔滨没有降水,不仅保住了江堤,也避免炸坝造成的巨大损失。时任黑龙江省防汛总指挥、副省长戴漠安称赞说,在灾害面前,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及时准确,为抗灾夺丰收做出了贡献。

  1991年入汛早,大雨暴雨集中,松花江干流出现历史罕见大洪水,部分中小河流发生特大洪水。5月下旬黑龙江省气象台和许多台站都准确预报汛期多雨。6、7月出现的7次大雨和暴雨都提前1~3天报出,特别是“7.29”大暴雨,东部有16个市、县雨量超过100毫米。黑龙江省气象台提前2天准确报出,黑龙江省防汛指挥部据此做出紧急安排,在抗洪大军努力下,松花江干流无一处决堤,60个大中型水库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调控水量安全度汛。7月末又及时提供了8月转少雨高温天气的预报,为抗灾自救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黑龙江省委常委206次会议纪要上指出:“气象部门科学预测,为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在抗洪抢险中做出重要贡献”。黑龙江省有19个县(市)气象局、气象台被县以上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台等到6个单位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气象局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或标兵单位称号。

  1994年6、7月份有79个市、县降暴雨,18个市、县降大至特大暴雨。松花江及许多中小河流出现大汛。6月下旬,黑龙江省气象台准确预报黑龙江省将转为多雨天气,省政府根据预报提前10天部署防汛工作。7月上中旬,黑龙江省气象台准确预报了3次大暴雨过程,并及时向省防汛指挥部做出报告。第二场暴雨后,针对各级领导和群众非常关心后期天气的情况,7月12日黑龙江省气象局领导及时组织天气会商,预计13~15日松花江干流地区还会有一次大范围大暴雨过程,最大雨量可超过100毫米,在通过媒体及时发布暴雨预报的同时,黑龙江省气象局领导向省防汛指挥部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当面进行汇报,省政府紧急召开黑龙江省防汛电话会议,部署抗洪抢险工作。13日松花江干流哈尔滨至佳木斯段的10余个县(市)雨量达大暴雨、特大暴雨。省政府领导看到雨量实况图后说:气象预报真准,这次出现较大灾害是预料之中的。由于连降暴雨阿城市红星水库已经平槽,水库有垮坝危险。省、市防汛指挥部决定定向炸坝,向人烟稀少的地方泄洪。14日凌晨黑龙江省气象台向时任哈尔滨市副市长岳玉泉汇报了未来3~5天无雨的预报。根据天气预报,省、市领导决定暂不炸坝泄洪。实况证明,预报准确,决策正确,不仅保住了水库安全,还避免了下游几十个村屯和12万亩良田因炸坝泄洪带来的重大损失。这次预报服务经济效益达几千万元。此外,绥化、七台河市等气象台还为东津、桃山等5座大中型水库安全度汛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抗洪抢险气象服务工作受到时任国家防总副总指挥钮茂生、省委书记岳岐峰、代省长田凤山及几位副省长先后8次表扬。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台和阿城、延寿县气象局等单位和8名同志先后被中国气象局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抗洪抢险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称号,黑龙江省气象台徐光洁被评为全国抗洪模范。

  1996年7月29日,黑龙江省出现大范围暴雨,有30个市、县雨量超过50毫米,其中14个市、县达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量级,伊春市南部雨量达202毫米,依兰县15小时降雨120毫米。暴雨引起山洪暴发,多条中小河流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省气象台和绥化、伊春、齐齐哈尔、佳木斯等市、县气象台站对这次暴雨提前1~2天做出准确预报。黑龙江省气象局于7月27日将此次强降雨预报向省防汛指挥部汇报,有关市、县气象局也分别向当地领导汇报。各级防汛部门紧急部署抗洪抢险工作,伊春市转移人口17.65万人,在山洪袭来,17个城镇进水受淹情况下未死1人。依兰县7个村被洪水围困,由于准备充分,人员全部安全转移。铁力、庆安等县(市)由于及时组织抗洪抢险和转移群众,在呼兰河及6个水库发生50年一遇大洪水的情况下安度险情,无一人伤亡。8月2日,拜泉县大众乡出现特大暴雨,5小时降雨200毫米,齐齐哈尔市气象台提前1天预报了这场暴雨,齐齐哈尔市防汛指挥部及时通知预防,大众乡接到通知后组织干部深入村屯提前转移群众和贵重财产,不仅无一人伤亡,损失也降到最低程度。

