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产权制度改革

第三节 产权制度改革



  从1984年开始,垦区就对小型商业和饮食服务业实行改制、转让和租赁,由此拉开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1986年10月,根据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精神,总局印发《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的通知》,提出“可把小型工商企业、服务业转制为集体所有”;三类场办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放开经营,实行“全民所有,集体经营,定额上交,自负盈亏”,也可以承包、租赁和转让给个人经营;生产队代销店,或其他小型商业企业,以及理发、照相、洗染、修理等服务业一律实行承包、租赁或转让办法,由个人经营。开始对一部分小型企业实行转让给个人经营的办法。1987年,有66个小型微利或亏损商业企业转让给集体或个体经营,个别小型工厂试行了股份制。1988年,转让经营企业65个,试行股份经营企业43个,兼并企业1个。九三管理局在商、运两个行业加大了小型企业的转让工作力度,局、场小型商业网点、农场的汽车开始向个人转让。1989年,总局要求垦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在完善承包、租赁经营的同时,实行股份制试点,当年,转让拍卖企业47个,实行股份经营试点企业42个。

  1990年,总局对股份制试点提出具体要求。(1)企业间相互参股、持股的股份制,要积极试行,大力提倡。(2)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不再扩大试点,凡是已经搞了的,要完善提高,逐步规范化,特别要注意不得变相扩大消费,股息红利相加不得超过入股本金的20%~25%,超过部分可转为个人股份增值。(3)向外单位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主要是完善已有的试点,不再扩大。这为股份制试点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股份制试点企业的规范和发展。当年股份制试点企业11个,股本金总额1760.5万元,其中,本企业股金924.3万元,外企事业单位股金323.3万元,职工股金512.9万元,入股职工人数867人;转让企业9个,其中,商业企业7个、交通运输企业2个,9个企业转让时账面固定资产净值343.4万元,转让增值34.8万元;1个企业兼并了1个被兼并企业,兼并企业净值20.8万元,被兼并企业净值9.6万元。

  1991年8月27日,总局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成立,实行委员会制,局长刘文举为主任。委员由总局政研室、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计委)、经委、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建委)、财务处、劳动局、农业处、审计处、商业局、组织部、编委、工商物价局、工会等部门的领导组成,强化了垦区改革的组织领导。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推动了垦区实行股份制、转让、拍卖、兼并、破产等产权制度的改革。12月18日,总局党委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了1993年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思路和重点是“三转一调一建”。即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机制,调整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和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年度内,转让企业10个,其中,商业企业7个、建筑企业2个、饮食服务企业1个,10个企业转让时账面固定资产净值310.6万元,转让增值7.2万元;一个企业兼并了另一个企业,兼并企业净值297.5万元,被兼并企业净值127.8万元;股份制试点企业7个,其中工业企业4个。7个股份制企业股金总额1577.1万元,其中,全民企业股金1463.3万元、职工股金113.8万元,入股职工381人。1992年12月,绥滨农场制定《企业股份制试行办法》。该办法共分企业试行股份制的原则,试行股份制企业的范围,试行股份制的形式,股份制企业组建的审批程序,股份划分盈利分配与亏损处理,股份制企业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和企业试行股份制应注意的问题等6个部分,29条。1993年6月,绥滨农场将粮油加工厂挂面车间的改造扩建项目转改为股份制,在粮油加工厂内实行“一厂两制”。实行股份合作制,分为农场股、企业股和职工股。经过评估确认,粮油加工厂挂面车间共有资产67.2万元,其中,农场资产为47.2万元,企业资产为20万元。按1000元/股,将该车间所有资产定为672股,其中,农场172股,占25.6%;企业200股,占29.8%;职工300股,占44.6%。在制定并公布股份合作制章程的基础上,职工自愿认购股份,吸纳股金30万元。12月,粮油加工厂召开全体股东大会,正式宣布黑龙江省绥宝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绥宝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民主选举产生了董事会,推选出董事长兼公司经理,并由公司职工推举产生了监事会。实行股份合作制后,粮油加工厂挂面车间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800吨提高到2000吨,提高150%,产品远销大庆、大连等地。总局肯定了绥滨农场股份制改革经验。

