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地质勘查

第一节 地质勘查



  一、区域地质调查

  (一)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自1996年开始,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以下简称齐齐哈尔分院),分别在大兴安岭地区、嘉荫-鹤岗地区、佳木斯隆起区相继开展了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截至2005年共完成15个图幅。

  1996~2000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呼中镇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1年4月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最终验收,质量评为优秀级。

  1999~2002年,齐齐哈尔分院赵海滨、韩振哲等完成内蒙古阿龙山镇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3年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秀级,2003年获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成果质量展评优秀奖。

  2000~2002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4年2月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秀级,2003年获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以下简称省地质矿产局)地质成果质量展评一等奖。

  2001~2004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鸡西市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4年2月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秀级。2003年获省地质矿产局地质成果质量展评三等奖。同期,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哈尔滨分院(以下简称哈尔滨分院)完成虎林县幅、虎头镇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2002~2004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4年2月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秀级。2004年获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以下简称省国土资源厅)首届资料展评二等奖。同期,哈尔滨分院梁科伟、赵山等完成内蒙古诺敏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2003~2005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乌云镇幅、嘉荫县幅、太平沟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和鹤岗市幅1/2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二)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黑龙江省正规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始于1966年,至1988年完成全省山区半山区的地质填图工作,完成1/20万比例尺图幅74幅,其中完整图幅58幅、非完整图幅16幅,填图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53%。建立完整的地层和侵入岩系统,基本查明了全省的地质构造格架,发现了大批可供进一步工作的矿(化)点和异常,为全省地质矿产工作的发展做出贡献。

  1981~1987年,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省第一地质调查大队)完成小佳河公社幅、饶河县幅、同江县幅、民主村幅、下营幅、勤得力幅、抚远县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获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5~1988年,黑龙江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漠河幅、连崟幅、老沟幅、二十五站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988年通过省地质矿产局出版验收。

  1985~1989年,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依西肯幅、欧浦幅、十八站幅、兴华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及东方红林场幅、呼中区幅、满归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989年5月通过省地质矿产局出版验收。

  1986~1991年,省第一地质调查大队完成双鸭山市幅、黑河市幅、孙吴县幅、沙兰站公社幅、佳木斯市幅、巴彦县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

  1990~1993年,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六十林场幅、阿里河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4年7月通过省地质矿产局出版验收,评审为优良。

  (三)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

  1986年4月~1988年10月,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建边农场幅(部分)、四站林场幅(部分)、星火公社幅(部分)、红岩幅(部分)、窝窝幅(部分)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89年6月29日省地质矿产局对地质调查报告进行评审,予以验收出版。

  1989~1991年,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马大尔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991年5月18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局出版验收,评审为局优秀、部优秀。

  1991~1993年,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新风林场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3年7月13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局出版验收,评审为局优秀、部优良;完成二十一站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3年7月14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局出版验收,评审为局良上、部优良。

  1991年7月~1994年7月,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运用第二代填图方法完成桦皮窑幅、任家地营子幅、白石砬子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省地质矿产局于1994年7月21日对报告进行评审,评审为优良级。

  1991~1995年,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前进林场幅、林海幅、柯多蒂河幅、塔源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7年7月15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局最终验收,评为优良。

  1992年7月~1994年10月,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完成飞虎山幅、博乌勒山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省地质矿产局于1999年5月27日对调查报告进行最终评审,予以验收,评审为优良级图幅。

  1993~1995年,省第二地质调查大队完成古鲁干幅、二十二站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5年11月8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局验收,获第一届部质量展评优秀奖;完成平原林场幅、对青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5年11月8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良,获第三届地质矿产部质量展评荣誉奖。

  1996~1999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三杨林场、北影林场、桦皮羌子、高峰林场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0年7月20日通过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良;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完成621高地幅、67.3高地幅、古利库河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9年12月22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完成瓦拉里幅、北西里幅、兴隆沟幅、大砬子幅、盘查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于2000年12月25~28日评审兴隆沟幅优秀,其余幅良好。

  1996~2000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新峰幅、达音卢幅、山神府幅、大平林场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0年7月20日通过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 ,评审新峰为优秀,其他良好级。

  1997~1998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七号林场幅、二十五站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9年12月23日通过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最终验收,评审为优良。

  1997~1999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完成柳河林场幅、苇芦河林场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1999年12月22日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评审柳河林场幅优秀,苇芦河林场幅优良。

  1999~2000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交鲁山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0年7月20日通过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评审为良好级;黑龙江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完成八五二农场幅、迎春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于1999年12月22日进行评审,评为优良;完成神树镇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于2000年12月进行评审,评为优秀;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完成五大连池农场幅、引龙河农场十队幅、德都县幅、二龙山农场一分场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于2002年1月进行评审,评为优良级。

