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装备

第二节 农机装备



  一、旱田机械

  1985年,垦区开始淘汰东方红-54型履带拖拉机。1986年,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4319台,其中,履带拖拉机13885台,大中型机引农具11.9万台;联合收获机12502台,其中自走式收获机7776台;农用汽车3900台。基本能满足当时较低水平的农业生产。

  1988年,国务院决定将垦区的三江平原列为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新增各类农机具1.7万台(件)。

  1990年,全部用进口机械武装的二道河农场,266名农业工人使用50台大功率拖拉机、57台联合收获机和380台配套农具,种植1.74万公顷耕地,生产粮豆6.6万吨,公顷产量4500公斤,实现利润1540万元,人均生产粮豆24.87万公斤,人均创造利润5.8万元。

  1993年,垦区出台扶持政策购置东方红-802型、东方红-1002型、东方红-1202型履带拖拉机计3000台。当年,淘汰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2500台。

  1995年,利用外资从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引进农业机械249台,其中7800型大功率轮式拖拉机50台,450E/W条播机27台,2810型犁24台,9154型深松机26台。购置JL-1075型大功率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22台,嫩江机械厂生产的2BFG-9型大豆精播中耕机500台,白桦耕作机厂生产的2BJQ-6型气吸式精播机30台、玉米移栽机50台。当年,开始淘汰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

  1999年,利用日本政府贷款2亿美元项目资金,建设和实施“24111”工程。经过公开招标,从国外引进纽荷兰M-160型大功率轮式拖拉机363台,约翰·迪尔公司450型条播机477台,凯斯2366型大型自走轴流式联合收获机20台,玉米收获机39台;从国内购置东方红-1002型履带拖拉机1000台,JL-1075型联合收获机500台,大型平地机14台,深松机467台,总计2880台。

  2002年,农业部在友谊农场五分场二队组织实施精准农业试验示范项目,从凯斯公司引进STX375型375马力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1台,带卫星信号接收系统的2366型大型联合收获机1台,配套农具7台,进行了“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当年,淘汰东方红-75型履带拖拉机800台,各种农具5000台(件)。

  2003年,大西江农场从约翰·迪尔公司引进9520型450马力大功率橡胶履带拖拉机1台,295马力大型联合收获机1台,气吸式变量施肥播种机1台,大型自走式高地隙喷药机1台,卫星信号接收和样品数据记录处理设备以及相配套的处理软件,进行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对比试验示范,探索适合垦区的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模式,扩大了精准农业和保护性耕作面积。




  2004年,垦区建设和实施了53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项目,从美国引进世界先进的农业机械226台(件)。从国内购置大中型拖拉机3563台,配套农具1825台,大中型联合收获机931台。当年,淘汰大中型拖拉机1723台、联合收获机377台。

  2005年,垦区继续建设和实施69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项目,其中,52个旱田示范区农机设备,引进美国、芬兰农业机械162台(件);17个水田示范区的农机设备,在国内外购置和引进共1853台(件)。拥有旱田生产大中型拖拉机26775台,其中,100马力以上拖拉机4172台,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57954台(件),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1065台,机动割晒机6153台,载重汽车9058台,水旱田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92%。






  二、水田机械

  1985年,垦区水稻面积只有2.33万公顷,除耕整地外,育秧播种、插秧和收获主要靠手工劳动来完成。当时,只拥有延吉插秧机制造厂生产的机动水稻插秧机103台,其他水稻生产机械有东方红-40型轮式拖拉机72台,农用手扶拖拉机1164台,水稻收获机24台,水田耕整地机械均和旱田生产机械通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水田机械也发展起来。

  (一)育秧机械

  1986年,友谊农场从吉林省龙井机械制造厂购置9套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设备,开始试验。垦区部分机械厂也开始研发适应垦区特点的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由于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生产难度大、工艺要求严格,到1995年仍未研制成功。

  1996年,友谊农场从日本久保田公司引进3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进行对比试验。红兴隆机械厂、八五农场机械厂、八五八农场塑料厂和二九一农场机械厂开始研发生产全套或部分单机,在室内和田间进行了试验。