  1993年9月,垦区产权制度改革座谈会在新华农场召开,会上交流了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与会人员参观和考察了新华农场改制后的12个企业。11月26日,总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加大力度、扩大试点、逐步规范、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首先在总局、管理局直属企业中进行试点。当年,转让企业3个,其中,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企业各1个,3个企业转让时账面固定资产净值89.4万元,转让增值15万元;4个企业兼并了5个企业,兼并企业净值85.6万元,被兼并企业净值78.5万元;11个企业试行股份制,其中,6个是股份合作企业,股金总额715万元,其中,公有股金603万元,占84.3%,职工股金112万元,占15.7%。另外5个是有限责任公司,出资金额达3414万元,其中,国有资金为1794万元,占52.5%;外单位出资1500万元,占43.9%;职工出资120万元,占3.5%。

  1994年,垦区股份制企业发展到63家,其中股份合作企业46家。宝泉岭、北安、九三管理局工商运建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超过20%。

  1995年,垦区股份制企业135家,其中,工业企业82家、商业企业8家、交通运输企业3家、建筑企业10家、物贸服务企业32家,共形成股本金35603.5万元。九三管理局有76%、宝泉岭管理局有40%、建三江管理局和绥化管理局有30%的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

  1996年,按照抓大放小、放开搞活和大中型企业公司化、小型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思路,加快了以出让产权或经营权为方向的放开小型企业的改革。实行股份制经营的企业169个,其中股份合作企业157个。169个股份制企业中,工业企业97个、商业企业12个、交通运输企业2个、建筑企业21个、物贸服务企业37个。通过兼并、拍卖、破产等方式共盘活存量资产61867万元。场办企业放开经营基本到位。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对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垦区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8年初,总局党委、总局下发《关于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和集团化改组的指导意见》《关于放活国有小企业实施意见》(黑垦发〔1998〕2号)。总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申立国为组长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层层建立推进落实组织体系。1月举办由农场副场长、体改办主任及部分企业负责人160余人参加的垦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论研讨班,黑龙江大学教授熊映梧、省体改委主任罗树青等专家为研讨班作了学术报告。3月,总局召开各分局党委书记、局长会议,强调要突出抓大放小,加快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步伐,推动二三产业发展。要通过出售、兼并、股份合作制、破产等方式,推进中小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竞价出售、先租后买、卖股结合等方式,推进中小企业民有民营的步伐。1998~1999年,共放开放活小企业1280家,占上年同期小企业总数的84%,其中,放活的工业小企业516家,占上年同期工业小企业总数的83%。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小企业达738家,占上年同期小企业的48.6%。其中,工业小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达393家,占上年同期工业小企业的63.5%。通过拍卖、兼并、破产、合并等形式的改革,使小企业由1517家减至1222家,共减少295家。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出售小企业收回国有资本1.53亿元。通过对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共形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股金总额10.89亿元,其中,国有股3.17亿元、法人股4.81亿元、外资股1.06亿元、个人股1.86亿元。通过兼并、租赁等手段,当年共盘活闲置资产2530万元,占上年闲置资产总额的28.5%。当年实行重组的小企业有29个,重组资产为2亿元。“抓大放小”“改管结合”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垦区经济的发展。

  2000年,对宝泉岭糖厂、赵光糖厂、双山糖厂实施政策性破产。3家企业于同年8月至10月分别进入法律破产程序,于2001年10月前全部破产终结,职工安置基本得到保障。3家糖厂总资产17254万元。3家糖厂破产共涉及职工7223人,其中,在职职工6386人(其中固定工5436人,合同工919人,工伤工残人员31人),遗孤遗属130人,离退休人员707人。核销银行呆坏账18212万元。3家糖厂破产申请到职工安置补助资金1.6亿余元。

