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规模经营 一、全省情况 1986年后,发展奶牛规模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农户的经济基础有限,科学饲养技术尚未普及,所以奶牛专业户的发展只能采取“滚雪球”的办法,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的向前发展。1986年有奶牛专业户 23300户,共养奶牛69834头,平均户养奶牛近3头;到1990年奶牛专业户发展到33787户,共养奶牛116301头,户均养奶牛3.4头。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涌现了奶牛专业大户2934户,养奶牛22145头,户均养奶牛7.5头。涌现出村办、乡镇办、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办的奶牛场161处。各场饲养规模不等,乡、村办的奶牛场94处,一般饲养头数较少,共养奶牛1658头,场均17.6头。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办场678处,各场养奶牛头数不等,有的养上百头,有的十几头。使奶牛规模经营的范围开始扩大。这一阶段,农垦系统养奶牛,仍以大规模公养为主,通过实行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同时,有些奶牛场也拿出部分奶牛,卖给场内职工,扶持农场职工家庭养奶牛,发展起了一批奶牛专业户和家庭奶牛场。
1990年,全省各地贯彻“科技兴牧”的方针,把发展奶牛规模经营同推广“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和抓好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规模经营为载体,以推广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为手段,以配套服务体系为保证的运行机制,使奶牛专业户、场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群众养一头年产奶 4000公斤的奶牛年可收入3000元以上,农民群众亲眼看到养奶牛的较高经济效益,养奶牛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安达市火星村,1990年养奶牛1114头,户均2.2头,64%的农户养上了奶牛,养5头以上的户50多家,成为奶牛专业村,年交售鲜奶1630吨,收入90万元,养奶牛总收入1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47%。依安县中心镇建设村三屯有 74户人家,1994年全屯养奶牛510头,户养6.9头,仅养奶牛一项户均收入达1.2万元。1994年,全省奶牛专业户发展到49659户,养奶牛140596头,户均养奶牛3头,专业大户明显增加,达到6876户,养奶牛49306头,户均达 7.25头。各行业的企事业办场达到229处,养奶牛13792头,场均养60头。由于专业户的迅速发展,呈现出奶牛饲养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向。涌现了奶牛专业户占农户总数的60%以上的奶牛一条街349条,专业村3325个,奶牛重点乡镇339个,并向奶牛基地市、县的方向发展。1994年,奶牛专业户、专业大户、企事业办奶牛场共饲养的奶牛,占当年全省奶牛存栏的30%。
到2000年,通过发展各种不同形式的规模经营,使全省农村奶牛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
据省畜牧局统计,到2005年末,全省奶牛专业户发展到68654户,养奶牛达649676头,户均养9.5头,奶牛大户和家庭奶牛场4084处,养奶牛10.03万头,户均养奶牛24.5头,奶牛生产小区发展到949处。实行规模经营的奶牛数达到75万头,占全省奶牛存栏的46%。
二、典型事例 1986~1994年,农户多以户养1~3头奶牛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1995~2005年,各地在发展规模经营上,采取了很多办法,推进了奶牛业的快速发展。
(一)由小向大发展
1995年,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奶牛存栏不足4万头,他们从小规模起步,逐步引导扩大规模,对养奶牛10头以上的专业户,采取优先解决贷款,提供饲料地,提供技术服务等措施,扶持农民养奶牛逐步向大规模发展。到2000年末,全县建成百头以上的奶牛大户4户,50~100头奶牛大户38户,10~50头的奶牛大户1385户,5~10头的奶牛专业户3575户,从而使全县奶牛发展到5.5万头,到2005年达到11万头,初步建成了奶牛基地县。
(二)政策扶持
