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队伍 一、科研机构 垦区的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壮大,到2005年,形成了以农垦科学院、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八一农垦大学、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和科技型民营企业为主,以各分局、农场为辅的科研、开发、推广科技网络,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共有专业科研院所16个,技术推广中心和技术推广站103个。
(一)农垦科学院及所属科研所
农垦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7月21日,为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1987年10月,红兴隆、九三管理局科研所实行农垦科学院与管理局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农垦科学院领导。1997年5月,两所重新调整为分局领导。农垦科学院主要承担垦区农业、农业机械化、畜牧兽医、农业电子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开发任务。2005年,全院有30多个学科、10个研究所(含3个部级质检中心)、2个部级农作物原种(原原种)繁殖场、1个部级绿色农业北方研究中心、2个试验农场。有职工1455人,专业技术人员32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34人,副高级职称的79人。
1986~2005年,农垦科学院共承担600多项各级各类项目,鉴定科研成果411项,其中培育农作物品种131个。获总局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36项,其中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49项(不含各所自选课题及参加的外单位主持课题)。
1.农作物开发研究所
农作物开发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2月。主要科研任务是与垦区农业紧密相关的旱田作物、经济作物、牧草及园艺作物的育种、栽培、土肥、植保等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和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设有办公室、玉米育种室、大豆育种室、小麦育种室、经济作物室、耕作栽培室、植物保护室、园艺及计算机应用室、种子开发室。有具备排灌条件的试验地25公顷,晒场7249平方米,原种资源库322.7平方米,良种储存库743平方米,钢架大棚1189平方米。有核磁共振仪、光量子测定仪、人工气候箱等科研仪器168台(套),价值688.8万元。2005年,有职工32人,其中,科技人员29人,内含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12人,中级职称9人。
1986~2005年,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127项,含审定品种57个(大豆22个,玉米21个、油菜10个,红小豆1个、牧草3个)。获总局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0项。其中,主持的“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育的垦油系列油菜、垦单系列玉米、垦丰系列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364万公顷,创社会经济效益37.8亿元,其中,垦黏1号玉米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种植,垦油1号杂交油菜推广到内蒙古、青海等省(区)。
2.水稻研究所
水稻研究所前身系建于1957年的省公安厅佳木斯地区良种场。1981年,划归农垦科学院,改为水稻研究所,1998年,被命名为农业部水稻原种扩繁基地。水稻研究所主要从事水稻育种、栽培和植保新技术体系研究与开发,是垦区稻作技术研究、生产示范和技术普及中心,承担国家超级稻育种和农业部水稻原种繁殖、生产任务。设有常规育种研究室、生物工程育种研究室、栽培研究室、植保研究室、生物植保预警室、生态研究室、生物实验室、水稻原种场等。有试验田20公顷,水泥晒场3281平方米,种子库2300平方米,水稻种子生产加工线11条。有实验室717平方米,生物显微镜、基因枪、基因扩增仪等科研仪器,设备价值600万元。2005年,有职工307人,其中,科技人员63人。水稻科研人员28人,内含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高级农艺师)3人,助理研究员(农艺师)9人。
1986~2005年,水稻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61项,含审定水稻新品种27个,获奖成果52项。自育的水稻品种成为垦区和全省的水稻主栽品种,2001~2005年,累计推广460余万公顷,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40亿元。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普及,促进了垦区水稻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单产的提高。“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研究”2001~2003年累计推广108.7万公顷,每公顷平均增产水稻643.5公斤,增收节支8.9亿元,该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
农业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2年3月。1998年,省建委批准改为黑龙江省农垦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1999年,内部转制,成立黑龙江垦区北方农业工程有限公司(股份制)。2002年,经国家建设部批准更名为黑龙江农垦北方农业工程设计研究院,具有国家乙级设计资质。研究院主要从事粮食处理、种子加工、生物及复合肥生产、精米加工、饲料加工等项目的总体流程设计及其配套单机的应用开发研究和农业机械(包括田间机械和非田间机械)的开发研究。下设农业机械科研研究室、农业机械推广研究室、CDA工作站、农机实验车间、综合业务室、财务室。研究院有图形工作台、大型绘图仪等20余台,实验工厂占地6000平方米,装备各种机床、剪板机、多种检测台架等装备。2005年,全院有职工19人,科技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人,助理研究员(工程师)4人,初级职称2人。
