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烤烟调制

第三节 烤烟调制



  为了提高龙江烟叶的品质,1985年开始,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不断加大以烤房为主的三房(烤房、回潮房、排烟房)建设力度,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速更新、改造全省现有烤房,提高烤房性能,使全省烟叶群体质量不断提高,为生产具有龙江特色品牌烟叶奠定了基础。

  一、烤房

  1985年,黑龙江省开始推广河南新式节能烤房,此烤房容量为400竿,长天窗位于烤房屋顶两条脊檩之间,面积为3.39×0.18米,高为1.5米,内设3个闸板。采用土陶管,并设薄壁高型炉箅炉下强制和二次进风等新结构。垅下风洞,进风口留在火龙两侧,出风口均匀地开在火龙下面。采用长天窗,解决了迅速排潮的问题,避免了因气候变化使烟叶产生蒸片现象;采用土陶管,升温快,散热快,烤房灵敏度增强,提高了烘烤质量;采用薄壁型炉箅炉下强制和二次进风等新结构,使煤燃烧完全,机械损失减少,热效率高,煤耗降低,因而提高了经济效益,深受广大烟农欢迎。

  1986年,为适应优质烟调制的需要,在加拿大专家肯·瓦克先生的指导下,针对烤房在“排潮、保温、节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造。在规格上,设立了长4米、宽4米、高5米的3排5大棚容量,装烟300竿左右的中型烤房;在排湿上,设立了长天窗长3米、宽0.17米;地洞面积0.588平方米;暖风洞长2米、宽0.4米,高0.5米、坡高15%,主火道内径0.4米,中间用铁板隔开,9个出口为正方形,内径0.2米;在保温上,设计了“空心墙”或“锡箔空心墙”“双层门”,加厚房顶笆泥达10厘米以上,以防热空气排出和冷空气进入,有利于保温。总之,改造后的烤房达到了“长天窗、土陶管和瓦火管、热风箱、暖风洞、高棚距、保温墙”的技术标准。其特点是:加热升温性能好,通风排湿流畅,防止出青烟和火灾,每公斤烟耗煤量1.25公斤,比传统烤房节约用煤30%~35%。




  1990年,全省烟草工作会议提出“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下功夫、花力气,坚决把烤房的匹配水平搞上去,达到10亩地1个标准烤房,优质烟基地还要多搞一些”的要求。同时,提出了标准化烤房的质量标准:基础牢固,结构合理,保温性好,排湿顺畅,设有长天窗、双层门、高棚距、土陶管、热风洞。为了促进标准化烤房的建设,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出了对新建标准化烤房予以现金补贴的奖励措施,即:新建1个标准化烤房,质量全部符合要求的,直接补贴烟农200元人民币。




  1997年7月,黑龙江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在实验场原有烤房的基础上,进行了烤房改造工作,共进行了3个方面的改造,(1)改“卧式燃烧炉”为“立式燃烧炉”。下降火炉位置,适当缩小炉膛,以便高温区集中,降低烟气排放速度,燃气充分燃烧,提高火炉燃烧效率。该燃烧炉位置下降100厘米,炉膛内高50厘米,使用炉条10根,炉门18×18厘米,出火口18×18厘米。(2)改地面上“火龙换热器”为“平板换热器”。平板材料既能满足换热需要,又坚固耐用,并且装卸操作方便。平板材料为自制厚度3.0厘米的钢筋水泥板,规格有78×50厘米和50×50厘米的两种;并设有直径为15厘米的热风出口10个,用铁皮制皮,这样充分放大了热风通道截住面,提高了进风温度。(3)切断地下水分向房内蒸发的渠道,加强地面保温,在地面铺设一层塑料布和一层炉灰,以减少平板换热器地下热损失。烤房改造后,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绥化地区召开现场会进行推广。

  1998年,随着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的推广应用,烤房的技术标准也相应地改进,省烟叶公司重新制定了“烤房技术标准”。其容量要求:400竿左右的中型烤房,房内面积4×4平方米,安装两路烟梁,挂3路烟竿,设6个大棚1个小棚,适宜种烟8~10亩。底棚高度与棚距:无论烤房大小还是中型烤房,要求底棚高度180~200厘米,棚距70~80厘米,顶棚距房顶内侧高度50厘米以上。通风排湿系统:要求天窗面积为100竿烟0.16~0.18平方米,地洞面积为每100竿烟0.12~0.13平方米。天窗形式为通脊长天窗或房脊式高天窗,地洞形式为冷风洞与热风洞并用。节能供热系统:火炉形式可选用立式炉,蜂窝煤火炉。火管材料可选用土瓦管、砖瓦管、水泥管,也可采用先进的螺旋管。有条件的烟户,烤房可安装热风循环设备。质量要求:平面温度均匀,烘烤过程中平面温差小于3℃;开温灵敏,烘烤时每小时升温3℃以上;保持保湿性能好,停火后降温速度小于每小时3℃;排湿顺畅,定色阶段每小时能使湿球温度下降10%以上;设备齐全,操作方便;节约能源,公斤干烟叶耗煤量在1.5~2.0公斤标准以下。