  1998年嫩江、松花江分别出现300年一遇、1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抗洪抢险的50多天里,黑龙江省各级气象部门提供了超常规的优质气象服务,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时任黑龙江省防汛指挥部总指挥、副省长王宗璋说:“气象局的预报服务最及时、最到位。”5月末,黑龙江省气象台发出的汛期气候预测中指出:嫩江流域3个地区降水偏多,汛情严重,建议把嫩江作为黑龙江省防汛的重点。对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提前拨款500万元用于嫩江防汛准备。6月大兴安岭地区降雨量比常年多3倍,致使嫩江提前1个月出现严重汛情。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在5月初就预报5月下旬至6月降雨偏多,江河出现汛情的可能性大,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提前召开防汛会议进行部署,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7月初,齐齐哈尔、大庆市气象局分别向市政府报告:7月降雨偏多,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雨集中,部分市、县将超过300毫米,有大汛。两市政府根据这一报告,抓紧防汛准备。仅齐齐哈尔就抢修堤防险工弱段92个,每公里备土2000立方米,重点地段备土4000立方米。大庆、哈尔滨、佳木斯等沿江城市都按防御百年一遇大洪水准备。7月初嫩江出现第二次洪峰后,沿江各级气象台站昼夜监测天气变化、加密天气会商,使入汛后出现的12次大的降水过程无一漏报。省及有关市气象局还制作松嫩两江上游吉林、内蒙古有关地区的天气预报,跨省区收集雨情,为省、市领导抗洪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汛期,仅黑龙江省气象台制作发布预报情报106次,共6450份,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和防汛指挥部专题汇报31次。汛情出现后,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卫星遥感监测各地明水、内涝面积,为省政府领导和防汛指挥部提供8期卫星监测的水情图。其中,第3、4期水情遥感信息被新华社采用,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8月28日根据遥感监测的水情,计算了沿江及内涝严重的各市、县水淹和内涝面积,为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分配救灾资金提供依据。在大汛尚未结束时,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制作了9、10月份历年气象条件分析和天气趋势预报,为抗灾自救,重建家园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及时向省领导提供决策信息,从8月10日起专题编发《重要气象情报》,每天早8时送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哈尔滨市领导办公室。为了给抗洪抢险第一线直接提供气象服务,黑龙江省气象局还组织沿江气象台站在松花江干流江堤上紧急设立了19个气象监测点,为抗洪大军进行现场服务。在大汛期间,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全力收集江河上游及本地乡镇的雨情,并分别制成雨量图,呈送给各级领导和防汛部门供决策使用。7月下旬泰来县根据上游内蒙古地区连降暴雨的信息,预计绰尔河将出现严重汛情并及时向泰来县领导报告,泰来县政府及时组织沿河7个乡镇的群众提前转移,在大水淹没村屯时无一人伤亡。在抗洪抢险期间,黑龙江省各级气象部门领导靠前指挥,精心组织,气象人员昼夜奋战。许多领导同志吃住在办公室,昼夜带班,组织天气会商,亲自向地方领导和防汛指挥部汇天气。黑龙江省气象局抽调30余人组成防汛总值班室,了解各地气象服务情况,沟通协调服务工作。在汛情紧张时期还派出专家组到齐齐哈尔市气象台协助工作。8月中旬,黑龙江省气象局还由局、处领导带队组成3个工作组分赴齐齐哈尔、大庆及松花江干流沿岸气象台站检查指导气象服务工作,了解受灾情况,慰问干部职工。大汛期间,中国气象局局长、副局长多次来电话了解汛情、气象服务及台站受灾情况,并指示中央气象台加强对松嫩两江流域的天气预报及技术指导。8月16~21日,时任中国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带领工作组检查指导黑龙江省抗洪抢险气象服务工作,先后深入黑龙江省气象台、大庆和齐齐哈尔市气象局了解气象服务和受灾情况,参加天气会商,慰问气象人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打电话了解和直接听取黑龙江省气象局关于天气预报及雨情等情况的汇报。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王佐书、齐齐哈尔市长刘海生等领导多次到气象台参加天气会商,了解天气变化。8月20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黑龙江省人大有关领导陪同下,到黑龙江省气象台听取特大洪水成因及后期天气趋势的汇报。许嘉璐称赞气象人员是天气哨兵、抗洪卫士、科学参谋、无名英雄。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在视察松花江汛情时,对黑龙江省气象局在江边设立气象观测点表示称赞,指示新闻部门给予报道。国家气象中心及湖北、湖南、河北、辽宁、贵州、广东、内蒙古和上海等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纷纷来电和捐款慰问黑龙江省气象人员。在松嫩两江抗洪抢险气象服务中,黑龙江省气象部门有94人次被各级政府表彰为抗洪先进个人,有76个(次)局、台、站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其中陈立亭、孙永罡等9名同志被国家防总、人事部、中国气象局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黑龙江省气象台、齐齐哈尔市气象台、哈尔滨市气象局、泰来县气象站等为抗洪抢险模范先进集体。

  1999年,黑龙江省气象台于4月初通过分析前期气候特点、黑龙江上游结冰情况和后期天气形势,以《重要气象情报》形式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黑龙江春汛的分析报告”,明确提出开江后黑龙江上中游春汛严重,开江时极易发生凌汛,建议黑龙江上中游沿江县(市)采取应急措施,加强防范。由于预测准确、服务超前,对决策指挥防凌汛发挥了重要作用,黑龙江省领导批示将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分析材料转发有关地区做好防范工作。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从气象、水文条件、冰厚区位形势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报有发生凌汛的可能,及时向当地领导做了汇报。在发生凌汛时,每天还将气温、风力、冻土情况向当地防汛部门汇报。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得力,使凌汛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005年7月28~29日,伊春和鹤岗等20个市、县(区)普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雨量达100~170毫米,导致多条河流出现特大洪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黑龙江省气象台和伊春、鹤岗市气象台提前24小时发出暴雨预报和警报,并立即向省、市政府和防汛指挥部报告。28日晨大雨如期而至,黑龙江省气象台和伊春市台通过雷达监测,每2小时发布1次临近天气预报,传给防汛指挥部。伊春市气象台还根据暴雨可能引发山洪的情况,及时发布了地质灾害警报,提醒有关地区注意洪水、泥石流袭击。28日5时,鹤岗市气象台发布的临近预报指出,未来2~3小时全市将有暴雨天气,雨量可达60~100毫米,并向市领导和防汛部门发出快报。两市的暴雨预报警报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互联网和“12121”电话向社会广泛发布。在各级政府的组织下,及时转移沿河低洼地区群众数万人,在伊春大丰河洪水袭击金山屯镇时,由于群众提前转移,没有一人伤亡。到29日8时,鹤岗市虽然出现突破历史记录的166.4毫米的特大暴雨,但由于预防得力,全市无一人伤亡,并保住了梧桐河大堤,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省、市领导高度评价这次暴雨预报服务工作。时任省长张左己说,“伊春发生这么严重的洪灾,没有人员伤亡实属不易,这与省、市气象水文部门的及时预报密不可分”。常务副省长栗战书说,“伊春的防洪工作最重要的是在特大洪水到来之前,预警预报及时,准备充分”。

  二、抗旱气象服务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十年九旱。1986~2005年,黑龙江省发生3000万亩以上大范围干旱的年份达12年,占60%。特别是1995年后,黑龙江省大范围干旱概率增加,许多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干旱不仅影响农业生产,恶化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环境,还造成水资源短缺。提前预报春夏季降水趋势,对于防旱抗旱决策有着重要参考作用。在干旱发生后,及时准确预报降水对于农业生产抢墒播种保全苗、适时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减少不必要的抗旱投入有着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各级气象台站提供春夏降水趋势、干旱趋势预测、中短期天气预报及土壤墒情和雨情服务,并在干旱发生后开展人工增雨抗旱作业。

  抗旱气象服务事例:

  1989年春旱严重,夏季又出现了建国后最重的伏旱,干旱面积达5000多万亩。黑龙江省气象台和西部、中部等地气象台站提前发布了高温少雨干旱预报。各地政府积极组织抗旱工作,许多气象台站还及时发布透雨预报。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飞机人工增雨12架(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289炮(次),使5000多万亩农田增雨达10毫米,缓解了旱情。

  1993年2月末,黑龙江省气象台和多数台站提前发布了“春旱、夏季降水偏少”的趋势预报。6月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旱工作。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各级台站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发布转折性天气预报。同时,组织飞机人工增雨10架(次),59个市、县开展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使5000多万亩农田、草原增加了雨量,缓和了旱情。