1986~2005年,研究院共完成科研项目61项,有18项获总局级以上科技奖励,获国家专利5项。“产地粮食处理中心成套设备的研究与推广”项目,在垦区内外承担设计与建设粮食处理中心60座、种子加工厂30座,获国家星火奖三等奖、省长特别奖及重大科技效益奖。研制的国家专利产品水稻快速插秧机已生产832台,在垦区、黑龙江省东部水稻生产市县及广东省推广应用。
4.哈尔滨特产研究所
哈尔滨特产研究所前身是1977年3月成立的哈尔滨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1982年4月组建为农垦科学院哈尔滨特产研究所。主要承担花卉、经济作物、特种动物、能源作物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设特种经济动物研究中心、特种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及综合业务科、财务科。有经济植物试验地1.1公顷,经济动物饲养场2.9公顷。2005年,有职工15人,科技人员11人,其中,副研究员及高级畜牧(兽医)师4人,助理研究员及畜牧(兽医)师4人,初级职称3人。
1986~2005年,特产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45项,获总局级以上科技奖18项。马鹿人工授精配套技术在17个省(区)的200多家鹿场推广应用,人工授精受胎率提高到了90%以上。东新马鹿新品种公鹿99-7号和天山马鹿超特级种公鹿96-13号,2004年分别创四锯茸和七锯茸世界纪录,单产分别超出45.9%和32.3%。“马鹿假台鹿采精技术的研究”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三等奖。寒地草坪草生产栽培新技术推广到70多个农场和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绥芬河等地市。
5.畜牧兽医研究所
畜牧兽医研究所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总局种公牛站,以其为基础于1979年组建总局畜牧兽医总站。1991年划归农垦科学院领导,组建畜牧兽医研究所,一个单位两块牌子。2000年,由佳木斯莲江口迁至哈尔滨市东郊新香坊,与哈尔滨特产研究所组成一套领导班子,合署办公。2005年4月,总局畜牧兽医总站并入农垦科学院。
研究所主要承担动物营养、畜禽养殖、动物繁殖育种、动物疾病防治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服务,垦区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及养殖户的技术培训。设营养研究中心、繁育研究中心、兽医研究中心、养猪研究中心、胎胚工程部及与特产所共用的综合业务科、财务科。有经济动物饲养场2.9公顷。胎胚冷冻仪、体式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显微电视监控系统等仪器设备。2005年,有职工16人,均为科技人员,包括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及高级畜牧(兽医)师3人,助理研究员及畜牧(兽医)师3人,初级职称8人。
1986~2005年,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完成科研项目18项,获总局级以上科技奖5项。“垦区肉牛高效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研究”实施过程中累计产值5.58亿元,利润1.33亿元,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三等奖。在8个农场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共移植受体牛851头,受孕率达49.71%,在垦区建立了一批高产奶牛群。
6.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于1984年初组建。1993年7月增挂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食品工程研究所牌子。2000年8月,农作物开发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并入,成立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同时进行内部转制,成立黑龙江农垦三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5年,有科技人员1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4人。
研究所主要承担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食用菌菌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及土壤微生物菌剂开发应用研究。设有办公室、食品加工研究室、微生物研究室、食用菌研究室、科研开发室。有微生物菌种试验室,微生物菌剂中试车间,纯净水生产系统、菌剂发酵罐、超滤设备等科研仪器设备。
1986~2005年,农畜产品综合利用研究所共完成科研课题25项,获总局级科技成果奖6项。研制开发的“三龙牌”生物肥累计生产销售3000余吨。
7.电子技术开发研究所
1981年11月,农垦科学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室,1984年扩建为电子计算机中心。1998年改为电子技术开发研究所,被确定为总局电子计算机中心。
研究所主要承担围绕农业信息化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研发、垦区计算机安全监察服务及计算机人员培训,承担计算机网络集成、软件开发和工业控制等科研工作。设有办公室、研究一室、研究二室、研究三室。有科研设备34台件,科研建筑330平方米。2005年,有职工20人,其中,科技人员17人,内含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职称4人。