  1999年,垦区利用外资建设100个水田机械化生产队,从日本久保田公司引进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100套。

  2000年,总局组织农机和水稻专家对引进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和红兴隆机械厂生产的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八五农场机械厂生产的水稻秧床播种机和气吸式水稻钵育精播机、八五八农场塑料厂和二九一农场机械厂生产的水稻育秧手动式秧田播种机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和鉴评,决定大面积推广应用二九一农场修造厂和八五八农场塑料厂生产的水稻育秧手动式秧田播种机。

  2001~2004年,垦区购置水稻育秧手动式秧田播种机17750台。到2005年,拥有水稻育秧手动式秧田播种机25000台,水稻育秧秧田播种机械化率达90%。

  (二)耕整地机械

  1986年初,水田浅翻和整地动力机械有东方红-54/75型履带拖拉机,配套农具主要是五铧犁、旋耕机、平地机,基本和旱田生产机械通用。存在主要问题是耗能高,作业质量差。当年,购置手扶拖拉机233台。1990年,购置小型轮式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1272台。

  1995~1996年,总局先后购置中小型轮式拖拉机4748台和4800台,这些拖拉机是用于水田耕整地较理想的动力机械,逐步替代了履带式拖拉机。1996年,增加中小型配套农具6300台(件)。

  1999年,购置上海拖拉机厂生产的SH-654型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600台,搅浆整地平地机400台,中小型配套农具4300台(件)。

  2001年,购置中型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800台,激光平地机70台,塑料池梗70万延长米。中型四轮驱动轮式拖拉机发动机功率适宜,水田通过性能好,农闲时还可从事运输,受到职工普遍欢迎。
  2005年,购置中小型轮式拖拉机1513台,配套农具3100台(件)。拥有水田用中小型轮式拖拉机30240台,小型配套农具40528台(件)。水田耕整地机械化率达95%。

  (三)插秧机械

  水稻机械插秧效率高、质量好、劳动强度低。1986年初,垦区拥有机动水稻插秧机482台,均为延吉插秧机制造厂生产的2ZT-9356型。该机总幅宽1.8米,6行,生产率0.13~0.2公顷/小时,插秧质量好。

  1988年,垦区开始使用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机动水稻插秧机。该机总幅宽1.8米,6行,生产率在0.13~0.2公顷/小时,插秧质量基本满足农艺要求。1995年,拥有机动水稻插秧机4128台。

  1998年,拥有机动水稻插秧机13929台,其中延吉插秧机制造厂和依兰收获机械厂生产的机动水稻插秧机各占一半。2002年,引进韩国生产的步进式插秧机934台,该机插秧速度0.34~0.74米/秒,行驶速度为1.44米/秒。该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比较大,且每台价格1.5万元,比国产的高0.5万元。2003年,从国外引进4行步进式水稻插秧机1700台,购置国产机动水稻插秧机3498台。当年,依兰收获机械厂停止生产机动水稻插秧机。

  2005年末,垦区拥有机动水稻插秧机29546台(不含报废台数),其中80%是吉林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使用和拥有量最多的是吉林延吉插秧机制造厂(延吉插秧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2ZT-9356B型、2ZT-7358B型和依兰收获机厂生产的2ZZ-6A型普通6行乘坐式机动水稻插秧机。水稻机械插秧机械化率达84%。

  (四)收获机械

  1986年,水稻收获主要用的机型是吉林四平联合收获机厂生产的东风-5型、东风-90型联合收获机和引进民主德国E-512和E-514联合收获机。但由于以上收获机收获损失率大于7%(国家标准≤3.5%),谷外糙米率高于6%(国家标准≤2%),只好采取人工收割晾晒后用脱谷机脱谷或用收获机进行脱谷的方法。

