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鱼类及渔业资源调查
第一节 鱼类及渔业资源调查
1979~1986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张觉民、任慕莲、李怀明、夏重志调查了黑龙江省渔业资源。该项调查主要包括:全省渔业水面的普查、水的理化状及污染状况;湖泊水库的渔产潜力;鱼类区系组成和渔业生产现状等。共调查了6条支流、14座水库、6个湖泊,同时对22处水面作了浮游生物的普查。本项调查共提出13篇专题报告和1篇综合报告,并提出发展渔业生产的战略设想,1986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技术改进一等奖。
1983~1986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任慕莲、姜作发、董崇智、曲秋芝、尹家胜调查了三江平原地区水产资源。该项调查采用遥感技术与常规手段结合的技术路线,测定了三江平原地区水体面积,分析了水域的水质及生物营养元素。通过MSS卫星像片判读解译总水面为662万亩,占三江平原地区土地面积的4.1%。其中,江河面积为443万亩,天然捕鱼水面为350万亩;25亩以上的湖泊水库塘坝共512处,面积56.5万亩。根据调查所得的一系列水的理化性状、鱼类饵料生物和鱼类种群结构等,对三江平原地区的水产资源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应充分利用三江平原地区丰富的鱼类资源和资源优势及1 900万亩易涝低洼地,建设鱼池发展集约化养鱼生产,以及建设大麻哈鱼、鲟、鳇等放流站的建议。编制了渔业发展规划,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措施。该项成果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卢晏生、李再培、孙孝文、候连芳、于沛芬等在松花江水系内4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采集了基本未受污染或少受污染的水体中的水、悬浮物、水生生物和沉积物样品400余个,采用先进的中子活化、原子吸收等分析手段,分析了水环境各种样品60余项指标,获得了1.2万多个数据,并取得以下成果:①首次确定了松花江水系水环境各要素概率分布类型,进而准确地给出了松花江水系各主要区流水、沉积物、水生生物的背景值。②给出了本工作区区域水环境背景值。③编制了8种元素的区域背景值图。④给出了工作区域岩石背景值。⑤首次在省内记录了几十种水生生物。⑥对背景值的形成和影响素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北方河流环境背景值研究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该成果198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8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任慕莲、姜作发、任波等调查了新疆吉力湖湖泊形态、水文气象、湖水理化性状、鱼类饵料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水体初级生产力、鱼类组成及演变规律、主要经济鱼类年龄和生长、捕捞群体的结构、生物群落间的关系等。调查期间共获得理化性状数据592个,浮游生物样品270瓶,底栖动物72瓶,共统计测量鱼类标本1.56万尾,2 811.5千克。查明了吉力湖鱼类,由原来的7种土著鱼类增加到13种,摸清了鱼类组成及演变规律,分析了主要经济鱼类年龄和生长,揭示了捕捞群体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关系,阐明了东方欧鳊、河鲈等鱼类食性,预测吉力湖将由贝加尔雅罗——河鲈型湖泊,逐步演变为东方欧鳊——湖拟鲤型湖泊。提出了今后渔业发展应以保护土著鱼种,积极引进新品种以生态学原则管理的方法,建立鱼类繁殖保护的禁捕期和禁捕区,控制捕捞量,人为地促进鱼类种群的演变,投放大规格鱼种充分利用水体资源,以先小后大、先易后难的原则,近期重点开发利用后泡子,发展网箱养鱼,开展精养、半精养、精养与粗放相结合的增养业,大幅度增加鱼产量。并为渔场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
1986~1990年,黑龙江省嫩江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嫩江水产所)张卓、任东升、史玉杰、齐荣斌对嫩江流域大型盐碱湖泊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评估,为其渔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调查评估结果,通过引嫩工程使其各大盐碱湖泊水质得到了改善,水深增加,混浊度下降;改水洗碱,使湖水盐碱度下降,pH值下降,透明度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为大型盐碱湖泊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如连环湖、克钦湖等,风光秀丽,又有美丽的绿色大草原,伴随着狩猎场、度假村、游钓业的蓬勃发展,形成了以渔业为主,多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良性循环格局。