1986~2005年,电子技术开发研究所共取得科研成果38项,获总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8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黑龙江省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发的水稻、大豆和奶牛3个专家系统在20多个农场示范应用,2004~2005年示范面积26.4万公顷,增产粮豆10309万公斤,奶牛10.9万头,增产鲜奶1399万公斤。垦区推广“家庭农场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创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8.科技情报研究所
科技情报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982年2月,被总局确定为总局科技情报中心。1992年,总局将黑龙江省农垦科技声像中心设在该所。2005年1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生产力促进中心。
研究所主要收集、整理、分析、研究、编辑、制作、报道国内外先进实用的科技情报信息,进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下设《现代化农业》编辑部、声像多媒体部、遥感技术部、网络中心、科技咨询部、财务部、办公室。有美国GPS设备、激光测距仪、大型扫描仪、编辑机等科研设备235台(套),固定资产总价值513万元。拥有图书文献10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2个、信息数据100TB以上等。2005年,全所职工25人,科技人员24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8人。
1986~2005年,科技情报研究所共获科研、情报成果51项,获总局级以上成果奖45项。其中国家级情报信息成果奖4项。制作完成各类专题片210部,在央视播出的新闻专题片20多部。为垦区开发制作多媒体展示程序100余部,建立拥有独立域名网站5个。先后编辑发行科技期刊有《北大荒农业》《北大荒农机》《现代化农业》,内部科技资料《龙垦科技参考》《科技文摘》《美国大豆文摘选译》《垦区科技服务资料》《龙垦生产技术信息》《龙垦经济技术信息》《科技经贸信息》《科技攻关简报》《科技信息简报》《农业科技入户简报》等。
9.测试化验中心
测试化验中心成立于1979年7月。1986年11月,在此基础上建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环境监测站(1998年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环境监测站,2005年4月并入农垦科学院)。1990年2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权为绿色食品定点监测中心。同年9月,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通过认证。1998年,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佳木斯)通过认证。2003年4月,被农业部授权为无公害农产品定点检测机构。
中心主要承担食品、大豆及大豆制品等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科研,承担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设有办公室、检测一室、检测二室、环境研究室。拥有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微波消化设备、微波质灭化设备等科研仪器240台件,价值1200万元。2005年,有职工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7人。
1986~2005年,测试化验中心共完成产品标准制订及科研成果25项,获总局以上科技成果奖7项。“绿色食品质量及卫生标准化研究”等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累计完成300多万公顷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3000多个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产品认证及抽查检验,40多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近百家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
10.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于1981年4月正式成立,1985年11月,组建黑龙江省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二站,业务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指导。1998年3月,通过国家认证为农业部干燥机械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是法定检测机构,2005年4月并入农垦科学院。
鉴定站主要承担农、牧、副、渔、粮食干燥等机械的科研鉴定、新产品鉴定、推广鉴定、质量监督和市场抽查检测,研究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承担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设有综合业务室、3个检验室、7个试验室(烘干仪器室、材力试验室、金相试验室、动力试验室、油泵试验室、电测仪器室、汽检室)。有检验仪器设备260台(套),价值290多万元。农业机械及相关行业国家及行业标准16358册,图书6000余册。2005年,有职工26人,科技人员2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2人。
1986~2005年,取得研究成果23项,其中,制定标准14项,获总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项次。共完成农机试验鉴定854项(含部级鉴定146项,省级鉴定450项,其他试验鉴定258项),其中,63项获部、省、总局级奖励,8种产品获农业部全国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书。对垦区引进的国外各种先进农业机械进行质量检测,为引进外机提供了详细可靠的技术依据。
(二)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及所属科研所
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成立于2002年7月29日,隶属省农垦总局,委托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代为管理。中心设在哈尔滨市。