  1995年,垦区水稻面积17.8万公顷,拥有水稻专用收获机640台,佳木斯联合收获机厂生产的JDL1055、JDL1065型联合收获机2500台,机械收获面积占35%。但JDL1055、JDL1065型系列收获机收获损失率大于6%,破碎率高于5%,不宜大面积作业。同年12月,垦区对水稻种植面积超过0.67万公顷(1万亩)的查哈阳农场(1.39万公顷)、兴凯湖农场(1.2万公顷)、友谊农场(0.9万顷)和新华农场(0.72万顷)分别奖励手扶拖拉机和机动水稻插秧机各1台,作为农场领导种植水稻试验示范田专用。

  1999年,经过公开招标,总局从美国引进2366型轴流式稻麦两用联合收获机20台,日本和韩国半喂入水稻收获机100台;购置国产佳联JDL1075联合收获机500台。这批收获机除了佳联JDL1075型联合收获机外,其他收获机收获水稻总损失率和谷外糙米率均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新粮标准,比较适合垦区水稻收获。2002年,购置半喂入水稻收获机94台,中小型全喂入收获机69台。2003年,购置佳联JDL3060型稻麦两用收获机1200台,半喂入水稻收获机139台,佳联JDL3518CTS型大型稻麦两用联合收获机110台。2004年,从国外引进大中型水稻收获机900台。

  2005年,完成自走式联合收获机收获水稻双轴流滚筒改装101台。改装后的联合收获机总损失率由7%降到1%;谷外糙米率由6%降到0.5%,完全符合国家新粮标准。当年,从国外引进水稻专用大中型收获机224台。水稻收获机械化率达79%,水稻生产田间耕、种(栽)、收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86%。




  三、仓储设备

  1985年,多数农牧场收获的粮食只能靠自然晾晒后仓储在土粮仓或子中。

  1986年,垦区组织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研所、迎春机械厂、依兰收获机械厂等11个单位组成东方联合体,开始研制、设计、金属粮食仓储设备。1988年,东方联合体生产了容积为1800吨的金属粮仓。1989年,引进嫩江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5HC系列谷物烘贮仓。至1990年,有金属粮仓1157座,粮食仓储量达27.38万吨。

  1993年,引进嫩江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BCZ-300吨和BCP-500吨金属粮仓。该产品具有锥底、平底仓自重轻、强度高、安装工期短、维修方便、造价低、使用时间长等特点。

  1996年,引进TSC700-2500吨系列全截面通风仓。该产品采用机械式出仓绞龙出粮,扫仓靠绞龙清仓,仓底通风系采用全截面筛板通风,通风均匀不留死角,可代替低温烘干仓,干燥小水分谷物,使用效果更好。

  至2000年,有金属粮仓1632座,粮食仓储能力达210.3万吨。

  截至2005年,垦区有容积1800吨的金属粮仓1877座,年粮食仓储能力达353万吨,占粮食总产的35.3%,完全满足粮食仓储安全的需要。

  四、农用飞机

  1985年5月,总局农业航空实验站组建,共有工作人员32名,其中,站领导3名,飞行员8名,机械师8名,农艺师2名。当年,根据中国和澳大利亚政府技术合作协定,澳大利亚政府无偿援助该国生产的农用飞机“空中农夫”4架和美国生产的双座通讯教练机“赛斯纳”185型1架,药车、工具车等专用车辆15台。实验期间,澳方负责航材供应、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农业航空实验站成立后主要任务是完成总局乃至全省农作物追肥、防治病虫害、护林防火和抗洪抢险等。

  1988年,从波兰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动机功率1000马力、载药量1500公斤的M-18型农用飞机5架。1992年,各农牧场对农用飞机需求量增大,但由于国家民航用于农业飞行的Y-5型飞机状态老化、严重超期服役,到垦区从事农业航空的几家地方航空公司纷纷转轨,农用飞机的需求缺口加大。面对此种情况,垦区继续加大对总局农业航空站的投入,农业航空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3年,航空站改称黑龙江龙垦通用航空公司(保留农业航空站牌子)。10月1日,出动1架GA-200型飞机在佳木斯佳东机场参加护林防火巡护。1993~1994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GA-200型农用飞机9架。1996年,购置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N-5A型农用飞机2架,拥有农用飞机21架。出动3架M-18型农用飞机与其他航空公司的1架Y-5型农用飞机相互配合,参加了在嫩江、左利坤河和内蒙古等林区机群洒液灭火,突出显示了对100公里半径火区内的灭火作用和200公里半径火区的控制作用。1997年,出动5架M-18型农用飞机参加大兴安岭林区的护林灭火作业。总局明确农机处为垦区农业航空管理部门,扭转了农业航空管理长期处于无头、无序状态。

