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第四节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一、推广应用技术
(一)农作物品种
1986~2005年,垦区自育各种农作物品种364个,其中农垦科学院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水稻、大豆、玉米、小麦、油菜、杂豆等农作物新品种131个,适应在不同积温带与生态区种植。在各时期示范推广和生产推广中都表现出了其优良特性,有的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20世纪80年代,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出一批适于寒地直播的早熟高产品种,其中垦稻3号在示范中曾连续4年公顷产量达7193公斤。90年代以后,育成了适于插秧栽培的垦稻6号、8号等。垦稻6号耐冷性好,结实率高、穗大粒大、生产试验公顷产量7173公斤,比对照增产8.3%~11.5%。空育131更表现出了早熟、耐冷、高产、优质、食用好等优点,1999年,生产试验公顷产量7684.5公斤,比合江19号增产8.9%,年生产推广面积已超过千万亩,成为全国超千万亩的3个水稻品种之一。2002年,据省种子管理局和农垦总局种子管理处统计,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水稻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99.33万公顷,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60.6%;在黑龙江垦区种植60余万公顷,占垦区水稻面积的86.3%;2003年,在黑龙江省推广种植80余万公顷,覆盖率为60.9%;在垦区种植51.67万公顷,占92.8%。在全省水稻主栽品种前10位当中,有5个是水稻研究所的育成品种。由于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每年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约3亿元。农垦科学院农作物开发研究所育成玉米品种13个,其中垦单5号、垦单7号获得国家品种权保护,在适应地区种植公顷产量达到12吨;垦黏1号玉米品种在全国十几个省市10年累计推广17.33万公顷,社会效益达13亿元。育成大豆品种17个,累计推广面积达50万公顷,社会效益达2.6亿元。育成高油大豆品种垦丰9号,其含油量高达22.81%,比普通大豆约高2个百分点。2003年,种植面积达6.67万公顷,九三油脂集团等大型企业都在用垦丰9号来建立高油大豆生产基地。高异黄酮大豆品种垦丰5号,其异黄酮含量比普通大豆品种高1~3倍,可提取大量保健用品。红兴隆科研所选育的垦红14号优质高筋小麦,被列入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计划项目,该品种以其优良品质在全国第二届面包麦评选中排名第一,生产推广26.67万公顷。该所选育的大麦品种垦啤麦2号、3号,其优良的酿造品质,可以替代进口大麦,通过审定后,很快就更新了全省大麦生产品种。北安科研所选育的北丰系列大豆品种以早熟、丰产的特点,成为垦区北部地区的主要生产用种。2002年,北豆5号在垦区松嫩平原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331公斤,比对照增产9.1%,并在省内大面积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八一农垦大学培育的垦农4号大豆,全省生产试验平均比生产中应用的合丰25号增产13%。选育出的高油大豆农大18和农大19,生产试验公顷产量分别达到2528.6公斤和2784.2公斤,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二)种衣剂种子包衣技术是八一农垦大学教授刘惕若等人于1989~1993年研究成功的,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熟化,研制出了大豆、玉米、甜菜、油菜、小麦、大麦等10余种作物的种衣剂,对遏制农作物苗期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有着极佳效果,彻底消除了传统拌种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质量差、对操作者及环境污染危害大等不安全生产的弊患。大面积应用表明,小麦增产10%~18%,大麦和大豆增产15%,油菜和甜菜增产25%~30%,尤其对重迎茬大豆的防病效果更明显。1993年,八一农垦大学建立了种衣剂厂,实现了成果的新技术产业化。2005年,该技术已成为垦区农业生产的常规技术。
(三)少耕、免耕技术垦区早期普遍应用耙茬播种的少耕、免耕技术。此后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对不同农区以土壤紧实度为核心的各耕层对水、热、气、肥调节机制和效应的研究,明确了不同土类、不同作物合理的耕层构造指标、不同耕法的作用实质与应用条件,促进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的耕作改制,从而摒弃了传统的连年平翻的耕作制度,建立了以深松为主体的旱田轮作、耕作、施肥配套的耕作制度。90年代以后,农垦科学院水稻所又研究出以松耕、免耕、旋耕或耙耕为主体的水田轮耕少耕体系。少耕、免耕技术大面积应用,提高了工效,节省了能源,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土壤抗旱保墒能力,粮豆平均增产10%以上。