  2000~2002年,齐齐哈尔分院完成砂宝斯幅、老沟幅、邱林公司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3年3月9日通过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最终验收,评审优良级;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完成四季通幅、东京城镇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于2003年3月9日进行评审,评为优良级。

  2001~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哈尔滨分院(以下简称哈尔滨分院)完成太平村幅1/5万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2003年3月9日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进行评审,评为良好级。

  二、区域地球物理、化学调查

  (一)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黑龙江省内的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简称物探)工作,主要由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前身为黑龙江地质地球物理探矿大队)、国土资源部航空遥感中心(前身为地矿部航测总队)、核工业部航空遥感中心(前身为核工业部703队)承担。

  1.1/20万比例尺重力调查

  (1)GPS测地

  区域重力调查中测地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布设测网,确定测点和各级重力基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区域重力调查工作的前期,普遍采用气压测高法和1/5万比例尺地形图定点,从地形图上量取重力测点(基点)的平面位置坐标。后期自1994年开始,舍弃了先前的测地手段,引进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重力测量的同时,采用GPS测量方法,测定测点的三维坐标值。测量时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设置一台GPS接收机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或多台)GPS接收机,在以基准站为中心,半径50千米的范围内,对预先设计的测点流动设站,进行快速静态相对定位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事后伪距差分处理,将差分后的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统转换为北京1954坐标系统和1985高程基准。使用的GPS接收机,先后分别为SEEKERSURVEY—08型、MARCH—Ⅱ型等测地型GPS。前期、后期测地误差要求:高程均方误差:前期±4米,后期±1.6米;平面位置均方误差:前期±100米,后期±10米。全国各省都已建立了GPS 2000控制网,对区域重力调查使用GPS测量定位技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由于采用GPS技术,测地精度提高,区域重力调查的布格异常精度也相应提高。前期、后期布格异常均方误差对比:前期±1.0(10-5 米/秒2),后期±0.5(10-5米/秒2)。

  (2)计算机物探数据处理与基础图件编制

  1997年,地质矿产部区域重力调查中心,研发并在各省推广1/20万比例尺区域重力数据库,该库除具有重力数据和地形数据建库功能外,还具有数据处理和数据成图功能,随后还有它的升级版出现。2000年,开始使用MAPGIS软件编制物探图件,使用绘图仪绘制输出纸介质图件。

  2.1/20万、1/5万比例尺航空磁力测量

  黑龙江省的航空磁力测量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2005年,山区和半山区基本覆盖1/5万比例尺航磁测量,平原地区以1/20万比例尺航磁测量为主。航磁测量主要由黑龙江省物探大队、地质矿产部航测总队、核工业部703队承担并完成。1986~2005年完成的航磁测量使用的仪器:CTZY-1型航空质子旋进磁力仪、CHHK-2型海空质子旋进磁力仪、氦或铯光泵磁力仪,前两种属于数字显示模拟记录类仪器,记录精度或灵敏度可达±1纳特斯拉(nanoteslas,nT)/毫米,后一种为数字显示数字记录类仪器,记录精度或灵敏度可达0.01nT。地面日变观测站使用的仪器为北京地质仪器厂生产的CZM-2质子磁力仪、氦或铯光泵磁力仪。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测线领航定位,用1/5万比例尺地形图目视领航,配合“416”型航空照相机所摄取的地面影像恢复航迹,进行空地联系,飞行高度误差±20 米;领航偏差不大于±250 米。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测线领航定位,均采用GPS,飞行高度误差±10 米;领航偏差不大于±50米。以重复线测量均方误差和切割线测量均方误差衡量航磁测量精度,均方误差在±5nT以内,满足高精度的要求。

  (二)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简称化探)包括1/50万比例尺低密度水系沉积物测量和1/20万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黑龙江省区域化探工作,1999年以前均由黑龙江省地球物理探矿大队(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承担完成,1999年以后均由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承担完成。

  1.1/50万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

  1/5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始于1977年,1986年,黑龙江省地球物理勘察院通过1/50万比例尺区域化探扫描完成全省46万平方千米的实地样品标本采集工作,并依据23个元素的分析数据编写《黑龙江省1/100万比例尺地球化学图说明书》。1/50万比例尺区域化探扫面共发现单元素异常1 751个,元素组合异常1 028个,圈定成矿远景区46个(其中黑色、有色金属成矿远景区26个,金成矿远景区17个,石油、天然气成矿远景区3个);全省1/100万比例尺地球化学图、单元素异常图、组合异常图、成矿远景区划图,为黑龙江省的地质找矿、环境评价、地方病防治、农作物生产等提供基础图件和相关数据,尤其是为地质找矿提供宝贵的地球化学基础资料。该成果,填补了全省基础化探调查工作的空白,为了解全省23种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成矿远景预测提供基本依据。1987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1/20万比例尺区域化学扫面