1988~1990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任慕莲、姜作发、任波进行了新疆柴窝堡湖渔业资源调查及合理开发利用途径的调查研究。 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张觉民、夏重志在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水系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和各省、市、自治区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所获得大量资料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气象、地理、环境、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加以综合分析、整理,编写了《中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一书。该书系统地分析论证了中国内陆水体的理化类型、水域初级生产力,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组成,以及渔业发展前景等,从宏观上阐明了中国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潜力及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见,为制订全国内陆水域渔业区划、中国渔业区划和中国农业区划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成果198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9~1990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研究所任慕莲、杨文荣、姜作发、郭炎、任波对新疆艾比湖的水文、理化性质、浮游生物和卤虫进行了调查测试及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艾比湖卤虫属于孤雌生殖类群,休眠卵于3月下旬开始孵化,随着水温的提高,经20~27天达到性成熟,艾比湖卤虫的克卵数为21 400+11 457粒,现存量为4 256吨,年化卤虫卵2万~6万千克。根据气候和卵盆环境,水量变化波及丰富的卤虫孵资源,提出了小规模分散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的建议。该成果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李怀明、陈惠、战培荣、马国军调查研究了绥芬河污染对鱼类及水生生物的影响。本项目进行了绥芬河的水质分析,水生生物和鱼类调查、鱼体残毒分析鱼类毒性试验等内容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污染指标为渔业水质标准范围之内,属寡污带河流,对鱼类和水生生物不构成危害。该项成果1994年获农业部渔政局监测二等奖。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李怀明、于沛芬、战培荣、陈惠、马国军针对哈尔滨松花江糖厂制糖废水为对象,从水质分析、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测试以及对鱼类越冬的影响为内容,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了该水体污染程度,及鱼类死亡原因。通过工业分析和测试,认为制糖废水造成有机污染,耗氧微生物繁衍,水体透明度下降,浮游生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受到抑制,污染区越冬鱼类一直处于缺氧状态,微生物大量存在还可促使鱼类致病抵抗力下降,当有机污染严重时,水中缺氧,鱼类大批死亡。该项目研究成果为北方地区冰封期治理水质有机污染, 减少因环境污染而造成鱼类死亡,提供了前期工作依据。该成果1994年获农业部渔业渔港监督局监测三等奖。
1991~1995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研究所、青海省水产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水产研究所,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三省区)盐湖区的分布,采取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的常规方法和对23处水域收集了湖区水文生气象、湖盆形态、水的理化特性、浮游生物种和量以及卤虫卵和卤虫的定量研究,基本摸清了三省区重点卤虫产地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评估13个重点盐湖卤虫年资源量、最大资源量和卤虫卵的年资源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三省区盐湖卤虫、卤虫卵资源丰富,质量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据此提出了可行的开发利用方案,为卤虫的合理利用提供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中国盐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卤虫的生物学研究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查清了盐度变化与卤虫的卵的产出季节,资源量关系和品系特征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运用一套简单、经济可行的盐胡卤虫调查方法,从盐湖生态学和卤虫生物学入手,对中国的大范围盐湖的卤虫资源进行调查评估,在国内均属首次。