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电力营销与计量
第四节 电力营销与计量
一、电力营销
1988年,牡丹江电业局将计算机全面引入供电局的营销管理,给各供电局逐步配备了计算机,并自行开发了大工业电费计算和机关企事业算费程序,在大用户班和海林供电局首先进行了试点应用。大工业算费程序和机关企事业算费程序具备对峰谷电量电费、零点基本电费、力率电费的全部自动计算功能,自动生成电费账、计算票、电费收据等相应信息,可完全替代手工操作。这两套程序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计算准确等特点,采用该程序后工效提高了35倍。1989年营业统计报表管理程序和大工业算费程序在黑龙江省电力营销系统得到推广应用。
1992年,黑龙江省电力局较大范围的配备了新一代的计算机,开发了“购电制”的程序和流程,1992年的下半年实现了“购电制”。
牡丹江电业局爱民供电局以可以实现数据共享的NOVELL网络技术为基础,设计出“居民购电计息管理软件”“购电计息结息与审核软件”等软件,并针对当时多媒体流行的趋势,设计了“电量电费条形码自动查询系统”,提高了管理的透明性,实现了数据共享。1994年网络版的购电计息收费模式在牡丹江电业局全局得到了推广应用。1995年,开发网络版购电计息同城同售系统。爱民供电局以实现“日管理”为目的,继续开发了“抄表卡片日管理软件”,按例日进度管理卡片的发放、回收,每日的抄表进度、抄表电量实现了计算机统计管理。“大工业及机关用户坐收管理软件”的开发完成,实现收费的日管理掌控。
1994年,哈尔滨电业局平房供电局王孝升、王瑄、姜宝山、兰铁岩、刘永宽开发了“电力销售全过程微机网络管理”,实现电力营销各岗位全过程微机应用及营业管理现代化。1995年该项目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1996~1998年,“抄表卡片日管理软件”“大工业及机关用户坐收管理软件”在黑龙江省各供电局逐步推广应用,营销工作“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
牡丹江电业局爱民供电局作为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IC卡式预付费电能表推广使用的试点单位,1998~2000年完成IC卡表与数据采集器的安装、线路台区改造和管理系统升级等工作,2000年底牡丹江电业局计量装置全部更换为单相、三相或多功能预付费式电能表。该系统的建设融合电能计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新的管理思想,目标是打造“三无供电企业”,即无欠费、无窃电、无管理损失的供电企业,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了电能表的功能选型及现场实用性考核,配套管理软件的开发,改造工程成本造价的合理性,与计量技术进步相适应的营销新管理模式的建立等。该系统建成后在线损率、电费回收率和实抄率等多项重要营业指标方面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实现了电能量信息采集和分析智能化以及线损管理分析层次化和数据化。按照改造前后的整体效果比较,收回全部投入只用了5年时间。该项目于1999年通过了东北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验收,并获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1年,哈尔滨华强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开发黑龙江省电力营销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YX2000系统),并在全省62个省属供电局推广应用。各地市电业局协助需求分析和推广运行。每个供电局有一套独立的局域网系统,包括一套ORACLE数据库,服务器采用双机互为备用的方式运行,存储介质为磁盘阵列,利用磁带机备份。整个系统包括报装接电、受电工程管理、表库管理、抄表管理、核算管理、居民购电、机关电费收缴、信息审核、账务管理和统计报表管理等多个功能模块,涵盖了营销管理的基本过程,供电局各岗位都使用计算机,抄表员使用抄表器进行抄表和数据传递。后来又增加了计量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线损管理系统和负控信息管理系统等,完善了营销信息系统的内容。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营销系统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国内第一个达到“四统一”标准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成为营销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2002年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2年,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建成全省银行联网代理购电系统。第一期合作单位包括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代理购电方式为银行网点柜台现金购电。其后陆续开通了建设银行、邮政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到2005年末代理银行达到8家,增加了网上银行购电、电话银行购电和银行自助终端购电等多种方式,银行代理购电网点数达到了1 460个,年代收电费金额8亿多元,占全局居民购电金额的45%。全省银行联网代理购电系统建设是电力营销理念的重大变革和进步,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服务的重大进步。