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质矿产研究

第三节 地质矿产研究



  一、地质研究

  (一)基础地质研究

  1982~1989年,省地质矿产局编纂《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并编写《黑龙江省岩石地层》,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出版。

  1987年4月~1990年2月,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崔革、蔺秀章等完成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地层对比,组、段、界划分和层位对比进行了沉积岩相划分,建立了相模式,认为黑龙江省东部中新生代沉积是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伴随有火山相,并分别阐述了各时期岩相分析特点。在岩相阐述中,对各时期各盆地的情况专门作了叙述,认为黑龙江省东部在晚三叠世至早第三纪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演化分两大阶段,即前期(T3-K1)近海盆地演化阶段和后期(K1—E)内陆盆地演化阶段,前者共5个浸至海退经历了槽盆、槽广盆、广盆扩大至萎缩过程,后者为陆相槽盆向广盆发展过程。指出扇三角洲,尤其是河流、湖沼发育的平原亚向是富煤环境。各时代扇三角洲相重叠之处可能是提供良好生储置层的地段。1990年10月大庆石油管理局对报告进行了评审验收。

  1992~1996年7月,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与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完成吉黑东部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运用板块构造理论结合本区地质实际,重塑了吉黑东部古板块构造格架,新划分出一些构造单元,论述了各构造单元时空演化关系,划分了本区地壳形成演化阶段,提出佳木斯—兴凯地块和龙岗地块分别隶属于古西伯利亚板块和古华北板块的新认识。首次编制吉黑东部大地构造图(1/150万比例尺)。根据地层、古生物的新发现和较多同位素测年数据,重新厘定一些古生代地层层序,划分了古生物区系;对长期争论的麻山群及黑龙江群进行了解体归并,提出佳木斯—兴凯地块基底是由“高级变质区”及“花岗—绿岩区”构成的新认识;在延边地区原划归“上石炭统”地层中发现早二叠世茅口期化石,并发现滑塌沉积。这些新发现对探讨本区地壳演化提供了更多的实证资料。把花岗岩研究与构造条件相联系,总结了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迁移演化方向,划分了构造花岗岩区(带);论证了本区早寒武纪花岗岩浆活动的存在;指出中生代花岗岩浆作用具有中国东部壳幔演化的特点。根据对古生代地层、古生物、构造岩浆活动的详细研究,探讨了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问题,认为其对接带位于长春—吉林—蛟河和汪清—珲春一带,具隐匿对接带特征,对接时代为早古生代末期,为深入研究“肢解蛇绿岩”及“隐匿对接带”等奠定了基础。划分了延边地区构造层次,划分出4个变形层次;提出古亚洲洋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变在晚石炭世—早三叠世末,论述了本区地壳侧向、垂向增生特征;划分了板块活动阶段,并论述了不同阶段地质构造演化特点及其与区域成矿作用间的关系。

  1993~1995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韩振新、郝正平等完成黑龙江省主要成矿带矿床成矿系列。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和黑龙江省区域地质矿产方面的最新资料,对黑龙江省的两个主要成矿带—小兴安岭南段——张广才岭有色金属、铁成矿带和佳木斯—牡丹江铁、金、非金属成矿带以及多宝山铜矿带进行了系统的整体研究,共建立8个矿床成矿系列,19个成矿亚系列和35个矿床式和一些重要的成矿模式,综合分析了黑龙江省主要成矿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成矿背景,深入探讨了矿床成矿系列的时空演化规律和成因,并对铜、金等主要内生金属矿产进行了区域成矿预测。

  1997~1999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韩振新、曲关生等完成黑龙江省1/50万比例尺数字地质图数据库。1999年3月2日,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审查和评审。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项目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评定为特优级。

  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齐哈尔分院完成勘查技术在地质填图中应用,结合1/25万塔河县幅区调,针对黑龙江省森林沼泽及浅覆盖特点开展了勘查技术在地质填图中应用试验,包括地球化学、物探、浅钻等方法,总结出应用效果及今后工作方法。

