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优良品种选育及苗种繁育

第二节 优良品种选育及苗种繁育



  鱼类生物育种技术见本志第四篇第一章第四节生物技术。

  1981~1986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沈俊宝、范兆庭、王国瑞、刘明华、刘明华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鲫鱼种群的遗传特性及其应用”。本研究对黑龙江鲫鱼的种群分布、生殖方式、倍性、遗传特性和系统分类等问题,提出了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见解,填补国内对鲫鱼遗传研究的一些空白,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水平;在鲫鱼的选种及其开发应用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在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于这一研究查清了黑龙江水系存在两个种群,它们的生殖方式不同,就避免了移植引种的盲目性,保证了全国十几省市银鲫的移植成功,并为全国提供亲鱼2 000余万尾,鱼种20余万尾,夏花50万尾;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上海等省市,银鲫的产量达5 000万千克以上,山东省开始向湖泊增殖。该项成果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荷包红鲤是优良杂交亲本,它与黑龙江野鲤杂交其杂种F1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和抗寒能力,但原种在黑龙江省不能过冬。1983~198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沈俊宝、刘明华、张铁齐、王强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野鲤的抗寒品质转移给杂种F1,再通过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律和分离律,从F2中获得一个体色。鳞被为荷包红鲤型的F1,抗寒力达到73%,最后利用体高的高遗传力性状,强化选育成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其体长/体高(2.15),体长/头长(2.86),尾柄长/尾柄高(0.57)。体色均为橘红色及酯酶等项指标已与原种相似。此综合选育技术国内外尚无,明显优于传统的移植驯化法。品系育成后,主要用于养殖品种及杂交亲本。1986年育成后,其杂交种在黑龙江省60个市(县),推广20万亩,新增产值2 059万元,比当地饲养的野鲤多20%~30%,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显著。新品系已推广吉林、新疆和内蒙古等省区,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3~1988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强、沈俊宝、刘青华、栾晓红、任慕莲通过LDH同工酶分析,初步查明了黑龙江水系鲢、草鱼原种的遗传结构,发现鲢鱼LDH存在多态现象,并确认C位点上存在两个等位基因。通过LDH、SDH、SOD、EST等9种同工酶分析,确定黑龙江水系鲢、草鱼的平均杂合度、多态位点比例和遗传相似系数3个代表种群特性的遗传参数,从而确定了黑龙江水系鲢、草鱼与长江、珠江水系鲢、草鱼的遗传差异。采用种群平均杂合度、实际调查和历史资源综合评估资源的方法,搞清了黑龙江水系鲢、草鱼的资源状况。通过原种自然群体一对亲本后代的生化遗传结构分析,初步探讨了自然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化特点,对人工繁殖中选配亲本和防止近交衰退提供依据。此项研究还提出了黑龙江鲢、草鱼原种种质标准参数。此外,首次试验用鱼鳍组织分析某些同工酶,为保存活体进行鱼类遗传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该成果198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4~1986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刘雄、宋苏祥研究开发了虹鳟稚鱼高密度饲育技术。该技术采用高密度饲育方法,直接在两个166.5米长的长方形水泥池中进行饲养,不经传统的小型池过度,以加大活动空间,有利于成长成活,便于管理。由上浮稚鱼50.8万尾,经2 464℃累积温度,养成平均重19.77克鱼种22.6万尾,总重量4 467.5千克,总成活率为44.5%,鱼种养成密度每米2.2万尾,38.33千克,每秒1升水量生产鱼种4 440尾,87.58千克。从开口摄食至养成全部采用颗粒饲料,按4个不同成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分别进行科学配方。饲粒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均达到稚鱼的需要量。必须氨基酸基本平衡饲料系数1.2。根据一定温度下的稚鱼耗氧量需要,调整鱼池水量,使之基本上满足稚鱼对注水量的需求。通过限制池水深度,加速池水流速(1.38~4.70厘米/秒),提高池水交换率(2.03~4.79次/小时),控制排水部溶氧保持在5.99毫克/升以上,铵、氮维持在0.144毫克/升以下。为了改善鱼池生态环境,在疾病防治上,以防为主,及早发现及早防治。采用本项技术,每生产1千克鱼种可盈利9.52元。该技术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南、浙江、山东、贵州和湖北等省推广应用。1987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5~1987年,黑龙江省水产推广总站引进江西省兴国县标准兴国红鲤亲鱼2 508尾,在同江县采捕黑龙江油鲤亲鱼1 439尾,自育散鳞镜鲤亲鱼54尾共生产杂交鲤鱼苗8 792万尾。试验点3年推广鱼池面积1.21万亩,培育秋片鱼种122.9万千克,比1984年增产39.1万千克,提高31.8%,增收149.4万元。3年为全省3.07万亩成鱼养殖池塘提供了当时称为大规格(3寸以上)的122.9万千克杂交鲤鱼种,增加了黑龙江省良种鲤鱼放养比例。杂交鲤在池塘养鱼生产上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在同等条件下饲养,比其他野鲤增产显著、效益高,是发展池塘养鱼、提高产量的好品种。

