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卫生体系 1985年末,垦区共有医院119所,分场卫生院、门诊部182个,生产队卫生所2563个,开放床位9000张,千人口床位6.23张,千人口卫生人员9.2人。至2005年,共有医院115所,其中,三级医院2所、二级医院18所、一级医院95所,精神病专科医院1所,疗养院1所,卫生院、门诊部63个,基层卫生所1807个,开放床位7352张,千人口床位4.5张,千人口卫生人员6.4人。
一、农牧场医院及卫生所 (一)农牧场医院
1986年,垦区共有农场级职工医院121个,分场卫生院门诊部179个,医务人员8786人。农场医院有单独妇产科和传染科,建有药房、化验室、手术室、供应室、心电室、放射线科,能应对各种常见疾病。特别是对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突出,开展了腹膜透析操作技术,使出血热由单一的对症向快捷、高效系统治疗转化,大幅度提高危重病人的治愈率。
1988年底,垦区提出“医疗卫生工作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依靠科技进步,各级领导负责,动员全社会参与,为垦区人民健康服务”的要求,各地加强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加大改革发展的力度。八五一一农场医院率先实行医院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了系统的《医院标准化管理条例》,将全院各项工作纳入目标化管理和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医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兼并了毗邻的兴凯镇卫生院,实行区域卫生统一管理,拓宽了服务半径,为农民提供优质廉价医疗保健服务。这一做法和模式得到省政协、卫生厅领导的高度评价。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农场医院按照《医院分级管理条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开展创建工作。
1991年,垦区全面实行科院合一、院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并在用人制度、工资制度、干部制度、经济核算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尝试,减少管理层次,缩减了管理人员,减轻了医院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
1997年,各农场职工医院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主动分离富余人员。到1998年,有941人实行了转岗,绝大多数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1999年,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农垦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卫生事业单位在搞好社会保障改革的基础上,原则上都要推向市场”。此后,垦区医疗卫生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医院全面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产权制度“三项”制度改革,实行院长负责制,一般干部和工作人员全部采取“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双向选择,聘任上岗,实行效益工资。赵光农场积极适应社会需要,改变传统的行医方式,率先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嫩北农场依靠自己力量办医院,增设养老院,辐射周边农村。各医疗机构不仅在内部改革上下工夫,而且着眼社会效益,开门办院,拓宽医疗市场,利用地缘优势,吸收周边农民加入垦区医疗服务网络的“绥滨、鹤山模式”,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问题,为增强垦区医疗卫生机构活力树立了典范,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到农场医院。
2000年,按照“规划总量、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依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优化垦区卫生资源配置,三级制农场分场卫生院取消住院床,由单纯医疗转为医疗、预防、保健、计生服务“四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004年,总局下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格球山、梧桐河、新华、八五九、岔林河、查哈阳等农场先后建成新的医院大楼,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总局投资800万元,为41个农场医院解决急诊急救设备41套。利用国债建设项目为26个农场医院解决危房,项目总投资1077万元,建筑面积16840平方米。
2005年,垦区有103个农牧场医院。规模较小的农牧场职工医院,内科系统能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外科系统能解决阑尾炎切除、疝修补、体表肿物切除术。规模中等的农场职工医院开展了骨科、上腹部、胸部及头颅的手术。规模较大农场的二级医院开展创伤之外范畴的肿瘤根治、畸形手术和功能障碍外科治疗。
(二)基层卫生所
1986年,垦区有基层卫生所2571个,医务人员3435人,卫生所条件比较简陋,大部分卫生所面积较小,功能不完善。1988年开始,总局制定下发了生产队卫生所标准,各地按照标准积极推进,绥化管理局为改变基层卫生工作落后面貌,实施“民心工程”推进卫生所建设,用1年时间使甲级卫生所达标率从24.49%提高到84.7%。到1998年末,垦区有基层卫生所2408个,占医疗机构的81%,生产队卫生所覆盖接近100%,甲级卫生所达标率70%。
1998年开始,垦区大部分农场压缩管理费开支,一些生产队卫生所不开展业务,甲级卫生所水平下滑。针对基层卫生所建设滑坡,总局掀起第二轮甲级卫生所建设高潮。2000年,牡丹江分局将基层卫生所建设作为德政工程来抓,当年该局甲级卫生所率达90%。同年9月,总局在牡丹江分局召开基层卫生工作现场会,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2001年,红兴隆分局党委将基层卫生所建设作为党政领导任职目标,使该局甲级卫生所达标率达95%。2004年,垦区结合撤队建区工作加强甲级卫生所建设,明确管理区卫生所必须达到甲级标准,居民点卫生所保持正常工作。
2005年,垦区有基层卫生所1807个,甲级卫生所达标率87%。
二、分局中心医院 1986年,垦区有7所管理局中心医院。各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粗具规模,与之配套的常规诊疗设备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能完成各种临床科学疑难险病的诊疗和急危重病的抢救工作,成为本区域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医院。
