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概述  



  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社会各种因素和自然、地理条件紧密相关。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6′~53°33′,总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六大山岭(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三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六大河流(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绥芬河),三大湖泊(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五大湿地(三江、洪河、兴凯湖、扎龙、五大连池湿地),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58%,山前台地占14%,平原占28%。年平均气温在零下6摄氏度至零上5摄氏度之间,冬季平均在零下31摄氏度至零下14摄氏度左右,夏季平均在零上18摄氏度左右。这一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质、地貌状况,对全省公路建设、养护和交通运输有直接影响。黑龙江大地冬季土层冻涨、冰湖、雪阻,春季道路翻浆,夏季水毁等诸多自然灾害,在公路勘察、设计、施工、养护和保障畅通,以及自然生态环保等各个方面必须应对。勤劳智慧的黑龙江公路交通职工不断认识本地区的自然规律,抓住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进取,运用科学技术,奋力攻坚克难,在筑路、架桥和发展公路运输方面,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改革发展进程,创造了黑龙江省公路交通的辉煌历史。

  黑龙江地区1914年(中华民国3年)开始修建第一条公路——齐齐哈尔至青冈、兰西公路(土路),到1937年共修建“国道”4025公里(土路)。日伪时期,日本侵略者垄断了铁路、水运和公路运输,为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相继修建了一些“国道”“国防道”“警备道”和“开拓道”等。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黑龙江地区能够维持通车的公路有5912公里,绝大多数为土路和砂石路,晴通雨阻,通行能力很低,能够保持晴雨通车的公路仅有107公里。当时机动车辆很少,境内共有各种破旧机动车2247辆,从事载客和载货的机动车不足300辆,大多濒临报废,公路运输主要靠畜力车和人力车,长途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主要靠铁路和水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期,黑龙江省(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份,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力量重点加强了工矿和粮食产区公路维修建设和养护。到1957年末,全省维修和建设通车公路里程达到了16892公里,是1949年的2.8倍,晴雨通车里程1747公里,比1949年前增长16.3倍。全省首次修建了齐齐哈尔至富拉尔基全长33公里的砾石路面公路和安达至明水5公里的渣油路面公路。这一时期是黑龙江省公路恢复发展时期。

  1958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起,全省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虽然公路交通受到一定影响,但全省上下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民工建勤,进行公路建设、维修和养护,公路交通仍然有很大发展。到1978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44797公里,公路技术等级有很大提高,全省第一条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大庆油区中七路,就是这一时期修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刚性路面,也称白色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柔性路面,也称黑色路面)技术开始应用。公路晴雨通车里程有较大增长。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基本实现了桥梁永久性。公路运输有较快发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6000多辆,年度货运量7888万吨,客运量5560万人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全省公路交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1986年5月1日实施的《黑龙江省公路条例》,提出各级公路建设资金来源,可采取贷款、合资、集资、其他部门投资等方式,投资开始由单轨制转为多轨制。1993年7月,修订后的《黑龙江省公路条例》规定,各级公路建设资金,应当积极采取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按规定程序批准的社会集资、个人投资等办法筹集;鼓励利用外资、中外合资合作、捐资建设公路;还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和以工代赈等办法。全省在公路建设资金筹措上,进一步放开了投、融资政策,采取国家资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引进外资、银行贷款、地方投入等多种形式,极大地扩大了公路建设资金的来源。在工程建设发包方面,根据1985年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试行办法》,1987年,黑龙江省计委、建委下发了《黑龙江省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全省公路建设打破了过去由公路交通直属企业独家垄断控制工程项目的局面,面向社会,实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在施工管理上,省交通厅于1991年下发了《关于在部分省重点公路工程建设项目试行工程监理制度的通知》,全省重点公路工程实行了工程监理制,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工程监理公司对施工部门进行质量监督。通过对公路建设投、融资政策和工程管理机制的重大改革,有效地保证和促进了全省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七五”期间(1986~1990年),全省筹资29.3亿元,完成重点公路建设12项。突出的是“五路四桥”,即北京至哈尔滨公路黑龙江段,哈尔滨至阿城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哈尔滨机场路,牡丹江至镜泊湖公路和大庆至林甸公路;建成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佳木斯松花江公路大桥,以及拉林河公路大桥、牡丹江铁岭河公路大桥。此外,还拓宽了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鸡西等7个大中城市的进出口道路,重点改造了46个县(市)的过境路和10座公铁立交桥。“七五”期末,全省新增加公路里程1716.2公里,总里程达到47203.3公里。“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省共筹措资金55.8亿元,完成重点公路工程项目12项,建成6条高等级公路计1024.6公里,改造了22个市县的过境路和10座公铁立交桥,新增公路桥梁250座13487米,其中建成通车的特大桥 梁有齐齐哈尔嫩江公路大桥和绥满公路下城子大桥。全省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七五”期末的2.2%提高到4.5%。公路网化建设开创了可喜的局面。全省地方道路路面里程比1987年增加了2倍。“九五”期间(1996~2000年),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公路建设的规模进一步加大。全省公路建设投资320亿元,是“八五”时期的5.73倍。重点修建了国道同江—三亚公路同江至哈尔滨段、绥芬河—满洲里公路哈尔滨至大庆段高速公路、鹤岗—大连公路七台河至鸡西段及牡丹江至宁安段、哈尔滨—伊春公路哈尔滨至绥化段、鸡西—图们公路永胜至东宁段、依兰—宝清公路依兰至勃利段、林甸—肇源公路林甸至泰康段等,竣工总里程40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0.3公里,高速公路一幅及一级公路519.3公里,二级公路3220.5公里,竣工总里程是“八五”时期的3.5倍。“十五”期间(2001~2005年),随着国家全面实施第三步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全省公路交通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公路交通加快了重点干线公路的建设。在这五年期间,全省争取国家投入、养路费投入、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社会参与,积极拓展国内外投融资渠道,共投入资金469.5亿元,公路竣工总里程12550公里,实现了公路建设史上质的变化和历史性飞跃。建成国省干线主骨架公路445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4公里,一级公路715公里,二级公路3029公里。分别是“九五”时期的2.6倍、1.4倍、0.9倍。重点实施了同三公路哈尔滨至拉林河段、黑大公路黑河至北安段、绥满公路亚布力至刘秀屯段、哈尔滨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哈尔滨四方台松花江斜拉大桥等项目,交工重点工程优良品率达到100%,工程建设整体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67077公里(不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958公里,一级公路1118公里,二级公路7140公里,三级公路32806公里。“十五”与“九五”相比,全省区域中心城市间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贯通率提高了30.8%,县(市)二级以上公路贯通率提高了11.7%,路网结构和质量跨上了新台阶。经过5年努力,全省实现了“五个贯通”,即:省城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伊春、绥化等各区域中心城市相贯通;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基本实现高速或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贯通;各区域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基本实现由高速或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贯通;各县(市)之间基本实现由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贯通;乡镇与县、省相贯通。全省乡村公路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后,“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深入人心。全省通乡公路自2003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各级政府采取了分级建设和一系列经济手段,调动了县乡村的积极性。2003~2005年,全省农村公路总投资138.1亿元,建设项目920项、15233公里。截至2005年12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24.1亿元,交验896项、14324公里,新增黑白色路面9626公里。全省农村公路建设黑白色路面公路里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里程总和的3倍多。农村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公路交通状况,全省931个乡(镇)中有918个通了公路,其中548个乡(镇)通了沥青(水泥)路;全省9157个行政村中的5482个通了公路,其中1489个行政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受益人口达1255万人。全省边防公路及农场、油田、矿区、林区专用公路也都有很大发展。