2004年初,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分局科研所由原隶属各分局领导改为隶属农垦科研育种中心领导,各所性质、级别、人员编制及职责任务不变。2005年4月,上述6所并入农垦科研育种中心。中心下属10个科研所,分布在省内各个积温带,共有科技人员133人,其中,研究人员9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73人,中级职称32人。主要从事新品种选育科研工作。
1.农垦科研育种中心科研基地
主要承担大豆、玉米、水稻等农作物育种工作。设有大豆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水稻研究室、生物育种实验室。水稻研究室,同时挂黑龙江农垦东北亚研究所牌子。有试验地18公顷、喷灌设备及小区作业农机具。晒场10250平方米。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荧光显微镜、色谱仪、人工气候室等科研仪器82台(套)。2005年,有科技人员17人,其中科研人员16人,内含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8人。
1986~2005年,获科研成果8项,其中合作选育的6个玉米品种通过审(鉴)定。黑龙江垦区高油大豆生产技术获省、部级奖。
2.宝泉岭农业科学研究所
宝泉岭农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3月,原系兵团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宝泉岭管理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92年,改为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宝泉岭国营农场管理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00年1月,与宝泉岭分局种子公司合并,组建宝泉岭分局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保留科研所牌子。2002年7月,上划给北大荒种业集团。2004年2月,隶属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4月,并入育种中心。
研究所主要承担大豆、玉米、水稻育种及引种试验,高产栽培攻关试验,新农药的引进、推广试验。科研开发部下设大豆研究室、玉米研究室、水稻研究室、植保研究室、检验室。拥有试验地23公顷,配套喷灌设施及农机具,晒场18143平方米。智能光照培养箱、电容式谷物水分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科研仪器19台(套)。2005年,有科技人员14人,其中,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8人。
1986~2005年,共获科研成果68项,含审定品种25个(大豆14个、水稻2个、玉米9个),有23项成果获奖67次。“大豆根腐病生态类型与根腐病、孢囊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育的“宝丰七号”大豆被农业部推荐为三江地区种植的高油大豆品种,累计种植67万公顷,创社会效益1.2亿元。
3.建三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1976年9月,在原兵团六师警通连基础上成立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科研所。2004年2月,隶属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更名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4月,并入育种中心。
研究所针对三江平原腹地农业发展,开展引种鉴定、品种选育、栽培试验等应用研究及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设有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科研部、大豆室、水稻室、经作室、良种场。有试验地30公顷,晒场2000平方米,钢架大棚1栋,科研仪器设备25台(套),价值36万元,图书1.1万册。2005年,有职工19人,其中,科技人员16人,内含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
1986~2005年,共取得科研成果30项,含审定品种21个(大豆14个、水稻1个、玉米1个、燕麦2个、红小豆2个、蔬菜1个)。11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1项协作项目获省级奖励。选育的大豆品种在建三江分局推广35万公顷。
4.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
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是1959年9月的合江农垦局科学研究所。1987年10月,调整领导体制,改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红兴隆国营农场管理局技术开发推广中心。1997年5月,调整隶属关系,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科学研究所。1998年,红兴隆分局种子公司并入,1999年,组建红兴隆种业总公司。2001年6月,组建北大荒集团红兴隆种业有限公司,保留科研所牌子。2004年2月,隶属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改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4月,并入育种中心。
研究所主要承担解决三江平原地区农业、农机、畜牧生产发展中的科技难题,进行作物品种选育,各项栽培技术、新农机具研制、粮食处理工厂、液压维修及畜禽育种、饲养、疫病防治等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2000年起,中止了农机、畜牧研究。设综合办公室、财务科、科技科、经营科、良繁科、小麦研究室、大麦研究室、大豆研究室、玉米研究室、经作研究室、化验室、原种场。有试验地354公顷,考种室、挂藏室1000平方米,水泥晒场13241平方米,种子库3123平方米。微型制麦仪、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粉质仪、电泳分析仪等科研仪器价值494万元。田间育种系列机械12台套。图书文献4万册。2005年,有职工76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内含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8人。