1995年,富裕县友谊民族乡养奶牛近万头,通过深入宣传,政策引导,利益吸引和推广奶牛高产综合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奶牛规模经营,到2000年末,养奶牛4头以上的专业户3700户,占农户总数的70%,养奶牛20头以上的专业户310户,50头以上的家庭奶牛场17户,100头以上的场2户。在14个行政村中年产鲜奶3000吨以上的奶牛基地村6个,年产鲜奶2000吨以上的基地村5个,全乡奶牛存栏达到2.2万头,建成了奶牛基地大乡。到2005年,做到了全乡母牛冻配率达100%,奶牛配合饲料喂饲率达100%,防疫密度达100%,秸秆利用率达70%,种青贮4万亩,贮量4万吨,母牛头均喂饲4吨左右,种紫花苜蓿220亩,培训从业人员1440人次,每家都有一个养奶牛的明白人。通过上述各项措施使全乡奶牛的群体单产达到5.5吨。
(三)摆上位置抓
1995年,肇东县宋站镇有奶牛1.2万头,他们把发展奶牛业作为兴镇富民的“一号工程”来抓。到2000年,全镇奶牛大户达751户,建成8个养牛专业村,44个奶牛专业屯,3个奶牛专业小区,8个奶牛一条街,7个奶牛场,形成了区、街、场、户四路推进,镇、村、民、联四轮驱动来发展规模经营,带动了全镇养奶牛,到2005年奶牛存栏达2.5万头。
(四)利用优势抓
双城市五家镇,借助耕地多,邻近雀巢乳品公司的优势,1995年起,在农区乡镇发展起了奶牛业。他们从小规模起步,通过小规模的集中发展,逐步向大规模转变,形成较规范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到2002年,全镇养奶母牛2头的有366户,养3头的有300户,养4头的有226户,养5~9头的有207户,养10~19头的有32户,养20~50头的有20户。共有奶牛专业户1151户,占全镇总农户数的24%,形成了10个奶牛一条街和10个奶牛专业村,带动了全镇奶牛发展,奶牛存栏达到1.2万头。
(五)自办家庭奶牛场
呼兰县康乐奶牛场,是由冯文臣兄弟于1995年自行创办的,到2000年,存栏奶牛700头,设3个分场,固定资产总投资1300多万元,2000年实现产值320万元,创利润100万元。
(六)建奶牛生产小区
2000~2005年,奶牛生产小区建设在全省进一步兴起。奶牛生产小区,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把若干个奶牛规模饲养单位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建舍、统一饲养、统一防疫、鲜奶统一销售,形成了区域化的生产格局。通过奶牛生产小区的建设,做到了规范化饲养、机械化挤奶、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了奶牛生产水平。各地在小区建设上都本着集中饲养、集中挤奶、统一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办法。绿色草原牧场,采取国家投资,企业管理建小区的办法,由国家投资建设小区的牛舍、搾乳厅、储草棚、青贮窖及小区的办公室、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奶牛户以独户、联户或股份制联户等方式进入小区,每年按进入小区的奶牛头数或占用牛舍面积等缴纳税金,奶牛场抽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立专门机构对小区进行管理和服务。2001年,开始入住小区奶牛1016头,占全场奶牛存栏总数的14.3%,奶牛平均单产达6.5吨,每头奶牛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大阿拉村,于2001年,由村提供建设小区用的场地,通过奶牛户民主选举成立奶牛协会,奶牛户与奶牛协会签订合同,按建舍标准和统一规划自建牛舍、青贮窖、储草棚,按奶牛头数负责小区的水、电、路设施费用,协会负责繁育、饲料、防疫等服务,协会与相邻乳品厂协调,在小区建设挤奶站,实行统一挤奶、统一交售、统一结算。富裕县友谊乡登科村,以省级劳模、养奶牛大户张万军家庭奶牛场为基础,于2002年辟建了奶牛科技养殖小区,小区入住奶牛300头,集畜牧综合站、机械化搾乳站、标准化牛舍为一体,实行了严格的奶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做到了机械搾奶、防疫、治疗、饲料加工、配种、鲜奶交售、信息咨询七不出区,成了全县小区建设的样板。
 |
|
通过奶牛小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显示了很多好处。主要是改变了单户养奶牛那种游牧式、粗放型的传统饲养方法,有利于按照科学配套的综合饲养管理技术,进行集约式经营,提高了奶牛现代化饲养管理的程度;解决了在分散式、松散型的饲养方式下社会化服务比较困难的问题,做到了技术服务及时到位,所需饲料运到小区,集中挤奶、集中售奶,使生产者、加工者、服务者这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解决了长期以来人牛混居,既难扩大发展奶牛的空间,又造成农民生活条件脏、乱、臭,生存环境被污染的状况,建设奶牛小区,既可扩展养牛空间,又有利于农村的清洁卫生,美化生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条件。全省各种形式的奶牛生产小区由2000年100处,发展到2005年的94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