  1987年,黑龙江省通过1/20万比例尺区域化探区划扫面,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圈定出西基诺-博乌勒-1001高地-下埃及西马亚河铅、锌、银等有色金属成矿带。该带轴向长约40千米、宽约10千米左右,地球化学特征是具有“高、大、全”特点,即元素异常含量高、异常范围大、成矿元素组合全。该成矿远景区的发现,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找矿指明了方向和工作靶区。并于1990~1991年对该成矿带开展了1/5万、1/2万比例尺的化探查证工作,发现的HS-91-57号异常,推断为矿致异常,经深部验证已见有铅、锌矿体。

  黑龙江省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04年完成1/20万比例尺完整或不完整图幅共计67幅,累计工作区面积约23.5万平方千米,共计圈出单元素异常约16 083个,组合异常约2 219个,圈定成矿远景区180个,通过异常分类筛选甲类异常43个,乙类异常553个,丙类异常834个,通过区域化探资料圈定成矿靶区数十个。

  3.GPS应用

  GPS定位在地质勘查应用中,尤其在区域性物化探野外生产当中,发挥了质量监控作用。2001年,将此技术运用到黑龙江省沙兰站幅1/20万比例尺区域化探扫面工作中,是当时国内较早使用GPS进行质量监控采样点误差的省份之一。利用GPS导航航迹图及经纬坐标,提高了采样点误差的准确性和可靠程度,满足规范中要求采样误差不大于±120米的要求。GPS导航航迹图作为原始资料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坐标数据归档保存,成为评估生产质量的重要依据。野外常用的手持式GPS型号主要为麦哲伦(315型)、小博士(多功能)等。

  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勘查

  水文地质勘查包括水文地质普查、勘探、试验和水质分析、地下水长期动态观测等工作。

  (一)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1985年5月~1987年5月,由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牵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吉林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吉林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辽宁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辽宁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内蒙古自治区11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共同编制《东北经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系》。该项目依据国家地质矿产部关于转发《东北经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成果汇编第一次协调会议纪要》的通知精神,完成东北经济区1/100万比例尺《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热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编制工作。全区调查总面积126万平方千米,历时3年,于1987年5月全面完成,为给东北经济区规划和建设提供综合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资料,1988年该项成果获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6年6月~1989年4月,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张万胜、赵喜发、尹喜霖、鲁守刚、杨湘奎完成大兴安岭Ⅱ区区域水文地质普查(鄂伦春旗幅、爱辉县幅)。主要内容及研究成果:采用系列气象水文数据,确定地下水径流模数、补给量;采用水文分割法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并进行了水质评价;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调查面积1 500平方千米。该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查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7~1989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崔永久、田延山、王逊等完成哈尔滨市水资源系统管理模型研究。该项研究,将城市水资源与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研究,建立城市水资源经济管理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从水资源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角度分析了哈尔滨市行业用水结构,从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角度出发,提出行业优先发展的建设方案;在城市用水结构分析基础上,依据减少水资源无效益流通的原则,提出了城市水资源用水结构的调整参考方案,并根据经济发展状况,预测了未来水资源用水系统状况。该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查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8~1990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马洪骥、刘阿莉、刁连堂、邢宗强完成黑龙江省东南部饮用天然泉水调查及开发可行性研究。该项研究,了解和掌握了黑龙江省东南部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形成机制、出露条件及分布特征;初步确定了24处饮用矿泉水点;查出矿泉水类型单一,均为含锶硅质矿泉水,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该项研究成果填补了黑龙江省区域性矿泉水研究的空白。

  1994年4月~1996年6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黑龙江省天然矿泉水资源调查研究。该项调查研究,阐明了矿泉水的赋存条件、矿泉水类型及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分布区内各类矿泉水的水质特性;根据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特点,对省内不同类型矿泉水特征性指标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从地层岩石的化学元素丰度、地球物理化学场、地质构造条件、地壳岩浆活动、不同时期水文地质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对其物质来源、赋存状态、元素迁移和富集规律等做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对今后寻找类似具有不同特征性指标的天然矿泉水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4年12月~2005年6月,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王月平、杨湘奎、缪晓宇研建黑龙江省1/2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并上交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二)城市、矿区、农林牧业供水水文地质勘查