1986~2005年,共取得科研开发成果159项,其中审定品种61个(大豆10个、小麦15个、大麦21个、玉米15个),获国家专利3项。126项成果获奖157次,其中,“瘦肉型三江白猪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引进农业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这一成果维修进口整机2000余台次,排除故障1000多台次,创社会经济效益1.5亿元;优质高产啤酒大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100多万公顷,在东北地区的覆盖率达99.5%以上,改变了黑龙江省啤酒大麦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创社会效益3亿多元,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长特别奖及重大科技效益奖。
5.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是1957年铁道兵农垦局在虎林县宝东设立的农机试验站。1985年10月,与管理局机械工学院合并,迁往密山北大营。2001年,牡丹江分局种子公司并入。2002年8月,一并划入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2004年1月,隶属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改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农业科学研究所。2004年4月,并入育种中心。
研究所主要承担科研开发、种子繁育、新技术试验示范,为农场提供咨询服务。有试验地10公顷,晒场100平方米,科研用房400平方米。主要科研仪器3台(套)。2005年,有科技人员4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
1986~2005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1项。草炭开发利用研究、机械化少耕体系研究均获省、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白浆土少耕法、白浆土大豆氮肥合理施用技术等推广面积累计达35万公顷。
6.北安农业科学研究所
北安农业科学研究所前身是1957年1月成立的黑龙江省国营北安地区良种场,隶属省公安厅劳改局北安劳改分局。1976年3月,原兵团一师科研所并入,组建成黑龙江省北安国营农场管理局科学研究所。2000年,与北安分局种子公司合并组建北垦种业公司,保留科研所牌子。2002年8月,上划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定名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北垦分公司,与科研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2004年2月,隶属农垦科研育种中心,改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农业科学研究所。2005年4月,并入育种中心。
研究所主要从事面向垦区北部黑土地区的大豆、小麦、亚麻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展示、繁殖和推广。设有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部、科研开发部(含大豆育种室、大豆二室、作物室、栽培室)、原种繁殖场、种子加工厂、营销公司。有试验地30公顷,配套农机具及灌溉设备。组培室和联体温室2栋280平方米,日光温室2栋600平方米。品质分析仪等科研仪器价值46.2万元。2005年,有职工202人,其中,科技人员40人(研究人员13人,技术推广人员21人),内含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7人。
1986~2005年,取得科研成果93项,含审定品种68个(大豆48个,小麦12个,玉米6个,马铃薯1个,谷子1个)。获国家专利5项,获奖84项次。北丰系列大豆品种“八五”至“十五”期间累计推广面积超过950万公顷。北丰9、11号大豆品种育成与推广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及省重大科技效益奖。
7.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始于1950年11月建立的鹤山机械农场试验区。1987年10月,调整为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九三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九三国营农场管理局技术开发推广中心。1997年5月,调整隶属关系,划归九三分局,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科学研究所。1998年3月,与九三分局种子公司组成黑龙江省九三种子(集团)公司,2001年11月,与总局种子公司组成黑龙江垦丰种业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划归总局北大荒种业集团,更名为黑龙江北大荒种业集团九三种业有限公司,保留科研所牌子。2004年3月,隶属农垦科研育种中心。
研究所为农、机、畜、林综合性科研所,主要承担垦区西部地区农作物品种选育、耕作、高产栽培技术,甜菜、大豆作业机械,农田防护林以及畜禽养殖、饲料等方面应用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设有综合办公室、财务部、科研部、小麦研究中心、大豆研究中心、甜菜研究中心、引种室、牧草研究室、畜牧研究室、蔬菜研究室、技术推广中心、化验室、资料室、原种场。有试验地120公顷,农机具16台(套),水泥晒场7130.9平方米。蛋白质赖氨酸分析仪、生物显微镜、人工气候箱、各种培养箱等科研仪器62台件。图书文献4万册。2005年,有科技人员2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9人。