  1998年,到垦区从事农业航化作业的公司达到8家,比1997年增加4家。虽然垦区遭到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农业航化作业,但各航空公司投入垦区的飞机数量仍有较大增加。从此,困扰垦区几十年的租用飞机的“大老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年,由农航站副站长张泽忠、培训科科长刘警卫驾驶Y-11型3861号机组赴齐齐哈尔机场,执行抗洪抢险救灾任务。

  2001年,购置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Y-11型农用飞机2架。2004年,购置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Y-5B型农用飞机2架和Y-12E型商务飞机1架。Y-12E型商务飞机性能先进,主要用于人工降雨、防雹和执行紧急特殊公务,价值高达2000万元。

  2005年末,垦区年航化作业面积突破66.7万公顷,比“九五”时期增长了1倍。龙垦通用航空公司拥有7种飞机机型31架和165名工作人员。其中,飞行员36名,机械师4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23名,其中,一级飞行员13名,高级工程师4名,高级农艺师3名;中级职称的32名,其中,二级飞行员10名,工程师15名,农艺师5名。有农用机场56处,飞机库0.528万平方米,停机坪1.5万平方米,水泥跑道5.15万平方米,指挥楼562平方米,油料库350平方米。可完成飞机播种、施肥、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除草、防治农林业病虫害、草原灭鼠、防治卫生害虫、航空护林、航空摄影、气象勘测、科学实验、城市防疫、人工增雨等项作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通用航空公司。




  五、其他机械

  (一)玉米青贮机械

  1994年以前,垦区玉米青贮、牧草等作物机械基本属于空白。1995年,拥有赵光机械厂生产的单行牵引式玉米青贮收获机91台,年提供玉米青贮13万吨,只满足总需求量的62%。当时,这种玉米青贮收获机效率低(正常情况下班效2公顷),可靠性差,故障多,时间利用率不足60%,需选用新型玉米青贮收获机械。2000年11月,总局组织由发改委、农机局、畜牧局等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到国内外考察,最后选定价格合理、性能可靠、时间利用率可达98%、班效5.33公顷的荷兰产MH90S-TWIN型双行牵引式玉米青贮收获机。2001年,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购置了1台玉米青贮收获机,在八五一一农场进行了生产试验。2002年,格球山农场从美国纽荷兰公司引进一台大型自走式青贮玉米收获机进行示范试验。2002~2005年,从荷兰引进双行牵引式玉米青贮收获机共288台。

  到2005年末,垦区共拥有玉米青贮收获机583台,年玉米青贮收获能力达253万吨,满足了发展养奶牛的需要。黑龙江农垦天阳农机有限公司是荷兰格兰公司授权在中国唯一的进口双行牵引式玉米青贮收获机的销售和服务商,保证了垦区进口玉米贮收获机的使用、保养、维修和零配件的供应。

  (二)马铃薯机械

  2005年以前,马铃薯机械处于空白。2005年,齐齐哈尔黑龙江北大荒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克山农场马铃薯产业公司农机服中心成立,从美国、德国、荷兰引进了先进的马铃薯种、管、收获机械,包括4行牵引式播种机、牵引式收获机、培土中耕机、倒行机、杀秧机共计52台,垦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开始起步。

  六、现代农机装备试验、示范区

  1983~1988年,垦区共引进具有国外80年代水平的先进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2813台(件),装备了20万公顷新开发耕地。1999年,引进1771台(件)农业机械,实施了“24111”工程。经过几次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农机装备程度不断提高。