20世纪90年代,各分局中心医院成为区域内医疗技术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医院。能够完成各种临床科系疑难疾病的诊疗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在外科系统中能够开展操作难度较大的手术,如脑肿瘤切除、普胸手术、门静脉断流、胃底贲门癌的根治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膀胱全切、人工关节置换、喉癌切除术等。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率先开展了脑血管搭桥手术,成功抢救一例心跳呼吸骤停39分钟的病人。至2005年,垦区分局中心医院在购置高、精、尖大型设备时,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利用本单位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加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宝泉岭、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成为垦区内外有名的医疗中心。
(一)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
宝泉岭中心医院始建于1958年5月。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预防和急诊急救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
1986年,医院编制床位400张,实际开设床位300张。医疗、医技科室12个,医院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3人。2005年,形成了以宝泉岭分局中心医院为核心层,以江滨分院、共青分院、宝泉岭分院、新华分院和依兰分院为紧密层,其他8所农场职工医院为松散层的医疗集团。
1986~2005年,共收住院病人11.33万人,床位使用率平均达92.73%,床位周转次数平均24.41次,门诊诊疗人数达到98.41万人,手术人数达3.38万人。
(二)红兴隆分局中心医院
红兴隆中心医院始建于1969年,前身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医院,位于双鸭山市、富锦市、集贤县、宝清县、友谊县交会处。是一座集预防、保健、医疗、教学、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医院有远程会诊中心,是哈医大一院协作医院、佳木斯大学临床教学医院。
1986年,医院固定资产471万元,床位350张,建筑面积不足1.8万平方米。到2005年,医院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9035万元,编制床位510张,每床建筑面积73.15平方米,每床病室净使用面积59.3平方米;医院设有螺旋CT、数字减影大C臂X光机、核磁共振、彩色B超、医用直线加速器、铱源后装机、体部X刀、等离子前列腺电切等高科技医疗设备70多台件,价值4000多万元。医院编制650人,有职工总数605人,国家认定资格的卫生技术人员472人,占职工总数的77.5%;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副高职以上人员77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9%。2005年,门诊量7.37万人次,住院患者量1.22万人次,日住院患者突破500人次的历史最高纪录,经济总收入达605万元,职工人均收入21500元。
(三)建三江分局中心医院
建三江分局中心医院始建于1970年,前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医院。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20世纪80年代,医院对医疗设备进行更新,常规设备、专科设备配备较为齐全,相继购进了一些大型设备,开展了心脏除颤起搏、难治性心衰综合治疗,各型特发性心肌病人诊断治疗,肝硬化及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对于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逐步常规化。2004年,医院进行改革,改革后有员工200人,开放床位230张;在职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31人,中级医护人员93人,初级49人。2005年,医院设有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GE730彩色B超、GEPS800数字胃肠机、奥林巴斯V70电子胃镜、XHR-350C移动式C形臂、COMPANIONⅢ经颅多普勒、OLYMPUS/OTV-SC腹腔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院与佳木斯大学医学院、哈医大一院建立了协作关系,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和“双卫网”教学系统。医疗开展的腹腔各种肿瘤根治术、全髋关节置换术、脑出血微创术康复等项目,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
(四)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
牡丹江分局中心医院始建于1957年12月,前身是省军区第五十六预备医院一分院。1976年,更名为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裴德医院,隶属于牡丹江管理局。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1986年,医院开放床位400张,床位使用率在90%以上。1995~2003年是医院的转型期,尽管时任领导采取了诸如病人选医生、内部股份制等许多管理方法,由于受某种因素和医疗环境的影响,医院经济进入了低谷期,但医疗技术一直在持续发展。先后独立完成了颈椎板成形术、膀胱全切后重建可控性低压回肠代膀胱的研究、直肠癌经腹会阴切除会阴结肠套叠肛门重建术、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引入了牙体烤瓷修复技术。2004~2005年,共引进大、中专毕业生36人,向社会招聘专业人员7人,累计购置了菲利浦六层螺旋CT、美国GE彩超、0.35T核磁共振、X刀等1000余万元的设备。临床上微创技术已在外科、骨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广泛开展应用。医院发展成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五)北安分局中心医院
北安分局中心医院的前身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医院,始建于1969年4月。国家二级甲等医院。1986年,医院有床位230张,使用率50%。至2005年,有职工332人,床位260张,卫生技术人员245人,万元以上的设备135台(件)。
(六)九三分局中心医院
九三分局中心医院前身为九三荣军农场职工医院,成立于1956年11月。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1986年,医院有床位200张,使用率在50%。1993年开始,医院进行“三项制度改革”,对个别科室进行股份合作制试点。1998~2000年,医院深化改革,因科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推进以科室为单位的模拟股份合作制;2001年,依托劳动力市场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全面实施聘约化管理。2004年3月,组建九三医院集团,11家农场医院在行政、经营上隶属于九三医院集团,党务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至2005年,九三医院集团有员工748人,其中,中心医院388人,开放床位580张(中心医院280张),总资产9302万元,固定资产7613万元。当年集团总收入5725万元。