  2000年10月,总局下发《关于深化垦区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垦发〔2000〕7号),采取出售产权、股份改造、租卖结合、分立经营和破产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总局成立了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总局党委书记王玉林、局长吕维峰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同年12月,总局配套下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直属工商运建服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操作程序》(黑垦局办文〔2000〕77号),对产权制度改革的准备、报批与审批、实施、总结与完善等每个步骤及其要求都做出明确规定。

  2000年,黑龙江省三江食品公司开始实施债转股工作。因资产评估的净资产为负值,导致了新公司未能设立。2000年11月14日,以国经贸产业〔2000〕1086号文件正式批准公司呈报的债转股方案和债转股协议。在此协议中,国务院批复黑龙江省三江食品公司债转股额为60521万元,其中,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为57742万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为2779万元。

  2001年1月,总局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操作指南》,对“七号文件”(《关于深化垦区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垦发2000年7号)作了详尽注解,汇集了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文件、相关法规政策、垦区实践经验和操作样本。据对164家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调查,实行拍卖的100家,进行股份改造的21家,实行租卖结合的31家,分立经营的4家,破产的9家。164家企业处置国有资产17.95亿元,退出国有资产17.53亿元,国有股权入股4171万元,出售拍卖资产所得收入11844万元;这些企业安置职工15010人,占在册职工总数的98%。其中,内部退养791人,退休301人,置换职工身份的8476人,保留职工身份的2395人,离岗安置3051人。农垦贸易集团公司是一家拥有40个企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由于体制和管理等原因,出现“纵向断、横向散、自相残杀、一片混乱”的局面,除粮油公司、石油燃料公司等少数几家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资不抵债,虚盈实亏,整个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176.6%。到2001年9月,这个集团公司在置换职工身份的基础上,实行股份经营6家、合作经营8家、租赁经营3家、分立3家、停业20家,安置职工身份1627人,集团公司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到2003年10月,国有企业由2000年的1018家减少到333家,退出68%。3.88万名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占职工总数的63%;累计盘活资产达80.6亿元。通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各种生产要素向具有管理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集聚,有效地实现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转移,从根本上改变了垦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国有资产经营范围广、国有企业效益不好的局面。一批企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垦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拉动力量,垦区国企面貌和内在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推动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造就一批优势企业。2003年,公司制企业达127户,比2000年增加67户,增长113.6%;公司制企业数量占全部1165家工商企业的10.9%,累计拥有资产总额78.6亿元,占全部工商企业资产总额的60.8%。其中,所有者权益22.3亿元,占全部净资产的68.2%;从业人员24396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9.9%。公司制企业资产总额在全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41.7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提高44.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提高24.5个百分点。其中,完达山乳业集团公司、九三油脂集团公司、商贸集团、小岭水泥厂等13户垦区重点骨干企业资产总额达到66.3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总额的51.3%;所有者权益18亿元,占全部企业的55.2%;推进了垦区所有制结构调整。四分之三的国有企业实现了民有民营或股份制经营,私营企业蓬勃发展。2003年,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已发展到617户,比2000年增加361户,增长141%。这些私企安置了1.45万人就业,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23.7%;明晰了产权关系,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2003年,工商运建服企业所有者权益为32.7亿元,比2000年增加14.7亿元,增长81.7%,其中,国有部分27.3亿元,比2000年增加12.3亿元,增长82%。

  到2005年,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构优、脱困、扶小”的总体工作思路,集中力量脱困,全力以赴构优,国企改革有序推进,工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完达山乳业集团公司与台湾统一集团公司合资合作取得进展,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完达山乳业集团公司于2005年7月14日与统一集团公司方的三家境内公司和境外股东Richkeen公司签署了《股东协议》《增资和购股协议》及《公司章程》。商务部于2005年12月1日颁发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的正式批准证书,批复同意公司增资扩股协议和公司章程等文件。