(四)大豆“三垄”栽培技术“三垄”栽培是八一农垦大学针对大豆传统种植中存在的田间植株空间分布不合理、生育后期脱肥、水分分布不均等影响大豆生育和产量的问题,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1985年在单项技术研究基础上经筛选、协调、组装形成的一套新的农艺技术规范。同时研制了与其配套的精密播种机,以保证技术规范的标准实施。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当地自然潜势,使大豆能得到良好的发育。大豆“三垄”栽培技术革新了黑龙江省传统的大豆栽培技术,显著提高了大豆单产,已在全省普遍推广,到200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670万公顷,净增产大豆250万吨,净增经济效益35亿多元。
(五)水稻“三化”栽培技术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实现了水稻生产过程的诊断、预测、调控,提高了应变能力,达到高产的目的。1994~1995年,作为农业部丰收计划项目,两年实施13.28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7372.5公斤,比前3年平均增产51.8%。1994~1996年,连续3年在查哈阳、兴凯湖农场1.5万~1.8万公顷示范,公顷产量超过7500公斤。1996年,开始在垦区推广,使垦区水稻平均公顷产量由1995年的6945公斤提高到了2005年的7777.5公斤。“三化”栽培技术推广到东北、西北、内蒙古等地,每年都在135万公顷以上,增收已达90多亿元,为垦区及我国寒地水稻生产的发展、单产的提高和稻农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六)增产菌农垦科学院作物所1985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引进这种高科技生物制剂,首先在油菜、甜菜上进行生防试验。结果不仅增强了作物抗病性,而且显著提高了产量、改善了品质。继而扩大到麦、稻、大豆、玉米等作物,经垦区3年六大作物联网试验示范,累计面积21.9万公顷,平均增产12.3%,同时明确了在垦区不同生态地区的适应性应用技术。1989年,被列为垦区重点推广的农业增产新技术,促成了黑龙江农垦增产菌研究开发联合体的成立。作物所植保室与北京农业大学共同研发了“增产菌浓缩液”新剂型,含菌量提高10倍,达到600亿/毫升,由绥化管理局酶制剂厂投入生产。
(七)配套农机具垦区在引进农业机械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研制出了一大批适合垦区生产特点的配套农机具及非田间农机装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2005年,垦区的农业机械除动力机械、其他配套的农机具及非田间机械装备,70%以上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行研制的。自行研制了多种型号和规格的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建成了大中型种子加工中心57处;改进设计研究制造喷灌机2602台。
(八)粮食处理技术产地粮食处理技术的引进消化是垦区重大技术创新的代表。1984年,垦区接受国家计委下达的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研究粮食干燥工厂化设备与流程,研制了适合垦情的低温干燥热交换装置、大型清粮机、高温干燥机、低温粮食干燥仓、自动测温仪、出粮水分控制器等配套单机以及生产流程,在八五○、友谊农场建成了大型粮食干燥工厂,经由“东方联合体”在垦区推广,是垦区非田间机械化的突破,实现了农垦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作业。研制出一整套多种型号和规格的粮食处理设备,建成了178座粮食处理中心,年粮食处理能力达200万吨,约为粮食总产量的20%~25%。
(九)畜牧新技术
1986~2005年,垦区引入推广畜牧新技术,包括:以舍饲为基础,应用DHI技术,采用优质冻精配种、低奶量育犊、机械挤奶等奶牛高产综合配套技术。以西门塔尔、夏洛来等优质肉牛冻精为基础,生产二元、三元改良肉牛;采用全价复合饲料配合微贮、青贮、玉米湿贮等实现肉牛快速育肥的肉牛品种改良与快速育肥技术。用适宜当地生长的优良青贮玉米品种,生产出果穗比率在30%以上的优质青贮玉米饲料,饲养奶牛、肉牛、羊的全株高能量玉米青贮饲料生产技术。生猪三元杂交,实现4~6个月出栏,个体重达80~100公斤的高效育肥技术。畜禽疫病综合防治,把大牲畜、猪羊和禽类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3%、5%以下的技术。
(十)产品深加工
1986~2005年,垦区先后引进了美国、瑞士、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浸油设备,引进以色列大豆深加工技术,并对引进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了深加工技术及能力。2005年,在大豆深加工方面,除了开发生产大豆精炼油、大豆色拉油、调和油、豆粕等产品,还深度开发出大豆异黄酮、天然维生素E、磷脂、大豆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皂甙等多种保健食品。畜产品深加工方面,引进开发了各种婴儿奶粉、乳珍奶粉、初乳肽、初乳免疫蛋白精、牛胎盘胶囊、熊胆粉药剂等新产品。
二、重大科技示范活动
(一)丰收计划
1987年,垦区开始实施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总局、各管理局和项目农场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以加强对项目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由科研、教学等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项目专家组,深入基层、田间进行指导实施,项目完成后由管理局组织全面验收。至2003年,丰收计划终止,共承担实施部丰收计划33项,分布于9个分局,65个农场,计划面积累计达251.7万公顷,实际完成371.21万公顷,完成计划面积的146.5%。累计增产粮豆(含油菜籽)320.1万吨,甜菜75万吨,增产鲜牛奶4.72万吨,新增经济效益41.96亿元。同时,还安排了总局级丰收计划项目。合计完成248.1万公顷,平均公顷增产525公斤,合计增产粮豆130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1.57亿元。