  2003年3月~2004年3月,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完成黑龙江省主要成矿区(带)矿床成矿系列及金、铜、铅、锌、晶质石墨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通过对省内基础地质、物化探及矿产方面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在Ⅲ、Ⅳ级成矿区(带)划分的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将省内6个Ⅲ级成矿区(带)划分出13个矿床成矿系列、18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和43个矿床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黑龙江省矿床成矿系列打下了基础。阐述了各成矿区(带)的成矿特征。着力说明了金、铜、铅、锌、晶质石墨矿床的成矿特征,对其成矿系列的区域控矿因素做了概括分析,并总结了成矿规律。在对划分的24个Ⅳ级成矿亚区(带)找矿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划分了59个成矿预测区,其中A类13处,B类23处,C类23处,此成果为今后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对全省9个矿种的273处矿产地建立了数据库。2005年1月省国土资源厅对报告进行审查验收。

  (二)矿产资源综合研究

  1981年3月~1986年2月,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刘静兰、杜世政、刘雅琴等完成“黑龙江群”“东风山群”含金性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研究—兼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该研究报告以“佳木斯中间地块”为研究对象,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采用类比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些前寒武纪地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对其含金性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变质岩金元素丰度值对金的成矿作用不都具有特殊意义、不都存在必然联系等新观点、新见解。这是黑龙江省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很有意义的成果,为开展本区原生金矿找矿开拓了新的思路。1987年5月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对该项目进行通讯评审并验收。1994年4月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85年5月~1987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刘静兰、郝正平、孙绍洲等完成黑龙江省东风山金矿典型矿床研究。1988年12月省地质矿产局对报告进行评审验收,认为提交的研究报告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是中国迄今探讨沉积—变质成因金矿床中最为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成果。1992年12月获国家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86~1988年2月,黑龙江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完成黑龙江省黑龙江中、上游及其一级支流砂金找矿可行性研究报告。在黑龙江边滩、漫滩和阶地提供了可供进行砂金普查的矿点5处,发现和初步评价了中—小型法别拉中游砂金矿床,可进一步普查勘探。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砂金矿形成、富集条件、分布规律和砂金成矿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黑龙江中、上游及其一级支流的砂金找矿远景进行评价,提出了进一步评价的方法和勘探手段。1988年3月省地质矿产局对报告进行评审验收。

  1986~1988年6月,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完成佳木斯隆起岩金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研究。1989年5月通过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研究报告对次火山岩和BIF有关金矿的形成机理和控矿条件方面提出了独自的见解,对区内寻找岩金工作指出了方向和建议。

  1990~1992年3月,黑龙江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姚志强、卢秉刚、都起民等完成多宝山铜矿综合找矿模型及远景区段优选的研究。运用成矿新理论,综合分析研究了多宝山地区大量的原始资料,并提出新认识。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信息方法,建立本区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和综合找矿模型,补充完善了本区斑岩铜矿地预测准则和标志。对在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寻找斑岩铜矿有指导意义。进行成矿预测,共选出远景区12个,其中A类1处,B类5处,C类6处。并结算了资源量,提出了今后工作建议,达到国内同类研究成果的先进水平。

  1990年12月~1992年,黑龙江省第二地质调查所李茂卿、赵明星、强广连、王琢等完成得尔布干断裂带北东段金、银及有色金属成矿条件及靶区优选报告。根据航磁、重力资料向上延拓结果形成一套突出不同深度的重、磁系列图件、据此提取了线状、环状构造信息,研究了由浅而深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本区存在X型构造体系”的认识,对该区通过的得尔布干断裂带的位置、特征,进一步提供了地球物理方面的依据。对研究区内4个1/20万比例尺图幅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资料,采用了地质衬度法,快速评价与筛选法(RESMA系统)组合分析法、地质总体分解法以及丰度估计法来筛选化探异常,确定有意义的找矿靶区。根据1/20万比例尺遥感卫片解译的环形影像或线性影像,确认存在的环形和线性构造,结合已知矿田的影像特征,确定本区找矿有利构造和色变带。通过综合研究本区的综合找矿信息,确定本区22个找矿标志;通过成矿规律的分析,研究区内划分出7个成矿远景区、带优选出38个找矿靶区,其中岩金甲类靶区4个,银及有色金属甲类靶区7个。