  1986年4月~1987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黑龙江省阿城市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初步勘探(1/5万比例尺)。该项目,查明勘探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富水性、水质和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圈出富水地带;查明阿什河漫滩区潜水和岗埠状平原区承压水的埋藏条件、补给条件、补给来源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地下水资源计算和评价,初步确定出供水水源地地带,并对该区的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做出评价,提出后备水源地和合理开发利用意见;对区内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概略评价。

  1987年6月~1988年6月,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初本君、杨湘奎、鲁守刚、马广会完成塔河林业局局址供水水文地质普查。该项普查对冻土区水文地质勘查,采用系列气象水文数据,确定不同概率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及天然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提交布井方案,确定水源地。该项成果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查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8年4月~1989年11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隋国权、刘文、赵宪君等完成黑龙江省阿城市第二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详细勘探(1/1万比例尺)。该项目完成详查面积15平米千米,提出水源地范围2.275平米千米;探求开采量3.1×104~3.2×104立方米/天,单井最大出水量3.5×103~4.9×103立方米/天;查明含水层埋藏深度20~30米,厚度稳定为33~42米和岩性的变化规律;圈定了降落漏斗、边界以及干扰关系。该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找矿成果奖三等奖。

  1989年4月~1990年4月,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初本君、鲁守刚、王子东等完成南岔铁路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该项目采用系列气象水文数据,确定不同概率的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及天然资源量、可开采资源量、物探勘查构造裂隙水赋存条件等,对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提交布井方案,确定水源地。该项成果1991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查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90年7月~1991年7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保证程度论证。该项目,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并对水质做了预测分析和保证程度分析;利用已有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报告内容丰富、资料可靠、结论明确,是第一份完整、全面论证哈尔滨市水资源开采现状和保证程度的分析研究报告,为哈尔滨市制定国土规划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994~1996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与黑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共同完成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36个市县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该项目在充分收集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重新评价地下水资源,确定可开采量;调查研究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对不同地段地下水的开采潜力进行分析,圈定有开采能力区,采补平衡区和超采区;合理确定不同地段、不同开采层位的控制水位和开采量;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建议;建立信息系统,为规划期内逐年确定供水计划和对水资源开发实施动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1996年6月~1997年1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综合评价。在充分收集调查区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重新评价地下水资源,确定可开采量;调查研究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对不同地段地下水的开采潜力进行分析,圈定有开采能力区,采补平衡区和超采区;合理确定不同地段、不同开采层位的控制水位和开采量;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建议;建立信息系统,为规划期内逐年确定供水计划和对水资源开发实施动态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1998年~1999年3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王逊、王应旭、朱学军等完成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河谷供水水文地质详查(1/5万比例尺),调查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查明河谷地区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及空间分布规律,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和工业锅炉用水的标准,对全区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计算区内地下水资源量,推荐可供进一步勘探的“哈尔滨市后备水源区”,提供地下水初步开发方案,结合开发方案论证“后备水源地”对哈尔滨市2020年缺水量的保证程度;查明区内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确定后备水源的环境保护方案,并预测未来大规模地下水开发带来的环境效应。2000年该成果获黑龙江省优秀工程勘察奖二等奖。

  1998~1999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总院完成乌裕尔河流域农业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该项目阐明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重新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核实了现状开采量,进行了开采潜力分析。该项成果资料依据较充分,为乌裕尔河流域的农业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重点剖析了富裕县友谊乡、塔哈乡农业开发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计算评价了地下水资源量,提出了地下水开发、保护及开采技术方案的规划建议。

  1999年5月~2000年6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黑龙江省通河县凤山镇供水水文地质勘查(1/2.5万比例尺)。查明凤山镇及周边10平方千米范围150米深度内,浅层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及较深层基岩构造裂隙水分布赋存条件、水质等特征;结合镇区近期需水量1 000立方米/天的目标,完成1~2眼探采结合井,以解决凤山镇近期供水问题,为凤山镇远期供水1 500立方米/天提供依据。

  (三)供水水源地勘探

  1986年9月~1987年6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居民用水地下水源工程选点规划。该项目,阐明了区内第四系地下水的水文地质条件;按各水文地质单元(地段)计算地下水的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并按供水水文地质条件做出评价;选出最合适的水源地位置,提出经济合理的开采方案。