  1995年6~9月少雨,干旱面积达4000余万亩。在夏旱发生期间,各级气象台站及时发布降雨天气预报,雨后及时收集雨情并向领导机关报告。为了减轻干旱影响,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了9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和1200余次高炮人工增雨,受益农田3000余万亩。

  1996年春季,黑龙江省降水偏少4成,30多个县(市)5000多万亩耕地出现干旱。7月上中旬和8月中下旬黑龙江省又出现少雨夏旱。黑龙江省气象台和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市等地气象台站提前准确预报了春夏两季阶段性大范围干旱,各级气象台站及时收集雨情,加测土壤墒情,准确预报了小麦、大田播种期前后出现的几次关键性降水过程,为各地组织抢墒播种保全苗提供了决策依据。木兰县气象站通过对全县468个点的测墒分析,认为底墒可以保证出苗,建议不搞坐水种,使政府少支出110万元的抗旱资金。为了减轻干旱影响,从4月起黑龙江省气象局就组织飞机、高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使3500余万亩农田增加了雨量,缓和了旱情。

  1998年西部春旱,三江平原春夏连旱。黑龙江省气象台和齐齐哈尔、大庆市等地气象台站提前预报春旱发生,为抗旱决策提供了依据。春旱发生后还准确预报了3次降雨天气,为各地抢墒播种保全苗提供了重要信息。黑龙江省气象局还组织了4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38个县(市)进行了高炮增雨作业,在缓解旱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0年春播后,黑龙江省大部地区连续80多天高温少雨,出现了40年来少见的春夏连旱。5月初,旱情出现后,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各地气象台站对本市、县岗、平、洼地进行测墒,汇总分析后形成《重要气象情报》上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与此同时,开展飞机人工增雨20架(次),高炮增雨作业2000余次,使大部地区先后3次降小到中雨,中部、西部旱情基本解除。黑龙江省气象台和有关台站还准确预报了春夏连旱的天气趋势,并对6月22~24日、6月29日~7月2日、7月16~21日3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准确的预报服务。

  2001年,中西部地区春夏少雨,旱情严重。春播前,黑龙江省气象台及齐齐哈尔、大庆市等地气象台预报春季和汛期降水偏少,有发生旱灾的可能,为各级领导安排抗旱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依据。5月中旬,各地气象台站加测土壤湿度,提供墒情服务。6、7月份中部地区出现几次中雨天气,气象台站准确发出了预报。为了加强抗旱工作,开展飞机增雨作业20多架(次),400余门高炮和10多部火箭投入增雨抗旱作业,使中部地区提前解除了旱象,促进了农业丰收。

  2003年3~7月上旬黑龙江省少雨干旱,干旱面积达7500万亩。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春旱预报。旱情发生后,各气象台站于5月28日对本县(市)岗、平、洼地进行测墒。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首次应用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定位观测数据,分析黑龙江省旱情。黑龙江省气象局先后制作了4期有关旱情分析与对策的《重要气象情报》。许多气象台站在干旱背景下,及时准确地预报了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几次降雨天气,为组织农民毁种、补种提供了重要信息。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从4月份起,一直持续到7月中旬,飞机增雨作业20余架(次),高炮、火箭增雨2000余次,在缓和及解除旱情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森林防火扑火气象服务

  黑龙江省森林面积大,林地面积占黑龙江省土地面积近一半。大小兴安岭等北部林区雨量较少,春秋两季极易诱发森林火灾。为森林防火扑火服务一直是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开展森林防火扑火气象服务始于1986年,从1988年4月1日起,黑龙江省气象台制作的24小时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通过黑龙江省电视台、黑龙江省广播电台天气预报节目发布。同时,黑龙江省气象台和林区市(地)气象台提前1个月制作发布春秋两季防火期森林火险天气趋势预报,对春防和秋防期的降水、温度、风的趋势及高火险地区、集中时段等做出预测,供森林防火部门提前安排防火工作参考。黑龙江省气象局森林防火扑火气象服务在扑灭“87.5.6”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以及1991、1992、1995、1996、2000、2001、2002、2004年春、秋季森林大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各级森林防火部门的好评与表彰。

  森林防火扑火气象服务事例: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林区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火借8级大风迅速蔓延,一天之间过火面积达几十万公顷。火区上空浓烟滚滚,飞机巡查和地面瞭望哨无法看清火场情况。在万分紧急情况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首先从卫星云图中分析出火场范围和强度。5月8日夜,时任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王锦贵带着卫星遥感火情图和天气预报到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向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王连铮等领导汇报,王连铮说:“这张图太宝贵了,火场形势一目了然,为扑火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之后,黑龙江省气象局每天向防火指挥部提供2~3次火场卫星图像。5月9日清晨,黑龙江省气象局王锦贵局长带领气象服务工作组昼夜驱车赶往大兴安岭扑火前线指挥部,在现场组织扑火气象服务工作。随后由黑龙江省气象台台长带队的气象服务小分队赶到加格达奇,参与火场天气预报情报及对有关气象站的技术指导工作。时任黑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李黄组织机关20余人昼夜值班,协调扑火气象服务,及时向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有关气象信息。黑龙江省430余名气象人员投入扑火气象服务之中。5月9日上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做出的关于大兴安岭扑火救灾工作指示中明确指出“气象局要密切配合,黑龙江省气象局长要带队为扑火服务,气象部门要做好人工降雨准备”。5月11日,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的飞机人工降雨作业队飞赴大兴安岭参加森林灭火工作。5月12日,时任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指示黑龙江省气象部门要全力监视天气和火情变化,做好扑火救灾的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黑龙江省及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台站从5月7日起昼夜监测天气变化,向扑火指挥部提供天气预报和火场卫星云图。5月15日下午,火场卫星云图发现西部火场南线有7个火头直逼呼中的原始森林,扑火指挥部门得到信息后立即组织3000多人的扑火队伍,阻止了火势南侵。5月16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发出《关于全力以赴进一步做好扑火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5月17日,扑火部队一个连的队伍被困火场,扑火指挥部根据火场卫星云图,指挥扑火部队把一个连全部从火场中营救出来。在扑火气象服务中气象部门共印发火场卫星云图24000份,提供火场天气预报3000多份。共组织18架(次)飞机和3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使火场地区先后出现4次小到中雨,为彻底扑灭大火做出重要贡献。在扑火气象服务的25天里,扑火前线工作组和黑龙江省气象局带班的领导每天仅睡3、5个小时觉,许多同志生病了,但没有1人离岗休息。高炮增雨作业队在赶往西林吉火场时,在军列货车上冻了一天一宿,到达后立即组织作业。飞机增雨作业队经常在凌晨4点开始工作,有时一天飞行10小时,作业技术人员头晕眼花,仍坚持工作。5月7日深夜,大火向阿木尔气象站袭来时,全体人员赶赴到站里奋力扑火保住了气象站,但其中有5人的家里却被大火洗劫,一名人员的亲人在大火中遇难。次日清晨全站人员清扫了落满烟尘的观测场,照常进行了8点钟的气象观测。在大火洗劫后缺粮断电情况下,全站职工4天4夜守在站里。扑火气象服务得到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中心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辽宁、云南等省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援,吉林、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还分别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飞机增雨作业队到火区上空进行人工增雨。国家气象局和广东、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同志还为受灾台站捐款1.3万元。扑火气象服务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好评。5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及空军司令部、黑龙江省委领导在齐齐哈尔空军机场亲切接见了黑龙江省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队的全体成员,称赞他们干得好。国家气象局发电慰问参加扑火气象服务人员。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孙维本和扑火前线副总指挥周文华、徐有芳等领导多次表扬气象服务工作,他们说气象部门提供的火场卫星云图、天气情况和预报服务都是准确、及时的,对扑火战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月13日,国家气象局召开扑火救灾气象服务表彰大会,黑龙江省气象局、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阿木尔和塔河气象站、飞机人工增雨作业队、高炮人工增雨作业队、黑龙江省气象局前线工作组和黑龙江省气象台被表彰为扑火气象服务先进集体,18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通令嘉奖。8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田纪云在塔河接见了参加全国森林防火灭火技术研讨会的黑龙江省气象局和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负责人,对气象部门的扑火气象服务工作给予较高评价。9月15~23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王锦贵在北京参加了中宣部、公安部、林业部、民航总局和国家气象局联合召开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扑火服务报告会,做了题为“特殊的服务,严峻的考验”的演讲报告。