  2001年,全省烤房推广热风循环技术和型煤应用技术。该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新技术,具有大幅度提高烘烤质量,降低能耗,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便于掌握烘烤技术,有利于保护环境等作用。为了推进全省烤房改造,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先后召开不同形式的现场会,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培训有关技术人员。同时,各烟区县(市)烟草公司出台的让利烟农的优惠政策,向烤房改造热风循环技术应用方面倾斜,很多县(市)热风循环应用的风机、通风管等均由烟草公司出资购进,无偿为烟农提供。有许多县(市)公司还取得了当地政府支持,如集贤、宾县、林口等县政府财政部门对新建烤房和改造热风循环式烤房、型煤炉烤房分别进行不同金额的补贴等。这些措施缩短了广大烟农对热风循环这项新技术认识的时间,提高了广大烟农对应用热风循环技术的积极性。2001年全省建热风循环烤房达6883个,有些县份热风循环烤房已占烤房总数的30%以上,实现了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出的当年烤房热风循环达标30%以上工作目标。

  2002年,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下发《关于全省烤房应用烤烟型煤炉及热风循环技术安排的通知》,对进一步推广烤烟型煤炉和烤房热风循环技术工作做了具体安排。其中型煤炉应用在全省设12个示范点,分别设在肇州、宾县、绥化、宝清、集贤、林口、汤原、肇东、海林、宁安、东宁、密山县(市)烟草公司(烟叶经销公司)。每个示范点在2001年应用的基础上,再扩大使用50台型煤炉。烤房改造应用热风循环技术全年要达到70%,到2003年达到100%。其技术标准为:(1)风机形式:轴流管道式通风机有变速挡,功率250~370瓦,截面积250~300毫米,转数为2800转,风量2100~3000立方米/小时,全压200~300帕。严禁使用排风扇式风机。(2)砖砌筑回风道时必须与原有烤房呈一体,在烤房墙体外,火炉同侧砌引风道入房,房顶开口40×40厘米,引风道内径上部48×48厘米,中部54×54厘米,下部在炉门上面成人字岔的分支与热风道相接,风机安装在人字分岔上面,在风机上端设进风门,同天窗配合使用调节房内湿度。




  2004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的部署,黑龙江省开始推广密集式烤房。次年,中国烟叶公司制定了《全国烤房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提出了烤房建设的具体任务:(1)目前在用普通烤房要完成标准化改造。烤房容量偏小不便进行密集化改造的,要在两年内重点完成热风循环式标准化改造。(2)新建烤房要着力推广应用密集烤房。从2005年起新建烤房必须建成密集烤房,提倡集群化建设,产区不得再新建普通烤房。10亩以上适度规模种植农户,争取每户建造1座密集烤房;10亩以下农户要加强领导,借助互助组、合作社、烟农协会等专业化组织,引导烟农合建密集烤房,合作烘烤。(3)适合密集化改造的普通烤房要积极提倡改造成小型密集烤房。规格在2.7×3米以上,容量5亩左右的普通烤房,要重点进行小型密集烤房改造,把烘烤能力由原来的5亩左右有效提高到10亩左右,达到简便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烘烤质量的目的。同时规定了密集烤房的全国统一规格:第一种2.7×4米,装烟3层,烤烟量10~12亩;第二种2.7×6米,装烟3层,烤烟量15~20亩;第三种2.7×8米,装烟3层,烤烟量25~30亩。

  为尽快推进密集烤房建设规模,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按照“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编制预算、筹集资金、搞好试点、分期实施、规范运作、加强监管、确保效益”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方针,制定规划,提出标准,合理编制资金预算,多方筹集资金,科学安排建设进程。

  2005年计划建设6000座密集烤房,据统计到2005年7月31日,全省共新建密集烤房5796座。9月中旬经烟叶三级管理部门领导小组验收,达到国家密集烤房建设技术规程标准的合格烤房5580座。