  1986~2005年20年间,在国、省、县道线路上,先后建成通车的哈尔滨至阿城、哈尔滨至双城、哈尔滨至大庆、佳木斯至鹤岗、哈尔滨至牡丹江、哈尔滨至佳木斯、哈尔滨至绥化、哈尔滨至太平国际机场、哈尔滨环城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以及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佳木斯松花江公路大桥、牡丹江市牡丹江公路大桥、齐齐哈尔嫩江公路大桥、依兰牡丹江公路大桥、龙江县雅鲁河公路大桥、哈尔滨四方台松花江斜拉大桥等路、桥工程,标志着全省公路、桥梁建设施工技术水平已跨入了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道路运输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全省道路交通运输不断深化改革,各级职能部门不断转变行政职能,实行政企分开,由过去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微观管理道路运输,向市场经济模式宏观管理道路运输转化;由政府直接管理企业,转向面向社会实行行业管理;由过去只允许发展国有运输企业,限制发展集体运输企业,不允许发展个体运输业,转向允许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先后出台了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放开道路运输市场的各项政策、法规。1986年5月,省交通厅编制了《黑龙江省“七五”期间公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1987年6月1日实施了《黑龙江省公路运输管理条例》,随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客、货运输管理实施细则。这些法规、条例从方针政策上加大全方位进行改革开放力度,搞活交通运输业。对国有运输企业,先后推行经济责任制,集体个人承包制;推行股份制、国退民进,实行民营化,使国有运输企业走向市场,全省国有运输企业改革和改制不断深化。1995年,为进一步促进全省道路运输的发展,建立道路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省交通厅针对全省道路运输改革的实际需要,于3月13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放开道路运输市场的若干政策规定》。从政策法规上,保证和促进了全省道路运输的改革和发展。到2000年,黑龙江省道路运输经营业户已发展到104835户。这些遍布城乡、门类齐全、规模不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运输组织,在道路运输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各自发挥优势并相互促进,极大提高了运输生产力。全省国有、集体、个体、民营、中外合资、企事业单位自办运输组织等各类道路运输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先后组建了一批区域性运输集团和专业化运输公司,提高了企业的经营资质等级和服务功能。各类运输企业在探索市场经济规律中,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战略。一些资质等级较高、实力较强的运输企业,既经营旅客运输,又从事货物运输。有些还兼营货运代理、仓储理货等运输服务业及汽车维修、检测业务,既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活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又繁荣了道路运输市场。到2005年底,黑龙江省道路客货运输经营业户已发展到119046户,从业人数339177人,拥有客货营运车辆209408辆。其中:国有运输企业8046户,拥有营运车辆34148辆;集体运输企业7006户,拥有车辆19229辆;个体私营业户103576户,拥有车辆151118辆;其他各类运输企业418户,拥有车辆4913辆。这些运输企业为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提供了充足的运力保障。