  1991年,省、市(地)气象部门准确预报大小兴安岭春季高火险趋势,提供卫星监测的火情信息。在扑灭伊春3月24日、5月24日林火和加格达奇北部5月4日、新林5月19日林火中,黑龙江省气象台和大小兴安岭林区气象台站准确提供大风、降水天气预报,并组织小分队进行现场服务,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指挥部高度评价了气象服务的作用。

  1992年,黑龙江省气象台和大兴安岭等地气象台准确预报了大兴安岭北部的高火险天气趋势,通过卫星遥感系统及时准确地监测到5月9日、5月19日大兴安岭2个森林火点,并向森林防火部门报告。当年7月黑河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夏季林火,卫星监测火点多达76处。黑河气象台为扑火提供了准确的预报情报,并利用有利天气形势,在7月16~18日组织了39次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使作业影响区普降大到暴雨,为扑灭持续10多天的森林火灾做出了贡献。

  1995年5月中旬,嫩江多宝山发生森林火灾,时任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陈立亭赶赴扑火前线组织开展扑火气象服务工作。黑龙江省气象台,黑河、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全力以赴为扑火提供天气预报、情报,为及时扑灭林火做出贡献,受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好评。

  1996年5月,黑河地区南部发生森林大火,面积达200平方公里,黑龙江省气象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首先发现火情并立即向黑龙江省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在扑火中黑龙江省气象台和黑河市气象台及时准确地提供天气预报和情报。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飞机人工增雨灭火,使火场地区普降小到中雨,扑火取得决定性胜利。同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台、黑河市气象台为黑龙江省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称号。

  2000年,北部林区出现罕见的春夏连旱。黑龙江省气象台提前发布大兴安岭林区高火险预报。6月中旬,大兴安岭、黑河发生多起重大森林火灾。黑龙江省气象台及有关市、县气象台站昼夜监视分析天气变化,为扑火及时提供气象预报,准确预报了6月22~24日、6月29~7月2日,7月16~21日等3次降水过程。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的人工增雨飞机在火区上空飞行作业5架次,使火场地区普遍降中到大雨,大火全部熄灭。时任黑龙江省委常委杜宇新评价说,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的飞机人工增雨起了决定性作用。

  2001年,由于春秋防火期少雨,森林火险等级偏高。黑龙江省3处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共发现430多处火点,其中春季发生的2处火情是气象部门首先发现并报告给森林防火指挥部。9月29日,大兴安岭、黑河、伊春出现多处森林大火,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省及有关地区的气象台站监视天气变化,为扑火提供天气预报情报。同时组织开展飞机、高炮在火场地区进行人工增雨灭火作业,火场地区降雨5~10毫米,使明火全部熄灭。

  2002年4月初、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绥棱和大兴安岭、黑河分别发生森林大火。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中心、大兴安岭和伊春市气象台利用卫星遥感及时监测林火动向,为扑火指挥部提供了1000余张火场卫星遥感图像及有关数据。省及有关市(地)气象台昼夜为扑火提供火场地区天气预报和天气实况。9月末至10月5日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一架飞机及20余部车载火箭和高炮在火场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使火场地区降雨20~50毫米,雨后森林大火全部熄灭。

  2003年春季,北部林区频频发生森林火灾,是“87.5.6”大火后发生火灾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一年。从3月初起,3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就昼夜监测火情,春防期为省、市(地)防火指挥部提供火情监测图上千张。黑龙江省气象台和大兴安岭、黑河、伊春等市(地)气象台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相互进行天气会商26次,为森林扑火提供1~3天的滚动天气预报。同时,加强林区雨情收集和服务,及时提供了准确的情报。黑龙江省气象局还组织1架人工增雨飞机,在火场地区飞行作业30余架次,普降小到中雨,为扑灭林火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农业生产气象服务

  黑龙江省南北温差大,东西部降水差异明显,常受干旱、内涝、霜冻、低温、大风等气象灾害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较之南方省份更为突出。1986~2005年,黑龙江省气象局已形成3个方面的服务内容: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系列化服务;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围绕农业优质高产的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服务。气象服务在促进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障农业丰收上,在抓住气候变暖机遇,科学调整农作物布局,促进高产优质高效上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后为了适应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牧“主辅换位”战略,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开展了畜牧业气象服务。到2005年,已在西部和东部草原建立6个牧草监测点,配合卫星遥感监测评估牧草长势和产量,为发展畜牧业提供气象依据。