  二、调制加工

  烤烟的调制方法,通常称为烘烤,烤烟也因此而得名。烘烤是烤烟生产的关键环节,在省内烟区烟农以“火中取宝”来说明烘烤的重要性。烤烟烘烤的目的:(1)排除鲜烟叶里的大量水分,使其干燥,以便保存和使用;(2)使烟叶内对品质起不良作用的成分部分地分解、转化为对品质有利的物质,将烤烟所特有的色香味显现出来,以符合卷烟工业对烟叶原料的要求。

  (一)编竿装房

  1986年,黑龙江省烤烟编竿装房没有技术标准,烟农大多随意编竿。

  1990年开始,编烟前采取将鲜烟准确分类,分别上竿工序。先编适熟叶,挑出过熟叶、未熟叶,确保编在同一竿上的鲜烟成熟度、部位、大小、颜色基本一致,以便根据烤房内各部位温差规律,在装房时进行调整。烟叶要数量适当,均匀一致。每竿编烟数量应根据烟叶部位、叶片大小、含水量多少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1.5米长的标准烟竿,下部叶或水分大的烟叶编90~100片,中部叶编100~110片,上部叶和水分较少的叶编100~120片。编烟时小叶可3~4片一束,大叶2片一束,一竿烟之中,束与束之间均匀一致。烟叶编竿时要叶基对齐,叶背相靠,每束烟叶的基部都要对齐,编扣牢固,以防装烟和烘烤过程中脱落,烟叶叶背相靠,烘烤时叶片里面的水分容易蒸发出来。编烟必须在阴凉棚内,编烟时地面铺席子,竿头支架子,叶尖不着地,防止烟叶沾土。编好的烟防止日晒,以免烟叶凋萎。编好的烟竿先挂在棚内架上,统一装房,装房时把同品种、同部位,成熟度相似及采收时间一致的烟叶装在1个房内。装房数量根据鲜烟质量,天气情况和烘烤能力灵活掌握,不能过稀过密。为便于空气流通和调节房内温度,装烟时应掌握上下均匀一致,竿距18~20厘米,外界气温高时应密装,外界气温低时应适当稀装。在观察窗及干湿温度计周围装经过挑选有代表性的烟叶,以确保观察烟叶变化时减少观察误差。




  2004年,随着密集烤房的推广应用,编竿装房技术相应改变。编竿:鲜烟分类,把相似的烟叶编在一起。根据烟叶片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每束4~5片,每竿两端各留10厘米空竿。装时将成熟度较高的烟叶装在底棚,适熟烟叶装在中间棚,近熟烟叶装上棚。边竿距墙10厘米,竿与竿之间12厘米。

  (二)烘烤工艺

  1985年以前,全省推广许昌烟区总结的“三看三定”和“三严三灵活”的烘烤经验,即看烟叶变化定温度和湿度;看温度定烧火;看干湿球差定保温和排湿;烟叶变黄期各项指标掌握要严,各阶段时间长短要灵活;各个阶段温度范围,特别是定色期的缓慢升温掌握要严,烧火的大小要灵活;变黄期和定色期两个阶段的干湿球温度差掌握要严,开天窗地洞的大小要灵活。

  1986年,中加技术合作期间引进了加拿大烘烤工艺,其工艺主要是低温慢变黄,延长烘烤时间。一般烘烤1房烟需4~7天,使烟叶内含物质得到充分转化,增加香气,达到提高烟叶质量的效果。应用加拿大烘烤方法在全省烟区进行对比试验,共烤3339.7亩烟叶,烤出上、中等烟比例达到90.35%;而传统的烘烤方法2571亩,烤出上、中等烟比例为78.5%。加拿大的烘烤方法比传统的烘烤方法提高上、中等烟比例为23.5%。

  是年8月,省烟草科学研究所根据加拿大专家提供的“成熟烟叶烘烤步骤”,结合黑龙江省当地的生产实践,总结出不同于国内也不同于加拿大而适合黑龙江省气候、烟叶、烤房特点的烘烤技术,即:“六步烘烤法”。通过1987~1991年的烘烤数据分析,该烘烤方法是切实可行并容易被广大烟农接受和掌握的。而后,“六步烘烤法”在全省推广应用。其技术要点是:

  第一步预热阶段,点火后关闭天窗风洞,升温到32℃保持10小时,对湿球温度不做要求。

  第二步变黄初期,升温到35℃,湿球34℃,等待底棚烟叶变黄一半。

  第三步变黄中期,升温到38℃,湿球36℃,等待全房烟叶变黄。

  第四步变黄末期,升温到41℃,湿球38℃,等待全房烟叶青筋消失。

  第五步定色期,当全房烟叶青筋消失以后,以每小时升温0.5℃的速度将温度由41℃升至55℃,湿球温度稳定在35℃~38℃,等待全房烟叶勾尖卷边。

  第六步干筋期,以每小时升温0.5℃~0.7℃的速度,将温度由55℃升高到60℃,湿球温度稳定在40℃,再以同样的速度升到68℃,湿球温度稳定在42℃,将主筋烤干为止。

  1998年,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国烤烟三段式烘烤工艺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实施研讨会议纪要》精神,黑龙江省开始推广“三段式”烘烤工艺。该工艺将烘烤分为变黄期、定色期、干筋期3个阶段,分阶段采用不同温度湿度进行烘烤。其技术要点是:干湿球温度计挂在烤房底层,干球温度,湿球温度以底层为准。基本原理:在烘烤过程的不同时期,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时间等条件,促进烟叶内发生必要的生理生化变化,使烟叶变黄,失水,干燥协调一致。烘烤过程分为3个时期。变黄期: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条件下,使烟叶充分变黄,适当失水,达到失水和变黄协调一致,保持烟叶生理活性,促进叶内物质充分转化分解,主要是叶绿素分解,黄色素呈现,淀粉转化为糖,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等,形成丰富的香气前体物质。当烟叶基本变黄后再升温进入定色期。定色期:当烟叶变黄达到要求后,慢升温,并加强通风排湿,湿球温度稳定在37℃~40℃。50℃前促使烟叶残存的叶绿素充分分解,烟筋变黄,降低烟叶含水量,抑制棕色化反应,50℃~55℃稳定温度,促进叶内香气物质的缩合形成,逐渐干片定色。此期不可升温过快或降温,以防烟叶烤青蒸片、挂灰等。干筋期:当烟叶干片后,升温至68℃,湿球温度稳定在40℃~43℃,及时排除主脉中的水分,使烟筋全部干燥。干筋最高温度不得超过68℃。防止叶内香气物质挥发或出现烤红。

  三段式烘烤的基本原则为“四看四定四严四灵活”。即:看鲜烟叶质量,定烘烤技术;看烟叶变化,定干、湿球温度高低;看干球温度,定烧火大小;看湿球温度,定排气窗和进风洞开度大小。鲜烟叶质量与烘烤技术相适应要严,具体掌握要灵活;干、湿球温度与烟叶变化相适应要严,各阶段维持时间长短要灵活;确保干球温度在规定范围内要严,烧火大小要灵活;湿球温度适宜且稳定要严,排气窗,进风洞开度要灵活。

  2004年,黑龙江省推广使用密集式半堆积烤房,烟叶烘烤方法相应改变。其技术要点是:

  变黄期:点火时,关闭排湿窗、冷风门,然后启动风机。干球温度以烤房内温度为起点温度。用4~6小时升温35℃,在35℃压火。利用余热逐渐升至36℃~37℃,不能超过37℃,应稳定在37℃,在此温度下,等待底棚烟叶变黄。在该温度下,烤下部烟叶控制在8小时内,中部烟叶9小时,上部烟叶10小时,达到要求时,要及时升高温度。然后每小时升温1℃,由36℃升至38℃,干湿相差1℃~2℃。干球温度达到38℃时,在38℃以下等待二棚烟叶及底棚烟叶变黄。烤下部烟叶变黄6~7成,占80%左右,烤中部烟叶及上部烟叶变黄7~8成,占90%左右。达到要求的变黄程度时再升高温度。由38℃升至42℃,每1.5小时升温1℃。湿球温度控制在38℃~39℃,如湿球温度超过39℃或同步上升时要提前排湿,先开天窗,后开冷风门。开的大小以控制要求的干湿相差为宜。二棚干球温度达到42℃时,要稳定温度,此后以二棚温度为准,在42℃时,等待二棚烟叶继续变黄,烤下部烟叶变黄7~8成,中部烟叶及上部烟叶变黄8~9成,占90%。在42℃下,底棚烟叶变黄必须达到黄片青筋占90%以上,已达到要求的变黄程度时及时升高温度。由42℃升至45℃,湿球温度控制在38℃左右。二棚干球温度达44℃时,全房烟叶要充分塌架,烟叶变化程度必须达到黄片青筋占95%左右。干球温度达到45℃时,而且全房烟叶要充分转化,青色消失(特殊情况酌情处理)。二棚烟叶勾尖卷边,再升高温度。