该成果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2000年,省嫩江水产所(黑龙江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下同)张卓、史玉杰、梁秀芹、任东升、齐荣斌进行扎龙自然保护区渔业资源状况调查,为渔业环境保护提出科学的治理措施。主要成果:①查明了扎龙保护区渔业水域化学状况。经过多年扎龙保护区湖泊,河道水系进行采样测定,该保护区内渔业水质为碳酸钙二型水,各项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适合鱼类生长。②扎龙保护区鱼类区系:中国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主要有青鱼、草鱼、鲢鱼、麦穗鱼、红鱼白属、鱼白属、鳊属、鲂属、餐条属、鲴属等种类组成;热带沼泽区系复合体(印度平原区系复合体),由 鮠科、塘鳢科、鳢科组成;古代第三纪残余复合体,主要有七鳃鳗、鲶科、鲤、鲫、泥鳅、鳑鮍属等种类组成;北方平原区复合体,由狗鱼、雅罗鱼、花鳅、鮈属种类组成;扎龙保护区鱼类组成以鲤科鱼类的鲅属、鮈属、鲴属、餐条属、红鱼白属、鱼白属、鲂属、鱼旁鱼皮属等属组成,约占70%以上,其余为鳢科塘鳢科、鳅科等组成占15%左右,其他占10%左右。经测定,这些鱼类,大部分为小型鱼类。体长6~10厘米,而70%以上为未成熟个体,这些鱼类是扎龙保护区水鸟不可缺少的食物,更是一些以鱼为主食的珍稀濒危鸟类在栖区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因此本区渔业水域鱼类种群数量变动对本区栖息的水鸟是有很大影响的。③鱼类与鸟类的关系:扎龙保护区的广阔水面和各种植被,特别是高等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不仅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给水中鱼类提供了优良生长场所。这些鱼类为保护的水鸟类,特别是鹤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经调查所见,扎龙保护区鸟类(以水鸟为多)多达17目,39科,245种。而珍稀鹤类,在世界上已知仅有15种,中国有9种,扎龙保护区就有6种,主要是丹顶鹤、白枕鹤、灰白头鹤、蓑羽鹤、白鹤。经过对水鸟食物调查,几乎所有的水鸟,均以鱼类为食,特别是鹤以鱼类为主要食物。因此,加强扎龙自然保护区渔业环境保护,增殖鱼类,是十分重要的。④提出了对扎龙保护区渔业环境保护的建议。
从2000年开始,省嫩江水产所张卓、史玉杰、任东升等以微生物指标评价嫩江水域污染状况。通过对嫩江中、下游水域中各污染带浮游生物群和生态结构,以及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进行的5次综合调查,并参照水质同步调查检测出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认为以浮游生物为自然水域污染状况的评价指标,能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水域的污染状况,并为评价嫩江水域污染状况提供依据。通过5年来对嫩江干流6个段面的采样分析,基本查明了嫩江的污染状况和浮游生物组成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浮游生物的生态分布以及生物量的变化,是反映水体污染程度的较好指标,因为多污带的生物抵抗力最强,寡污带的生物对污染物质的含量极为敏感,如果超出限度就会使某些种群消失或死亡,从而也相应地影响了水体的自净能力,所以不同的生物对水体污染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尤其是硅藻、兰藻、绿藻及轮虫、挠足类,对有机污染物质更为敏感。根据嫩江干流保江段浮游生物种群生态结构分布的具体特点和不同情况,参考同步性水质分析结果,来评价嫩江水域污染状况,可将嫩江上游划为寡污带(OS)水域,相应出现的清水型、喜冷水性的硅藻、轮虫种群可定为寡污带生物;中游及下游可划为β—乙型中污带水域,相应出现的浮游植物如微囊藻、鱼腥藻、锥囊藻角甲藻、衣藻、纤维藻等和浮游动物如沙壳虫、焰毛虫、龟甲轮虫、裸腹蚤、剑水蚤等种群可视为β—乙型中污带指示性生物。
2004~2005年,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进行了重点湖泊渔业资源调查。在水质、鱼类品种组成及变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标本及数据,进行了渔业资源变化与分析和水域生产力情况调查等工作。经过对镜泊湖春、夏、秋三季有目标、有重点的水质分析,基本掌握其水温、溶解氧、浮游生物和pH值等,全年5~10月份,15℃以上有效积温为2 876.4℃,4~12月份溶解氧平均7.24毫克/升,浮游植物8.65毫克/升,浮游动物2.78毫克/升,pH值7.3。在进行镜泊湖鱼类标本采集过程中,对湖区渔业品种进行了重新统计。通过研究,重新确定了某些名优鱼类的洄游规律、产卵习性和部分种群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