  (一)农业生产系列化气象服务

  1986年5月初,黑龙江省出现少见的高温天气,塑料棚中玉米苗徒长,许多地区准备揭棚向大田移栽玉米苗。黑龙江省气象台和绥化等市、县气象台站提前1~3天预报8~10日有霜冻,在发出预报和警报的同时,向政府领导汇报,建议停止玉米苗移栽,已移栽的幼苗要培土保护。这一预报和建议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各地立即动员农民采取措施预防霜冻,结果黑龙江省近百万亩育苗的苗床和已移栽的玉米苗免受冻害,减少经济损失7000多万元。

  1987年4月15日~5月15日,黑龙江省出现4次罕见的强低温天气,地面最低温度达到-4℃~-8℃。绥化地区气象台提前发布了降温天气预报,各地政府积极组织农民预防,使玉米、水稻和蔬菜苗的冻害损失仅为1%。进入秋季后,黑龙江省气象台和有关市(地)气象台准确预报了9月24~27日哈尔滨、绥化、佳木斯、伊春等地的大风雪天气并提前发布了警报,广大农民抢收、抢拉地里的庄稼,减轻了大雪捂地造成的损失。

  1988年,黑龙江省4~5月连续多雨,有5000多万亩农田出现了严重的涝象,影响麦播和大田播种。黑龙江省气象局多次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汇报土壤测墒情况和春季气候预测,为抗春涝,保春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各级气象台站还积极为当地政府指挥农业生产提供天气预报等信息,在推进播种进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0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发布的农业气象年景预报中指出:“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小麦等作物生长。”这一分析被许多市、县采纳,当年黑龙江省增加小麦、玉米播种面积440万亩。大多数气象台站还提前做出终霜冻提前结束,初霜偏晚的预报,使农村推迟了收割期,促进了农业丰收。当年,黑龙江省气象局在总结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农事活动需要和天气、气候特点,制定下发了农业生产15项系列化服务方案。15项系列化服务项目主要包括:2月份提供的3~10月农业年度的气候趋势和农业气象年景预测,供各地调整农作物品种参考;3月初发布春季天气趋势预测,对旱涝、温度趋势提出分析意见,供农业防灾参考;4月份先后预报小麦、大田播种期的温度、降水中短期预报和墒情分析情报,为抓住回暖天气和抢墒播种提供服务。5月份重点预报强低温和霜冻、育苗移栽期天气及第一场透雨;6、7月围绕农事活动开展铲趟期,追肥期天气预报;7、8月开展小麦收获期天气预报;8月重点进行农业气象产量预报及前期气象条件分析,对后期田间管理提供气象服务;9、10月制作发布霜冻预报和大田收获期天气及第一场大雪预报。农业生产系列化服务在各级领导科学地指导生产和广大农民巧用天时趋利避害夺取丰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991年6、7月多雨、低温、寡照,黑龙江省气象局在组织专家分析的基础上,于8月8日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分析报告,指出低温、寡照虽有影响,但不会影响产量,只影响玉米、水稻发育期拖后3~5天,预计后期气温高、降水少,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全年仍是平丰年,粮食总产要高于较好的年景。

  1992年,省、市(地)气象台准确预报春季旱情不重,夏季降水稍少,气温偏高的长期天气趋势,许多地方政府组织农民扩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取得了大丰收。当年6月5日西部地区出现了强降温天气,齐齐哈尔市气象台提前2天做出预报。市政府及所属各县组织群众预防,使霜冻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仅依安县就避免损失180多万元。

  1994年5月16~18日,中、西部地区出现严重霜冻天气。黑龙江省气象台和绥化、齐齐哈尔市气象台提前发出预报和警报。各市(地)、县及乡镇政府及时组织农民预防霜冻,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9月上旬和10月上中旬东部地区阴雨连绵,三江平原出现少见的“埋汰秋”,佳木斯、牡丹江等东部市县气象台站及时预报9月后半月降水偏少、晴好天气多,为农民抓住有利天气抢收庄稼提供了重要信息,促进了秋收进度。

  1996年,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大双覆”玉米,许多气象台站为覆膜玉米防冻和放苗开展服务工作。5月9日海伦市农口会议根据海伦市气象站提出的霜冻期已过,可以放苗的预报,决定全市80万亩玉米提前割膜放苗。木兰县原准备5月3~4日覆膜玉米放苗,后根据有霜冻的气象预报,推迟到5月5日以后放苗,结果躲过了冻害。9月13日佳木斯市气象台发布全市有霜和霜冻预报。桦川县领导及时动员农户在霜冻前抢收烤烟,要求县气象站再分析降温情况,气象站经认真分析认为,桦川县最低气温只能降到4℃~5℃,不会出现霜冻。县领导根据本县的订正预报,决定不提前收割烤烟。结果6.8万亩烤烟多生长10余天,增收近千万元。

  1997年春,许多气象台站为保障覆膜玉米的安全生产,开展玉米最佳育苗期、割膜放苗期气象预报,加强终霜冻预报。海伦市气象站将5月5日的霜冻预报及时通知到各乡镇和村屯,由于防御得力,95%覆膜玉米苗和30多万个水稻、烟、菜苗床免遭冻害,避免损失上千万元。

  1999年入春后黑龙江省气温一直偏低,导致大田出苗推迟10天之多。黑龙江省气象局及时组织人员分析低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报送了《重要气象情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召开专家会议研究抗低温,促早熟措施,通过电话会议和新闻媒体动员各地采取措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2000年初,甘南县气象局预测当年气温高,降水略多,对向日葵、白瓜子、甜菜生长有利。气象人员深入168个村屯,宣传这一分析成果,为发展特色农业鼓劲打气。结果全县压缩玉米面积39万亩,增种向日葵34万亩、甜菜4.8万亩。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向日葵、甜菜获得大丰收,这一调整使全县农民增收超亿元。

  2002年,各级气象台站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统一要求,在年度长期天气预测中,增加大于等于10℃积温的预报。农业部门和农民反映,按当年积温预报安排品种有利于粮食优质、高产。

  2004~2005年,按照黑龙江省气象局的部署,32个气象站开展农作物生态气象监测和土壤养分监测,各气象台站采用快速自动测墒仪和GPS定位仪进行土壤湿度观测。农村乡镇雨量点开始进行自动化改造。黑龙江省有256个乡镇实现了雨量、温度自动观测、自动传输,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全面、及时的气象情报。