这项业务开展后,增加了购电网点的数量,大大方便了用电客户,同时也减轻了供电企业自身营业场所的服务压力,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释放,加快了电费回收的速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年,建成黑龙江省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系统(95598客户呼叫中心系统),整个系统在9个电业局各建设了一套基于通讯交换机平台的客户服务中心系统,提供全面标准的信令、协议接口和标准的CTI接口和高速物理通道,支持对电话、传真、互联网等进行混合排队,同时提供与省局监控中心联网的网络和数据接口。系统建成后,经过不断地完善、补充,到2005年末已经提供了统一的、面向客户的综合性平台,通过电话、互联网、电子邮件、传真等多种方式接入,实现保修、用电咨询、信息查询、投诉、用户报装等全天24小时一体化的处理与管理,成为一个能提供包括语音服务、人工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中心。完善了供电企业的服务内容,提高了服务质量,树立了电力优质服务的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03~2004年,绥化电业局王成强、刘景勤、孙立成、柳树平、苗永丰等开发了网损日管理系统。网损日管理系统是建立在电能计费系统(DT-2000)、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负荷管理系统和无功优化系统基础上的综合管理系统。系统的数据源分别由电能计费系统、SCADA系统、负荷管理系统独立并行提供。网损日管理系统与电能计费系统共用一个开发平台。3个独立系统与网损日管理系统通过MIS网进行数据链接,各管理终端按其权限在MIS网上获取相关信息。整套系统整合了调度自动化系统,负荷管理系统、电能计费系统等有关方面的数据,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完成了对电度表数据、电网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之为整个网(线)损管理服务,做到了整个网损的日统计、日分析。2005年开始该系统在全省推广应用,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二、电力计量
电力营销技术和手段与电力计量技术紧密相关,电力计量技术的发展影响和推进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的转变和提升。电力计量技术主要体现在电度表技术和抄表技术的发展。
(一)电度表
电度表技术延续了机械表、电子表、预付费表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计量原理的改变,功能的增加和信息化3个阶段,1985年以前,全部为机械表。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龙电电气公司和哈尔滨电业局电力工贸公司开发生产了电子表和预付费电表,支持了电度表更新换代。同期,黑龙江省开始使用电子表,电子表的应用为电能量数据采集和电费回收的自动化打下了基础。预付费表的出现为电费自动回收提供了一种手段,预付费表一般采用IC卡作为数据传输介质,也称卡表,它的使用前提条件之一是在电量发生前已知明确的电价。
(二)电度表抄表
电度表抄表技术经历了户外杆上抄表、低压载波抄表、跨台区集抄、多功能远程集抄、电能量自动采集历程。
电费回收需要抄表,抄表的数据是一切电费回收的基础,是电量损失分析的基础,是供需关系预测的基础,抄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线损,需求侧的决策,因此,保证抄表数据的准确性一直是供电局的重要工作。抄表在不同时期采用了不同方式:机械表时期,是人工户外杆上抄表,电子表批量应用后,先后经历了脉冲采集、485采集、低压电力线载波采集、在这3种通讯方式中,低压电力线载波以安装简单,不存在施工性维护等优点成为首选。电力线载波技术,已经批量应用的基本上是台区内使用电力线载波,以台区变压器为界,低压工频变压器供电范围内使用高频的电力线载波,工频变压器到主站的通讯方式有抄表机,PSTN,GPRS/CDMA等,其中GPRS/CDMA因安装简单,不存在施工性维护,运行费用相对较低,较受欢迎,载波+GPRS是目前比较实用的通道方式。
2000年,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王久玲、张绍卿、潘政刚、魏国、王学义等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研究出DACS—1配用电信息跨台区通讯技术,并在哈尔滨电业局南岗供电局投入运行使用。2000年7月通过国家电力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2001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绥化电业局王成强、柳树平、李淑芳、李万友、王宏伟等开发研制多功能远程集中抄表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安装数据采集器,实时采集和记录用户表计数据,自动完成表计读数的数字化转换,可定时、实时和分时记录表读数,可存储记录用户表计长时期的电量数据。管理部门的管理控制中心计算机通过电话线与位于远端的现场管理单元通信,达到远程自动抄收用户表计读数和系统状态信息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实时抄表、实时测控。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全分布、全分散式载波抄表方式,即在普通电表中内置载波采集模块,直接与集中器通信。该系统达到远程抄表、防窃电、过电压、远方停送电、供电可靠性统计各项功能。该系统计量采集1次完成,减少中间环节大大降低了误码率。2003年该项成果获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截至2005年,抄表已发展到自动化、多功能、有规划、成建制、系统化的应用阶段,真正形成了电能量自动采集系统,这种系统化的应用,当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将产生巨大的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