  1988~1990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隋国权、张俊、陈铁男等完成黑龙江省阿城市热电厂供水水源地详细勘探(1/1万比例尺)。该项目对勘察区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含水层组岩性、结构特征、分布规律、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化学特征、水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对勘察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利用水位削减法、势迭加法计算了可开采量,对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进行了评价,还进行了水源地开采后的水位预测。该项目在水资源评价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与参数合理,结果可信。该成果1992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找矿成果奖三等奖。

  1991年10月~1993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陈铁男、薛文武、刘佳路等完成黑龙江省五常市五常镇第二水源地勘探。该项目查明了区内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探明大型地下水源地一处,详细地评价了特大型远景后备水源地,首次提出了拉林河谷“地下水库”的新认识,是黑龙江省在该方面的重大发现。提交成果报告1份及附图。该报告综合运用国内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地下水资源、环境质量等进行了评价,其结果可靠,达到省内同类成果先进水平。该项成果1994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矿成果奖三等奖、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二等奖。

  1993~1994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哈尔滨市城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共同完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前进开发区水源地勘探(1/1万比例尺)。通过勘探,查明了勘探区供水目的层-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水质、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了评价。探明中型水源地一处,地下水可开采量1.7×10(4↑)立方米/天,精度达到B级,勘探区C级可开采量为3.6×10(4↑)立方米/天,评价结论可靠。

  2000年3月~2001年6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王逊、王应旭、朱学军等完成黑龙江省五常市项家屯水源地勘探。该项目对区内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论述,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方法,对勘探区内地下水进行了饮用水水质评价;采用常规评价方法,对工业用水进行了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做了分区评价和预测分析;采用有限之法,对投产后的水流场进行了模拟预测。该项成果获200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0~2002年9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哈尔滨市水务局、哈尔滨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同完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本项目查明哈尔滨市现状年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为45.63×10(8↑)立方米/天,哈尔滨市城区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形成300平方千米下降漏斗;经计算评价,哈尔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7.96×10(8↑)立方米/天,其中地下水补给量为30.00×10(8↑)立方米/天,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97×10(8↑)立方米/天,地表水径流量为99.24×10(8↑)立方米/天。

  2002年5月~2003年4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第二水源地勘探。该项目探明天然资源量为2.6×104立方米/天,实际最大涌水量为3×103立方米/天;施工一眼探采结合的辐射集水井,选择世界较先进的日产全液压螺旋钻式顶管机施工承压水层的水平井;解决了地方严重缺水问题,对兰西镇工农业和居民饮用水质的改造起到支撑作用。该项成果2004年获黑龙江省“四优”评比三等奖。

  (四)区域工程地质勘查

  工程地质勘查一般可分为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地质勘查、初步设计工程地质勘查和施工图设计工程地质勘察3个阶段。1986年以后,黑龙江省的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由区域工程地质勘查向“水、工、环”综合勘查、评价转换。

  1987年9月~1988年9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崔荣久、周宏、石兆岩等完成哈尔滨核供热站初选厂址安全分析。该项目是中国首例核供热站选址勘查项目采用了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和多种可能的勘察手段,对勘察区进行了合理的部署勘查工作量,取得大量的实际资料,对过去推断出的F8断裂进行重点勘查研究,确认这种影像是地貌界线的可信结论。该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优秀工程勘察奖二等奖。

  1988年11月~1990年9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崔荣久、谭世燕、周亚明等完成哈尔滨市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1/10万比例尺)。该项目提交成果报告1份及附图。该成果内容丰富、基础资料扎实、论述全面、图件齐全,全面论证了哈尔滨市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正确,建议可行,是黑龙江省第一份完整、详尽、研究水平较高的城市工程地质成果,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1992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查成果奖四等奖。

  1991年7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哈尔滨热电厂油改煤工程地质勘查,1993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优秀勘查奖三等奖。

  1992年6月~1993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经济开发区工程地质勘查(1/100万比例尺),查明厂区内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类型、物理和力学性质,确定地基土承载力;查明了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地质构造及评价区域稳定性。

  四、遥感地质调查

  1987~1989年,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在黑龙江省北部黑河—漠河间应用遥感技术找金试验,获得成功。

  1989年4月~1990年6月,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黑龙江省遥感解译线、环形构造图(比例尺1/100万比例尺)。

  1990年~1991年5月,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白卡鲁山一带地质构造与多金属矿化遥感解译。

  1991年6月~1993年5月,地质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长春地质学院共同合作完成黑河—呼玛地区岩金遥感地质调查研究,该项目为国家计委“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1992~1993年,黑龙江省第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完成黑龙江省多宝山—宽河斑岩铜矿(金)成矿带遥感解译。

  2000~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李福田、何晓华、张斌、初禹等完成黑龙江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2003年通过国土资源部、省计划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终审,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