  1985~1994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呼兰县双来渔场、黑龙江省呼兰县水产局的刘明华、沈俊宝、白庆利、尹洪滨、杨光、孟凡彬对德国镜鲤遗传良种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成果:①完成考种研究。通过对原种及原种后代,4个世代的开拓记学、细胞遗传学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品种性状遗传十分稳定,是一个池塘养鱼的优良品种,其生长速度超过中国的任何鲤鱼品种,但其抗病力较差需改良提高,该成果为开发利用该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②经三代选育(从原种F1- F4),特别是抗逆性选育,已育成一个比原种生产性能有较大提高和适合中国北方地区池塘养殖条件的良种。该品种比原种生长快要10.8%,抗病力提高25.6%,池塘饲养成活率达到98.5%,抗寒力达到96.3%,比原种提高33.8%。③采用品系间杂交初步选育成一个镜鲤新品系,其外表似德国镜鲤,1~3龄鱼体重的平均增长值比两亲本高,1~2龄的抗病力比两亲高,抗寒力强,筛选出一个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F1,此杂种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其体重的增长值比两亲本平均高30%以上,抗病力提高9.3%,抗寒力达到98%。④本成果对引进种德国镜鲤的开发利用建立了一整套技术体系,即从该品种的基因库中,开发利用其有利的遗传资源,遗传改良中国的鲤鱼品种,同时也对其进行改造,培育出更多的适合我国养殖鲤鱼新品种,具有理论意义和生产意义。1993~1995年,该品种及新品系、杂交种已推广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推广面积达到 21.0万亩,新增产值5 643万元,新增利税1 692.9万元,增收节支总额达到250万元。1996年该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87年,黑龙江省湖泊渔业试验站针对细鳞斜颌鲴在湖泊中资源含量减少的实际状况,进行了细鳞斜颌鲴的人工繁育研究。细鳞斜颌鲴的鱼卵不同于鲤鲫鱼的粘性卵,又不同于家鱼的半浮性卵,而是一种初产时粘附在岸边的砂石上,而后可随风浪脱离的半粘性卵。通过几次试验,总结出了产卵、孵化均在同一网箱的“合二为一”的产孵法。该产孵法就是在直径为10米的产卵池放入1个或2个长为10米,宽1.6米,高1.2米的密眼网箱(用40目的聚乙烯网片制作),底部加上沉子,上部吊起约30厘米,在网箱的中间放入适当深度的一长串棕榈皮。注水后将催产的亲鱼放入箱内,可配10组。网箱放入产卵池,可以人为控制产卵池水位,背风向阳,防止风浪冲击网箱,有利于孵化管理,易于操作。这种产卵孵化方法近似鱼苗的生态环境,在鱼苗刚出膜后,避免了水流过大对嫩小鱼苗的冲击,保证了鱼苗体质健壮,鱼卵孵化率高。

  “松荷鲤(高寒鲤)的培育研究”是“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白庆利、徐伟、李池陶、曹顶臣、毛崇林等,1986~1988年,进行黑龙江鲤、荷包红鲤和散鳞镜鲤的3个品种间杂交,获得了三杂交种,通过池塘2年的对照,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和生产性能,建立了I系,此系体型为纺缍型。该项研究于1988年通过验收。1991~1995年,采用常规育种技术与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完成了IF3与黑龙江鲤和镜鲤的回交,获得了回交种,通过池塘试验测定了它们的生产性能和抗寒能力。同时建立了雌核发育系。由于I系与黑龙江鲤的回交,回交种可同时提高生长速度和抗寒能力,确定用回交系与雌核发育系组建合成系,测定了合成系的生产性能和抗寒能力,最后从合成系中选出达到育种目标的IF7为选育的高寒鲤。自1996开始进行“高寒鲤新品系繁育技术的研究”。强化了亲鱼和后备亲鱼的培育,三龄鱼规格为3 000克;二龄鱼规格为2 750克。同时建立了4个组合的近交系和1个新品系。4个组合近交系分别为IF3×IF6、IF6×IF6、IF6×IF7、IF6×IF3,以高寒鲤为母本,以建鲤为父本,建立了高寒鲤新品系。高寒鲤集3个亲本优良特性,抗寒能力强(北方寒冷地区越冬成活率97%),生长速度快(比当地鲤快30%)。其优良性状能稳定遗传,达到了良种标准。建立了1个育种中心、3个繁育基地和3个养殖示范点,初步形成了东北地区推广网。建立了良种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采用人工繁殖和电厂余热、日光温室进行大规模良种生产,比常规人工繁殖提早了20~30天,育成后的高寒鲤已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达68万亩。高寒鲤于2004年2月通过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松荷鲤。