1986~2005年,取得科研成果149项,含审定品种63个(大豆23个、小麦16个、玉米11个、甜菜8个、小黑麦1个、芸豆1个、茄子1个、西红柿1个、杨树1个)。获国家专利1项。获奖成果91项,其中2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耙茬播种的研究”获省政府优秀成果二等奖。“甜菜单粒雄性不育系选育”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二等奖。选育的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000万公顷,取得社会效益35亿元。
(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1958年8月创办的普通高等农业学校。2003年10月,由密山市裴德迁到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校以来,一直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为垦区建设服务的宗旨,在教书育人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贯彻“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方针,充分发挥在人才、学科、设备、信息、经费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是垦区科研的一支主力军,为垦区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八一农大的科研课题是按专业由各相应学院承担,结合教学开展的,校科技处统一管理。20年来,取得科研成果480多项,其中审定各种作物品种53个(小麦10个、大豆33个、玉米7个、水稻3个)。获厅局级以上奖励200余项。获国家专利37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这些成果的推广应用已创社会经济效益200多亿元,为垦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1996年,获省振兴经济奖。
科研成果中“黑龙江省春小麦根腐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与农垦科学院共同完成的“大豆高产栽培开发研究”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的“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的研究与推广”(大豆“三垄栽培”)和“恩地”系列农作物种衣剂推广及应用已在全省推广、普及应用,种衣剂还推广到了其他省(区),双双获得黑龙江省长特别奖及省重大科技效益奖。“低湿耕地大豆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的水稻插秧栽植机在垦区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八一农大根据垦区生产发展的需要,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2.45万名,其中,本科1.87万名,专科0.58万名,三分之二的优秀毕业生输送到垦区,成为各级的主要领导和科技骨干。为垦区举办了多种培训班,如水稻专业班、种子检验、食用菌栽培、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液压技术等等,培训了生产急需的专业人员。
(四)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前身是由农垦部批准,于1957年9月17日成立的农垦部荒地勘测设计院密山分院,是隶属农垦总局的甲级勘测设计单位。主要从事农林、水利、电力、建筑、道桥设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石工程、测绘、环境评价、城市规划、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程施工、质检化验和科研。集中研究治涝、灌溉、水资源、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课题。全院主要仪器设备283台(件),总价值494万元。2005年,在职技术人员17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64人,初级职称45人,其他5人,分布在全院19个业务部门。科研课题根据专业,由相应技术部门的科技人员承担。院设科研处,负责课题的管理工作。
1986~2005年,有20项科研成果通过了鉴定,有17项科研成果获总局以上奖励,其中省部级奖15项,制订水利行业标准2项。参加研究的“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沼泽化土地除涝防渍综合治理技术研究”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省二等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家三江平原区域综合治理、三江平原区域增产综合技术攻关中,完成了三江平原地区地表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应用卫片和遥感技术完成土地、地貌、泥炭和土壤资源复查,八五○与八五三农场两个基点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地资源的详查,库塘区综合治理试验及万亩低湿耕地防涝防旱工程试验示范。在垦区水环境研究中,对三江平原河流进行分类,研究了其水文特性,对水量、水质做了调查估算与评价,进行了三江平原地区降雨径流模型研究。排水治涝方面提出了东北垦区农田排水模数计算方法,研究了涝渍成因、特点、分类及治理途径。开展了农田灌溉研究,在八五三农场设立了灌区实用节水技术示范区,在普阳农场进行的“三三”制节水、节能喷灌效益研究已在垦区推广应用。黑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冲刷沟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找出了适合垦区实际的治理途径。在白浆土改良、冻土研究、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开展的广泛研究都取得了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科技型民营企业