  到2005年底,原866户国有工业中小企业,扣除65户供电企业,已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企业793户,占99%;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的企业783户,占应退企业97.7%;累计退出国有资本17.4亿元,退出原国有总资产51.7亿元,占原国有总资产的78.6%。农机、制糖、煤炭等行业实现了整体退出;北安、九三、齐齐哈尔、绥化、哈尔滨等分局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资本退出基本到位。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1993年12月,总局下发《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黑垦发〔1993〕10号),明确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2月14日,总局向省体改委呈送《关于呈报省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的报告》(黑垦局呈〔1993〕144号),拟将浩良河化肥厂、佳木斯肉联厂、三江食品公司、宝泉岭农场和赵光农场5个单位列入省级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企业。总局于3月下发《关于成立总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领导小组的通知》(黑垦局办文〔1994〕18号),垦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开始启动。领导小组组长由总局局长刘文举担任,办公室设在总局体改委(政研室)。同年3月14日,由总局体改委(政研室)牵头,在佳木斯组织召开了垦区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研讨会。会后,经总局党委批准,宝泉岭农场、赵光农场、三江食品公司、浩良河化肥厂、建筑总公司、东海焦化厂6个单位为总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并按照农业部和省体改委的要求,分别呈报上述单位及八五四农场为农业部和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此后,总局组织人力深入试点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垦区企业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企业的历史债务沉重;政企分开较难,企业的政社负担过重;企业资金利润率较低,很难吸引垦区外企业法人股和职工个人股;企业社会保险费积累不足,缺少分离企业富余人员的有效办法;试点企业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对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和“公司法”,以及国家有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文件学习不够,缺乏企业改制转轨的紧迫感。

  到1995年初,垦区的试点工作宣教阶段结束,进入产权界定阶段,即清产核资阶段。1995年3月30日,农业部下发《关于印发〈农垦系统百家国有农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意见〉的通知》(农垦发〔1995〕5号),决定在农垦系统选择百家国有农场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试点内容主要包括:理顺产权关系,完善法人制度;确定试点农场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确立国有农场的公司组织形式;建立与完善公司内组织管理机构;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新的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工会工作和职工民主管理。1995年8月,农业部将绥滨、宝泉岭、八五四和赵光4个农场列为农业部农垦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随后,在总局试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4个试点农场开始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及配套改革方案。在抓好试点工作的同时,推进大中型工商运建服企业的公司化改制。

  1996年3月14日,总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宝泉岭农场召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方案》专家论证会,会议对绥滨、宝泉岭、八五四、赵光4个农场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方案及其子方案进行了专家论证。专家们认为,绥滨等4个农场的方案基本框架清晰、指导思想明确、可操作性强,并形成了《专家论证报告书》。3月,总局将申报材料呈报农业部。11月,农业部予以批复,原则同意绥滨等4家国有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方案,并责成总局组织实施。

  1997年3月,总局下发《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关于印发〈关于农业部批准绥滨等4家国有农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方案的推进意见〉的通知》(黑垦局发〔1997〕10号)。之后,总局召开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会议,试点工作全面展开。

  二、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造

  199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颁布,垦区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积极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目标的大中型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到1995年3月,有9家企业改造成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工业企业4家,商业企业2家,物资、交通和建筑企业各1家;9家公司制企业股本总额8817万元,其中国有股占90%以上。1996年3月,28家大中型工商运建服企业中,有12家进行了公司制改造,股本总额12311万元。6月,以完达山食品厂为基础,由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八五一一农场等10家农场共同出资组建黑龙江省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888万元。1997年,实行公司制的大中型工商运建服企业达到13家,比上年增加1家,股本总额30725万元,其中,国有股24101万元,占78.4%。在推进公司化的同时,大中型企业的产业化、集团化步伐加快,有11家实行了产加销一条龙联合经营,联合企业16家,连接农户1.7万户、5.2万人。部分公司制企业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初步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新三会”制度。