该项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范兆庭通过对银鲫、镜鲤的形态学、年龄生长、性成熟年龄与繁殖力、耗氧量及临界窒息点、肌肉成分、染色体组型和二倍体细胞核DNA含量、同工酶谱及等位基因频率等项测定,根据标准参数,提出了银鲫、镜鲤2种鱼类的种质标准。该成果1991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刘明华、沈俊宝、刘刚、张铁齐完成“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松浦银鲫选育及生产应用”。该品种选育采用人工诱异雌核发育获得方正银全雌后代,将其中一部分后代用酒精配制饲料性转化为生理雄鱼,然后两者交配获得松浦银鲫F1,其个体全为雌性;用F1与生理雄鱼、两性鲫交配获得的其F2、F3与F1性状完全一致,其遗传性状十分稳定;在与两性鲫繁殖的后代中出现与F1性状相同的雄鱼,扩大其数量,建立了可自繁的崐自交系,至此完成了品种选育。此品种已推广全国11个市,覆盖面达51.5%,推广面积已超过40万亩,平均亩增产20%左右,生产推广苗种4亿尾,亲鱼增产20%左右,生产商品鱼5 800万千克,新增产值7 900余万元,年新增利税8 596万元,年增收节支2 375.6万元,年均投资收益率59.7%。199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8~1992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王昭明、王丙乾通过紫外线辐射精子灭活,受精卵热休克等技术手段,育成二倍体雌核发育群体,雌性发生率达86.7%。二倍体雌核发育稚鱼经激素营养饲养法饲育,育成假雄性鱼,假雄鱼发生率达74%。假雄鱼与普通雌鱼受精,获得了全雌群体,在国内首次初步确立了鲑鳟鱼全雌二倍体育成技术。该项成果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孙大江、曲秋芝、刘雄在水温周年变幅较大(2℃~20℃)的条件下,采用人工光和自然光结合的光控方法改变产卵周期,使虹鳟鱼的产卵期提前8~12周,精卵质量正常,产卵率达80%以上,在研究期内发眼卵供应全国5个主要省区,均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1~1993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八五二农场的潘伟志、郭佳祥、陈声栋进行“鲶鱼人工繁殖及开发利用”研究。主要成果:①通过产前性腺发育和外部性征的观察,适时催产,使人工产卵比天然的产卵期提早15~20天;②选择最有效的催产药物与剂量,使野生鲶鱼的产卵率达90%以上;③研制一种催产药剂(暂定名DOS),其催产率达到与脑垂体合剂的相同效果,解决了大批量催产时脑垂体取材的问题;④采用常规“发塘”和以人工饲料为主的育苗技术,夏花成活率分别达到66%和53%,攻破了人工育苗关;⑤用人工饵料驯化培育鱼种技术,使野生肉食鱼类摄食人工饵料,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和超过了天然鱼种规格,饵料系数为2.63,平均体重50克,亩产204千克;⑥研究了成鱼塘套养鲶鱼的养殖模式,采用合理套养密度,既清除了池塘杂鱼,又使当年鲶鱼苗达到商品鱼规格,每亩平均可增产7.5千克,新增产值100~150元/亩;⑦对选育的亲鱼进行人工催情,取得了产卵率为95%、出苗率为86%的理想效果。该成果199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部,气候寒冷,生长期短,池塘养鱼以养殖鲤鱼为主,约占放养量的50%。但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养殖的鲤鱼主要是本地野鲤和南方鲤。野鲤生长慢,生产力低,南方鲤品质不纯,抗寒能力差,越冬成活率仅30%左右。1991~1995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黑龙江省嫩江水产研究所沈俊宝、张志华、刘明华、白庆利等培育出鲤鱼当家品种松浦鲤。本项目研究通过抗寒力强的黑龙江野鲤、耐肥水的荷包红鲤、生长快的散鳞镜鲤和德国镜鲤4个鲤鱼品种间杂交、回交,获得2个杂交优势组合(Ⅰ系和Ⅱ系);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上述2个系的近交系;用合成技术,将回交系和近交系组合成抗寒和生长均优良的合成系;用系统选育从2个合成系中选出达到育种目标的Ⅰ系F7为当家品种,定名为松浦鲤。主要成果:①选育成荷包红鲤抗寒品系(第六代):②获得2个近交系和两个合成系(F6, F7);③育成松浦鲤:体包青灰色,全鳞,生长速度比对照组鲤快50%以上,饲养成活率95%,越冬成活率95%,遗传稳定。该品种推广至全省和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推广面积33万亩,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该成果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建鲤是“七五”国家水产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新成果,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含肉率高等优良经济性状,是增产增收的优良品种。1990年,黑龙江省从无锡国家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共引进建鲤鱼苗(夏花)3 000万尾。1991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下达了“建鲤、颖鲤优势利用”项目。由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组织齐齐哈尔、佳木斯、哈尔滨、牡丹江等市推广建鲤,实际推广1.26万亩,平均亩产374千克,亩盈利299.2元。