  定色期:全房烟叶变化程度已达到要求,必须调节排湿窗及冷风门排湿定色。由于密集式烤房上下棚之间挂的烟叶密度较大。变黄期烟叶含水量高,在定色期按照常规方法控制环境相对湿度,易将部分烟叶烤坏。所以使用密集式烤房调制烟叶时,在排湿定色期间,必须掌握自然环境相对湿度,此时湿球温度是呈下降趋势,在一般情况下,湿球温度应在33℃~37℃之间。排湿窗、冷风门打开后不准关闭。干球温度由45℃逐渐升至55℃,每2~3小时升温1℃。干球温度达到46℃时延长一段时间,等待没有充分变化好的烟叶。达到要求时继续升高温度,干球温度达到48℃~49℃时,全房烟叶没有达到半打筒或大打筒时,干球温度不能超过49℃。烟叶变黄达到要求时才能超过49℃。

  干筋期:干球温度由55℃逐渐升至于70℃。此时:可调节排湿窗与冷风门,将湿球温度控制在38℃~42℃,等待全房烟叶及主脉全部干燥出房。

  (三)烤后处理

  1.回潮
  烟叶烘烤后,含水量低,易破碎,需要经过吸湿回潮,增加烟叶含水量,使烟叶变软后方能进行卸烟、解烟、堆放和分级等操作。通常要经历两次回潮,第一次回潮是在烟叶烤干后堆放前,要求含水量14%~16%;第二次回潮在堆放后分级前进行,要求含水量达15%~17%。

  1986~1989年,黑龙江省烟叶回潮采用回潮房回潮或回潮室土锅炉蒸汽回潮。回潮房为高2.66米,长、宽不限。用石头砌至高于地面10厘米石基,然后在其上砌坯或红砖、瓦,位置与烤房接近,回潮时将烘烤干的烟叶挂在烟竿上放入回潮房内进行回潮即可。采用回潮房回潮可以减少烟叶破碎,不受风、雨等气候变化限制,提高烤房利用率。且回潮程度易掌握,节省回潮时间,便于分级工作进行。此后,该项技术被列为全省统一技术规范,在全省广泛推广。

  1990~2000年,回潮房一般为半地下式,其大小可根据需要而定,位置设在烤房附近,以便操作。其深度一般自地面下挖1.5米左右,地面至屋檐1米左右,用砖或土坯砌筑,房盖用瓦或塑料薄膜覆盖。在房内顺墙设挂竿层数。层与层之间间隔45厘米左右,最下层距地面90厘米。回潮房设有门和小窗,做到保温、保湿、不通风、不漏气、不漏雨、不进水。

  回潮方法是:把烟竿挂在房内的棚架上进行自然回潮,若地面潮湿可铺上麦草或塑料布,湿度小时可在地面上洒适量的水。回潮时间依据天气变化情况灵活掌握,经常检查,防止回潮过度,造成湿度过大,影响烟叶质量。回潮要严格掌握烟叶潮湿度,把烟叶含水量控制在16℃,把烟竿下架集中堆放用塑料膜盖严,使烟叶回潮均匀。注意烟竿与烟竿之间,叶尖与叶基之间水分平衡,达到大小适中,均匀一致。烟叶回潮鉴别以手握烟叶松手能自然张开,烟筋尚能折断为适度。烟叶在堆放时,叶尖向里,叶柄向外,层层叠放整齐。为了以后分级方便,防止部位混淆,垛烟时应把不同部位,不同质量的烟叶分开堆放。码垛完毕后用塑料布包装严密,上面再盖以麻袋片或草席等物遮盖,防止烟叶褪色。对部分青烟应单独用塑料袋装好。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利用青烟在堆放中变化,对个别湿筋或湿片烟叶,必须剔除,否则,在堆放过程中会造成烟叶霉变,降低烟的质量。

  到2005年,回潮方法没有发生改变,黑龙江省各烟区一直延用以上回潮方法进行烟叶回潮处理。

  2.分级扎把

  分级扎把,即将回潮后的烟叶,按收购等级标准进行分级,将同一等级的烟叶扎成小把,以便出售时甩把定级,按级定价。因此,分级扎把是烤烟生产全过程中影响烟叶质量的最后一环,事关正确执行国家收购政策和烟农的经济收益。

  1986年,随着十五级国标的实行,分级扎把工作普遍受到烟农重视,在烤烟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烟农基本能够做到按照标准分级。

  1992年,黑龙江省烤烟生产“三化”水平明显提高,烤烟生产向专业化发展,烟农基本上能按四十级国标分级扎把。

  2000~2005年,全省烤烟按照四十二级国标分级扎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