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规模经营

第三节 规模经营



  一、全省情况

  1986年来,在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母牛分散饲养,肉牛集中育肥的基本经营模式。繁殖母牛一般分散饲养在千家万户,户养3~5头者居多,饲养10头以上母牛的农户较少。农垦系统的八五二、二九一、红兴隆等许多农场,母牛存栏均在100头以上,实行自养、自繁、自育肥。

  1986年,全省肉牛业处在刚刚兴起的阶段。全省农村养黄牛及肉牛的专业户1.2万户,共养牛8万头,户均6头,专业户养牛仅占全省黄牛及肉牛存栏总数的0.7%。1990年农村黄牛及肉牛的专业户达到2.1万户,养牛13.8万头,户均养牛6.6头,专业户养牛仅占全省黄牛及肉牛存栏总数的0.75%。养牛专业户的户数和养牛头数均占很少的比重。

  1990年起,各地狠抓规模经营,农村的肉牛专业户,乡、村集体和个人办的肉牛场得到了很大发展。至1995年末,全省养肉牛专业户发展到11.4万户,户均养牛8头,还有肉牛育肥场3064个,建立肉牛一条街1769条,建起肉牛生产重点乡镇103个,肉牛生产专业村1142个,形成了户、场、街、区紧密结合,滚动发展,为肉牛生产向专业化、基地化的方向转变奠定了基础。

  1996年后,肉牛规模经营又有新的变化,小型肉牛专业户减少,向较大规模的专业户发展。2000年,全省有专业户58641户,户均出栏肉牛50头,到2005年发展到62445户,户均出栏达到63头。养肉牛的生产小区也随之发展起来,到2005年发展到791处。2005年,齐齐哈尔市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专业大户有7个,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肉牛专业户有401户,年出栏20头以上的肉牛专业户达2443户,以规模饲养带动了全市肉牛业的发展。

  二、典型事例

  各地在发展肉牛专业户和家庭肉牛场上,采取了很多办法。

  (一)抓点带面

  拜泉县光华乡丰乐村黄跃江,于1995年办起了一个集饲料加工、肉牛育肥、肉牛销售于一体的家庭肉牛场,年存栏肉牛360头,出栏1000头。县政府抓住这个典型在全县推广,带起了兴华、富强、爱农、建国等8个乡镇肉牛生产基地,其肉牛饲养量占全县总量的70%,到2005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8.5万头,良种肉牛的质量好,体形大,生长快,饲养周期短,肉牛产品远销北京、天津、河北、香港、俄罗斯。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黄牛之乡”。

  (二)以场带户

  龙江县景星镇保安村刘铁山家庭肉牛场,自1995年起,采取犊牛饲养和架子牛短期育肥相结合方式进行饲养,到2003年存栏达400多头,年出栏肉牛2800多头,他带动了周围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全乡肉牛专业户发展到870户。其中专业大户190户,户均养牛140头。还出现了肉牛饲养量达1000头的4个家庭养牛场,每场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到2005年,全乡肉牛饲养量达3.8万头,养牛产值3700万元。

  (三)作为主导产业抓

  铁力市工农乡二道河子村,有农户84户,1998年,村委会决定利用地处山区耕地和草坡多的优势,把发展肉牛生产作为本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用两年时间,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等肉牛872头,到2005年,发展到1017头,户均养牛12头,人均养牛收入1640元,占农民人均年总收入的58%,成了全市闻名的肉牛专业村。

  (四)养加销一条龙

  依安县太平乡前进村村民杨振涛,从1996年建起了育肥牛上百头的家庭肉牛场,经过几年的发展,不仅养牛头数增加,还自建了屠宰厂和冷库,到2005年,饲养肉牛达2000头,屠宰肉牛1100头,出售牛肉1.6万公斤,贩运肉牛2500头,创收200万元,盈利80万元。成为肉牛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典型。

  (五)办自养自繁自育场

  甘南县巨宝镇金抚村楚文江,原为大庆市个体业户,1996年到甘南落户办起了家庭养牛场,由当年饲养肉用母牛132头起步,到2005年,发展到肉牛存栏1150头,其中可繁母牛680头,后备母牛170头,育肥牛300头,出栏肉牛800头,年纯收入25万元,成为一个肉牛自养、自繁、自育类型的家庭肉牛场。

  (六)办出口基地场

  阿城市料甸乡新发村李万学,自1995年建肉牛场以来,始终坚持以科学饲养管理为建场之基,兴场之本,养牛头数由少到多,肉牛质量迅速提高,已发展成供应香港肉牛的一个基点,全年出栏供香港优质活牛2000多头,2005年,收入达到100万元,成为全省闻名的养牛大户。他致富不忘乡亲,组织周围农户养肉牛并提供技术指导,对达到标准的肉牛按市价收购或代卖,方便了群众,受到了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