  1990~1993年3月,黑龙江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刘宪明、王国臣等完成罕达气—纳金口子一带金及有色金属找矿靶区研究报告。该报告收集、整理、分析了本区大量资料,在本区首次采用了综合信息预测方法,预测了找矿靶区,做了较充分的室内研究工作,为本区今后深入开展普查找矿工作创造了条件。

  1991年10月~1995年6月,黑龙江省第三地质调查所姚志强、张德全、赵玉明、徐凤山等完成黑龙江多宝山及其邻区寻找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该项研究,提出本区早奥陶世初开始的北东、北西向隆拗控岩、控矿构造格局;认为泥盆纪裂陷槽主要是在早奥陶世所形成的隆、拗格局上发生;强调中奥陶统多宝山组铜主矿源层均分布在各拗陷带内,较为详细地探讨了物质来源的规模和状态;指出下泥盆统罕达气组可能是区内岩金的“矿源层”和铜的次要“矿源层”;利用多阳离子R1—R2图解,对区内花岗岩类进行了构造成因类型划分;认为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三期花岗闪长岩(斑岩)为华力西期同源岩浆正常分异演化在碰撞后(晚)期的产物;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区内与斑岩型及矽卡岩型铜矿有关的成矿岩体判别标志,为今后在本区及邻区普查找铜时,对岩体成矿前景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还特别强调后两期岩体的成矿问题,为在本区进一步找矿开拓了一个新思路;首次提出多宝山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是经历三期矿化的叠加、改造和富集形成,称其为多宝山式斑岩铜矿,与经典的斑岩铜矿床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一新认识不仅对今后本区找铜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充实了该类矿床的成矿理论和范围;较系统地总结了本区铜、钼、金、银等多种元素区域分布特点,指出铜元素高含量带及铜、钼、金、银组合异常明显受北东、北西向构造控制,构成一菱形构造;指出矿田内激电三角形异常的中圈最有利于找斑岩铜矿床;在充分研究区内斑岩铜矿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找矿标志的同时,首次利用地面光谱测量数据及地空对比相关图像,提出该类矿床的遥感找矿模型、综合找矿模型和预测模型,为今后普查找矿做出资源量科学预测,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优选圈出找矿靶区10个,远景地段14个,提交铜科研储量66.6万吨。本次报告初步提出的铜矿田中发现3次海相火山喷发活动,明显使矿体受顶、底板的火山—沉积特定旋回控制。1995年9月省地质矿产局进行评审,同意验收。

  1993~1996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和黑龙江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完成黑龙江省白卡鲁山成矿远景区金、多金属矿产成矿条件及重要靶区快速评价报告,1997年7月国家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评审验收。

  1994年4月~1995年3月,黑龙江省第二地质调查所完成依西肯、十八站、兴华幅1/20万比例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报告。在1/20万比例尺区域地质测量的基础上,加深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认识,尤其更加系统的整理了侵入岩及火山岩的资料,为化探成果的解释提供了系统资料。本区金的成矿期主要为燕山期,今后应该注意寻找同其有关的岩金矿床。本次工作共圈定相当于Ⅴ级的成矿远景区共13个,全为C类,圈定Ⅳ级成矿带韩家园子ⅣB—1金银锌成矿带1个。

  2000年9月~2002年11月,黑龙江省第一地质勘察院进行用“3S”技术在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完达山地区找金矿的研究。共圈出Ⅰ级异常14处,Ⅱ级异常11处,Ⅲ级异常32处。经验证在珍宝岛幅IAuAg1号靶区内发现岩金矿体,在鸡东县幅IIAu1号靶区内的局部地段发现银金矿体,获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

  2004~2005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黑龙江省清洁能源矿产开发利用潜力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对全省地热能、洁净煤清洁能源矿产调查和应用研究,评价黑龙江省清洁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探索清洁能源替代黑龙江省现行能源的途径,改变黑龙江省不合理的能源利用结构,解决黑龙江省能源后劲不足的严峻问题。

  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2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78种,矿产地数为754处(不包括石油、天然气、地热、铀矿和水汽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大型82处、中型190处、小型390处,以中小型为主。与全国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同类矿产相比,居全国前10位的有42种。其中:能源矿产为石油、天然气;有色、贵金属矿产为铂族金属、岩金、铜矿、钨矿、钼矿、铋矿;稀有稀散元素矿产为铼矿、硒矿、铟矿、碲矿;主要非金属矿产为晶质石墨、矽线石等9种。