(二)科技集团承包
1990~1993年,国家实行物资供应双轨制的时候,垦区开展了计划内物资供应、资金协调、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农业技术集团承包活动。管理局成立领导小组,统一协调,组织科研、生产、计划、物资、农业银行等部门共同参加,带着技术及种子、化肥等农资到农场进行技术承包,“既开药方,又卖农药”,实行有偿服务,利润共享,风险同担。九三管理局集团承包一个高产模式场(荣军农场),20个高产模式队的四大作物共4.34万公顷,参加人员240人,推广各种新技术42项。绥化管理局集团承包1.46万公顷,两年增收粮豆2513.84万公斤,增加了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科技示范带
1998年,垦区建设了总长2175公里的东、西两大科技示范带,以推进“科技兴垦”战略的深入实施。东部科技示范带自牡丹江分局经红兴隆、建三江到宝泉岭分局的20个农场,全长1515公里;西部科技示范带由齐齐哈尔分局、九三分局延伸到北安分局,有12个农场,全长660公里。示范带内容包括农业、农机、畜牧、林业、水利、工业、小城镇建设等,兼具新成果展示、科技示范、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等多种作用。2000年,改由各分局实施,带动了科技园区的建设。
(四)科技示范园区
2000年,垦区开始建设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园区以农业新技术为支撑,以设施农业及农田标准化为主体,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为核心,以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为组织形式,兼具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休闲旅游观光六大功能。2001~2005年,建成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军川农场寒地水稻优质高产科技示范园),总局级农业科技示范园8个(普阳、八五九、八五○、八五一一、宁安、铁力、查哈阳农场,北安分局北方药材科技园区)及一批分局的农业科技园区(如九三分局9个、建三江分局16个、牡丹江分局10个)。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推进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总局与哈尔滨分局共建的农垦哈尔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包括万亩现代化农业展示区和现代化农机管理场区,辐射周边2个乡镇20多个村庄,1.4万公顷耕地,使600多户农民受益,转移劳动力千余人,发挥了现代化农业的示范、推广作用,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五)科技示范工程
2003年,垦区开始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八五○农场的“主要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八五一一农场的“农牧结合奶牛高产技术示范基地”、绿色草原牧场的“牧区奶牛高产技术示范基地”等8处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工程集各部门、各行业人才、各类科技成果于一体,做到了科技管理机构、科技服务队伍、试验示范基地、科技投入四稳定,切实起到了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的平台作用。
(六)科技示范入户
2005年,根据国家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入户活动的部署,垦区共承担两个国家级科技入户示范点(九三、建三江分局),示范入户面积4.24万公顷,一个省级科技入户示范点(牡丹江分局),共服务3个分局39个农场,科技示范入户3635户。总局和示范点所在分局分别成立了专家组,农场组成了技术指导队伍,489名技术指导员在参与重大推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及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技术等技术服务中与示范户签订服务合同、实行责任制,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总局设立专项补贴、开通“黑龙江农垦科技入户网站”、增设科技110电话。2005年,示范户培训率100%,先进技术入户到位率98%以上。2005年底,通过了农业部验收组现场验收。九三分局大豆示范田1.93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3259.5公斤;建三江分局水稻示范田2.31万公顷,平均公顷产量8775公斤,分别比辐射带动户增产15.1%和5.7%,比普通户增产21.2%和30.3%。建三江分局被授予全国科技入户先进集体(县),尖山农场被授予全国科技入户先进集体(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