  (二)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服务

  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每年从春到秋的天气、气候条件、农作物生态观测资料、农作物种植面积、品种及其投入等社会因子综合分析做出的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单产和粮食总产的预测。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是为各级政府决策粮食产量的重要依据,是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1986年,黑龙江省、市(地)气象台站全部开展此项服务。1990年,县级气象部门全部开始开展粮食产量预报工作。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农业气象中心)从大田播种起,根据天气、气候条件和30多个农业气象生态监测点的资料,每月滚动制作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及分作物单产预报。8月上中旬,各级台站还深入农村调查农作物长势,听取农业部门、农村干部群众对粮食产量的评估意见,在此基础上以气象因子为主,分析预测粮食产量。每年8月中旬,黑龙江省气象局都组织召开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会,讨论分析各地的产量。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与比利时合作开展卫星遥感产量预报方法的研究,提高预报水平。1986年以来,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预报的粮食总产准确率达到95%以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每年都要听取黑龙江省气象局的产量预报汇报,并作为决策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的重要依据。
  1991年,农作物水热条件充足,无霜期长,松花江等10条大江大河出现大洪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预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在200~210亿公斤,省领导评价说:“气象部门产量预报科学、可信。”当年正式公布的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为211亿公斤。

  1994年,春季和初夏干旱,夏季暴雨频频,洪涝灾害严重。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预报的难度较大,省直有关的几个部门估计总产不超过250亿公斤。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会讨论认为,虽然有洪涝和旱灾影响,但是属局地性的,水、光、热条件较好,为大丰收型气候,粮食总产将首次突破250亿公斤,预报为250~260亿公斤,这一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为257.5亿公斤。

  1998年春旱,夏季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损失严重。预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有较大难度。气象部门虽然采用卫星遥感分析农田遭受水灾的情况,但由于对洪涝减产估计过高,粮食总产预测为290亿公斤,准确率为95%。

  2001年,东部、北部严重春涝,影响播种,中部、西部春夏少雨,出现1980年以来第3个严重干旱年,黑龙江省有550万亩农田死苗,40万亩水田因缺水未插上秧。经过认真分析,综合各地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结果,黑龙江省气象局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报告:预计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为270亿公斤,预报准确率为98%。

  2004年夏季,黑龙江省少雨干旱,西南部春夏连旱,百年一遇,农业严重减产。8月中旬召开的黑龙江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会综合分析,预报黑龙江省粮食总产为312.5亿公斤,预报准确率为99.8%。

  2005年,属大丰收型气候,虽然局地洪涝灾害严重,黑龙江省气象局综合产量预报会议讨论结果,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报告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将达到356亿公斤,产量预报准确率为100%。

  (三)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服务

  农业气象实用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充分合理利用气象条件,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实用技术。气象部门通过田间栽培等技术试验,总结农业气象实用技术。20世纪80~90年代,黑龙江省气象局每年都支持一些台站开展农业气象实用技术试验和推广。

  1986年,哈尔滨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田间试验,得出了玉米育苗移栽的气候效应以及最佳育苗期和最佳移栽期气象实用技术。该项技术指出,玉米育苗移栽比大田常规播种方法可多利用积温200℃,即中晚熟玉米品种可北移1个积温带种植,最佳移栽期应选在地温高于-4℃时间,田间持水量要在80%以上,最佳育苗期应在移栽前的20天播种,这样可保证适时出苗,移栽后避开霜冻危害,为黑龙江省玉米育苗移栽提供了气象依据,减少了盲目性。1987~1990年,这一技术在全省13个县(市)推广,取得了适时移栽,连获高产的良好效果。

  1990~1992年,哈尔滨农业气象试验站和绥化地区气象局先后组织了“玉米高产攻关农业气象模式”“控制农业小气候,大豆高产栽培模式”的试验与推广。其中,玉米高产农业气象模式在10个县(市)示范推广,大豆栽培模式在绥化等3个地区推广80万亩,均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1993年,在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下,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和肇源等气象站试验总结的啤酒大麦引种技术在部分县(市)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气象技术已累积推广220万亩。

  1996~1997年,为了“大双覆”玉米技术的推广,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6个农业气象站和试验站进行覆膜玉米气象效应及最佳播种期和最佳放苗期试验,总结出适用技术。该项技术指出,覆膜玉米适于第二、三、四积温带种植,可增加积温200℃以上。第一积温带采取此项技术投入产出比低,不宜采用。最佳放苗期应选在春季霜冻日之后,最佳播种期应按最佳放苗期前推10~15天。许多市、县气象台站积极向农业部门推广此项技术,并提供气象保障,使覆膜玉米安全放苗,取得了丰收。

  (四)农业综合开发区气象服务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经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布局调整,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自1988年起,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开始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气象服务工作。1994年为加强气象为农业综合开发服务,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公室和黑龙江省气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气象科技服务的通知》,要求在农业开发区建设中加强气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000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共使用农业开发资金1004万元,其中,国投资金501万元,计划配套资金335万元,实际配套资金503万元,在全省74个农业开发区建设雨量网、灾害天气警报网、人工增雨防雹网等项目,开展了气象农业经济信息服务,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促进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高,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8~1990年,在第一期三江农业开发建设中,气象部门开展了三江平原开发对农业气候及生态影响的分析研究,并在开发区内建设县乡气象灾害警报网,开展气象信息服务等。

  1991~1993年,在第二期农业开发区建设中,气象部门根据小区开发的需要,对13个市、县进行了农业气候区划细划,在10个市、县的开发区464个村建设气象警报网。穆棱县在“旱改水”过程中,充分利用气象科技成果,科学规划“旱改水”区域,实现亩均增产8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1994~1996年,在第三期农业开发中,围绕中低产田改造,推广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使增产剂“根多壮”和“营养液”育苗新技术发展到14.5万亩,增产效益10%~20%。在开发区增加人工防雹高炮27门,扩大了保护面积,促进农业增产增收。

  1997~1999年,在第四期农业开发中,为提高小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在45个市、县建设气象警报网和无线对讲网,向开发小区快速传播农业气象灾害信息,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

  2000~2005年,在第五期农业开发中,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气象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在39个市、县建设农业气象观测分析系统、自动遥测雨量网、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系统及农业经济信息网,提高了农业开发区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了农业开发区经济发展。

