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质量技术监督
第九节 质量技术监督
1990年以前,垦区的标准、计量、质量工作由挂靠到总局工业局的质量管理协会承担。负责垦区企业产品申报省、部级优质产品,评选垦区优质产品,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质量、计量、标准化定升级审核发证工作。1991年,农场总局技术监督局成立,省技术监督局只赋予了总局技术监督局管理职能。1994年12月,省技术监督局赋予垦区技术监督系统流通领域行政执法职能。2000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技术监督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质量工作
(一)质量监督
1992年,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和省政府《关于严厉打击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的通知》精神,总局成立“打假扫劣”领导小组,下设打假办公室。各管理局也成立了“打假扫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开展查处活动。年底,共查处假冒伪劣商品价值约190万元。
1995年初,垦区两级技术监督局开展了流通领域执法工作,重点对关系到垦区工农业生产的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配件)、燃油及燃油助燃、增效剂等生产资料,关系到职工群众生活的食盐、烟酒、罐头等日用消费品开展监督检查。年底,查处伪劣商品15类3800件,查处案件93件,违法涉案金额1355万元。其中,不合格柴(汽)油助燃剂总价值980万元;水泥下水管道质量问题,价值65万元;甜菜收购站伪造计量数据,坑害菜农利益案,违法金额25万元;不合格东方红54/75喷油嘴价值20万元。1996年,以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黑窝点为重点,开展联合打假活动,出动执法人员672人次,检查308家商店,30个集市,90个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部门,现场处罚174家经销单位,端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窝点3个。总标值达1895万元,查出劣质商品351.4万元。1997年,在流通领域开展了打假扫劣活动,全局共出动350人次,检查商品及定量包装品总标值1459万元,检查商业企业、物资贸易部门737家,检查集贸市场40个,检查商品5121批次。商品质量合格率78.4%,商品标签合格率84.8%,定量包装商品合格率76%。查获假冒伪劣商品总价值456.46万元,罚没款14.24万元。端掉制售假冒商品窝点5个,移送司法机关的大案要案1起。
1998年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出现了山西假酒伤人事件,总局技术监督局要求各分局技术监督局严肃查处,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播报消息,提醒广大消费者不要上当。据统计,此次战役,垦区共查处包括茅贡酒在内的各种牌号的山西假酒1776瓶。1999年,根据省技术监督局“五个一批、三大战役”精神,全局共出动执法人员528人次,检查集贸市场、商业、物资等部门882个,食杂店、摊点5200个。查处销售伪劣商品经销部门158家,摊点67个,共查获伪劣商品标值200余万元。
2000年,共出动技术监督执法人员342人次,检查集贸市场、商业网点、物资等部门527家,检查商品货值1440万元,查获伪劣商品标值16.7万元。销毁伪劣商品价值2万元,捣毁制假窝点4家。在八五三农场粮食加工厂查处了一起因热风炉材质不合格,在使用过程中部件开裂,造成烘干机内140吨水稻(价值15万元)被烧的恶性案件,经过技术监督部门的工作,使工厂的损失得到赔偿。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对防“非典”用品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46人次,对采购、经销、使用防“非典”用品的单位进行了一次全面排查,查封哈尔滨化工化学试剂厂生产的伪劣消毒液222瓶525公斤,劣质口罩22件,已售出的产品限期追回,全部予以没收销毁。
2004年初,全国一些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引起了民众的恐慌。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部署,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与总局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办公室联合对所辖区域内的禽类养殖及加工企业冷库的库存冷冻禽类产品进行了调查和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52人次,检查禽类加工场所、冷库、集贸市场、销售摊点90家,重点检查生产加工企业的进货渠道及所采购的防治禽流感的药品和物资的渠道,并对有关原材料实行统一标准采购,有效地控制禽流感疫情流入垦区。4月,安徽省阜阳地区发生了劣质奶粉致使婴幼儿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死亡事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奶粉质量大检查中,发现有9家生产不合格奶粉的企业涉嫌是农垦企业。按照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总局领导的指示,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一方面对垦区所有乳制品生产企业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涉嫌的9家乳品生产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在调查取证过程中,农垦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人员反复多次深入可能涉及的企业或地区查工商注册、生产记录、原料来源、销售账目、运输凭证、发货单据、产品质量状况等。调查结果只有哈尔滨雪田乳品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属于有问题的企业。而雁窝岛集团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幼儿奶粉,全部为合格产品,为企业澄清了产品质量问题。另外7家企业经反复多次调查结果为非垦区企业。
2005年,垦区加大了食品监督抽查力度,突出对大米、小麦粉、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人民群众消费量大的产品进行重点抽查,全年共抽查200余批次,均未发现不合格产品。到2005年底,垦区有432家企业获得28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书。
(二)质量管理
1990年以前,质量工作由总局工业局负责管理,主要是开展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电视教育(简称TQC电教)、质量管理小组(简称QC小组)活动,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定升级评审考核,优质产品评选等项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底,企业参加TQC电教统考人员达到4.5万人,有178个企业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三级以上定升级验收,有22个QC小组被评为省级优秀QC小组,2个QC小组被评为国家和部级优秀QC小组。有3个企业7种产品被评为国家银质奖,有89种产品获得农业部优质产品奖,有100种产品获得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