  二、环境地质研究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人类地质环境的质量及其变化,以及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与保护、改进地质环境质量。

  (一)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1985年3月~1987年,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王树棕、初本君、王子东、柏钰春等利用同位素水文地质、地层断代、测年,以及模糊数学评判方法、遥感解译等方法,调查评价面积10.35万平方千米,查清三江平原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提交报告1份及附图,为国土资源规划提供基础性材料。该项成果获国家地质矿产部勘查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87~1989年,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吉林省勘察设计院的何仲玉、李殿魁、张清秀等完成哈尔滨—长春经济区环境地质综合勘察(1/50万比例尺)。该项目为国家地质矿产部“七五”期间重点项目。采用多种新技术、新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各含水层地下水年龄,水资源评价方法正确、资源量数据可靠,成果内容丰富、充实、重点突出、有地区特色,图件齐全完整、实用、有创新性。该项成果1990年获国家地质矿产部找矿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1991年9月~1993年10月,黑龙江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和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边境地区(南三江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1/50万比例尺)。该项目是国家地质矿产部下达的国家一类项目。 在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采取以编为主、编测结合的原则,补充少量野外工作,完成1/50万比例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地面调查工作,并进行相应的遥感解译、长观及测试工作,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和问题,进行区域性综合评价和系统总结,为区域性国土开发、整治规划,提出方向性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区内重要城市、口岸城市、港口、交通枢纽、重点开发区、库坝区等重点地段和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较为详细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1994年5月~1995年10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哈尔滨市江北开发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1/2.5万比例尺)。主要成果:①查明全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组的岩性、厚度、富水性、水质和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规律,圈出富水地带,查明全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评价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及其对规划用水量的保证程度,确定合理的开采方案;②查明全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对全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开发区开发规划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域评价。为建筑施工建设中地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提供地质依据,对不良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建议;③查明区内环境地质条件,对由于人类经济-工程地质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建议;④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质量综合评价,为开发区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1996年5月~1997年7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黑龙江省镜泊湖地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了解和认识镜泊湖地区人类及动物等生物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分析生态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调查有利于生态平衡及发展的地质环境因素与自然资源,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改变及不利影响,综合评价地质环境质量,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保护生态地质环境的建议,为该地区充分利用地质环境、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制定近期建设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996年6月~2002年11月,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和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共同完成黑龙江省环境地质调查(1/50万比例尺)。该项目是国家地质矿产部“九五”期间下达的地质调查任务,是为了制定全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土整治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而安排的基础性重点项目。该项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制图等先进技术方法,开展了4.5×105平方千米的地质环境背景和环境地质问题及主要地质灾害调查,归纳总结了工作区内地形、地貌、地震、火山活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岩土类型等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特点等内容;分析评价了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典型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态环境地质、经济发展、国土的开发保护及整治对策等诸多问题;分别对冻融、水质污染、地下水超采、固体废弃物不合理堆放、特殊不良土体、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农业地质灾害、矿石地质灾害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11个城市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专论。该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二)专项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1987~1988年8月,黑龙江省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完成北水南调工程黑龙江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主要研究成果:阐明了区域前第四系、第四系和地质构造及地貌特征;论述了区域地下水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含水岩组特征;阐述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对北水南调工程影响区内由于调水可能引起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问题进行预测评价。

  1998~1999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王景路、赵新民、郭宝琛、尤福珍完成地下水开发对扎龙自然保护区湿地环境影响研究。该项研究,阐明了扎龙湿地背景条件和地下水的赋存、埋藏、富水性、水质特征、动态变化及其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阐明扎龙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并进行评价,论证了地表水的入境量、产水量和出境水量,计算了浅层地下水补给量和可开采量;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讨论亏量,分析评价了水资源开发对扎龙湿地环境的影响。

  2000年3月~2003年,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杨湘奎、张斌等完成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潜力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采用同位素水文地质、地层断代、测年,模糊数学评判方法、遥感解译,3S方法,以及生态学、植物学、气象学等方法,查清了三江平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潜力,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为国土资源规划提供基础性材料。该项成果获得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勘查局2001年度、2002年度资料综合评比二等奖。