  五、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

  气候资源是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能资源、空气资源等总称。一地的气候资源对社会和经济活动提供有利条件、物质能源及其潜力,同时也会带来限制等不利影响。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就是尊重气候规律,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利用和挖掘气候资源对社会和经济活动有利的一面,尽量避其和减少不利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推广的供选用农作物品种的5条积温带发挥了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2001年3月,黑龙江省气象局首次召开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作为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决定实施黑龙江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程,重点开展气候资源与植被变化监测分析、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调查与对策研究,编制和推广新的气候区划、加强气候趋势预测及对策研究等4个方面的工作。1986~2005年,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服务方面取得明显效益的典型事例如下:

  开展“吉字号”玉米引进推广气候可行性论证,为更新玉米品种提供气象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肇源、肇州等南部县农民引进吉林高产玉米品种,连续几年获得丰收。黑龙江省农业主管部门对此高度重视,但也产生怀疑:引种“吉字号”玉米是否违背气候规律,是否属越区种植?1987年,黑龙江省气象局抓住这一问题组织有关专家分析黑龙江、吉林两省的气候条件,认为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10余个市、县与吉林北部同属一个气候区,加之气候变暖,可以引种“吉字号”玉米。第二积温带采取覆膜等增加热量措施也可以引种。这一分析和建议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和农业部门采纳。此后,在一、二积温带大面积种植“吉字号”玉米,产量明显提高。

  三江平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是全国重点农业开发区。由于河流纵横交错、泡沼星罗棋布,地势低洼平坦,经常发生内涝,加之地湿土凉,易形成低温冷害影响农作物生长。为了挖掘三江平原气候资源潜力,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依据,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江平原的气候特征、气候变暖后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工作。在省内较早提出了三江平原要旱涝兼治、以治涝为主,扩大水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低温冷害防治等对策建议。1991年,这一研究成果重点向三江平原的县(市)和垦区推广,为农业结构调整、水稻面积迅速扩大、从麦豆产区改变为水稻、玉米、大豆、小麦产区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0年,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完成了气候变化与热量资源状况的研究,首次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气候明显变暖,原来划定的5条积温带北移0.5~1个纬度,一、二积温带东扩1~2个经度。通过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专题报告、新闻发布会公布和印发《黑龙江省气候影响与对策》蓝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1991~1993年,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气象、农业、林业等专家开展了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农业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指出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利大于弊,并提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发展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该研究成果编印成册发到省直有关厅局使用。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陈立亭综合上述成果编写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文,编入省直机关领导干部《现代科学知识讲座》一书,印发给省直领导干部,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1996年12月,黑龙江省气象局根据此前的研究成果,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呈送了《关于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建议的报告》,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发展水稻、玉米生产,实施三江平原“以稻治涝”战略提供了气象依据。

  1999年10月22日,黑龙江省政协领导专题听取黑龙江省气象局关于气候变化及发展农业对策的汇报,充分肯定气象局的分析和建议对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价值。2001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说到黑龙江省气候变暖、积温带北移问题,并责成气象部门向国务院做出书面报告。黑龙江省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要求在写出报告的同时,编发了《重要气象情报》,详细阐述了黑龙江省气候变暖的3个特征,分析了各地抓住气候变暖机遇,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扩大高产晚熟玉米面积、大力适时早播、减轻低温冷害损失等方面取得的效益,在气候变暖的近20年内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实现了翻番。并且指出,气候变暖趋势还要持续几十年,黑龙江省的增温幅度仍高于中国平均增温值,应抓住机遇发展优质高产农业。这一分析和建议送达黑龙江省领导及有关厅局后,引起了高度重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政务信息》全文转发了气象局的分析和建议,向黑龙江省领导干部进行宣传。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农民为追求高产,盲目种植过晚熟玉米,结果造成玉米水分过大、质量差,卖粮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领导多次指示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从1997年起,黑龙江省气象局组织各地气象台站对此进行调查分析,同时组织专家深入部分市、县与农口单位的领导、专家进行座谈,共同分析水玉米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组织2次专题研讨会进行深入讨论分析,达成了共识,并对有关热量指标作了修订。如霜冻以气温小于等于(≦)1℃或地温为小于等于(≦)-1℃为统计标准,其间的日期为无霜冻期;大田播种适宜气温为8℃(5日滑动初日);对大于等于(≧)10℃积温及生育期积温计算方法也作了新的规定。1999年9月14日,黑龙江省气象局召开“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作物品种”座谈会。针对水玉米产生利用积温有误差等原因,提出了严格按生育期积温选用品种;慎用生育日数选用品种;保护地栽培不宜种植过晚熟品种;大力提倡适时早播,延长玉米脱水期等4条建议。与会领导和专家认为,这项研究对于指导质量效益型农业有重要意义,应当向黑龙江省推广。2000年1月23日,黑龙江省气象局编发的《重要气象情报》刊登了“准确利用积温,解决水玉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印发给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同年3月3日,黑龙江省农业办公室向全省各市、县政府全文转发了《黑龙江省气象局关于准确利用积温,解决水玉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要求各地参照黑龙江省气象局的建议把好玉米品种选用关,提高玉米质量。

  农业气候区划是各级政府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计划、广大农民选种适宜农作物及品种的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完成了省、市、县三级农业气候区划。随着气候变暖加速,热量资源增加,原来的农业气候区已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为此,黑龙江省气象局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开展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牡丹江市及所属各县气象局深入乡、村调查热量资源变化情况,对全市112个乡镇、1623个村的积温、初终霜及无霜期等热量资源进行了细致划分,1990年末编印成册发至各县(市)乡镇。1997年佳木斯等20余个县(市)也完成了农业气候区划细化工作。其中,佳木斯市及所属6个县(市)的水、热资源区划细化到乡镇和行政村,同时对4大农作物各发育期有利、不利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编印成册印发有关部门和乡镇、农场。黑河地区北三县地处半山区,为了使气候区划细化达到较为准确的程度,1998~1999年,他们深入乡、村进行定性调查并设立15个气象观测点,在冬、夏两季开展对比观测,根据调查和观测资料,综合制定了新的县级农业气候区划。为了适应推广优良品种的需要,1999年庆安县气象局在调查各乡镇、村农作物种植品种及成熟度的基础上,提出了优良品种种植区划,印制3000余份发送到县、乡农业部门和各村屯,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农民的欢迎。1999年末,按照中国气象局要求,黑龙江省气象部门进行了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完成了省级农业气候综合区划、灾害风险区划、玉米和冬小麦专题区划,农口专家在验收会上给予较高评价,认为对指导农业结构调整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部门推广优良品种、制定种子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近20年按积温带和无霜期选用适宜品种已成为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规定,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