1991年,总局技术监督局成立后,质量管理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1.准产证工作。1991年,黑龙江省分别对饮料、调味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饲料、糕点等产品由技术监督部门审核发准产证。1995年,垦区质量技术监督实行地方准产证制度,根据实施准产证管理的产品所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帮助企业做好申报准产证工作。到2005年底,垦区有300多家企业办理了准产证。
2.名牌战略。2001年,国家、黑龙江省启动了名牌战略。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部署,每两年评选一次省名牌,并向国家推荐名牌产品。2001年,垦区有8家企业的8种产品获得省名牌产品称号。2002年,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完达山牌奶粉获国家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称号。2003年,有10个企业10种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2004年,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的“北大荒大米”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省政府奖励企业50万元。2005年,状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大磨牌”豆粉、龙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龙王牌”豆粉、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液态奶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省政府分别奖励企业100万元。另有23个产品获省名牌产品称号。到2005年,垦区有6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41种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个企业获国家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1个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3.申报质量管理奖。2002年,黑龙江省决定开展“黑龙江省质量管理奖”评审活动,垦区组织企业开展申报推荐工作。2002年,完达山乳品股份有限公司获省质量管理奖企业,同时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完达山乳品股份有限公司、九三油脂化工厂、北大荒酿酒集团、龙谊麦业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7人获省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和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获省质量管理奖企业,完达山乳品股份有限公司等7个单位获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巩军、赵建军等13人获省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称号。
4.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2002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决定,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垦区贯彻落实此制度,到2005年底,垦区有432家企业获得28类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证书。
二、计量工作
(一)计量管理
1984年6月,国家计量局颁发《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办法(试行)》和《工业企业计量工作定级升级评分标准》,对企业计量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985年,有佳木斯肉类联合加工厂、浩良河化肥厂、九三乳品厂和八五○农场卫星糖厂等4家企业获得二级计量合格证书。1986~1990年,大部分企业完成了计量定级升级工作。
2004年,垦区制订《垦区中小企业计量体系建设规划》,重点是用3年的时间,帮助指导格球山乳业有限公司、龙王食品有限公司等19家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定量包装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计量体系确认工作。按照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部署,对眼镜制配企业、加油站、集贸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查清有眼镜制配企业26家,加油站126个,集贸市场56个。根据调查,组织宣传贯彻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加油站计量监督管理办法》《集贸市场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个计量规章,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搞计量欺诈,消费者依法自觉维权。各分局质量技术监督人员深入眼镜制配店、加油站、集贸市场,帮助指导建立健全计量管理制度,配备计量管理人员,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台账,督促其按时送检,使经营者的计量法制意识显著提高。
到2005年底,垦区先后有56家企业获得计量合格确认证书。
(二)计量标准
1986年,垦区企业建有计量室,确立了长度、温度、力学、电学等计量标准。这些计量标准的建立满足了企业生产的一般需要。1992年,总局测绘局(挂靠农垦设计院)建立测绘·517·
黑龙江省志·农垦志仪器检定站,由省技术监督局授权在垦区范围内开展测绘仪器检定工作。1995年,黑龙江农垦能源计量检定测试中心成立(挂靠总局能源办),该中心共建立燃油加油机、储油罐、电能表检定装置等三项计量标准,对垦区的能源计量器具开展检定工作。1996年,省技术监督局下发《关于农场企业建立计量标准的意见》(黑技监计〔1996〕43号文件),确认农场作为企业法人单位,建立企业最高计量标准。2001年,红兴隆、宝泉岭、建三江、九三等分局电业局及赵光农场电业科、和平牧场电业科的电能表、电三表、电流、电压互感器检定装置等企业最高计量标准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考核验收。2005年,共有八五二、二九一等14个农场建立了衡器、天平、容重器等37项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在农场范围内开展量值传递工作。