  2004~2005年,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大庆市及周边地区地面变形现状及危害调查研究。该项目对因采油引起的地面变形现状及因地面变形引起的建筑物危害现状进行调查,建立科学检测系统,查清诱发地面变形的各种因素,研究其形成机制,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

  三、实验测试

  (一)分析仪器设备

  1986年,国家地质矿产部为黑龙江省配置8台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包括:X-射线衍射仪(日本理学D/MAX-ⅢB)、X-荧光光谱仪(日本理学3080E3)、二米光栅光谱仪(德国蔡司PGS-2)、双道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北京海光XDY-1)、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Z-7000)、双光道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150-20)、离子色谱仪(美国Dionex2020)、气相色谱仪(美国惠普HP5890)等。2003~2005年,对主要大型仪器设备更新换代,新购进的仪器主要有:X-荧光光谱仪(日本理学ZSX-PrimusⅡ)、ICP-全谱直读光谱仪(美国热电IRIS Intrepid)、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热电Solaar M6)、气相色谱仪(日本岛津GC2010AF)等。

  (二)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包括化学分析和化探分析工作。1986年前岩矿测试主要技术手段以化学分析为主,同时辅以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分光光度和极谱等仪器分析方法。引进国外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后,围绕着仪器分析开展了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化探分析工作效率。自1990年后,化探分析逐渐成为岩矿测试工作的主体。

  1.第二代、第三代区域化探样品测试方案

  1986年,黑龙江省地质矿产测试应用研究所(以上简称省地矿测试所)开始建立以X-荧光光谱仪和发射光谱仪为主体的第二代区域化探样品测试方案,按要求测试39种元素。该方案的确定,为黑龙江省1/20万比例尺化探样品的分析提供操作依据,确保了全省1/20万比例尺化探扫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3年,为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需要,省地矿测试所开始着手第三代区域化探样品测试方案的准备,按要求测试54项(52种元素),在对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反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以X—荧光光谱仪、ICP-全谱直读光谱仪、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为主体的第三代区域化探样品测试方案。采用第三代区域化探样品测试方案,提高了各元素的检出限、精密度及准确度等综合指标,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布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要求。2005年5月,省地矿测试所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组织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样品测试能力考核(52种元素)》,经省评定各项指标均达到考核要求,具备参加该项目样品的测试资格。

  2.化探样品分析

  1/20万比例尺化探图幅,1986~1990年完成了林镇、伊春、鸡西、卧都河、霍龙门和塔河等12个图幅;1991~1995年完成罕达气、孙吴、珍宝岛小佳河、虎林、宝清、十八站、塔源、兴隆镇、满归和莫河老沟等10个图幅;1996~2000年完成大罗密、大兴沟等5个图幅;2001~2003年完成向阳公社、沙兰公社、一面坡、二十五站、新兴公社、富饶公社等15个图幅。2005年1月,经中国地质调查局评审,二十五站、新兴公社、富饶公社和一面坡图幅化探样品测试质量均评为优秀级,其中新兴公社图幅评定总分96分,在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化探样品测试质量排序前5名,获通报表扬。1986~2005年,省地矿测试所共完成全省1/20万比例尺化探42个图幅39种元素测试样品57 298件;完成1/5万比例尺化探10种元素样品分析117 056件。

  3.水质检测分析及矿泉水评价

  自1986年以来,省地矿测试所逐渐形成了一套以仪器分析为主的水质检测分析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2003年授权获得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矿泉水实验测试咨询中心。1986~2005年,省地矿测试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矿泉水水源地评价100余处,并研建黑龙江省矿泉水水源地数据库。

  4.贵金属检测

  1990年,省地矿测试所研究高子和、宋云阔等制订黑龙江地方标准DB23/T 025-91《黄金饰品纯度的X-射线荧光光谱无损快速检测法》。该标准适用于测定各种样式的黄金饰品及镀金、混金及包金层层厚小于0.1毫米的工艺饰品。以此为基础,经省技术监督局授权,成立了黑龙江省金银饰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贵金属检测鉴定工作。2003年授权获得省消费者协会金银珠宝实验测试咨询中心。