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班车客运 1985年,黑龙江省公路客运系统共有营运客运班车2171辆,开辟营运线路545条,营运里程41625公里,日均发送班车2600辆次,日均客运量近23万人次。
1987年10月,省交通厅、计经委根据交通部、国家经委发布的《公路运输管理暂行条例》和《黑龙江省公路运输管理条例》,制定了《黑龙江省公路旅客运输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细则》明确规定客运班车分为普通、普快、直快客运班车,为班车客运加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到1988年末,全省班车客运线路发展到1390条,营运里程94483公里,日发客车5672个班次,日均输送旅客31.1万人次,乡(镇)通车率98.40%,村屯通车率73.40%。
1992年9月,省交通厅制定了《黑龙江省高等级公路客运班车营运管理办法》,对营运审批、营运管理、监督检查与处罚等作出明确规定。《办法》的实施,促进了省内高等级公路客运班车的发展。年底,全省营运性客运班车增至6909辆。
1995年11月,省交通厅转发了交通部关于《省际道路旅客运输管理办法》,要求省运管局从建设全省统一的道路运输市场的角度出发实施省际客运线路的发展规划。并强调省际客运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要求的企业承担,实现由粗放型向现代型管理迈进,由单一个体生产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过渡。
1997年8月,省交通厅在《关于实施高等级公路客运管理若干意见》中规定,跨省、市(地)高等级公路客运原则上由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的跨区域大型客运企业集团承担,经营跨省、市(地)高等级公路客运,原则上采用中高档、大中型车辆,实行高中档并举,因地制宜,合理搭配。同年8月26日,黑龙江龙运集团组建了全省第一个线路公司——哈同汽车客运有限责任公司。不久,又相继成立了哈牡、哈鸡、哈大、哈黑、哈伊公司,开通了省内外8条高等级公路豪华班车客运线路。共投入大型沃尔沃、金龙高档豪华客车88辆,通往省内几个中心城市的直达班车当天往返,哈尔滨到首都北京朝发夕至。
2000年,全省共有营运性客运班车12695辆。其中:大型班车1866辆(高级车128辆,卧铺客车105辆),中型班车7401辆(高级车439辆),小型班车3428辆(高级车54辆)。全省道路客运班线4495条,其中:跨省线路114条,跨市(地)线路820条,市(地)内线路3561条(含县内2344条)。全省道路客运日发20098个班次,其中:跨省177个班次,跨市(地)3026个班次,市(地)内16895个班次(含县内11187个班次)。全省站务量中日发班次17284个,日过往班次12078个,日均发送旅客36.94万人次。全省乡(镇)通车率99.50%,行政村通车率89.60%。
2001年2月,全省交通工作会议要求各级交通及运输管理部门,认真贯彻交通部关于《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经营资质管理规定(试行)》,全面实行企业资质评定,加强运输主体结构调整,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发展规范龙运集团,并争取新组建1~2家区域性运输企业集团。同年9月,省交通厅评审委员会评议,向交通部申报了一、二级道路客运企业资质评定的报告。同年12月,省交通厅运输企业资质评审委员会,对省内申报三级经营资质的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了现场评审。2002年3月派出考察组,对通过初审的企业实地考察,将考察结果在《黑龙江道路运输》刊物上公示征求意见。同年7月,省交通厅批准鸡西东方公路运输有限公司、五常运输有限公司、七台河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天元公司、黑河黑龙运输集团、农垦运通客运公司等14家企业为2002年度道路客运三级企业。客运企业经营资质评定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客运企业的联营联合,加快了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经营的进程。
2002年1月25日,交通部下发了《关于公布一、二级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名单(第一批)的通知》,批准黑龙江龙运集团为一级道路旅客运输企业,黑龙江佳运集团、黑龙江牡丹江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大庆客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二级客运企业。同年12月30日,交通部印发《关于公布2002年度道路客货运输企业一级、二级经营资质评审结果的通知》,批准哈尔滨市麒麟集团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客运公司、双鸭山市顺达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为二级客运企业。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根据交通部《关于认真做好道路客运超类别经营线路调整工作的通知》,调整了超过经营资质等级相应类别的经营线路,使国省干线开通的102条快速客运线路,进一步向资质等级高的大中型企业流转,促进了运力结构调整,带动了长途班车客运的健康发展。