建鲤比普通鲤鱼增产25%左右,增产建鲤73.3万千克,增加产值439.8万元。1993年黑龙江省7个地区40多个市、县大面积推广建鲤,效果显著。该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1996~2000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省嫩江水产所的刘明华、白庆利、王志远、徐明才、徐伟、朱世龙、金宪等研究了鲤鱼当家品种松浦鲤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其中,“节粮型养殖技术”增效显著,比一般节粮型养殖技术增产10%~20%;“一年两茬主养鲤鱼养殖技术”比常规春放秋捕养殖技术增产1倍,增收1.5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研究通过良种培育中心和3个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了选育、繁育、推广一体化体系,确保了良种的优良性状和良种的质量,良种覆盖面达75%,推广率达35%以上,初步解决了黑龙江省鲤鱼养殖业良种问题,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孙大江、曲秋芝、马国军、吴文化、邱岭泉完成“史氏鲟苗种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该项研究解决了史氏鲟配合饲料驯化难的问题,通过改进催产和受精方法提高了催产率和受精孵化率,催产率平均96%,孵化率80%以上。解决了史氏鲟人工养殖系列化饲料,掌握了鱼苗培育期常见病害的防治及暴发性疾病的控制方法。建立鲟鱼繁殖基地2处,催产孵化能力1 000万尾以上,指导建设并投产的史氏鲟生产基地6处,分布在华北、华东、西南和华南等地区。该成果2005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期,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潘伟志、尹洪滨、刘伟、卢彤岩、任波、赵春刚进行“怀头鲶♀×鲶鱼♂远缘杂交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采用遗传育种理论和杂交繁育技术,解决了亲本怀头鲶和鲶鱼腺发育不同步的问题,利用怀头鲶的生长速度和鲶鱼肉质等遗传优势进行远缘杂交,培育出生长快、肉质优良的杂交鲶鱼新的养殖品种,为社会提供苗种1 825万尾,推广养殖面积27万亩,创社会效益1亿元以上。200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2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潘伟志、王鹏、赵春刚、叶继丹、尹家胜、陈军等完成“鲟鳇鱼人工繁育与杂交技术及产业化开发研究”。主要成果:①采用自行研制的催熟、催产药物及调控水流、水质等,首次使鲟、鳇鱼性腺在不提高水温的条件下提早20~30天成熟,并在8~13℃的低温环境下顺利产卵,获得催产率100%、受精率91.2%和孵化率90%的效果,解决了制约规模化鱼苗生产的技术难题。②进行了史氏鲟和达氏鳇的远缘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分别达到91%和90%,获得生长快速、易驯养、抗病强的杂种一代。③仔鱼消化生理学研究基础上,研制系列人工饲料配方。以全人工饲料强化仔鱼开口,使鱼苗成活率达73%。④利用先进技术和配套设施,进行集约化商品鱼养殖,单产为12千克/立方米,平均个体重达0.75千克,填补了高寒地区鲟鳇鱼集约化养殖的空白。⑤建立国内最大的黑龙江鲟鳇鱼繁育基地,并蓄养一定数量的鲟鳇鱼,为其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创造必要条件。该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3~2005年,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完成绥芬河河蟹人工繁育及增养技术的研究。2003年,从绥芬河采捕绥芬河河蟹40.75千克、522只,选择其中成活的、肢体完整的河蟹37.25千克、460只,投放到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试验示范基地池塘,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的鉴定,绥芬河河蟹为日本绒螯蟹。2004年,在辽宁省盘锦市荣兴农场天宇三和水产有限公司试验场进行人工繁殖,选择雌蟹400只、雄蟹180只,共繁殖蟹苗80千克;在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试验示范基地池塘进行蟹苗培育试验,放养蟹苗8万只,秋季收获3 200只,平均重4.12克/只;放养扣蟹2 000只,收获1 210只,平均每只重105.5克。

  2004~2005年,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进行“黄颡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2004年7月共催产黄颡鱼亲鱼735组,获得受精卵206.8万粒,孵化鱼苗133万尾,催产率76.5%、受精率79.3%、孵化率81.1%。2005年,催产黄颡鱼亲鱼1 262组,获得受精卵339.5万粒,孵化鱼苗230.6万尾,平均催产率86.6%、受精率83.3%、孵化率81.7%。本项目解决了制约苗种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黄颡鱼规模化繁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