(三)计量认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技术监督局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简称质检机构)实行计量认证考核制度。2000年,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分国家和省两个级别。垦区各行业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经过计量认证后,对各项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数据,具备法律效力。到2005年底,垦区共建有农业部(佳木斯)食品检测中心、农业部(哈尔滨)乳品检测中心、农业部北方能源检测中心、农业部干燥设备检测中心、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品检测中心、农业部种子质量检测中心6个部级质检机构,其中有4家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黑龙江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二站(挂靠农垦科学院)作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法定授权站获得省级质检机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双认证。农垦环境监测中心(挂靠农垦科学院)、农垦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挂靠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等35个质检机构通过省级计量认证。
(四)计量监督
垦区计量监督工作重点是流通领域。2000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部署计量工作“390”计划,即利用3年时间,通过监督检查,治理整顿,使市场上销售的眼镜、定量包装商品和在用的六种重点计量器具(水表、电能表、煤气表、衡器、出租车计价器、燃油加油机等)抽查合格率达到90%。实施“光明工程”对眼镜制配场所的在用计量器具和验光、配镜人员资质进行监督检查,对眼镜店开展计量合格确认工作。垦区共有眼镜店26家,其中经过计量合格确认的有4家。获验光师资质的6人,获眼镜计量检测员资质的19人。271家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建立了计量管理档案。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2〕15号、国办发〔2002〕18号文件下发通知,在全国开展集贸市场和加油站的专项整治工作,垦区对62个集贸市场和101个加油站的计量器具及商品量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检查结果,80%的集贸市场和加油站都能守法经营,对有问题的集贸市场和加油站,督促其设立公平秤,对销售商品、油品计量偏差超过国家有关规定的责令改正,对缺斤少两利用计量器具作弊,坑害消费者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处理。
2004、2005年,垦区重点开展了强制检定计量单位大检查。共检查生产企业213家,经销企业109家,超市73家,集贸市场56家,大中小学校117家,广播电视部门9家,报社1家。检查中发现,中小学自编辅导教材中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现象较为普遍,个别广播电视部门在新闻报道中对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量”的单位,还有用“亩”“斤”等非法定计量单位,少数超市物价标签上有使用“斤”作质量单位的情况,定量包装商品未发现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现象。通过检查,提高了企业的法制计量意识,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宣传教育并限期整改。
三、标准化工作
(一)标准化管理
1989年,垦区根据省里的指示,工业企业开展标准化定、升级活动。1991年,国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要求停止对企业的一些评审活动,垦区此项活动随即停止。到1992年初,有59家企业通过标准化4级以上考核。2005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开展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确认工作。经过企业的申报以及对企业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的分析评价,总局上报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单位,得到批准。
(二)标准备案
1995年,省技术监督局赋予垦区技术监督系统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职能。1995~2000年,多次举办GB/T1.1、GB/T1.3标准培训班,培训企业标准化工作人员2000人次。到2005年底,总局、分局两级技术监督局受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867项,其中,食品357项,农业374项,其他类136项,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
(三)标准实施与监督
1995年6月,总局根据国家颁发的《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重点检查了167家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标签合格率70%,对不合格食品标签的生产或销售企业采取了限期整改措施。
1996年,开展了对国家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了商品条码、国旗、信封、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饲料标签等标准的执行情况。生产和销售及公共场所的标准执行合格率达80%以上。12月,省技术监督局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消灭无标生产活动,实行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登记注册制度,总局技术监督局下发《关于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的通知》。1997年,各分局根据《通知》精神,深入企业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为企业办理标准登记注册证500个,登记标准1400多项。通过对各生产企业产品执行标准情况的普查、登记注册、监督检查等项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无标生产企业采取了限期整改措施,情节严重的给予罚款。到2001年,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从68%提高到95%,其中,执行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产品占64.03%,地方标准占1.23%,企业标准占34.74%。