2003年3月,交通部下发《关于加强发展农村客运和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提出了推行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加快农村客运站场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黑龙江省交通厅根据交通部的部署,适时召开了全省农村道路运输工作会议,围绕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建设,本着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原则,部署了以乡(镇)为中心,连接村屯的农村环形运输网络建设规划。2003年底,农村客运线路已达2792条,乡(镇)客运班车通车率达99.59%,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车率达90.34%。
2004年4月,省交通厅批准双城、尚志、龙江、鸡东、望奎、农垦百通道路运输有限公司等26户运输公司为三级资质客运企业,同时批准呼兰县运通运输有限公司等8户运输企业为临时三级资质客运企业。同年底,全省取得经营资质的客运企业共79户,其中:一级企业1户,二级企业6户,三级企业51户,四级企业7户,五级企业14户。各级运管部门十分重视这些企业的“龙头”牵动作用,哈尔滨市运管处引导客运骨干企业发挥规模优势,对哈五、哈大、哈牡、哈双、哈宾等11条客运线路实施整体改造,使国省干线客运全部实现了公司化经营。哈尔滨至安达原有7台老旧个体班车运营,经改造整合由具有国家二级资质的哈市麒麟集团投入5辆金龙豪华客车取代,提高了运营质量和效益。
2005年5月1日,由黑龙江佳运集团开发的佳木斯直达北京的豪华卧铺客运班车正式开通。线路全程1675公里,运行18小时,比铁路客车减少6小时,车型选用中德合资安凯牌36座豪华卧铺车,全封闭,设有空调、独立采暖和气囊减震设备,运行安全、舒适、快捷,深受广大旅客的欢迎。
同年9月,黑龙江龙运集团投入3000万元,购置了8台沃尔沃、12台奥普兰新型豪华大客车,投放到哈尔滨至七台河、牡丹江、佳木斯等线路上运营,保证了“十一”黄金周期间客运畅通。同时,哈尔滨至绥化、庆安等线路的客运班车也由金龙客车更换为沃尔沃车型,创造了广大旅客出行更加舒适的乘车环境。
同年10月,省交通厅制定了农村客运减免运输规费,简化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措施。免征或减半征收乡村客运班车,以及方便农民出行而开通的季节性班车、学生班车、赶集班车等临时性客运班车的运输管理费、客运附加费及养路费。并于当日在大庆市召开全省农村客运工作现场会,推广了林甸县加快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的经验。林甸县交通局通过市场调查,大胆创新,依照农村客运网络规划,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在全县撤除原线路客车,全面开通了便民小客车。由于车次增多,循环发车,方便了农民群众而深受欢迎。县政府出台了《林甸县便民车管理办法》,实行公司化管理,即由县客运中心与经营者签订《便民车运行目标责任状》,实行一车一档,发放营运证、从业人员资格证。同时,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和检测,保证车辆安全运行。2005年10月,林甸县营运便民车已发展到451辆,村屯通车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都通硬化路,有路就有便民车”的目标。至此,黑龙江省农村客运班车已发展到6340辆,直接受益的农民达1800余万人。初步形成了以县乡为中心辐射各村屯的农村客运网络。
同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协会印发《关于道路客货运输一、二级企业等级评定结果的公示》,公布了评定通过的道路客货运输一、二级企业名单。在132户二级客运企业中,黑龙江省鸡西市东方公路运输有限公司、伊春市隆源运输集团、七台河市公路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鹤岗市通达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农垦运通道路运输有限公司五户客运企业入选。黑龙江省二级客运企业已达11户,区域性客运集团战略重组任务基本完成。
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客运班车13125辆,其中:大型客车1659辆(高中级车825辆,卧铺客车242辆),中型客车8498辆(高中级车3184辆),小型客车2968辆(高中级车1962辆)。全省道路客运线路5748条,其中:跨省线路159条,跨市(地)线路1069条,市(地)内线路4520条(含县内2846条)。全省道路班车客运日发20734个班次,其中:跨省333个班次,跨市(地)2442个班次,市(地)内17959个班次(含县内11334个班次)。日均发送旅客44.79万人次。全省乡(镇)通车率达100%,行政村通车率达9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