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奶牛业
第一章 奶牛业
198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黑龙江省视察,当视察到省家畜繁育指导站听取工作汇报时,提出了“黑龙江省到2000年奶牛要发展到100万头”的要求。从此,全省更加重视奶牛业的发展,把发展奶牛业,作为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呈现出全省奶牛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好形势,奶牛存栏、鲜奶产量、乳制品产量均居全国前二、三位。
1986~1990年,主要解决的是体制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发挥农民在奶牛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实行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以户养奶牛为主的方针。国营和集体奶牛场落实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并运用国营和集体的力量,扶持群众养奶牛。各地采取低息贷款、划分饲料地、以奶换料等项政策,鼓励发展奶牛专业户。为了解决牛奶销售问题,很多市县都办起了一批乳品厂,起到兴办一个乳品厂,带起周围一大片奶牛户的作用,解除了农民养奶牛的后顾之忧,调动了广大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全省奶牛存栏由25.8万头增加到54万头。全省乳品厂已发展到113处。
1990年开始,主要是深入贯彻科技兴牧方针,全面推行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推动奶牛业的持续发展。通过抓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配套技术,同抓奶牛专业户、场的发展和抓奶业龙头企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全省奶牛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1年,黑龙江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出台了《黑龙江省奶业振兴计划》,又把黑龙江奶牛业的发展向前推进一步。该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围绕农民增收为中心,实现富民强省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科技与体制创新,依托名牌支撑,推进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化发展,以增加内涵为重点,采取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奶牛产业的规模和素质。计划到2005年的发展目标为:奶牛存栏达120万头,鲜奶产量达340万吨,奶牛单产由4吨提高到5吨。鲜奶日加工能力达到12000吨。经过了5年的奋斗,全省已经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上述任务目标。在奶牛良种、青贮利用、草原改良、奶源基地建设、奶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疫病控制与乳品安全、乳品加工等7项工程上都取得明显成绩,初步形成了中部奶牛主产区、西部奶牛生产带和东部奶牛开发带的“一区两带”的发展格局。
2004年10月15日,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奶业条例》,对奶业生产、收购、加工、服务、监督等各环节的正常运行,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奶业市场经营行为,保护了奶户、场、乳品加工企业、奶站的合法权益。
到2005年,为了加强奶牛繁育基地建设,提高奶牛群体单产,启动了7个良种工程项目,国家和省投资5000万元,项目单位匹配1亿元,各项目都有不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