2004年7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对已备案的842项企业标准进行清理,现行有效的标准426项,重新修订的标准122项,作废的标准292项。
2005年,根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加强食品生产企业工作的通知》要求,总局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垦区有食品生产企业528家,产品851个,所有产品均按标准生产,其中,执行国家标准的产品481个,执行行业标准的产品107个,执行地方标准的产品4个,执行企业标准的产品260个。还对70家生产企业357项企业标准进行了清理,对不符合强制性标准和准入标准要求的和超过备案期限的149项标准给以取消作废。通过清理标准,提升了企业执行标准的水平,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质量。
(四)采用国际标准
1993年,国家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由于垦区的生产企业大部分是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能采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限。1995年,三江食品公司生产的大豆精炼油和大豆分离蛋白两项产品采用了美国标准,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采标验收。到2005年,6个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兴凯湖造纸厂生产的瓦楞纸,以及原来4个糖厂生产的白砂糖都采用了国际标准。
(五)农业标准化
1.制定农业标准。1986年,垦区已有耕作质量标准、种子质量标准、黑龙江大豆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垦区出口大豆产品等系列标准。20世纪90年代,相继制定了黑龙江垦区小麦、玉米、甜菜、油菜栽培技术规程、黑龙江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程、春油菜栽培技术规程等。1998年,《春油菜栽培技术规程》被评为省技术监督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0年,根据农业部要求,总局组织申报了2000~2005年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20余项。
2004年,由总局农业部门制定的《白角瓜覆膜栽培技术规程》《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规程》和《寒地水稻叶龄生育诊断技术规程》三项农产品技术规程列入省地方标准制定计划。2005年这三项农产品技术规程通过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审定,并发布实施。同时申报了15项农业地方标准制定计划。
2.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96年,为了开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生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全国建立了60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黑龙江省是全国60个示范区中唯一的省级示范区,省技术监督局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10个区县作为省里的示范区,总局被列为其中之一。总局按要求建立了3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即普阳农场小麦示范区、勤得利农场大豆示范区、二龙山农场油菜示范区。经过3年的运作,1998年,总局圆满完成了省技监局对总局示范区下达的工作目标。3个示范区都制定了种、管、收、加工、销售各环节的配套标准,建立了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促进了“两高一优一低”(高产、高效、优质、低耗)农业的发展进程,示范区的作物产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所提高。普阳农场的小麦产量比示范前增长了57%,示范户人均收入增加60%;二龙山农场的油菜产量增长29.7%,人均年收入增长23.7%;勤得利农场的大豆产量增长了10.6%,人均收入增加30%。1998年,普阳农场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列入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场生产管理部门与技术监督部门共同编写了各类农业农机作业标准和操作规程,完善了标准管理体系和监督体系。经过3年的建设,主要农作物水稻单产每公顷增长了11.9%,小麦单产每公顷增长37.6%。2001年8月,由省技术监督局组成的验收组对普阳农场示范区进行考核验收,对示范效果给予很高评价,根据考核标准,普阳农场以97分的成绩通过验收。
2001年,八五一一农场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奶牛标准化示范区,这也是垦区第一个养殖业示范区。农场从奶牛场的建设及环境监控到奶牛的饲养管理各环节都制定了标准,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使八五一一农场奶牛示范区水准不断提高。经过3年建设,奶牛存栏由7223头发展到1万头,增长38.4%,其中,成母牛增长42.5%,鲜奶产量增长48.2%,泌乳牛平均单产提高6%。2003年9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的专家对八五一一奶牛示范区进行考核验收,以98分的成绩通过验收。
2003年10月,红兴隆分局优质啤麦生产标准化和九三分局高油高蛋白大豆种植标准化被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4年,富裕牧场的圆葱、珠葱,肇源农场的绿色水稻,宝泉岭肉业有限公司的生猪饲养3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2005年,这3个项目被列为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至此,垦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已由四大常规作物向特色型、经济型作物推广,更广泛地发挥了标准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005年9月,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情况统计的通知》要求,垦区对所属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进行了自查,结果各项均已达标。
四、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1986年,农场总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共设10个所,主管部门为总局劳动工资处,级别为科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负责垦区锅炉压力容器的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以及安全阀校验、无损检测和锅炉水质监测,司炉工培训等工作。1987年,省劳动局根据省人大颁发的《劳动安全监察条例》,为垦区下放了部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权,垦区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工作基本理顺。1988年,总局锅检所编制增加为96人。