  2001年,八五二农场七分场成立沃野机耕联合体,拥有个人更新的东方红-1002拖拉机11台,配齐了整地、播种、中耕管理等新农具。四分场成立军垦农机收获联合体,拥有个人购买的3518CTS联合收获机4台。当年,沃野机耕联合体进行深松0.43万公顷、耙地0.1万公顷,即机耕联合体每个机车平均耕作484公顷,拖拉机手仅秋收期间最多获利7.15万元,平均获利5.72万元。军垦农机收获联合体仅用10天时间就收获水稻480公顷,平均每台机车完成收获120公顷;还完成了分场80公顷大豆、20公顷玉米的收获任务,收获机手最多获利8.56万元。由于生产队、分场和农场加强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动大型机具,在最佳时机、最短时间完成各项农业生产任务,解决了过去旧机械技术状态差、故障多、油耗大和维修成本高的问题。为推进规模经营,垦区先后总结推广了八五二农场农机联合体、大西江农场规模组合、七星泡农场和尖山农场大机群作业的经验,鼓励发展农机大户,以机带地,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2004年,为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垦区实施建设了53个旱田现代农机装备试验区项目。采取国内外公开招标办法,从约翰·迪尔公司和凯斯公司引进了世界最先进的农业机械226台(件),其中,150~450马力大功率轮式拖拉机155台,大型配套农具61台,250~450大功率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0台。试验区分布在9个分局的47个农场,负担耕地11.2万公顷。当年1月,通过公开形式进行了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采购项目招标。约翰·迪尔公司通过东北地区经销商哈尔滨动力科技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投标,中标的农业装备有JD7820型轮式拖拉机90台,JD8420型轮式拖拉机28台,JD8420T型橡胶履带拖拉机7台,JD9320型轮式拖拉机3台,JD9320T型橡胶履带拖拉机1台,JD9520型轮式拖拉机1台,JD9520T型橡胶履带拖拉机1台,JD2700型复式整地机1台,JD512型复式整地机1台,JD2210/200型耕耘机2台,JD9660STS型联合收获机6台,大豆挠性割台6台,玉米割台6台,小麦捡拾台2台。首批126台大功率拖拉机于4月底抵大连港,5月8日驶入哈尔滨。5月10日,垦区在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举行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装备工程启动仪式大会。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总局领导和部分分局、农牧场的代表,20多家国内新闻单位的记者共1000余人参加,各大新闻媒体作了报道。这批设备于5月15日全部到达农牧场,通过一个农业生产周期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约翰·迪尔7820型(JD-7820型)拖拉机是当时约翰·迪尔公司7020系列拖拉机中的最新产品,耗油250克/千瓦·小时,最大扭矩676牛顿·米,发动机悬挂梁窄,转弯半径5.3米,驾驶室视野开阔,发动机前移,起到前配重的作用,前翻式机盖,维修保养方便。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适于大面积和高速作业,选配的农具广泛。450马力拖拉机复式作业一次可达播种状态,松土深度35厘米,一个班次(10小时)作业33~60公顷,节油20%~30%。用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整地,复式作业,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受到广大职工的好评。一部分拖拉机还到周边农村进行了跨区作业示范,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2005年,垦区继续建设和实施69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其中,52个旱田示范区分布在9个分局,负担耕地11.33万公顷;17个水田示范区分布在4个分局的17个农场,负担耕地2.33万公顷。进口的农机设备在垦区采购中心采取国际招标形式,从约翰·迪尔公司、凯斯公司和芬兰维美德公司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农业机械162台(件),其中,500马力特大功率轮式拖拉机9台,287~375马力大功率轮式拖拉机59台,280马力大功率自走式联合收获机16台,大型配套农具95台。17个水田示范区,购置了国内外水田生产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1853台(件)。这些农机设备的引进和购置,使垦区大面积旱田生产农机装备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和飞跃,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垦区农机装备科技水平,探索出了垦区旱田生产农机化发展方向,也为搞好垦区水田生产在国内农机选型配套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