  六、行业气象服务

  黑龙江省、市(地)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与农林气象台站联合做好关键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通过农林气象台站与国家气象台站的“联网”接收指导预报,进行灾害性天气预报会商,防御减轻霜冻、麦收连阴雨、洪灾等灾害天气造成的损失。黑龙江省气象局每年组织的年度预报、林火预报、汛期预报均请专业台站气象人员参加。1995年,黑河市气象局与农垦北安分局气象台(站)共同研讨长期预报、麦收预报、农业产量预报。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与防火部门气象台(站)联合开展区域森林火险等级预报服务。

  1996年,农垦九三分局在黑龙江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指导下,率先建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开展人工防雹作业,获得明显效益。1997年,农垦系统又有4个分局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齐齐哈尔、牡丹江农垦分局的13个农场开展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1998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农垦总局将人工防雹工作纳入气象工作重要内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进一步扩大,防雹保护面积达500多万亩。1999年,扩大为6个分局150门高炮,在50多个农场,1000余万亩耕地上进行防雹作业,有效避免和减少了雹灾损失。1999年,防雹工作列入垦区发展规划,气象部门积极协助农垦总局进行测雨雷达数字化改造,为人工防雹提供现代化手段。2000年起,黑龙江省气象局对农垦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等同各市、县一样管理,在作业空城申请、火箭高炮购置、作业技术指导、高炮维修和炮手训练,到年度工作部署和总结表彰,全部纳入管理范畴。
  当年多数农垦分局成立了分局主管领导、分局风险办和气象台负责人员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至此,由气象部门协助、指导、服务、监督,农垦部门自建自用的行业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农垦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迅速发展,到2005年农垦8个分局全部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共布设高炮272门、火箭发射装置100部,作业能力比2000年提高1倍。

  七、重要社会活动气象服务

  为露天大型庆典、文娱演出、体育赛事及科学考察等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是决策气象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省、市(地)气象台围绕重要社会活动做了大量气象服务工作。

  1996年2月4~11日,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市和亚布力滑雪场举行。黑龙江省气象局于1995年10月就开始组织提供哈尔滨、亚布力赛区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情况,以及1996年1、2月份气候分析及2月份逐日气候资料,编辑成《亚冬会气象服务指南》,送交省、市政府领导和亚冬会组委会及参赛的国内外代表团。从1996年1月15日起,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各大报刊开始加播亚布力雪场天气预报。2月1~15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增加亚布力滑雪场24小时天气预报。黑龙江省气象局在亚布力雪上比赛场地建立了临时气象台,抽调6名业务骨干组成现场气象服务小分队,建立了气象观测场,每天定时、不定时进行气象观测,并在4个雪上赛场进行风向、风速、温度等现场观测,为比赛提供资料。临时气象台每天与黑龙江省气象台进行2次以上天气会商,为比赛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并用中、英文对照的书面材料为赛场新闻中心、咨询中心和竞赛委员会提供服务。2月4日气象小分队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地区代表团提供准确的日落时间,为斋月用餐提供服务。在赛前至赛后气象服务期间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尤其对2次关键性的降雪过程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使有关部门提前采取措施,保证了赛事的顺利进行。亚冬会气象服务工作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赞誉,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黑龙江省气象局承办亚冬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省气象局还荣获中国气象局颁发的亚冬会气象服务奖。

  1996年,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鸡西等城市计划在七台河市举办东部七城市艺术节,时间初定为8月中旬。艺术节的开幕、闭幕式及一些艺术表演均在露天举行。七台河市气象局精心分析天气变化,提前做出8月8~11日天气晴好的中期预报。组委会根据天气预报将开幕日期提前。结果,8月8日天气转晴,艺术节如期在露天隆重开幕,天气一直晴好,艺术节的露天表演顺利进行,组委会对气象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及海尔一波普彗星将同时在漠河出现,是天文界研究探索日全食和彗星的良好机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届时将要在漠河进行大型科学观测,中央电视台要向全国观众进行现场直播。大兴安岭地区行署为做好观测活动保障工作,在成立接待协调工作办公室中专设了气象小组,拨出1.5万元专款支持漠河县气象局建立计算机终端。2月28日,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成立了由局领导任组长,有关人员参加的气象服务小组,并组织了技术培训。3月4日,气象服务小组对日全食和彗星观测服务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和分工,开始滚动制作中期天气预报,每天向协调办公室提供3次24小时天气预报,提前5天预报3月9日天气晴好。但从3月5日起受低压影响,连续3天天空阴云密布并飘起雪花,人们担心9日的天气。结果从8日起天气转好,9日晴空万里,能见度15000~20000米,为科学观测提供了良好的天气条件。中央电视台准时对全国直播日全食及彗星实况。科学观测和电视直播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国科学院叶淑华院士和艾国祥院士高度评价了气象服务工作,在总结会上中国科学院授予漠河县气象局为“科教兴国”先进集体并赠送了锦旗。

  1999年6月15日上午9时,第十届哈洽会将在露天举行开幕式。为了掌握开幕式举行时段(9~10时)的天气情况,组委会要求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做出预报。黑龙江省气象台和哈尔滨市气象台组织技术人员采用各种手段监测分析天气变化。分析认为6月13~15日正处在天气转折阶段,14日有雨,15日上午是否转晴预报难度较大。经反复分析会商后果断做出15日白天晴有时多云,无降水,气温适宜的预报。天气预报在哈市各类报纸及电视、广播中发出。14日天空果然下起小雨。15日清晨4点有关技术人员齐集气象台分析,根据卫星云图和雷达监测200公里范围无降雨云团等资料,继续发出15日上午无雨的预报,于早6点将这一预报向组委会秘书长报告。开幕式按原计划顺利举行。

  此外,中央电视台在大庆、伊春市举办的“心连心”艺术团演出活动,以及齐齐哈尔市举办的观鹤节和佳木斯市举行的中俄边疆青年友谊联欢节等大型社会活动中,当地气象台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为露天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八、获省部级奖励气象服务单位

  黑龙江省气象部门在抗洪抢险、森林防火扑火等防灾抗灾气象服务和为农业服务中做出了积极贡献,1986~2005年有46个(次)单位受到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火指挥部、人事部、中国气象局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分别被授予抗洪抢险、森林防火扑火、科技兴农等先进集体称号。(见表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