2000年7月,农垦总局机构改革,由总局劳动局管理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职能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等)”职能划转到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锅炉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2001年5月,总局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并入总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各分局劳动局所属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科(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所陆续并入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2001年6月~2002年11月,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和省质监局关于开展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普查登记与安全运行治理整顿有关文件要求,总局锅炉压力容器监察、检验部门在垦区开展了气瓶和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及“锅容管持”普查工作。基本查清了垦区内的在用锅炉、压力容器及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掌握了设备的安全技术状况,整顿、治理并督促设备使用单位消除了安全隐患,严厉查处了违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和检验等不安全行为,为提高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2003年,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气瓶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的通知》部署,在宣传贯彻《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同时,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开展压力管道专项普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气瓶、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建立了普查整治组织机构,制订了实施方案,开展了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和气瓶普查,同时进行产权转移。到2004年8月,全局共出动120人次,走遍105个农(牧)场、1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完成了压力管道普查整治工作,共普查132家产权单位的各类在用压力管道1340条,总长度10.95公里,全部经过了在线检验和安装监督检查,并将数据录入了计算机。
2005年,加大对特种设备的检验力度和监察力度,垦区特种设备检验率均达100%。采取全面检查、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形式,对辖区内的特种设备开展了多次现场监察,重点检查了商服、娱乐场所和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小型常压锅炉,安全等级差的压力容器,不断消除事故隐患。共组织专项检查28次重点抽查6次。在检查中,共查出隐患57处,下发整改通知书39份,通过现场安全监察,使设备使用单位安全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加大了特种设备的安装、修理、监督检查的把关力度,对其每个环节实行逐级上报审批,通过总局、分局、农场三级安全监察机构层层把关,对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严格履行告知(备案)审批手续,全年维修、移装、安装锅炉56台、压力容器34台、电梯(起重机)7台,报停锅炉29台、压力容器41台。
2005年,随着垦区事业单位改革,农垦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由原来的10个整合为1个检验机构,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特种设备检验所,编制改为89人,下设8个分所。总局特种设备检验所有职工5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24人,助理工程师6人;锅炉和压力容器高级检验师各11人,锅炉检验员36人,压力容器检验员27人,压力管道检验员15人,办公室面积2200平方米,检验检测用仪器设备134台套。总局特种设备检验所重新修订编制了特种设备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购置了出具检验报告的计算机,实现了微机化报告管理。
总局锅检所承担着垦区1257台锅炉、2272台压力容器、11千米压力管道,2597只安全阀的检测检验任务。1986~2005年,共检验锅炉34589台次,压力容器34859台次,压力管道18千米,校验安全阀37160只。
五、特种设备检测检验
1998年6月,在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的基础上,开始组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职业安全卫生检测检验站(以下简称“总局特检站”)。总局特检站在业务上受总局劳动局领导,内设电梯检验室、起重机械检验室和工业卫生检验室,拥有固定资产80余万元、办公场所180平方米,配备专用检测车1台,各类检验仪器50余台套。检验人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达100%,有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2人、经济师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以下3人。有10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省劳动厅组织的检验员资质培训考核,全部获得检验员资格证书。1999年5月,经省组织有关专家现场考核验收,取得法定资质认证,省劳动厅以黑劳发〔1999〕60号下达《关于省农垦总局职业安全卫生检测检验站资格认证的批复》,并颁发了资质检验许可证(黑劳护证字第HLJ-14号)。
2001年4月,总局锅检所与总局特检所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机构编制不变。总局特检所自成立至2005年,累计完成特种设备检测检验3877台次,其中,电梯386台次,塔式起重机2075台次,龙门架457台次,升降机113台次,桥门式起重机416台次;汽车起重机79台次,厂内机动车辆357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