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

第一节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



  一、高炮作业

  各地主要使用37毫米口径的高炮向适合云团发射带有碘化银的炮弹进行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高炮的类型有苏联制造的37式单管高炮、国产55式单管高炮和65式双管高炮。其中,大部分高炮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退役”高炮中调剂的,部分高炮是从兵工生产企业订购的。

  1986年,黑龙江省气象部门管理的人工增雨防雹高炮93门,其中在57个市、县布设88门,作业影响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左右。同年黑龙江省气象局购入国产65式双管高炮10门,全部用于旧炮更新。此外,农垦系统及大兴安岭森警大队拥有高炮31门(见表3-2)。当年,黑龙江省大部市县布设的作业高炮1~2门,有3个县布设的高炮达3门。




  1987年,经中央军委批准,购进退役高炮24门,其中10门用于更新旧炮。黑龙江省实际可投入作业使用的高炮为107门。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8000多平方公里。1996年,黑龙江省高炮总数为237门,作业规模比10年前扩大1.5倍。1998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高炮总数达到430门,其中,各地市、县和农场自筹高炮达到142门。2000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高炮总数为582门,其中,市、县和农场自筹高炮381门(见表3-3)。有30个县(市、区)布设高炮在5门以上,其中11个县(市、区)作业高炮达10~19门,作业规模比1996年扩大了1倍,影响面积在46000多平方公里。




  2001~2005年,由于连年少雨、干旱、多冰雹,各地加快发展高炮人工增雨防雹,平均每年增设高炮40门。到2005年黑龙江省高炮总数达738门(不含部队农场46门),(见表3-4),其中63个市、县(市、区)布设作业高炮473门,48个县(市、区)作业高炮(含火箭)为5门以上,23个县(市、区)为10~21门(部),作业规模比5年前增加50%以上。农垦总局近80个农场有作业高炮265门。黑龙江省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约达93000平方公里,基本适应农田抗旱需要;防雹作业防护面积约为20000平方公里,防雹作业规模比5年前增加了30%,高炮(火箭)作业规模居全国各省前列。




  二、火箭作业

  人工增雨防雹火箭作业是使用火箭发射架向适宜云层(团)发射火箭弹,通过燃烧向云中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达到增雨防雹的目的。火箭作业比高炮作业有一定优势:一是射击播撒高度高,高炮炮弹一般射击播撒高度在4000~5000米、而火箭可达到5000~6000米,最高可达8000米,有利于将催化剂播撒到适宜云层中;二是播撒催化云层的范围大,高炮作业一发炮弹爆炸后形成的催化区半径在100米左右,而火箭弹一般播撒长度达2500~4000米;三是成核率高,一发炮弹携带1克碘化银,其成核率为109/g·AgI,而一发火箭弹携带10克碘化银,其成核率为1015/g·AgI,为一发炮弹的10万倍;四是车载火箭作业移动方便,机动灵活,便于实施追云作业,而高炮作业往往是固定一个点,移动比较困难。

  黑龙江省火箭增雨防雹作业始于2000年,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人工降雨办公室引进西安航天41所研制的WR型火箭发射架2部,在宾县进行试验作业。

  2001年,大庆市购进WR型固定和移动式火箭发射架15部。大庆市及所属林甸、杜蒙、肇州、肇源在黑龙江省率先使用车载火箭进行人工增雨流动作业。2002年,哈尔滨市购进WR型车载火箭发射架12部。大兴安岭地区为了开展人工增雨森林灭火作业,购进江西9394厂生产的BL型车载火箭发射架12部。大庆和农垦系统购进WR型火箭发射架25部。黑龙江省拥有火箭发射架66部,作业影响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按150平方公里/部)。2003年,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七台河、伊春、绥化等市(地)和农垦系统购进WR、BL及内蒙古556厂生产的RYI型火箭发射架109部。黑龙江省共有175部火箭架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作业影响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2004年,黑龙江省又购进26部火箭发射架,新增20多个市、县和农场开展火箭作业。2005年,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火箭发射架达到220部,其中,64个市、县(区)和8个农垦分局开展火箭增雨防雹作业。火箭作业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达3万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人工增雨防雹使用的火箭发射架有三种,一种为西安航天41所的WR型火箭发射架,共84部;一种为江西9394厂生产的BL型火箭发射架共118部;一种为内蒙古556厂生产的RYI型火箭发射架共18部。黑龙江省火箭发射架中有168部配上了专用发射车,实行车载机动作业。为了提高作业指挥能力,2003~2005年,大庆、林甸、肇州、肇源、杜蒙和农垦北安、绥化分局先后增配车载小型标识雷达,跟随车载火箭现场探测作业云的状况,提高了科学作业水平。

  三、飞机作业

  飞机人工增雨是利用飞机在适合的云层中,播撒碘化银、干冰等催化剂和发射焰弹等方法,达到增加雨量的目的。从1987年起,黑龙江省气象局每年使用1架飞机在5~7月开展农田抗旱增雨作业,平均每年飞行作业5~20架次;在林区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时及时调用飞机在火区上空进行人工增雨灭火作业5~20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按事先选定的适宜增雨云层设计飞行路线进行播撒催化作业。每次作业在1小时左右,一次人工增雨作业影响面积约达20000平方公里左右。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基地1987年设在齐齐哈尔三家子军用机场。1988~1992年,设在哈尔滨闫家岗民航机场。1993~1995年,设在五常拉林军用机场。1996年为了扑灭北部森林火灾和西部抗旱增雨作业,飞机增雨作业基地临时设在齐齐哈尔三家子军用机场。1997~2000年,设在五常拉林军用机场。2001年,为保障飞机昼夜飞行作业,飞机增雨基地迁至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直至2005年。其中,2004年秋季为扑灭北部林区森林大火,飞机增雨作业基地临时设在黑河民航机场。飞机人工增雨使用的机型以空军“运-7”“安-26”型飞机为主。2004~2005年还使用哈尔滨飞龙航空公司的“运-12”飞机参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