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森林经营
第四节 森林经营
一、天然林经营
1986~1987年,省林科所完成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樟子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改良和促进结实技术”。该项研究,按优良林木分级标准,伐除Ⅳ级木和Ⅲ级木,将优良林分改建成母树林,单位面积保留225~250株/公顷为最佳密度,种子产量提高10%~15%,发芽率提高2%,千粒重提高5.25%,种子活力指数提高46.9%,子代林樟子松沙地优良林分木材增长效果明显,幼树高比对照树提高23%,对疏伐林分施肥种子产量提高67.6%~85%。该项成果1989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6~1990年,省林科所黄泽昌、张海廷、解奇明等选择红松天然优良林分,对其进行疏伐改建母树林,并提出了红松天然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的经营技术。疏伐红松株数不得>16,保留郁闭度≥0.6,保留母树160~170株/公顷。疏伐原则:不挤不压,保留Ⅰ、Ⅱ级母树,疏伐Ⅲ级木和影响母树生长的树木。优良林分子代床圃发芽率、苗高、树高(6年生)、分别比对照提高6.5%、9.3%、9.63%。该项成果1991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1年,省林科所朴楚炳、刘君、刘大兴等对落叶松天然优良林分进行疏伐,并开展松土、截断树梢、环状切根、环状砍皮、绑扎树干和枝条、施肥促进开花结实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0~25年生优良林分,疏伐淘汰Ⅲ级木和部分Ⅱ级木,保留300株/公顷左右,母树林结实比对照提高6~14倍、病虫害降低2.77%~5.77%。环状砍皮对结实效果最佳,结实率达90%,单株结实量比疏伐试验区提高60%。该项成果适应于大小兴安岭林区,技术简单、使用方便、经济效益显著,1992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92年,东北林业大学王业蘧、周晓峰、赵惠勋等完成林业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黑龙江省凉水沟、帽儿山原始林、次生林生态系统研究”。该项研究对凉水沟、帽儿山红松原始林和次生林生态系统的能量平衡、养分循环、水分循环、种群动态、林分生产力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了“针阔混交林能减少反射辐射、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蒸散失热,有利于提高保水能力”“蒙古栎林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养分利用效益和水分循环效益”“水曲柳在次生林中具有更新优势”“次生柞林和白桦林的生产力比人工落叶松林高”等科学结论。该项研究成果1994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1~1993年,省林科所吴济生、许广歧等完成国家攻关项目“樟子松天然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和促进结实技术研究”。该项研究提出,按优良林木分级标准,将优良林分改建成母树林需伐除Ⅳ级木和部分Ⅲ级木,每公顷保留225~250株为最佳密度。生产实践证明,该项技术提高种子产量10%~15%,提高发芽率2.0,提高千粒重5.25%,降低空粒率2.0%;子代林樟子松沙地优良林分幼树高比对照树提高23%,山地优良林分比对照树提高6%;对疏伐林分施肥种子产量提高67.6%~85%。该项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1996年,省林科所朴楚炳、刘君、刘大兴开展了兴安落叶松天然优良林分改建母树林及促进结实技术的研究,通过疏伐改建母树林1.5万亩,经过疏伐保持400株/公顷。在此基础上开展松土、截断树梢、环状切根、环状砍皮、绑扎树干和枝条,施肥促进开花结实试验30亩。该项成果适用于大小兴安岭林区,生产实践表明,种子产量比对照高6倍、种子发芽率提高4%~9%,子代材积生长提高11.36%~27%。该项成果199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1999年,省林科所杨凯、马阿滨、张海廷对红松坚果经济林的高产、稳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了红松坚果经济林的结实规律与丰产综合配套技术,提出了红松坚果优树疏伐了强度模型,以及优良无性系选择方法、开花结实调控技术、促进结实技术措施、综合培育技术,为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开展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与红松坚果林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体模式。
2001~2003年,由省林科所和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等单位的王树力、王义弘、赵学海、杨凯、国庆喜等选择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及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作为公共示范试验区,研究了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景观结构调控技术,提出了天然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原则、标准、指标和方法,并建立各种不同类型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技术体系,为天然林可持续经营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实验示范。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二、次生林经营
1981~1984年,东北林学院陈大珂、周晓峰、丁宝永等对东北地区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的个体生态学、种群结构、演替规律、次生林分类、立地分类、林分生产力,以及红松阔叶混交林的生态演替规律、发展阶段、次生林形成的自然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天然次生林经营应把阔叶树的天然更新和针叶树的人工更新结合起来,人工栽植以红松为代表的针叶树,保留天然更新的多种阔叶树,以形成符合地带性特征的针阔混交林,并根据次生林发生、发展阶段实施“栽针保阔”“栽针引阔”的动态经营技术措施。该项研究成果已编入全国林业通用教科书中,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2~1994年,黑龙江省森林经营研究所刘英年、包青、田艳丽等针对黑龙江省天然次生林的现状,对次生林改造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次生林改造技术措施,建立了2.6公顷的实体模式,筛选出块状改造最优措施。采用量化规范标准,分析了演替规律、林分组成立地因子(植被、土壤理化、地形地势)、生长特点、生产力水平以及社会环境对次生林的干扰等,为提高次生林经营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6~1989年,东北林业大学郎奎建、蒋伊尹、刘宪国等进行了东北森林随机生长模拟系统的研究,完成了东北地区任意指定天然混交林的生长和演替模拟,为科学经营森林,优化间伐方法,地域性森林资源预测提供手段。