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农垦科技型民营企业应运而生。至2005年底,已有经省科技厅批准的科技型民营企业66家,包括工程机械、作物育种、微肥农药、畜禽养殖、化学制品、粮油食品、乳品加工、药材、食用菌等。这些科技型民营企业在科研开发,促进垦区生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哈尔滨东宇农业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是1990年由省农垦科学院科技开发中心转制为股份制的民营科技企业,主要业务是各种谷物系列干燥机,粮食、种子精选加工成套机械,粮食仓储设备,低压电器设备及田间机械的研发、生产、销售。2005年,公司有员工115人,其中,科技人员56人;研发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到2005年,公司共完成总局级以上科研开发项目22项。通过国家检测部门鉴定自主研发新产品15种,与国内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研发新产品3项,获专利技术7项。获奖成果3项,其中“5HSH型复合工艺系列谷物干燥机”2005年获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三麦豆育种研究所是1998年经省科技厅批准的个体民营科技企业,主要从事高蛋白大豆、强筋小麦育种,杂粮引种试验,有机肥及生物杀虫灭菌剂的试验与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栽培研究示范。2005年,研究所有员工9人,其中科技人员7人,高级职称6人,初级1人。到2005年,共开展研发课题8项。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和高筋小麦品系各1个参加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面积4000公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栽培技术示范户20户(农场17户、地方3户),示范面积354公顷。两项合作研究成果获省厅、局级一等奖。
二、科研队伍 垦区通过科研实践、内外培养、选调、从各高等院校接收优秀(本科、硕士等)毕业生,使科研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至2005年,累计接收毕业生13572名,其中本科学历以上占44%。共有各类管理及专业科技人员9万人,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较合理,专业较齐全、学科梯队较完善的科研队伍。每万名职工中拥有科技人员的数量从1980年的569人,增加到1990年的830人,2000年增加到1396人。此后,由于一些老科技人员相继离退休(到2001年末,离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达722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0人),加之人员流动,垦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数量有所减少,由2000年末的56807人减为2005年末的46958人,占职工总数的631/万。
科技人员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工业企业单位。按占科技人员总数的比例,分布状况是农场占65.7%,工业企业占15%,事业单位为15.4%,总局与分局两级机关占2.2%,另有1.7%的科技人员分布在民营单位。技术系列结构分工程系列(含农机、食品加工、林业、水利、建筑、环境、水产、交通、电力、通讯等)、农业系列(含农业、园艺、畜牧、兽医等)、科研系列、卫生系列、教育系列(含高校、中学、小学)。历年来,上述各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大致是:工程技术人员20%~25%、农业技术人员13%~14%、科研人员1%~2%、卫生技术人员22%~25%、教学人员35%~39%。2005年,上述5个技术系列的人员分别占:21.9%、13.1%、1.4%、24.8%和38.8%。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职科技人员的学历不断提高。2005年末,有博士46人,硕士316人,大学本科学历的比例增加到25.7%,大专学历占48.6%,中专学历的减为21.9%。在职的高级技术职称人员48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48人),占10.2%,中级职称19415人,占41.3%,初级职称21955人,占46.8%,尚未评定职称的778人,占1.7%。在职科技人员的年龄状况:35岁以下的占31.1%,36~40岁的占22.8%,41~45岁的占23.3%,46~50岁的占14.6%,51~55岁的占6.1%,55岁以上的占2.1%。
1986~2005年,垦区涌现出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张国范、王险峰),7名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王性善、王险峰、奚河滨、张玉良、徐菁利、傅道春、胡国华)。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张国范由于在瘦肉型三江白猪新品种选育、繁殖、饲养研究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总局植保站研究员王险峰由于在作物化学除草配套技术应用研究及在垦区大面积推广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于199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1992~2005年,垦区共有93名科技人员被批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110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根据总局评选百名对垦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的决定,1993~1999年,共有3批293人获垦区优秀专家称号,享受总局特殊津贴。
到2005年,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水稻栽培徐一戎、植保专业刘惕若、油菜育种余世铭、植物病理学靳学慧),省级学科后备带头人4人(徐菁利、解保胜、景尚友、左豫虎)。建有农业机械化、大豆育种与栽培学、水稻育种与栽培学、玉米育种与栽培学、植物保护、农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生物环境工程、农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10个垦区重点学科,有总局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学科带头人10人,后备带头人24人,第三梯队51人。