  全省道路运输职能部门,依法加强对全行业管理和社会宏观管理,促进企业之间平等竞争、自我发展。为适应道路运输快速发展的需要,搞好服务,全省加快运输场、站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末,以哈尔滨市为中心,连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及周边中小城市的公路客、货运输主枢纽和区域枢纽基本形成。全省等级公路客运站已达356个,其中:一级站41个,二级站68个,三级站147个,四级站100个,此外还有简易站51个,站外发车场区233个,以及星罗棋布的乡(镇)客运站和村屯停靠点。有81户二级以上客运站(含二级)设置了车辆安全检查站,安装了电子显示仪和GPS卫星定位系统,53个站实现了全省联网售票,为广大旅客提供了舒适、周到、安全、便捷的综合性服务。全省等级以上货运站共143个。其中:一级站5个,二级站40个,三级站48个,四级站50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公路运输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仅2005年,全省完成道路客运量4.6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254.32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4.44亿吨、货物周转量227.64亿吨公里,分别占社会综合运输比重的84.16%、53.14%、68.68%、19.28%(综合运输即: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运输)。

  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拉近了全省各地城乡间的距离,除大兴安岭、黑河外,从省会哈尔滨出发,半天可以抵达省内各地中心城市,当天可以到达全省所有县(市),极大地方便了城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运力支持。同时也带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了一些以公路线路为中心的黄金旅游热线。301国道哈尔滨至绥芬河公路是旅游最繁忙的一条路线,途中有阿城金源文化遗址、玉泉狩猎场、亚布力滑雪场、横道河子猫科动物饲养繁殖中心、威虎山城、镜泊湖、绥芬河口岸等著名景点。还有通往著名旅游风景区五大连池的黑大公路、通往大庆油田和扎龙自然保护区的哈齐公路、通往秀美山区伊春的哈伊公路等,可谓景随路转,路为景开。

  黑龙江省公路交通科技、教育20年里发展很快。自改革开放后,全省实施“科教兴交通”战略,注重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加大科技教育经费的投入。科技经费,“八五”期间投入1673.5万元,“九五”期间投入4042万元,“十五”期间投入12253万元,为发展公路交通科技提供了资金支撑与保障。1986~2005年,全省交通科研工作注重本省寒冷地区公路建设、养护和运输生产的科研攻关,在提高路面、桥梁耐久性,以及维护维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20年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科技发表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3项,省交通厅科技进步奖93项。教育经费,“七五”期间投入2100万元,“八五”期间投入18327万元,“九五”期间投入13773万元,“十五”期间投入4363万元,为全省公路交通教育事业提供了资金支持。1986~2005年,全省累计培养大学本科生2696人、专科生9738人、中专生2465人。培训职工943903人次,学历教育40517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17953人次。这些人才,在全省公路交通系统,在公路建设养护和道路运输各个部门,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全省公路交通部门,自1984年开始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一起上,一起见成效。至2005年底,全省公路交通系统已建成各级文明单位1927个,占应建单位总数的98.7%。其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237个,部级文明单位24个(团中央命名的青年文明号9个,全国青年文明号10年成就奖、组织奖各1个;交通部命名的全国交通文明行业3个、文明行业先进单位4个、文明示范窗口6个)。

  全省公路交通运输20年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同国民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从公路现状看,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路网密度小,通达能力差,公路等级低。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仅为14.72公里,低于全国19.74公里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26位。公路路面等级标准低,全省水泥(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率仅为23.27%,在全国排名第28位。高速公路里程在全国排列第20位。二是从道路运输现状看,全省道路运输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还较低,结构性矛盾突出,运输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标准不高。三是全省公路交通发展资金不足,资金筹集渠道窄,地方投入力度小,政策环境不宽松,资金需求差距大。黑龙江省地域广阔,受自然、区位影响和经济条件限制,公路建设成本较高。据专家测算,黑龙江省平均每修1公里4.5米宽的水泥(沥青)路面,需要工程直接费用45万元左右。就是按最低限宽3.5米计算的农村公路,每公里也需要工程直接费用35万元左右。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致使交通部门债务较重,再融资、再建设能力不强,资金需求差距大是全省交通发展的突出矛盾。今后全省上下应从机制上、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形成全社会办交通的步伐,进一步为交通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大投融资力度,拓宽筹资渠道,办开放式交通,形成全社会重视交通、兴办交通、发展交通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