1991年该项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期,东北林业大学丁宝永、郭江、石福臣等完成天然次生林“栽针保阔”及三大硬阔叶树培育配套技术的研究。该项研究对三江平原的次生林实行了“栽针保阔”和三大阔叶树的培育,通过开拓效应带和人工控制郁闭度,实施“栽针保阔”改变了下垫面,形成了反射腔,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植被覆盖率,促进了阔叶树的年生长量增长。同时,栽植的针叶树,由于苗期得到一定庇荫作用,成活率达到95%以上。生长量比普通造林显著提高,形成了速生丰产型红松阔叶混交林。另外,采用岛状、带状不同树种混交及人工天然种混交等措施,进行了三大硬阔叶树培育,解决了三大硬阔叶树培育难,水曲柳苗期易受霜害等技术问题。该项成果先后在依兰县先锋林场、勃力林业局通天二林场、库都尔林业局岩山林场推广应用,取得纯利润800万元。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1996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林业局王晓华、傅玉昌、满东斌等在黑龙江省垦区推广天然次生林“栽针保阔”技术。该技术从东北林业大学引进,在垦区36个次生林农场广泛应用,是垦区森林经营的一大突破。该项技术在垦区推广占现有次生林农场的96%,面积推广率达80%,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达4 663万元。该项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6年,省林科所才志行等通过对东北林区13个林业局杨桦林的调查,提出了杨桦林分类定向培育技术:根据调查材料,划分出杨桦与白桦林的4个立地等级;提出了0.7经营密度是杨桦林最佳经营密度;提出杨桦林的定向培育目标及培育技术措施。该项成果于1998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三、人工林经营
1984~1987年,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桦南县孟家岗林场胡正昌、张忠山、黄仁楚研究了落叶松人工林带状疏伐经营技术。该研究采取带状疏伐“保针引阔”的经营技术措施,将落叶松纯林改变为针阔叶混交林。1984~1989年推广该项经营技术后,单位林地出材量增加10%~12%,产值增长15%~18%。该项研究成果在东北地区全面推广应用,1990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86~1987年,省林科所研究提出了黑龙江省不同气候区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适宜生长区和种子调拨区,为适地适树和营造速生丰产林提供科学依据,获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2~1996年,省林科所和东北林业大学王树力、马建路、金铁山等研究了红松与阔叶树树种间复合经营,以及红松人工用材林与红松人工果材兼用林间的林种复合经营,并提出了红松人工林复合经营的技术指标及措施,为红松林资源的恢复、保存及发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该项成果1997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5~1997年,省林科所杨凯、邓龙、穆丽蔷等对红皮云杉人工林生长规律与优化经营进行研究,建立比较完整的红皮云杉人工林生长与经营等方面的数学模型群体,编制了地位指数表、生长过程表、经营密度表、最优密度表、抚育间伐表等林分经营数表,根据培育目标确定其最佳工艺成熟与经济成熟时的合理轮伐期,并提出了6个最适栽培模式。
1997~2005年,省林科所杨凯等对黑龙江省林区低产次生林的标准、改造模式及适宜的林分条件等进行分析,提出低产次生林的诱导改造途径:全面改造适用于林木无培养价值,立地条件较好,林地生产潜力高的林分,建立人工速生丰产林;局部改造适应用立地条件一般的林分,通过带状和林冠下诱导改造可以尽量维持森林环境,促进引进针叶树的成活、生长、形成针阔混交林,有利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抚育改造和择伐改造适应于既有改造又有抚育的中、幼林和有生长潜力的林分能充分利用保留林木为培养对象,与人工引进树种形成复层混交林,提高林地生产力。
四、森林分类经营
森林分类经营是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通过将现有森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区划、分类经营、分类管理的一种现代森林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黑龙江省林业厅提出了“分类指导,定向培育,科学管理,集约经营”的方针,全省普遍地编制了森林经营方案,并对森林分类经营关键技术、经营方案及相关模式、相应标准等进行了研究。
1998年,省林业厅森林经营局崔友君、孙永刚、孙晶波、吕清友等研究制定《黑龙江省国有林场分类经营实施办法》和《黑龙江省地方林业森林分类经营实施办法》。按照该办法将国有林场森林和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兼容林三大类型,进行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在经营措施上,按分类经营划分的三大类型(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和兼容林)分别计算,确定年伐量、采伐方式和森林培育等。坚持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森林资源良性循环,并对森林的多资源开发利用,森林与环境保护,林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保证措施。
2000~2003年,省林业厅森林经营局王凤友、崔友君、满东斌、于金峰等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森林资源经营决策全过程的信息化和精准化,为数字林业奠定了基础。以经营小班为单位,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和林业专题图库,对森林经营实行动态管理,支持审核经营措施的合理性。依据小班因子信息库,自动测算各森林分类类型的年伐量,自动生成小班卡、登记表、统计表和规划表,并可动态调查。对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进行技术控制和政策管理,将森林资源档案、分类经营、森林管护、重点生态管理融为一体,相互联系,可以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档案,并对档案的更新提供了便利条件。该系统已在黑龙江省8个地(市)、43个县(市、管理局、自然保护区)、251个林场、366个乡镇推广应用,成效显著,2004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4年,省林业厅森林经营局崔友君、陈兆东、孙永刚、李志斌等研究提出了省级森林分类区划界定的实施办法,针对全省林地不同生态区位,划分为重点公益林、一般公益林和商品林。该项研究应用森林经营和信息技术,按区划界定标准及实施办法把生态区位和分类类型全部落实到小班,基于小班因子自动生成林场、县、市、省四级森林资源信息库,并实现了森林资源信息的联合检索、查询和统计功能。该系统软件界面清晰、操作方便,实现了与相关林业软件的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便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