农垦科学院研究员、水稻栽培专家、省水稻栽培专业学科带头人徐一戎,首次创造了寒地水稻直播亩产千斤的高产纪录;在国内首次提出直播水稻计划栽培防御冷害的理论;首次提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首次对寒地水稻优质米生产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提出了完整措施。主持完成了13项课题,获总局以上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省部级奖励5项。完成了水稻栽培专著14部,翻译水稻技术资料200多万字。绘制了通俗易懂的寒地直播水稻栽培模式图,编制了寒地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图历,发给稻农,并亲赴秧棚田间,培训人员,传授技术,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徐一戎坚持进行技术推广与普及,每年深入基层技术服务在120天以上。“三化”栽培技术在垦区普及,并推广到了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每年达135万公顷,增收90多亿元,为垦区水稻生产的发展、单产的提高和稻农增收做出了卓越贡献。1998年徐一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北安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大豆育种专家吴陆弟,1972年以来进行大豆育种研究,主要承担农业部和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省西北高寒地区大豆品种选育课题。24年中,主持育成并推广大豆新品种13个,育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丰系列亚有限型大豆品种”,重点解决了黑龙江省西北高寒地区,第五、第六积温带大豆生产中品种的早熟与高产、高产与稳产相矛盾的技术难题,修正了黑龙江省西北高寒生态条件的大豆育种方向和目标,使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适宜区向北推进了一个积温带。育成的这些新品种推广后,多次创造该生态条件下的高产典型,使北安垦区大豆生产获得稳步提高。北丰系列品种推广到内蒙古、新疆、吉林、辽宁等省区,已累计推广种植956.6万公顷,创社会效益37.34亿元。北丰系列大豆品种获省长特别奖,1991年,吴陆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八一农大教授、植病专家、省植物保护专业学科带头人刘惕若,一直从事垦区农作物的主要病害流行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在春小麦赤霉病侵染途径、发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及气象指标、预测公式和方法的制定,春小麦根腐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体系,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品种抗病性及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在对黑龙江省霜霉病研究中,发现了6个世界新种、7个国内新种和1个黑粉菌世界新种。这些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总局级奖10项。他研发出了适宜垦区主要农作物的系列种衣剂,对病虫害平均防治率在80%以上,减轻了环境污染,在垦区全面推广达60多万公顷,创社会效益数十亿元,获省二等星火奖,省长特别奖。刘惕若先后被评为总局特等劳模,全国高教系统科技先进工作者,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八一农大教授、大豆栽培专家郭玉,主持研究的旱作大豆高产综合技术体系“三垄栽培法”,革新了黑龙江省传统的大豆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大豆单产,在全省普及推广达670万公顷,净增产大豆250万吨,净增经济效益35亿多元。在“七五”至“九五”国家三江平原科技攻关中,围绕三江平原低湿地综合治理,主持完成了“低湿耕地粮豆机械化耕作丰产优质高效配套技术”等项目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17项,获黑龙江省长特别奖。1996年,郭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农垦哈尔滨分局高级畜牧师、养猪专家、哈尔滨白猪选育和推广的主要参加者庄庆士,曾在1978年获全国、省科技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他通过长期科学试验与生产实践,研究出一整套适应寒冷条件下的养猪先进技术———庄氏养猪法。他长期奔走于生产第一线,深入基层、现场,通过现场指导、办班培训、制作录像光盘等各种方式,推广技术,指导养猪。在东北、华北地区创办和改造大中型养猪场100座,培育养猪大户10个,举办“庄氏养猪法”技术培训班400余期,听课人数遍布15个省(区),3万余人次。出版养猪技术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译(校)著13部。先后被评为总局劳动模范、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黑龙江省劳动模范。
垦区的科技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层次,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开展。科技培训的途径有:参加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研修,参加各级举办的专业学习班、培训班,参加专业会议、以会议代培训,现场参观、专业考察,利用音像视频电视讲课,挂职锻炼等。
2005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人数28319人,占当年在职科技人员总数的60.3%,其中有29人出国培训。培训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占90%,3个月以上的有2.4%。职工培训基本覆盖全员,每年参加培训人员占当年农业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