  1998年1月,总局党委、总局下发《关于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和集团化改组的指导意见》《关于放活国有小企业实施意见》的通知(黑垦发〔1998〕2号)。提出坚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和集团化改组,努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积极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改造,大多要改造成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既可以采取国有控股,其他经济成分参股,也允许其他经济成分控股。鼓励法人参股、吸引外资入股、出让产权引股、实行债权转股、法人交叉持股、无形资产折股、购并企业控股、企业上市募股;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总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申立国为组长的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落实领导小组,并层层建立推进落实组织体系。两个“意见”推动和规范了大中型企业公司化改造和公司制企业的运作。1998年11月,以赴香港上市为目标,由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独家发起设立的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1998年12月,八五一一等10家农场以其所属的乳业资产对黑龙江省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进行了增资,使公司注册资本增至7592万元,进一步壮大了公司竞争实力。至1999年3月,垦区实行公司制改造的工商运建服企业达21家,其中,有14家是垦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九三油脂化工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产业化战略壮大了实力,在当时大豆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实施反哺基地的政策,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大豆,有效地保护了基地、家庭农场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乳品行业的公司化集团化改造的效果也较明显,完达山、鹤王、飞鹤三家乳业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扩大广告宣传等方面均能够做到统筹规划、集中财力、统一运作,有力地带动了垦区以奶牛为主的畜牧业的发展。

  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提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政企分开与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等12个方面69条规范意见。10月31日,总局党委、总局下发《关于深化垦区国有工商运建服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垦发〔2000〕7号)。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推动了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的步伐。2000年底,通过对农垦贸易集团公司所属部分企业实施分立、重组,组建了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优化了流通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了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益。至2001年3月,垦区公司制企业已达到57家,比上年增加13家,其中,工业企业46家。公司的规模明显增大。公司制企业股本总额为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国家股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8%,法人股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个人股9939万元,比上年增长70%,外资股6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8%。

  2002年,总局对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存续农场“五分开”(业务、机构、人员、资产、财务)做了进一步部署和检查落实,将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16个分公司与所在农场彻底实行“五分开”,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了股份公司顺利上市。实现了垦区融资方式的历史性突破,为垦区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现管理体制创新闯出一条新路。2002年3月,垦区有公司制企业101家,比上年增加44家;股本总额10.64亿元,其中,国有股7.7亿元,占72.4%;法人股0.77亿元,占7%;个人股1.49亿元,占14%;外资股0.68亿元、占6.3%。

  2003年9月,总局下发《关于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北大荒集团内部管理的意见》(黑垦发〔2003〕8号),提出采取上市融资、股权出售、招商引资、员工持股等多种途径推进股权多元化,优化股权结构;依法理顺企业产权关系,明确出资人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企业制度创新,以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运行不规范、以行政手段干预企业经营等问题。

  到2005年,重点龙头企业建立多元股权结构取得阶段性成果。17家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入股、员工入股、期股配售等初步建立了多元的股权结构,部分企业一股独大的状况开始改变。据统计,7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股本18.92亿元,其中,基地农场入股4.1亿元,员工股份0.86亿元,分别占总股本的21.6%、4.5%。九三丰缘麦业、龙谊麦业、哈尔滨九三食品、乌苏里江米业等企业国有股权已退到50%以下,有的已全部退出。九三食品公司与韩国新星物产公司、建三江羊绒公司与鄂尔多斯两个新建项目起步合资建厂,真正实现了新企新制,为垦区重点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三、股份制公司上市

  1998年11月,经财政部和国家经贸委批准,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以其16家农场与种植业相关的资产和浩良河化肥厂与尿素生产相关的资产作为出资,独家发起注册设立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及股本总额116996万元。1999年1月,公司在香港发行H股未果,决定发行A股(即人民币普通股股票)。2002年3月29日,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北大荒,股票代码600598,首日开盘价7.71元。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重组成功及股票上市,标志着垦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也曾计划上市。2001年6月,经财政部和省经贸委批准,黑龙江省完达山企业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于6月28日,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注册登记。公司注册资本及股本总额为7782.4万元。2002年8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材料报送证监会接受审核,2003年4月18日获证监会审核通过。后来由于企业效益不佳,公司上市未果。到2005年,垦区成功上市公司仍只有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