(七)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
齐齐哈尔分局中心医院始建于1972年,其前身为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第二职工医院。国家二级甲等医院。
1985年,医院在垦区内率先实行院长负责制,首任院长张泽田1988被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院长称号。1987年6月,中心医院门诊部在龙沙区新立街中段正式落成开诊,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五官科、儿科、口腔科、中医科、皮肤科及中西药局、检验室、X光室等医技配套的综合门诊部。1995年先后与天津肿瘤医院、北医大三院、北京安贞医院、哈医大二院、黑龙江省医院建立合作关系。1997年陆续引进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先进医疗设备。2005年,医院占地总面积2.0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0.83万平方米。在册职工340人。编制床位210张,设有临床科室21个,医技科室8个,其他辅助科室12个。年平均门诊量2.6万人次,最高年份达4.6万人次,平均入院患者3100人次,总收入1150万元。
三、总局直属医院 (一)农垦总医院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始建于1969年9月20日,前身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医院。1988年11月,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挂牌成立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教学医院。
1989年10月15日,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总医院挂牌成立黑龙江省第二肿瘤医院。1993年12月21日,被省卫生厅评审为三级乙等医院。1997年7月1日,医院更名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2004年4月1日,总医院被批准加入哈尔滨市医疗保险。2005年12月,经专家评审,医院被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为黑龙江省首家职业康复试点医院。
农垦总局总医院引进的PET-CT至2005年,医院设临床科室20个、医技科室10个。拥有PET-CT、诺力刀、中子刀等7台套大型诊疗设备。在国内最先应用PI疗法治疗布病,临床有效率达97.6%,居国内先进水平。有专业技术人员535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22人。
(二)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
1985年8月,总局为加强垦区精神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决定将总局汤原精神病防治院划归为总局直属单位。同年9月,成立了综合门诊。1987年6月,医院设立综合科住院处,床位20张,接收部分地方综合疾病患者。
2003年,总局卫生局会同总局民政、公安、残联及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垦区精神疾病进行流行病学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垦区精神疾病发病率17‰,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国家卫生部2000年公布全国精神疾病平均发病率为14.37‰)。之后,总局精神病防治院在总局卫生局的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以总局、农场及连队为主体的三级防治网络体系。成立防治康复科,利用残疾人扶贫基金和自筹部分资金创办了精残人康复基地,开办养殖种植及产品加工等多个康复项目,使精残人在从事简单的工疗过程中,减缓功能的衰退。2002~2003年,医院连续两年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先进集体,2003年被国务院七部委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之家称号。2004年,经总局编委批准,精神病防治院兼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第二医院。2005年12月,医院通过黑龙江省专科医院评审委员会三级专科医院评审。
2005年,医院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床位350张,承担着垦区精神疾病的预防、收治、收容、收养及康复“五位一体”功能,全院职工人数249名,其中,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89名。
(三)农垦佳木斯医院
黑龙江农垦佳木斯医院始建于1968年12月,前身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门诊部。1985年12月,正式扩建为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机关职工医院。
1986年,医院仅有医生15名,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初级职称医生较多,中、高级职称医师较少。到1987年,开设住院床位50张,成立了4大部门20余个科室。医院工作从门诊诊治病人型转为门诊、保健、住院三位一体的综合预防、保健、治疗型,医疗服务开始正常运转,但服务对象仍是以总局机关职工家属为主。1996年,医院被省卫生厅评审为二级乙等医院。2000年,农垦总局机关搬到哈尔滨后,医院的工作重点是为总局驻佳木斯离退休干部、总局驻佳木斯20多个企事业单位、近4万名职工、家属服务。2001年,医院被总局社保局确定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2003年,医院加入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院医疗合作集团。2005年,更名农垦佳木斯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皮肤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室、超声室10余个科室。有房屋面积近4000平方米,固定资产700多万元,拥有美国产魅力2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产岛津500Max机、进口心脏彩超、彩色三维多普勒、24小时心脏动态监护仪、母婴胎儿监护仪、进口全自动血球计数仪等先进设备。医院口腔科、妇产科、心脑血管科为医院的代表科室。
四、科研成果与奖励 1986~2005年,垦区卫生系统开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和新技术引进工作,获省级医疗科研成果15项,总局级科研成果100项。撰写学术论文9000余篇,其中有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13篇;总医院有国家级论文375篇,北安分局中心医院有国家级论文2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