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品种

第二节 品种



  1986年来,黑龙江省对猪的品种改良工作,主要是通过经济杂交,使肉脂型猪向瘦肉型猪转化。

  1986年末,省内既有的本地品种有:

  东北民猪:是黑龙江省农民长期饲养的主要品种,它具有体质强健,抗寒力强,产仔数多,耐粗饲等优点。民猪属肉脂兼用型,体重100公斤屠宰时,其瘦肉率仅为46%。

  哈尔滨白猪(简称哈白猪):是黑龙江省培育的体型较大,被毛全白,体质结实,适应性能较强,生产性能较高的新品种,其瘦肉率在52%左右。

  黑花猪:具有适应性较强,生长发育快等特点,在齐齐哈尔市周围各市县、伊春、大兴安岭、黑河等地区分布。其瘦肉率仅达48%。

  三江白猪:具有生长发育较快,饲料消耗少,适应性较强的特点,瘦肉率达55%左右。

  宁安黑猪:是分布在牡丹江地区农垦系统的农场及其周围农村的本地品种。具有抗寒,适应性强,耐粗饲,产仔多等特点,但其瘦肉率仅达48%左右。

  1986年后,为了改变本地品种瘦肉率普遍较低的状况,积极发展瘦肉型商品猪,陆续从有关国家引进了一些瘦肉型种猪,与本地猪进行杂交试验,以提高瘦肉率。引进的品种有:

  长白猪:原产于丹麦,原名兰德瑞斯,由于体型较长,毛色全白,故在国内称为长白猪。长白猪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达66%。遗传性稳定,杂交效果显著。据香坊实验农场、兰西种猪场和省畜牧研究所等单位测定,长白种公猪与哈尔滨白猪的母猪杂交,其后代日增重707克,胴体瘦肉率达56%。

  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原名称大约克夏猪,因其体型大,毛色全白,省内多称其为大白猪。其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达61%。大白猪公猪与本地品种母猪配种,其杂交后代瘦肉率一般在60%左右,对全省猪杂交改良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已与长白猪齐名。

  杜洛克猪:原产于美国,因其被毛呈金黄或红褐色而被称为红毛猪。瘦肉率可达63%,据测定,以杜洛克公猪与本地品种母猪杂交配种,其杂交后代的瘦肉率都达55%左右。杜洛克猪于1985年开始批量引入省内,主要饲养在大型原种猪场,逐步向二级扩繁种猪场扩展。

  1988年5月,省畜牧局在望奎县召开了全省商品猪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前两年利用引进的瘦肉型良种猪与本地品种猪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的主要成果和基本经验,并要求各地进一步开展杂交改良的试点工作。

  1990年,按照《黑龙江省科技兴牧方案》要求,大力推广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以推广瘦肉型猪的经济杂交作为综合技术的首要内容,并在望奎县进行试点示范。

  1992年,在总结望奎及全省养猪重点市县进行经济杂交试点试验的基础上,筛选确定了以长白种公猪与东北民猪母猪杂交(即长×民)、杜洛克种公猪与哈白猪母猪杂交(即杜×哈)、大白猪种公猪与东北民猪母猪杂交(即大×民)等3个杂交组合,以其各自杂交组合所产的仔猪进行直线育肥,发展二元杂交猪,经过6个月的仔猪饲养及育肥期,其体重一般达到100~110公斤,胴体瘦肉率均达56%~58%,仔猪成活增加1~2头。肉料比达1∶3。到1993年,全省出栏二元杂交的直线育肥猪已发展到300万头。

  1995年,为了扩充瘦肉型种猪的血统,引进了美国的汉普夏种猪30头,其瘦肉率达66%;还引进了比利时的皮特兰种猪15头,其瘦肉率高达66.9%。都显示了较好的杂交效果。

  1995年,东北民猪被国家列入了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后,成立了黑龙江省民猪种质资源领导小组,制订了《民猪种质资源保护规划》,以饲养民猪为主的兰西种猪场被农业部验收为国家级种猪场。民猪也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在民猪保种工作中,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赵刚进行具体技术指导,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1995年,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韩光微主持培育的哈尔滨白猪瘦肉系,经过10个世代的选育已经育成,产仔达 12头,饲料利用率低于1∶3.0,瘦肉率达63%。这些指标都已达到或超过瘦肉型猪高产品系的国家标准。

  到1996年,长白猪在全省已分布较广,主要在红兴隆、宝泉岭、牡丹江农管局各场,以及在绥化地区、哈尔滨市所属各种猪场饲养,并逐步扩展到县级种猪场。1998年,全省又从国外引进长白种猪400头,保证了种公猪的来源。

  为了提高大白猪的种质水平,1998年,双鸭山市种猪场及远大牧业集团种猪场从北京育种中心引入大白猪新品系“新英系”种猪200头。

  2000年,在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猪的繁育改良水平。各地通过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猪的二元杂交发展到三元杂交。筛选确定了两个三元杂交组合,一个是杜×长·哈组合(即用杜洛克种公猪同长白种公猪与哈白母猪配种所产的杂交后代的母猪配种,以其杂交后代育成商品猪);另一个是杜×长·民组合(即用杜洛克种公猪同长白种公猪与东北民猪配种所产的杂交后代的母猪配种,以其杂交后代育成商品猪)。这两个三元杂交的商品猪,6个月的体重达100~110公斤,肉料比达1∶3.2~3.3,瘦肉率达60%。

  到2002年,全省出栏的三元杂交商品肥猪达326.5万头,占全省当年出栏总数的24%。

  2003年,又确定了杜×长·大的三元杂交组合,(以杜洛克种公猪与长白猪和大白猪的杂交后代母猪配种,以其杂交后代育成商品猪)俗称“洋三元”,其瘦肉率达62%,6个月体重达100~110公斤,肉料比为1∶3,受到饲养户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发展速度较快。

  到2005年,三元杂交商品猪的出栏数量已占全省猪出栏总数的60%,已经走上了公猪瘦肉型化、母猪良种化、商品猪三元杂交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